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少年正处于身体和心理发育的重要阶段,心理健康问题不仅仅是一个健康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提供的数据,2020年全球患有精神障碍的青少年数量增长了50%,成为全球青少年第五大致病和致死原因。尤其是在13~28岁的青少年中,自杀是致死的第二大原因。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青少年目前心理健康和精神疾病在疾病总负担中占比最高,约占20%。据调查,在校生中5%~30%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由于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存在着不少让人忽视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社会认识不足,忽视心理健康工作。近年来,社会对于精神疾患和心理健康问题认识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仍然有很多的家长、教育工作者对于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不以为然,尤其是在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人们对于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存在严重误解,有很强的病耻感。这造成了许多应该及时就医或进行干预的青少年没有得到治疗。
二是专业技术力量欠缺,无法提供充足而有效的专业服务。据调查,发达国家的精神科医生的人群比为1∶3000,而我国中部一个拥有400万人口的地级市,只有约40名左右的精神科医生,平均比为1∶100000,青少年精神卫生领域专业人员更是稀缺。有数据显示,全国注册的精神科医生只有2万人,而卫生部门的数据显示,全国约有1.7亿人遭遇各种程度和类型的心理疾患,重症精神病患者约有1600万,在青少年群体中这个比例更为惊人。同时,精神疾病医疗服务能力严重不足,保障无法到位,精神类专科大夫往往只做药物治疗,不重视心理治疗,而很多患者也无法负担起心理治疗、心理咨询的相关费用,导致很多青少年患者误诊,治疗效果不佳,给成长带来隐患。
另外,社会心理健康服务鱼龙混杂,缺乏权威有效的判断标准。社会上很多咨询师只是经过了几个月或者更短时间的学习,就能通过各种机构组织的考试,拿到所谓的“心理指导师”“心理辅导师”等证书,无力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等专业健康服务。甚至有些咨询师自己本身就有心理疾病,何談专业心理健康服务?
三是部分学校对于心理健康工作重视不够。虽然教育部在重新修订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指导纲要》)中对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主要职能、工作内容等都有了明确的要求,但大多数学校对《指导纲要》落实并不到位,很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师都是由其他学科教师转岗而来,大多不具备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资质和能力。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一些学校心理健康课没有按照《指导纲要》的要求开齐上好,也没有很好地落实教育部的各项保障措施,导致很多心理健康教师工作错位、积极性不高、成长意愿不强,影响了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中预防和前期干预等工作。
为切实解决上述问题,更好地推进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笔者现提出以下建议。
一要加强教育引导,对社会大众尤其是中小学生家庭进行宣传教育,在社会层面上取得积极共识。让大家明白,心理健康问题、精神疾患只是一种常见疾病,和一个人的道德、品格等并没有直接联系,以消除社会对于心理健康问题的误解,减轻患者的病耻感。
很多研究表明,青少年心理问题都和不良的家庭环境或是家庭教育模式有关系,其心理健康问题都是家庭问题的反映,因而要加强对家长的教育和辅导,让家长有足够的认识和能力进行良好的家庭教育,这对预防甚至是干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大有裨益。
二要加大投入,培养专业力量,构建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体系。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精神健康需求越来越凸显,这就要求我们要大力构建精神卫生的保障体系,培养更多合格的精神卫生应用服务人才,把心理健康服务模式逐渐转移到以社区和学校为基础的心理健康服务、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心理健康疾患预防工作中。目前,全国大约有30万人取得了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但是取得证书离成为一名合格的心理咨询师还有很大的距离,还需要大量的专业培训、督导等工作,需要有专业的机构来认定和注册监管。学校作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应该严格落实《指导纲要》的相关要求,做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发展,最终形成由家庭、学校、社区共同构建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疾病预防体系,精神科大夫提供专业指导和疾病后治疗的教育、预防、治疗三重体系。同时,还应积极发挥社会咨询师和社会工作者在其中的作用。
三要增加投入、加强督导,加大科研力度。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模式,培养出一批专业人才。同时,不断加强对学校落实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督导,有效提升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降低青少年群体的心理健康疾病患病率。
(常红忠系《中国教育学刊》记者、河南中心主任,鲁泉系郑州市第九十九中学教科研中心主任)
由于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存在着不少让人忽视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社会认识不足,忽视心理健康工作。近年来,社会对于精神疾患和心理健康问题认识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仍然有很多的家长、教育工作者对于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不以为然,尤其是在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人们对于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存在严重误解,有很强的病耻感。这造成了许多应该及时就医或进行干预的青少年没有得到治疗。
二是专业技术力量欠缺,无法提供充足而有效的专业服务。据调查,发达国家的精神科医生的人群比为1∶3000,而我国中部一个拥有400万人口的地级市,只有约40名左右的精神科医生,平均比为1∶100000,青少年精神卫生领域专业人员更是稀缺。有数据显示,全国注册的精神科医生只有2万人,而卫生部门的数据显示,全国约有1.7亿人遭遇各种程度和类型的心理疾患,重症精神病患者约有1600万,在青少年群体中这个比例更为惊人。同时,精神疾病医疗服务能力严重不足,保障无法到位,精神类专科大夫往往只做药物治疗,不重视心理治疗,而很多患者也无法负担起心理治疗、心理咨询的相关费用,导致很多青少年患者误诊,治疗效果不佳,给成长带来隐患。
另外,社会心理健康服务鱼龙混杂,缺乏权威有效的判断标准。社会上很多咨询师只是经过了几个月或者更短时间的学习,就能通过各种机构组织的考试,拿到所谓的“心理指导师”“心理辅导师”等证书,无力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等专业健康服务。甚至有些咨询师自己本身就有心理疾病,何談专业心理健康服务?
三是部分学校对于心理健康工作重视不够。虽然教育部在重新修订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指导纲要》)中对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主要职能、工作内容等都有了明确的要求,但大多数学校对《指导纲要》落实并不到位,很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师都是由其他学科教师转岗而来,大多不具备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资质和能力。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一些学校心理健康课没有按照《指导纲要》的要求开齐上好,也没有很好地落实教育部的各项保障措施,导致很多心理健康教师工作错位、积极性不高、成长意愿不强,影响了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中预防和前期干预等工作。
为切实解决上述问题,更好地推进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笔者现提出以下建议。
一要加强教育引导,对社会大众尤其是中小学生家庭进行宣传教育,在社会层面上取得积极共识。让大家明白,心理健康问题、精神疾患只是一种常见疾病,和一个人的道德、品格等并没有直接联系,以消除社会对于心理健康问题的误解,减轻患者的病耻感。
很多研究表明,青少年心理问题都和不良的家庭环境或是家庭教育模式有关系,其心理健康问题都是家庭问题的反映,因而要加强对家长的教育和辅导,让家长有足够的认识和能力进行良好的家庭教育,这对预防甚至是干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大有裨益。
二要加大投入,培养专业力量,构建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体系。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精神健康需求越来越凸显,这就要求我们要大力构建精神卫生的保障体系,培养更多合格的精神卫生应用服务人才,把心理健康服务模式逐渐转移到以社区和学校为基础的心理健康服务、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心理健康疾患预防工作中。目前,全国大约有30万人取得了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但是取得证书离成为一名合格的心理咨询师还有很大的距离,还需要大量的专业培训、督导等工作,需要有专业的机构来认定和注册监管。学校作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应该严格落实《指导纲要》的相关要求,做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发展,最终形成由家庭、学校、社区共同构建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疾病预防体系,精神科大夫提供专业指导和疾病后治疗的教育、预防、治疗三重体系。同时,还应积极发挥社会咨询师和社会工作者在其中的作用。
三要增加投入、加强督导,加大科研力度。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模式,培养出一批专业人才。同时,不断加强对学校落实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督导,有效提升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降低青少年群体的心理健康疾病患病率。
(常红忠系《中国教育学刊》记者、河南中心主任,鲁泉系郑州市第九十九中学教科研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