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澄清度属于中药液体制剂中的重要质控指标,可以有效的控制中药液体制剂生产中的各个环节和关键步骤。醇沉属于中药液体制剂生产过程中的重要工艺,对终产品的澄清度起到了重要的影响。本文将分析醇沉工艺参数优化与醇沉工艺代替两个方面,结合近些年提升中药液体制剂澄清度的主要方式,为中药液体制剂的质量控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关键词]中药液体制剂;澄清度;醇沉
中图分类号:TQ4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23-0099-01
中药液体制剂属于中药提取物溶解或者是分散于液体中产生的,可以更好的供给内服和外用,是一种液态制剂,涵盖了口服液、注射液和滴眼液等。相较于固体的制剂,液体制剂体现出分散度大、刺激性小、便于分剂量等优势,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对于中药口服液来说,国家现阶段已经具备的批准文号高达2519种,由于中药制剂的广泛运用,使其质量受到关注,其中较为普遍的澄清度问题引起了高度的重视。中药液体制剂的一般制备方式就是先提取,在采用了煎煮法之后,适当的除杂,同时运用水提醇沉或者是醇提水沉的方式,经过过滤,在加入辅料之后,制成最终的成品。很多的中药液体制剂原料药材品种来源较为复杂,提取液中包含着有效的成分,同时也包括着淀粉和蛋白质等。在进行贮藏的时候,高分子的物质很容易产生沉淀,从而影响到液体制剂的澄清度。在整个生产的过程中,醇沉属于一个较为重要的除杂环节。因为中药中的某些有效的成分很容易溶解于水,同时又能溶解至乙醇中,通过一定浓度的乙醇沉淀,可以去除一系列的杂质,如蛋白质和多糖等。在这个工艺中的杂质去除程度会直接影响到终产品的澄清度。近些年,众多的学者开始研究如何在保证有效成分获取的前提下,提升中药液体制剂的澄清度,因为醇沉工艺的重要性,本文将结合参数的优化过程和醇沉工艺的替代等提升中药液体制剂澄清度的方式。
1 醇沉工艺参数的具体优化
醇沉工艺受到了众多条件的影响,例如乙醇浓度、醇料比和加醇速率等,各个条件之间相互影响、关系较为繁琐。需要适当的采用合适的试验设计方式寻找关键的参数,在对其进行优化的时候,综述具体的过程。
1.1 单因素试验设计
单因素实验主要是在实验过程中寻找一个影响因素,或者是多个影响因素,但是只需要选择一个对指标影响较大的因素,尽可能的保持着其他的因素不会受到影响。在研究的过程中,如果只是单纯的考虑单个因素,会发现乙醇浓度会对生脉益智口服液的澄清度产生影响,若是发现乙醇的浓度达到了60%的时候,这种口服液能够获取到更高的澄清度。通过运用单因素可以考察各个因素的影响,如丹参和川穹等提取液的醇沉工艺主要是采用了单因素试验设计,分别的考察了冷藏的温度和PH值等指标的影响。单因素实验相对简单,大多是为后续的试验设计提供合理的数据参考范围,但是并不会反映出各个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在考察醇沉的过程中,还是需要其他的试验方式。
1.2 正交试验设计
分析多因素多水平的影响,根据正交性,需要将一部分有代表性的点从整个组合中筛选出来展开实验,也就是正交试验设计方法。正交试验设计会以为高效的经济获得广泛的应用。例如,把正交法合理的用于优选安神口服液的最佳制备条件从而提升澄清度,通过对搅拌频率和静置温度等的具体考察,得出了15Hz搅拌频率,保持在3-4摄氏度的静置温度最佳。通过运用正交试验设计考察前浓缩药液的相对密度,确定最优的栀子醇沉条件是浓缩液相对密度的百分之七十,搅拌的速率200rpm和静置时间10小时,在保证有效成分含量的前提之下,适当的提升药液的澄清度。在醇沉操作参数众多,由正交法得到的参数值只能是试验设计中的固定值,难以获取到综合的参数范围,在实验中存在着的其他符合指标参数的组合时,应该充分考虑更加科学的设计方案。
1.3 响应面设计
响应面设计法主要是一种解决多变量问题的统计方式,因此需要合理的设计实验,通过在开展实验的过程中,获取到相应的数据,选用多元二次回归方程来拟合变量和指标间的函数关系,经过对回归方程的分析,得到最佳的工艺。CCD也是星点设计,每一个因素取五个水平。简化之后的CCD主要是应用于研究丹红注射剂的醇沉工艺。实验设计以浓缩液含水量和乙醇的浓度等因素,分析对醇沉结果的影响,如冷藏温度的降低会保证有效的成分保留率减少,使得固体的转移率增加,乙醇加入量的增加,会导致更多的沉淀,乙醇浓度或者是乙醇加入量的减少会让有效成分保留率逐渐增加,从而得到设计的空间,获取更加规范的操作,提升了醇沉的稳健性。
BBD主要是适用于2-5个因素的优化实验,每一个因素取三个水平,这是近年来受到关注的响应面法。和CCD的应用相似,在丹参醇沉的研究中,BBD法常被用于评估浓缩液密度、放置温度等因素对醇沉效果的影响,结果发现浓缩的密度逐渐的增大,糖的去除率较高,但是导致更低的有效成分保留率。
2 醇沉工艺的替代
2.1 高速离心
高速离心主要是一种常用的纯化方式,可以在有效成分损失较小的条件下,提升药液的澄清度,具体的原理是料液在离心机高速旋转的条件下,得到大小不一的离心力,由此实现分离的目的。根据相关的研究表明,在制备冬凌草口服液的时候,需要运用超高速离心法去除相应的杂质,由此提升成品的澄清度。
2.2 吸附澄清
吸附澄清法主要是一种精制提升药液質量的新方式,这种方式将澄清剂加入至中药提取液中,澄清剂和药液中的蛋白质、果胶等发生作用,这样的杂质可以进行沉降,在过滤去除之后,保证药液达到更高的澄清度。
2.3 膜分离
膜分离是现阶段常用的分离方式,具体的原理是利用膜孔径,分离不同分子量的物质,从而去除相应的杂质,保留有效的成分,这种方法中涵盖了纳滤、超滤等。相较于传统的吨化方式,膜分离法在提升中药液体制剂澄清度方面呈现出明显的优势,醇沉法和壳聚糖澄清法吨化的喉咽清口服液在放置中产生了一定的沉淀,在二次超滤法处理之后,澄清度已经大大提升,由此保证了药效。
2.4 大孔吸附树脂
大孔树脂吸附主要是兴起于上个世纪的七十年代,也就是把中药提取液中的大孔树脂,药液中有效的成分被吸附,在洗脱之后进行回收,从而达到除杂的目的。根据相关的研究表明,选用多种大孔树脂对甘草多糖进行纯化,可以保证蛋白质和色素的去除效果更加明显,由此提升了多糖的纯度。大孔树脂吸附法设备简便,操作简单,树脂可以反复使用,但是在具体应用的时候,应该综合分析树脂柱的高度和最大的吸附量,明确容易进入的毒性物质,在重要液体制剂的澄清度提升方面,应用范围狭窄,重点是运用至中药提取分离的过程。
3 总结
近些年,中药液体制剂发展迅速,澄清度的问题解决有益于中药液体制剂趋向标准化。为了解决出现的问题,应该全面的分析澄清度的改善情况,保证有效成分损失较少,依照各中药液体制剂的实际情况,选择有效的澄清方式。醇沉是较为传统的澄清工艺,新型的技术和新型的工艺,在经过改进和优化之后,能够替代醇沉工艺,从而获取更好的澄清效果。某些中药液体制剂生产工艺固定已久,改变了传统工艺上存在的不足之处,结合醇沉工艺中澄清度问题的探索,可以在源头上及时解决出现的一系列问题。
参考文献
[1] 徐珊珊,颜继忠,朱可光.提高中药液体制剂澄清度的研究进展[J].中药材,2017,01:247-250.
[2] 徐莉,王少平,陈燕瑞,代龙.提高中药液体制剂稳定性的新技术与新方法研究进展[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14,04:93-96.
[3] 陈凌,王海坤,张晨,曾婷婷,张通.中药泡腾片的制备技术及研究进展[J].山东化工,2017,(06):57-60+62.
[4] 徐莉,王少平,陈燕瑞,代龙.提高中药液体制剂稳定性的新技术与新方法研究进展[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14,(04):93-96.
[关键词]中药液体制剂;澄清度;醇沉
中图分类号:TQ4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23-0099-01
中药液体制剂属于中药提取物溶解或者是分散于液体中产生的,可以更好的供给内服和外用,是一种液态制剂,涵盖了口服液、注射液和滴眼液等。相较于固体的制剂,液体制剂体现出分散度大、刺激性小、便于分剂量等优势,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对于中药口服液来说,国家现阶段已经具备的批准文号高达2519种,由于中药制剂的广泛运用,使其质量受到关注,其中较为普遍的澄清度问题引起了高度的重视。中药液体制剂的一般制备方式就是先提取,在采用了煎煮法之后,适当的除杂,同时运用水提醇沉或者是醇提水沉的方式,经过过滤,在加入辅料之后,制成最终的成品。很多的中药液体制剂原料药材品种来源较为复杂,提取液中包含着有效的成分,同时也包括着淀粉和蛋白质等。在进行贮藏的时候,高分子的物质很容易产生沉淀,从而影响到液体制剂的澄清度。在整个生产的过程中,醇沉属于一个较为重要的除杂环节。因为中药中的某些有效的成分很容易溶解于水,同时又能溶解至乙醇中,通过一定浓度的乙醇沉淀,可以去除一系列的杂质,如蛋白质和多糖等。在这个工艺中的杂质去除程度会直接影响到终产品的澄清度。近些年,众多的学者开始研究如何在保证有效成分获取的前提下,提升中药液体制剂的澄清度,因为醇沉工艺的重要性,本文将结合参数的优化过程和醇沉工艺的替代等提升中药液体制剂澄清度的方式。
1 醇沉工艺参数的具体优化
醇沉工艺受到了众多条件的影响,例如乙醇浓度、醇料比和加醇速率等,各个条件之间相互影响、关系较为繁琐。需要适当的采用合适的试验设计方式寻找关键的参数,在对其进行优化的时候,综述具体的过程。
1.1 单因素试验设计
单因素实验主要是在实验过程中寻找一个影响因素,或者是多个影响因素,但是只需要选择一个对指标影响较大的因素,尽可能的保持着其他的因素不会受到影响。在研究的过程中,如果只是单纯的考虑单个因素,会发现乙醇浓度会对生脉益智口服液的澄清度产生影响,若是发现乙醇的浓度达到了60%的时候,这种口服液能够获取到更高的澄清度。通过运用单因素可以考察各个因素的影响,如丹参和川穹等提取液的醇沉工艺主要是采用了单因素试验设计,分别的考察了冷藏的温度和PH值等指标的影响。单因素实验相对简单,大多是为后续的试验设计提供合理的数据参考范围,但是并不会反映出各个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在考察醇沉的过程中,还是需要其他的试验方式。
1.2 正交试验设计
分析多因素多水平的影响,根据正交性,需要将一部分有代表性的点从整个组合中筛选出来展开实验,也就是正交试验设计方法。正交试验设计会以为高效的经济获得广泛的应用。例如,把正交法合理的用于优选安神口服液的最佳制备条件从而提升澄清度,通过对搅拌频率和静置温度等的具体考察,得出了15Hz搅拌频率,保持在3-4摄氏度的静置温度最佳。通过运用正交试验设计考察前浓缩药液的相对密度,确定最优的栀子醇沉条件是浓缩液相对密度的百分之七十,搅拌的速率200rpm和静置时间10小时,在保证有效成分含量的前提之下,适当的提升药液的澄清度。在醇沉操作参数众多,由正交法得到的参数值只能是试验设计中的固定值,难以获取到综合的参数范围,在实验中存在着的其他符合指标参数的组合时,应该充分考虑更加科学的设计方案。
1.3 响应面设计
响应面设计法主要是一种解决多变量问题的统计方式,因此需要合理的设计实验,通过在开展实验的过程中,获取到相应的数据,选用多元二次回归方程来拟合变量和指标间的函数关系,经过对回归方程的分析,得到最佳的工艺。CCD也是星点设计,每一个因素取五个水平。简化之后的CCD主要是应用于研究丹红注射剂的醇沉工艺。实验设计以浓缩液含水量和乙醇的浓度等因素,分析对醇沉结果的影响,如冷藏温度的降低会保证有效的成分保留率减少,使得固体的转移率增加,乙醇加入量的增加,会导致更多的沉淀,乙醇浓度或者是乙醇加入量的减少会让有效成分保留率逐渐增加,从而得到设计的空间,获取更加规范的操作,提升了醇沉的稳健性。
BBD主要是适用于2-5个因素的优化实验,每一个因素取三个水平,这是近年来受到关注的响应面法。和CCD的应用相似,在丹参醇沉的研究中,BBD法常被用于评估浓缩液密度、放置温度等因素对醇沉效果的影响,结果发现浓缩的密度逐渐的增大,糖的去除率较高,但是导致更低的有效成分保留率。
2 醇沉工艺的替代
2.1 高速离心
高速离心主要是一种常用的纯化方式,可以在有效成分损失较小的条件下,提升药液的澄清度,具体的原理是料液在离心机高速旋转的条件下,得到大小不一的离心力,由此实现分离的目的。根据相关的研究表明,在制备冬凌草口服液的时候,需要运用超高速离心法去除相应的杂质,由此提升成品的澄清度。
2.2 吸附澄清
吸附澄清法主要是一种精制提升药液質量的新方式,这种方式将澄清剂加入至中药提取液中,澄清剂和药液中的蛋白质、果胶等发生作用,这样的杂质可以进行沉降,在过滤去除之后,保证药液达到更高的澄清度。
2.3 膜分离
膜分离是现阶段常用的分离方式,具体的原理是利用膜孔径,分离不同分子量的物质,从而去除相应的杂质,保留有效的成分,这种方法中涵盖了纳滤、超滤等。相较于传统的吨化方式,膜分离法在提升中药液体制剂澄清度方面呈现出明显的优势,醇沉法和壳聚糖澄清法吨化的喉咽清口服液在放置中产生了一定的沉淀,在二次超滤法处理之后,澄清度已经大大提升,由此保证了药效。
2.4 大孔吸附树脂
大孔树脂吸附主要是兴起于上个世纪的七十年代,也就是把中药提取液中的大孔树脂,药液中有效的成分被吸附,在洗脱之后进行回收,从而达到除杂的目的。根据相关的研究表明,选用多种大孔树脂对甘草多糖进行纯化,可以保证蛋白质和色素的去除效果更加明显,由此提升了多糖的纯度。大孔树脂吸附法设备简便,操作简单,树脂可以反复使用,但是在具体应用的时候,应该综合分析树脂柱的高度和最大的吸附量,明确容易进入的毒性物质,在重要液体制剂的澄清度提升方面,应用范围狭窄,重点是运用至中药提取分离的过程。
3 总结
近些年,中药液体制剂发展迅速,澄清度的问题解决有益于中药液体制剂趋向标准化。为了解决出现的问题,应该全面的分析澄清度的改善情况,保证有效成分损失较少,依照各中药液体制剂的实际情况,选择有效的澄清方式。醇沉是较为传统的澄清工艺,新型的技术和新型的工艺,在经过改进和优化之后,能够替代醇沉工艺,从而获取更好的澄清效果。某些中药液体制剂生产工艺固定已久,改变了传统工艺上存在的不足之处,结合醇沉工艺中澄清度问题的探索,可以在源头上及时解决出现的一系列问题。
参考文献
[1] 徐珊珊,颜继忠,朱可光.提高中药液体制剂澄清度的研究进展[J].中药材,2017,01:247-250.
[2] 徐莉,王少平,陈燕瑞,代龙.提高中药液体制剂稳定性的新技术与新方法研究进展[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14,04:93-96.
[3] 陈凌,王海坤,张晨,曾婷婷,张通.中药泡腾片的制备技术及研究进展[J].山东化工,2017,(06):57-60+62.
[4] 徐莉,王少平,陈燕瑞,代龙.提高中药液体制剂稳定性的新技术与新方法研究进展[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14,(04):9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