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的见证

来源 :师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dcd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年的秋天,上帝都会送给“孩子们”一份礼物,就是诺贝尔文学奖。喜欢诗歌的人,他们并没有结束自己的童年,而是终身保留了童年的某些气质。故而,我们这些形形色色的孩子们可以认真凝望露易丝·格丽克的诗歌,也不会有太多的负担。
  一、诗歌的碎片化阅读
  我们认为,现代诗歌是可以碎片化阅读的。一个词语、一个意象、一处留白等,只要它们打动你,我们就可以认为自己开始“走进诗歌”了。请允许我断章取义,先罗列我喜欢的诗句,《冬天结束》“寂静世界之上,一只鸟的鸣叫,唤醒了黑枝条间的荒凉”。鸟鸣唤醒了荒凉,这种词语组合背后是作者对世界的独特感知,这种独特感知带来陌生化的效果。寂静的世界没有因为鸟叫而显得有生气,或者更幽静,而是显得越发荒凉了。“荒凉”不仅写自然环境,还可能在表现社会环境,人与人之间的疏离。《月光》“薄雾升起,带着一点声音。像砰的一声,那是心跳。”“心跳”由“薄雾升起”渐渐引出来,正是这悄然的一跳,新的一天的律动开始了,薄雾的律动、爱情的律动、生命隐秘力量的律动。《幸福的缪斯》“一只松鼠正沿着电话线奔跑,一片面包皮在嘴里”,我一直无法拒绝这样的描写,多么微末,多么细腻,多么美好。《卡斯提尔》“我曾经遇到我的爱人,在橙子树下。”可惜,这场爱情没有开花结果。再选这首诗里的一句“圣米格尔岛的钟声,在远方回响,他的头发在暗影中金黄略白。”声音、光影和色彩,你看,这里有一个钟声暮色下的剪影。《时间》“而时间继续——就像那场雨,那么多,那么多,仿佛一种无法移走的重负。”这是一场下在诗人生命里的雨,淅淅沥沥,无止无息。这里的雨也可以理解为时间的具象化。此外,在《时间》这首诗歌里,我们会看到许多颠来倒去的句子,比如“事物成了梦,梦成了事物。”“那感受的成了记忆,那记忆,成了感受。”现实和梦,自我感受和记忆或梦,互相交织缠绕,轮转,怪不得米沃什说:“诗人的内心和梦情同手足”。
  二、詩歌的整体性阅读
  诗歌本来是文学家族中的长子,但它似乎又永远年轻。文本解读的理论浩若瀚海,灿若星河,但诗歌像一条飞鱼,总想越出海面。诗歌是词语组合的试验场,更是新艺术范式的试验田,它的自我更迭裂变的速度远远快过小说电影之类的。故而,读诗最高境界也要看缘分,不能勉强。当然,不勉强,并不意味着放弃解读。故而,我们再解读露易丝·格丽克的三首诗歌,尝试总结一点读现代诗歌的“关节点”。
  雪
  露易丝·格丽克
  十二月底:我和爸爸
  去纽约,去马戏团。
  他驮着我
  在他肩上,在寒风里:
  白色的碎纸片
  在铁路枕木上飞舞。
  爸爸喜欢
  这样站着,驮着我
  所以他看不见我。
  我还记得
  直直地盯着前面
  盯着爸爸看到的世界;
  我在学习
  吸收它的空虚,
  大片的雪花
  绕着我们飞旋,并不落下。
  诗歌评点:这首诗歌写“雪”,但我们并不觉得寒冷,因为父亲驮着我,我靠着父亲。“白色的碎纸片”,当然写得是雪花,但这种比喻更有小孩子的气质。每一个小孩都有将纸撕碎的生活经验。结尾写大片的雪花“绕着我们飞旋,并不落下。”去“纽约”,去大城市,去“看马戏”,好兴奋,这份记忆永远定格的小女孩的记忆深处。“雪”是一个女孩和父亲活动的大背景,弥漫在诗歌中。这首诗要表达什么呢?人生之路,就是父亲一直驮着女儿前行之路,女儿在父亲的肩头学会观察、学会生活。但要注意的是,这首诗歌有一点伤感和遗憾,我们看不到女儿和父亲的直接交流,正如诗歌中说“他看不见我”,这又何尝不是我们生活的状态呢?
  花园
  露易丝·格丽克
  我再不愿做这事了,
  我再看下去要受不了——
  在花园里,明亮的雨中
  那对年轻夫妇正在种下
  一排豌豆,仿佛
  以前从没有人做过这件事,
  这巨大的困难还从来没有人
  面对、解决——
  他们看不见他们自己,
  在新泥里,开始,
  没有前景,
  他们身后,浅山淡绿,花团锦簇——
  她想停下来;
  他想继续做下去,
  做到结束——
  看她,正抚着他的脸颊
  表示停战,她的手指
  带着春雨的凉;
  在细草里,紫色番红花炸裂——
  甚至在此,甚至在爱的初始,
  每次她的手离开他的脸
  都成为分别的意象
  而他们认为
  他们可以随意忽略
  这种悲哀。
  诗歌评点:这首诗,有一处与现实生活认知不相符的地方,即“那对年轻夫妇正在种下/一排豌豆,仿佛/以前从没有人做过这件事”,不可能没有人种过豌豆。更有意思的是,这对夫妻把豌豆种在花园里,而不是种在田里,可见,他们种下豌豆也不是为了吃,而是为了爱,为了希望。所以,这一对夫妻在花园里种的不是豌豆,而是爱情。再看后面的写景“浅山淡绿,花团锦簇”,景色美丽,这应该是一个春天吧。但是,诗歌有一个情绪的转折点“每次她的手离开他的脸/都成为分别的意象”“而他们认为/他们可以随意忽略/这种悲哀。”这对夫妻并没有意识到一个人的手离开另一个人的脸时,就意味着分别。而作为旁观者,作为隐藏的“我”,恰恰看到了这份悲哀。正如李商隐的诗句“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这几句和开头结合起来读,你就会恍然大悟,为什么在诗歌开头,那个隐藏的旁观者会说“我再不愿做这事了,/我再看下去要受不了”,旁观者看到了爱情和夫妻生活的美好,但也看到了离别和伤痛,只不过主人公却浑然不知。   此外,诗人的记忆力非常好,“她的手指/带着春雨的凉”,映照前面的“明亮的雨中”,所以好的现代诗歌中的意象应该有连贯和呼应,而不是像三四流诗歌那样,堆砌一堆莫名其妙的意象,让人读不懂。
  时间
  露易丝·格丽克
  总是太多,然后又太少。
  童年:病中。
  在我的床边上有一只小铃铛——
  铃铛的另一边,妈妈。
  疾病,灰雨。小狗始终在睡觉。它们睡在床上,
  在床头,我觉得对于童年
  它们很明白:最好一直懵懵懂懂。
  雨在窗户上形成灰色长条。
  我拿着书坐着,小铃铛放在旁边。
  没听到一点儿声音,我让自己模仿一个声音。
  没看到精神的任何标志,我执意
  生活在精神之中。
  雨淅淅沥沥又稀稀疏疏。
  一月又一月,在一日之内。
  事物成了梦,梦成了事物。
  后来我好了;铃铛回到橱柜里。
  雨停了。小狗站在门口,
  喘着气到门外去。
  我好了,后来我长大成人。
  而时间继续——就像那场雨,
  那么多,那么多,仿佛一种无法移走的重负。
  我是个孩子,半睡半醒。
  我病了;我被人保护。
  我活在精神的世界之中,
  灰雨的世界,
  失去的世界,回忆的世界。
  然后,突然,太陽闪耀。
  而时间继续,甚至在一无所剩的时候。
  那感受的成了记忆,
  那记忆,成了感受。
  诗歌评点:这首诗歌比较简单,就是诗人回忆了小时候病中的那段生活。我们从题目入手——“时间”,诗歌起笔“总是太多,然后又太少。”你看,多扣题,起笔就写时间。童年的时间会觉得很多,然后成年后时间会太少,开宗明义,表达了时间在人生中的不同感受。中间部分,“一月又一月,在一日之内。”生病的时间,让诗人觉得很漫长。结尾处,有两句写“时间继续”,第一处“而时间继续——就像那场雨/那么多,那么多,仿佛一种无法移走的重负。”长大之后,时间还要进行下去,这时候时间仍然像病中的雨那样,连绵不绝,淅淅沥沥。第二处“而时间继续,甚至在一无所剩的时候。/那感受的成了记忆,/那记忆,成了感受。”病后的日子在继续,当时病中的阴霾仿佛不存在了,因为健康了。当时病中感受到的,成为了记忆。而在记忆中的病中的情况,就是最深刻的感知。所以,“时间”贯穿全诗,刻录了小女孩从生病到病好的整个过程。
  此外,这里还有一个意象“雨”,雨一直下,直到小女孩恢复健康,“雨”停了,太阳出来了。我们还可以看到雨和时间有一种联系,都是迷迷蒙蒙,纠缠在小女孩的世界里。诗歌层次分明,条理清楚,既有智性思考,也有感性表达。
  总之,我们要了解作者的诗,离不开作者的三个维度,这就是我们上面所说的:美国病人、死亡意境、失意伤情。这首诗中突出地体现出一种病人的心态,记录了病中的感觉与觉察。作者诗歌主要是通过意境的片断来组接递进性。作者热衷于单独的意境,然后让它们拼装起来,这样,作者的诗就是无数的细小的瞬间的感受,组成一个连续的意象墙,作者并不对这些意象本身进行衔接处理,而是让意象本身说话,所以,我们能够通过这样意象的组接感受到作者的内心的表达。作者的诗总体来说,并不晦涩,意象是明确的,比那些胡乱地拼凑意象之作让人一头雾水要明白晓畅得多了。
  三、抛砖引玉,期待后来人
  现在,我们回顾常见的欣赏现代诗歌的方法,从诗歌技巧层面出发,比如:回环往复、陌生化、蒙太奇、悖论、修辞等。我还可以从“诗歌形式、节奏、寓言神话、意象、意境、对现实生活的应和”层面欣赏诗歌。或者,我们抛开所有束缚,自由解读诗歌。现代诗歌作品迭出,我们的解读的方法会越来越多,解读过程也会越来越细腻。面对202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露易丝·格丽克的诗歌,我们仍然可以用以上方法去尝试解读,在这里我只是抛砖引玉。
  相关评论家认为,露易丝·格丽克的诗歌“经常像是宣言或论断,不容置疑。”开始,我以为她是一个干净利落的雄辩家,因为她确实也有这样的诗句:“出生,而非死亡,才是难以承受的损失。”但后来,我还是模模糊糊感觉,她的诗歌有说理,但也有故事;有直言不讳但也有逦迆曲折;有清晰明断,也有朦胧迷离;有语言的炼金术,修辞术,更多的是情感的朴实流动,只不过时而激荡,时而克制。
  很遗憾,露易丝·格丽克的很多诗歌我也没有看懂,那些句子、词语、意象,在它们的断裂处,诗人究竟填充了些什么呢?诗歌的“意脉”在哪里?诗歌回应了当下哪些社会问题?表现了哪些生存困境?需要留给大家继续解读。不过,有一点可以确定,正如米沃什所说“不是我们见证了诗歌,而是诗歌见证了我们”。
  (作者单位:广东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
  责任编辑李淳
其他文献
扶贫开发,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顺利推进,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事关国家的持续发展和长治久安,事关千百万贫困群众“小康梦”的实现。各级政府必须从体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践行党的宗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高度,加深对做好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增强政治责任感和工作主动性,以更加明确的目标、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有效的行动,全面深入推进全省精准扶贫、精
首先,对面试出错这一问题要有正确的认识。面试中的难题大多是没有标准答案的,主要是考查你的能力。你只要鲜明地亮出自己的正向观点,尽可以按照自己的思考做出回答,表现出自己的综合素质和不俗的能力。偶尔出点差错,考官也不会对你全盘否定,所以不必紧张。  其次,要迅速判断能不能进行弥补。答错了,总是想着找机会弥补,总想解释刚才为什么没答好,以证明自己水平不差,但由于下面的问题一个接一个,考生一方面要回答新问
辽阔的草原,是浑然天成的自然风光,常让人发出“天上人间”的感叹。大草原——我向往的地方。因为种种原因不能亲临草原,所以常常会收集有关草原的各种信息来弥补心中的遗憾,对于草原歌曲更是迷恋,对奏出这悠扬音乐的乐器——马头琴也心存感激之情。  是它奏出了整个草原……  马头琴——辽阔草原的粗犷;  马头琴——万马奔腾的激昂;  馬头琴——牛羊低吟的深沉;  马头琴——牧民欢歌的豪情;  马头琴——呼啸狂
【课前提示】  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全部历史和长期实践证明,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本期推出的《保持思想政治建设新常态》,对新形势下的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进行了全面细致的阐述。  面对改革发展新形势下的政治、经济新常态,面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我们必须牢牢抓住思想政治建设这一核心和灵魂,扎实推进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领导班子建设。  一、常抓学习型领导班子建设,形成以知
◆为官如做人,在诱惑和坚守中把持自我,拒绝金钱诱惑,严守良知与道德底线;远离趋利小人,以获得群众的敬重;看淡名利追逐,能换来无悔的人生。  ◆正确的决策,不是来自领导干部的冥思苦想,也不是依靠大会小会圈定,而是来源于人民群众的智慧。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作为一名领导干部,理当不断自省、带头加强学习,乐
《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一经出台,对违背科学发展要求、造成资源环境生态严重破坏的要记录在案,将实行终身追责。(人民网)  历经近两年的孕育,关于建立环境“终身追责”的文件终于问世。习近平总书记说过: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终身追责”正是对绿水青山的一个保证。然而,《办法》的出台并不只是让领导干部一味追求“绿水青山”,而忽略对“金山银山”地打造。只
“你用电,我用心,有呼必应”。9月21日,国家电网湖北电力共产党员服务队竞赛现场发布会在荆州举行。洪湖湖上、荆门沙洋、孝感王刚、宜昌夷陵等12支红马甲党员服务队,分别以诚信、责任、创新、奉献为主题,用实景录影和现场述说汇报各自的服务成果。据了解,国网湖北电力成立统一命名的“国家电网湖北电力共产党员服务队”310支,队员6414名,其中党员4428名。这些身着紅马甲的志愿者们活跃在荆楚大地,冲锋在供
2014年5月26日,是840多名八一村村民永远抹不掉的灰色記忆。他们最敬重的一位老人,也是这个行政村的创始人,他们全票选举出来的村党支部书记吴忠耀,因积劳成疾,染病成癌,医治无效不幸去世,终年66岁……  他创造了一个“村”  八一村是个建制仅5年的行政村。1973年洪排河开挖后,原新垸、平阳、何电等村被切割,位于北岸187户村民散居在3个居民点,分别自名为“一八组”、“五七组”、“新垸组”,一
武汉市江夏区山坡街光星村28组的村民小组长陈炳兰是位66岁的老人,在村任职长达42年。近年来他因年龄原因几次提出卸任都被村民极力挽留,村民们直言“你不死,我们就选你”。媒体记者因此夸赞陈炳兰为“辞不掉的组长”。  村民小组长通常是中小塆子的“塆长”,大多不是村“两委”成员,只能算是广义上的“村官”。这个职位,待遇比村“两委”成员更低,陈炳兰说,“生产队长当了16年,没有报酬。村民小组长搞了26年,
“内卷”本是一个生物学的术语,后又借用到社会学,如今早已越过学术用语的艰涩,而成为口口相传的流行语。前不久人们还投身于这种谓为“内卷”的生活浑然不觉,下一刻则因之猛然觉察现实的残酷。一口一个“内卷”,似乎不是为了解说,而是为了解恨,一种被蒙在鼓里太久了的宣泄。但人们在第一次使用它的时候更多是慨叹,因为它不仅准确地概括了社会的态貌,更是触着生存的真正本质。“内卷”通常被解释为一种无望的自我损耗——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