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攀上司马台野长城是我一直以来的梦想。
这梦源自读研时看的《永不瞑目》。肖童和欧庆春在司马台长城上深情相拥的一幕令我涕泪滂沱,不能自已。彼时,我正在热烈追求最终成为我太太的那个女孩,也因她年龄上长我三岁,所以我便固执地把她比作欧庆春,而我是肖童。
司马台长城的详细介绍这里不做赘述,网络上有的是。唯一想跟大家表明的是,我去的时候,他还没有被商业开发,而今却已让某集团收入囊中,做成风景区了。
与好友小史,自京城驱车沿高速公路至密云,再转入县道抵达巴各庄,约120公里,是司马台长城的山脚之下。村中已有“摄影之家”等三五户农家乐可供摄友、驴友饮食住宿,我们选择了其中一家。我的计划是:先探路踩点,把上下山的路先走一遍,看看适合拍摄的地点和角度,第二天凌晨再上去拍日出。这种计划也是我外出采风拍摄的习惯之一,当然,前提是有足够充裕的时间。
向农家主人询问了上山路线及往返所需耗费时间,看看天色不早便起身上路。临出院门之际,主人突然唤我们留步,一路小跑奔到我们面前,神色凝重地告诉我们,单边墙不要走!就在前几天,又有一个驴友从单边墙上不慎坠崖驾鹤西去了。切记切记!听着他语重心长地告诫,不禁让我想起登华山时父亲“不许上长空栈道”的教诲,言犹在耳,刻骨铭心。
行至山脚,举头仰望,碧空之下巍峨的山峦如封似闭,左首的望京楼、右首的仙女楼岿然屹立于危峰之巅。枯焦的灌木丛内,隐约露出一条羊肠小径,若非已得乡人指导,决计难以发现它的存在。又行约30分钟,已临半山,头顶豁然开朗,从灌木丛穿将出来,小史与我相顾莞尔:只见两人浑身上下枯枝败叶、棘刺蛛网,一副狼狈之相。
此时,面前皆是嶙峋的嚵岩,人且不得不贴壁而立,如同站在摩天大楼底层的墙脚之下。已完全没有了路,只能将手脚并用,像壁虎般扣住石缝,再把躯体一寸寸提升。脑海里除默诵李太白的《蜀道难》外,还在感慨上天的造化神秀:多亏人是由猴子进化而来,倘或是猪、牛、马的话,怎能攀上峰顶,更不要说在山上修长城了。因此,我突然决心要把热爱生活进行到底,不畏艰难,克服险阻,毕竟“峰高无坦途”嘛!
及至峰顶,先到之处名日:聚仙楼。日已西斜,一缕夕阳倾泄在南坡的残垣断壁、怪石枯木之上,露出干涸的血色。为能赶到望京楼拍落日的景象,我加紧了脚步,小史帮我扛着脚架在后相随。虽已隆冬季节,但我早就汗流浃背,脱的只剩一件内衣,鼻孔和口里兀自喷出一团团的白雾。运气还算好,手忙脚乱地支起架子,从包里拽出长焦镜头换上机身。太阳也将要落入远山的背后了。
完美,完美的落日!这是意外收获!
太阳落山,气温骤降,被汗水打湿的内衣尚未暖干,身体不自主地在瑟瑟寒风中颤抖,像只落水狗。
经常爬山的朋友都知道,上山容易下山难,所以,必须在天色完全黑下来之前到达山下。沉重硕大的摄影包成了我最大的负担,真想把它藏在哪个山石缝中或枯草堆里,明早再来取。但视这包摄影器材胜过小命的我,是无论如何也下不了这个决心的。一路下行,一路小心翼翼,还好有惊无险地到达山脚。有一队驴友从东方蜿蜓走来,约20人,头顶的头灯汇成一条百米长的星光长龙。
回到农家,吃农家饭菜,喝了二两牛栏山的二锅头,便倒在暖烘烘的热炕上睡了,一夜无话。
凌晨四点。手机的闹铃声把我从熟睡中叫醒。天寒地冻的冬夜,要从热乎乎的被窝里爬出来,是需要勇气和毅力的。没办法,摄影人只能这样。唯一希冀的是能多出几张好片,才不辜负这勇气和毅力。
小史还要睡。任由我软磨硬泡。威逼利诱,就是不起床。在这儿,要简单介绍一下小史。小史,官名史悦,北京人,大学同窗中最要好的哥们儿。他是个身高近一米九的大个子,人又和善且重义气。典型的气质型帅哥。在校时期,踢球、喝酒、吃烤串是我们共同的爱好。球场上他是正印前锋,高中锋的角色,负责攻城拔寨,而我是中场核心,负责给他喂球,输送炮弹。四年大学,我们的班足球队和年级足球队霸占了所有院内联赛的冠军位置,而我俩配合贡献了超过百分之八十的进球。
说远了,言归正传,还是把思绪拉回到我的司马台吧。
无奈,我只能一个人上路。
临出门前,我跟他说“如果中午11点前我还不回来,就来找我的尸首”。他说,“你放心,我一定厚葬你”。
我背着15公斤重的背包和三脚架,左手举着向农家主人借的手电筒,右手紧紧攥着一根长约一米的木棍,小跑着向山脚下奔去。村庄还在酣睡,只有声声犬吠为我送行。天空是墨蓝的,一弯残月挂在西方遥远的天际。星星没有想象中那么多,稀稀落落的,也不够明亮,像蓝色绸缎上沾染的灰尘。山峦黑乎乎的,看不出立体感的层次,只在和天空交接的地方绘出一条犬牙交错的曲线。
沿着前一天我们留下的标记走上登山的小路,耳边只有脚踩在枯叶上的沙沙声。路两旁的枝权像一个个魔鬼的利爪,撕扯着我的头巾、脸颊、衣服、背囊。我挥舞着手里的木棍,左左右右敲击着它们,如同一个深入敌营孤身作战的将军,心中不禁升腾出一份悲壮。
黎明前的黑暗是最黑的黑暗,黎明前的寒冷是最冷的寒冷。在我的棉衣内外,形成了至少四十五摄氏度的温差,一边是滴水成冰,一边是大汗淋漓。我必须不停地走,因为一停下来休息,汗水就会立即冷却,变成刺骨的利器。
多亏了前一天的探路,否则我极可能会选择半途而废,那是令人崩溃的。
当我终于爬到山顶,东方已现出鱼肚白时,我决定在聚仙楼里稍事喘息。顾不得寒冷,先脱光上衣,把像刚从水里捞出来的秋衣换掉,这才觉得舒服了些。随身带的两瓶矿泉水几近冰水混合的状态,喝在嘴里简直就是折磨。那时,若能有人给我一杯热白开水,我也许能为他做牛做马!可是,我连做牛马的机会都不会有,整个司马台长城上,只有我一个人!我是VIP!这是我一个人的司马台!
从上面几张图片大家一定能够感觉得到单边墙是何等险峻。所谓单边墙,指的是从望京楼到仙女楼之间、构筑在山脊上的一段长约300米的墙壁。单边墙沿山势起伏,两侧皆为悬崖峭壁,墙面最宽处60厘米,最窄处只有40厘米。作为万里长城以“险”著称的翘楚,单边墙吸引了不少驴友前来探险,不少人以“穿越单边墙”为无上的荣光。不幸的是,几乎每年都有为了追求肾上腺素飙升快感的驴友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在此,我也以资深驴友的身份劝告大家,户外活动.量力而行,快乐诚可贵,生命价更高啊!
凭我惜命的生活态度,也为了老婆孩子,是决计不敢穿越单边墙的。为了获得一张纪念照,我战战兢兢地爬上高度较低的一级墙面,骑在墙头,以镜头仰望的视角拍摄了一幅照片。
拍出与众不同的风光是喜爱风光摄影的朋友的共同追求,我也不例外。曾查阅过大量司马台长城的照片,从望京楼上俯拍仙女楼的视角占了大多数。窃以为,俯拍使仙女楼的高度被压缩了,无法体现她修长高挑的身姿神韵。因此,我决定找一个平视的角度进行拍摄。
自望京楼到仙女楼,不走单边墙的话,可以选择下到北坡通过一条小路迂回而上。我一边走一边寻找合适的角度。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距离望京楼约80米的下方,我找到一个视野相对开阔的巨石平台。在这里,我可以用干枯的灌木丛做前景,以表现冬天司马台长城的肃杀之像。中景是单边墙和仙女楼,这是表现的主体,采用的是1/2构图。背景是被朝阳映红的天际和远方的群山。在处理上,我适当提高了色温,用橙黄色调来表现我当时对温暖的期盼。
这张照片我颇为满意。
摄影人就是这样,无论饥寒交迫,无论早出晚归,只要有自己满意的作品,一切都值了。自娱自乐,或许也是摄影的意义之所在吧!
下山之前,我为自己拍摄了一张和仙女楼的合影,是为记。
这梦源自读研时看的《永不瞑目》。肖童和欧庆春在司马台长城上深情相拥的一幕令我涕泪滂沱,不能自已。彼时,我正在热烈追求最终成为我太太的那个女孩,也因她年龄上长我三岁,所以我便固执地把她比作欧庆春,而我是肖童。
司马台长城的详细介绍这里不做赘述,网络上有的是。唯一想跟大家表明的是,我去的时候,他还没有被商业开发,而今却已让某集团收入囊中,做成风景区了。
与好友小史,自京城驱车沿高速公路至密云,再转入县道抵达巴各庄,约120公里,是司马台长城的山脚之下。村中已有“摄影之家”等三五户农家乐可供摄友、驴友饮食住宿,我们选择了其中一家。我的计划是:先探路踩点,把上下山的路先走一遍,看看适合拍摄的地点和角度,第二天凌晨再上去拍日出。这种计划也是我外出采风拍摄的习惯之一,当然,前提是有足够充裕的时间。
向农家主人询问了上山路线及往返所需耗费时间,看看天色不早便起身上路。临出院门之际,主人突然唤我们留步,一路小跑奔到我们面前,神色凝重地告诉我们,单边墙不要走!就在前几天,又有一个驴友从单边墙上不慎坠崖驾鹤西去了。切记切记!听着他语重心长地告诫,不禁让我想起登华山时父亲“不许上长空栈道”的教诲,言犹在耳,刻骨铭心。
行至山脚,举头仰望,碧空之下巍峨的山峦如封似闭,左首的望京楼、右首的仙女楼岿然屹立于危峰之巅。枯焦的灌木丛内,隐约露出一条羊肠小径,若非已得乡人指导,决计难以发现它的存在。又行约30分钟,已临半山,头顶豁然开朗,从灌木丛穿将出来,小史与我相顾莞尔:只见两人浑身上下枯枝败叶、棘刺蛛网,一副狼狈之相。
此时,面前皆是嶙峋的嚵岩,人且不得不贴壁而立,如同站在摩天大楼底层的墙脚之下。已完全没有了路,只能将手脚并用,像壁虎般扣住石缝,再把躯体一寸寸提升。脑海里除默诵李太白的《蜀道难》外,还在感慨上天的造化神秀:多亏人是由猴子进化而来,倘或是猪、牛、马的话,怎能攀上峰顶,更不要说在山上修长城了。因此,我突然决心要把热爱生活进行到底,不畏艰难,克服险阻,毕竟“峰高无坦途”嘛!
及至峰顶,先到之处名日:聚仙楼。日已西斜,一缕夕阳倾泄在南坡的残垣断壁、怪石枯木之上,露出干涸的血色。为能赶到望京楼拍落日的景象,我加紧了脚步,小史帮我扛着脚架在后相随。虽已隆冬季节,但我早就汗流浃背,脱的只剩一件内衣,鼻孔和口里兀自喷出一团团的白雾。运气还算好,手忙脚乱地支起架子,从包里拽出长焦镜头换上机身。太阳也将要落入远山的背后了。
完美,完美的落日!这是意外收获!
太阳落山,气温骤降,被汗水打湿的内衣尚未暖干,身体不自主地在瑟瑟寒风中颤抖,像只落水狗。
经常爬山的朋友都知道,上山容易下山难,所以,必须在天色完全黑下来之前到达山下。沉重硕大的摄影包成了我最大的负担,真想把它藏在哪个山石缝中或枯草堆里,明早再来取。但视这包摄影器材胜过小命的我,是无论如何也下不了这个决心的。一路下行,一路小心翼翼,还好有惊无险地到达山脚。有一队驴友从东方蜿蜓走来,约20人,头顶的头灯汇成一条百米长的星光长龙。
回到农家,吃农家饭菜,喝了二两牛栏山的二锅头,便倒在暖烘烘的热炕上睡了,一夜无话。
凌晨四点。手机的闹铃声把我从熟睡中叫醒。天寒地冻的冬夜,要从热乎乎的被窝里爬出来,是需要勇气和毅力的。没办法,摄影人只能这样。唯一希冀的是能多出几张好片,才不辜负这勇气和毅力。
小史还要睡。任由我软磨硬泡。威逼利诱,就是不起床。在这儿,要简单介绍一下小史。小史,官名史悦,北京人,大学同窗中最要好的哥们儿。他是个身高近一米九的大个子,人又和善且重义气。典型的气质型帅哥。在校时期,踢球、喝酒、吃烤串是我们共同的爱好。球场上他是正印前锋,高中锋的角色,负责攻城拔寨,而我是中场核心,负责给他喂球,输送炮弹。四年大学,我们的班足球队和年级足球队霸占了所有院内联赛的冠军位置,而我俩配合贡献了超过百分之八十的进球。
说远了,言归正传,还是把思绪拉回到我的司马台吧。
无奈,我只能一个人上路。
临出门前,我跟他说“如果中午11点前我还不回来,就来找我的尸首”。他说,“你放心,我一定厚葬你”。
我背着15公斤重的背包和三脚架,左手举着向农家主人借的手电筒,右手紧紧攥着一根长约一米的木棍,小跑着向山脚下奔去。村庄还在酣睡,只有声声犬吠为我送行。天空是墨蓝的,一弯残月挂在西方遥远的天际。星星没有想象中那么多,稀稀落落的,也不够明亮,像蓝色绸缎上沾染的灰尘。山峦黑乎乎的,看不出立体感的层次,只在和天空交接的地方绘出一条犬牙交错的曲线。
沿着前一天我们留下的标记走上登山的小路,耳边只有脚踩在枯叶上的沙沙声。路两旁的枝权像一个个魔鬼的利爪,撕扯着我的头巾、脸颊、衣服、背囊。我挥舞着手里的木棍,左左右右敲击着它们,如同一个深入敌营孤身作战的将军,心中不禁升腾出一份悲壮。
黎明前的黑暗是最黑的黑暗,黎明前的寒冷是最冷的寒冷。在我的棉衣内外,形成了至少四十五摄氏度的温差,一边是滴水成冰,一边是大汗淋漓。我必须不停地走,因为一停下来休息,汗水就会立即冷却,变成刺骨的利器。
多亏了前一天的探路,否则我极可能会选择半途而废,那是令人崩溃的。
当我终于爬到山顶,东方已现出鱼肚白时,我决定在聚仙楼里稍事喘息。顾不得寒冷,先脱光上衣,把像刚从水里捞出来的秋衣换掉,这才觉得舒服了些。随身带的两瓶矿泉水几近冰水混合的状态,喝在嘴里简直就是折磨。那时,若能有人给我一杯热白开水,我也许能为他做牛做马!可是,我连做牛马的机会都不会有,整个司马台长城上,只有我一个人!我是VIP!这是我一个人的司马台!
从上面几张图片大家一定能够感觉得到单边墙是何等险峻。所谓单边墙,指的是从望京楼到仙女楼之间、构筑在山脊上的一段长约300米的墙壁。单边墙沿山势起伏,两侧皆为悬崖峭壁,墙面最宽处60厘米,最窄处只有40厘米。作为万里长城以“险”著称的翘楚,单边墙吸引了不少驴友前来探险,不少人以“穿越单边墙”为无上的荣光。不幸的是,几乎每年都有为了追求肾上腺素飙升快感的驴友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在此,我也以资深驴友的身份劝告大家,户外活动.量力而行,快乐诚可贵,生命价更高啊!
凭我惜命的生活态度,也为了老婆孩子,是决计不敢穿越单边墙的。为了获得一张纪念照,我战战兢兢地爬上高度较低的一级墙面,骑在墙头,以镜头仰望的视角拍摄了一幅照片。
拍出与众不同的风光是喜爱风光摄影的朋友的共同追求,我也不例外。曾查阅过大量司马台长城的照片,从望京楼上俯拍仙女楼的视角占了大多数。窃以为,俯拍使仙女楼的高度被压缩了,无法体现她修长高挑的身姿神韵。因此,我决定找一个平视的角度进行拍摄。
自望京楼到仙女楼,不走单边墙的话,可以选择下到北坡通过一条小路迂回而上。我一边走一边寻找合适的角度。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距离望京楼约80米的下方,我找到一个视野相对开阔的巨石平台。在这里,我可以用干枯的灌木丛做前景,以表现冬天司马台长城的肃杀之像。中景是单边墙和仙女楼,这是表现的主体,采用的是1/2构图。背景是被朝阳映红的天际和远方的群山。在处理上,我适当提高了色温,用橙黄色调来表现我当时对温暖的期盼。
这张照片我颇为满意。
摄影人就是这样,无论饥寒交迫,无论早出晚归,只要有自己满意的作品,一切都值了。自娱自乐,或许也是摄影的意义之所在吧!
下山之前,我为自己拍摄了一张和仙女楼的合影,是为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