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园本教研”的提出为我们长期运行的幼儿园教研活动注入了新的寓意,为教师角色的转变构筑了一个理论与实践的互动平台,已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主渠道。
一、常规性教研,关注教师成长的整体性
常规性教研分科教研组的集体备课为主要形式。它关注的是教师群体素质的整体提高;强调教师的进取精神、团队精神和和作意识;着重解决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把握和处理。
在集体备课的管理上,我园实行三级负责制。园本教研指导小组每学期对全园的集体备课提出宏观意见,把握总目标,提出具体要求;语言、科学、艺术、社会、健康五个领域教研组,主要把握教材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在集体备课的操作上,我园实行“个人备课——执教者说课——讨论——形成教案(电子稿)二次备课——教学实施——教学反思——教案修订与完善——教案电子稿存档”的流程。
执教者的说课是集体备课的中心环节。其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集体备课的质量。执教人说课内容包括教材分析、目标确定、学情分析、教学方法选择及理由、教学程序设计、活动安排等。
讨论是集体备课过程中最难控制的环节。在执教者说课以后,每位教师必须围绕教学内容提出“建设性意见”,形成“人人动脑筋,个个说真话,争先提建议”的研讨氛围,一起在思维的碰撞中产生更多的火花,帮助教师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拓展教学思路。
执教者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创作”,来一次归纳、提升和再创造,更好的体现自己的教学个性。
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催化剂”。让教师自问、自省、直观、具体地总结自己的优点、缺点和生长点,明确现实状况,确定未来发展目标。
教案电子化,让教案真正成为教师成长的载体。电子化的教案把通用性和个性化紧密结合在一起,供教师二次备课、课后反思用,给教师留有自主改进的余地,为教师实施个性化教学增加了弹性。
二、案例式教研,关注教师成长的差异性
案例式教研是以一个个真实的课堂教学为素材的教学研究活动。活动以教研组或全体教师为主体,着重解决怎么教的问题,即教学实施问题。
抓住具体的课堂实例搞教研,可以让教师体验到专业生活的趣味。这样的教研,教学中的存在问题容易被发现,个人的智慧容易被激发,课改理论也容易和实际工作经验相结合,真正实现教、学、研的一体化。
一课多研。每个备课组每月选定一个教学内容,通过集体备课、教学实施、交流教研、再教学实施……的方式,进行公开教学。在这样一个边讨论边修改边实践的过程中,促使教师对使用教材的能力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一课多教。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教师根据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教师的自身特点,采取各自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实施教学,全组教师在听课后进行比照、交流、分析、总结,从而帮助教师创造性使用教材,给教师更多的想象空间和自主空间。
课堂观察。就教学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具有倾向性的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如生成性听课,执教老师在课前介绍教学构想与教学预设,而研讨的侧重点是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如何结合教学实情,抓住幼儿暴露出的闪光点,生成新的内容、新的方法……。
跟踪听课。以相对薄弱的教师个体为对象,以课堂教学为载体,进行听课、交流、再听课、再交流的不间断的研讨。
课堂教学评价展评。以课堂教学实录或某教学研讨课为素材进行评价,即可以对课的总体设计,也可以对教学的某一个环节,甚至可以对某一个细节进行评价与研讨,从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层面上指出不足、提出改进的建议。
通过案例分析,我园教师不仅获得蕴涵其中的那些已形成的教育原理、教学原则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和发展,同时掌握了对教学进行自我分析和反思的方法。三、课题式教研,关注教师成长的发展性
课题式教研又称研究型教研,它适合促进骨干教师的提升和发展,是促进教师从“孩子王”成为“学者”的必由之路。我园以立项课题为核心,以教师队伍建设、幼儿情绪与行为研究为主线构建课题网络,做到园有课题,学科有专题,人人都参与。
在课题中,我们根据不同情况、不同时期,采取不同的培训的方法。同时,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业务进修和专业知识学习,吸收新知识、新方法,提高业务水平。加强以领域、年纪为单位的专题研究。充分挖掘与利用现有教学资源,利用本地资源,提供丰富的、与课程内容紧密结合的、经常更换的,能够引发、支持儿童进行探索活动的多元材料,促进幼儿主动发展。
通过园本教研,抓住具体的过程和细节,借助翔实的资料,使教师知道在新形势下教学工作应该怎么做,教学研究应该怎么搞,教研有形成果应该怎样呈现。
为促进园本教研深入开展,我们建立了园本教研的资源库,注重对教学设计、教学实录、教学故事、教学叙事、教学随笔、教学论文、教学案例、教学素材等过程性研究成果的记录和收集,尽可能形成电子文档,建成电子化的资料库,供教师随时查阅。一方面可以避免重复劳动,减轻教师的工作量,使他们有更多的精力与时间去学习、去研讨,同时有利于提升园本教研的层次。
一、常规性教研,关注教师成长的整体性
常规性教研分科教研组的集体备课为主要形式。它关注的是教师群体素质的整体提高;强调教师的进取精神、团队精神和和作意识;着重解决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把握和处理。
在集体备课的管理上,我园实行三级负责制。园本教研指导小组每学期对全园的集体备课提出宏观意见,把握总目标,提出具体要求;语言、科学、艺术、社会、健康五个领域教研组,主要把握教材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在集体备课的操作上,我园实行“个人备课——执教者说课——讨论——形成教案(电子稿)二次备课——教学实施——教学反思——教案修订与完善——教案电子稿存档”的流程。
执教者的说课是集体备课的中心环节。其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集体备课的质量。执教人说课内容包括教材分析、目标确定、学情分析、教学方法选择及理由、教学程序设计、活动安排等。
讨论是集体备课过程中最难控制的环节。在执教者说课以后,每位教师必须围绕教学内容提出“建设性意见”,形成“人人动脑筋,个个说真话,争先提建议”的研讨氛围,一起在思维的碰撞中产生更多的火花,帮助教师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拓展教学思路。
执教者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创作”,来一次归纳、提升和再创造,更好的体现自己的教学个性。
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催化剂”。让教师自问、自省、直观、具体地总结自己的优点、缺点和生长点,明确现实状况,确定未来发展目标。
教案电子化,让教案真正成为教师成长的载体。电子化的教案把通用性和个性化紧密结合在一起,供教师二次备课、课后反思用,给教师留有自主改进的余地,为教师实施个性化教学增加了弹性。
二、案例式教研,关注教师成长的差异性
案例式教研是以一个个真实的课堂教学为素材的教学研究活动。活动以教研组或全体教师为主体,着重解决怎么教的问题,即教学实施问题。
抓住具体的课堂实例搞教研,可以让教师体验到专业生活的趣味。这样的教研,教学中的存在问题容易被发现,个人的智慧容易被激发,课改理论也容易和实际工作经验相结合,真正实现教、学、研的一体化。
一课多研。每个备课组每月选定一个教学内容,通过集体备课、教学实施、交流教研、再教学实施……的方式,进行公开教学。在这样一个边讨论边修改边实践的过程中,促使教师对使用教材的能力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一课多教。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教师根据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教师的自身特点,采取各自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实施教学,全组教师在听课后进行比照、交流、分析、总结,从而帮助教师创造性使用教材,给教师更多的想象空间和自主空间。
课堂观察。就教学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具有倾向性的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如生成性听课,执教老师在课前介绍教学构想与教学预设,而研讨的侧重点是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如何结合教学实情,抓住幼儿暴露出的闪光点,生成新的内容、新的方法……。
跟踪听课。以相对薄弱的教师个体为对象,以课堂教学为载体,进行听课、交流、再听课、再交流的不间断的研讨。
课堂教学评价展评。以课堂教学实录或某教学研讨课为素材进行评价,即可以对课的总体设计,也可以对教学的某一个环节,甚至可以对某一个细节进行评价与研讨,从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层面上指出不足、提出改进的建议。
通过案例分析,我园教师不仅获得蕴涵其中的那些已形成的教育原理、教学原则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和发展,同时掌握了对教学进行自我分析和反思的方法。三、课题式教研,关注教师成长的发展性
课题式教研又称研究型教研,它适合促进骨干教师的提升和发展,是促进教师从“孩子王”成为“学者”的必由之路。我园以立项课题为核心,以教师队伍建设、幼儿情绪与行为研究为主线构建课题网络,做到园有课题,学科有专题,人人都参与。
在课题中,我们根据不同情况、不同时期,采取不同的培训的方法。同时,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业务进修和专业知识学习,吸收新知识、新方法,提高业务水平。加强以领域、年纪为单位的专题研究。充分挖掘与利用现有教学资源,利用本地资源,提供丰富的、与课程内容紧密结合的、经常更换的,能够引发、支持儿童进行探索活动的多元材料,促进幼儿主动发展。
通过园本教研,抓住具体的过程和细节,借助翔实的资料,使教师知道在新形势下教学工作应该怎么做,教学研究应该怎么搞,教研有形成果应该怎样呈现。
为促进园本教研深入开展,我们建立了园本教研的资源库,注重对教学设计、教学实录、教学故事、教学叙事、教学随笔、教学论文、教学案例、教学素材等过程性研究成果的记录和收集,尽可能形成电子文档,建成电子化的资料库,供教师随时查阅。一方面可以避免重复劳动,减轻教师的工作量,使他们有更多的精力与时间去学习、去研讨,同时有利于提升园本教研的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