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9年,涛和晋生在一起后养了一条狗。
晋生:你说这狗能活多少年?
涛:卖狗的人说养得好了能活15年呢。
晋生:15年,那时候咱们不是都四十岁了。
2025年,起起落落,河还是河,狗又生狗,人却茕茕独立。
这部电影能被明晰的划分为三个部分,导演在画幅的选择上做了一些设计,强调“过去”、“现在”和“未来”,分别采用四比三、十六比九和二点三五比一。贾樟柯说在1999年的时候很喜欢用DV来录制一些生活素材,当时那种DV机的构图就是四比三,所以他用四比三的画幅来体现那个时代的氛围,第二段故事大约是2014年,这一部分也采取了当下荧幕上最普遍的宽高比,最后一部分,导演将画幅宽度与荧幕等宽,来引申出未来感。
电影选取两首歌曲贯穿始末,一首是香港歌星叶倩文的《珍重》,一首是宠物店男孩的《Go West》,两首歌是不同的风格,却不能说呢听出浓浓的八十年代唱法。有人说一定要把一首歌曲放到特定的故事环境里,它的生命力才能够永存,照这样的说法,这两首歌都能在这部电影里找到归属。《珍重》,港风悠悠转转的旋律,高音洋洋洒洒,“不肯不可不忍不舍失去你,盼望是世事总可有转机。牵手握手分手挥手讲再见,纵在两地一生也等你。”这几句歌词在电影里一共出现了三次,第一次涛,晋生,梁子三人的友情出现裂痕,第二次涛的父亲离世,涛把远在上海的儿子接回来奔丧,第三次,儿子在澳大利亚听到中文老师放这首歌,产生了似曾相识的感觉。这三次其实暗示了“过去”、“现在”、“未来”三段时间的转折,好友的离开,父亲的不辞而别,儿子天各一方,涛即使千呼万唤怕只能诉诸这两句短短的歌词。《Go West》,这首歌反复出现的歌词“(Together)We will love the beach/(Together)We will learn and teach /(Together)Change our pace of life”体现出来对于未来的无限憧憬,正如电影一开始,一群年轻人齐舞,动作划一活力四射,而同有一句“(Together)Tell all our friends goodbye/(Together)We will start life new”则体现了不同的情感,即使要经历与朋友的离别,也要能够有勇气继续生活,这就是电影最后一个镜头,涛已经年过半百却孤身一人,一生风风雨雨,老来立足守望着故乡山河。
电影里出现了很多贯穿始末的“时间物证”,比如沈涛25岁时候穿的毛衣14年后做成了狗的衣服,还有三个人时吃一盒饺子,老了后一个人包了几百个饺子。梁子把家里的钥匙扔上了屋顶,涛默默的收留了15年,15年后它回到梁子手里时,早已物是人非,选择爱情的人最后以离婚潦草收场,选择离开的人最后衣衫褴褛的回了家。哪个过的更好呢?谁又该提前开口询问那些往事呢?全部都没有意义了。涛把家里的钥匙给了到乐,“家里的钥匙你应该有一把”,后来它成了到乐的秘密,少年对于故乡和母亲唯一的了解。看似他要寻找的自由就寄托在那把钥匙上面,可是妈妈和汾阳对他来说没有具象,面前是一窍不通的中文,不知该介绍成是老师还是姐姐的女友,在重重困难面前,反倒真的如晋生所说,自由是个屁。在前三分之一的地方,梁子选择留在过去,涛在过去与未来之间犹犹豫豫,张晋生大胆的迎接未来,在中间的地方,涛变成了那个留居过去的人,到乐对故乡全然不知,选择遥远的澳洲,而到了最后三分之一处,张到乐又变成了犹豫不前的人,而新的未来在这段故事中已经看不到了,小时候慢慢成长,长大了就是慢慢变老的过程,那么多的人失散在山海里,钥匙却不是重逢的方法,它被当作一种牵挂久久的寄放在身边,牵挂就成了是爱最痛苦的部分。
贾樟柯的电影纪实风格非常突出,也正是由于纪实,所以电影里十分擅长刻画普通的民众形象,比如拍摄《三峡好人》,贾樟柯说:“我见到正在拆迁的巫山和奉节,完全不像是人为工程,倒像是遭受了核打击或者是外星人的袭击一样。”所以这部电影里安排了一个建筑物飞天的超现实画面,可能寓意文明消长之快,之铺天盖地。那之后的社会是什么样子的呢?一个十六岁的少女去了东莞,代表离开的人;还有一个十六岁的少女应聘做保姆,代表留下來的人。电影里这样的细节很多,比如,画着项王脸谱的人玩电动游戏,拆掉奉节的工人跟着山西人下煤矿,手机铃声“浪奔浪流”的小伙子混社会没了命,最后被水葬。总之,计划经济的水淹没了封建经济两千年的小城,流进市场经济下,第五版人民币10块钱背后的夔门。《山河故人》的群像感体现在每一个人物都是丰满的,仿佛就是我们的亲戚、邻居家正在发生的故事一样,被爱情所不容的友情,被高级生活分割的亲情和母语,被年轻气盛冲淡的那一声“珍重”,诸如此类,太多太多,每个镜头都真实地让人唏嘘。每份琐碎,略显悲剧的人生,都在不停的经历分裂,离别,不管你是否进行了隆重的告别。或许有人活中年,忽而间就能发现:时光难再,每个人都只能陪你走一段路,迟早是要分开的,最后所有的人生都要以那支满载回忆的舞结束。
解冻的黄河水自流,二十几年的风霜雨雪,秋风习习而来,涛声依旧。
《小武》《三峡好人》《山河故人》这些电影讲的都不是故事本身,也很难说清是不是要通过故事让你留恋一种文明,它们一股脑的把新中国短短七十年的文化呈现出来,不置予无聊的评论,文化永远是产物,每每改朝换代更新数据,就是在沉淀了上一代人,人际,物质的土地上撒一层新灰。《山河故人》上映的时候我只有十六岁。把它当成一个周末消遣的任务去看,只记得父亲去世那一场戏让我深受感触,但是看过也就看过了,哭过也就哭过了。再看的时候已经接触了世事,我发觉自已也像画面中的人一样,生长在方言和旧习俗尚且存在的老地方,打赌似得做过两难的选择,乘坐着找不到信号的绿皮火车,见证同一个主持人前一天主持婚礼第二天主持葬礼。故乡慢慢在身后,黄沙飞扬的早春,我妈那些被秋风吹深的皱纹,已然成了心里面一片锈迹斑斑的凄凉的故地,再想想所谓前途不过是捉摸不定的飞蓬,还是得不免落俗的说上一句:原来山河不济,人事纷纷。
晋生:你说这狗能活多少年?
涛:卖狗的人说养得好了能活15年呢。
晋生:15年,那时候咱们不是都四十岁了。
2025年,起起落落,河还是河,狗又生狗,人却茕茕独立。
这部电影能被明晰的划分为三个部分,导演在画幅的选择上做了一些设计,强调“过去”、“现在”和“未来”,分别采用四比三、十六比九和二点三五比一。贾樟柯说在1999年的时候很喜欢用DV来录制一些生活素材,当时那种DV机的构图就是四比三,所以他用四比三的画幅来体现那个时代的氛围,第二段故事大约是2014年,这一部分也采取了当下荧幕上最普遍的宽高比,最后一部分,导演将画幅宽度与荧幕等宽,来引申出未来感。
电影选取两首歌曲贯穿始末,一首是香港歌星叶倩文的《珍重》,一首是宠物店男孩的《Go West》,两首歌是不同的风格,却不能说呢听出浓浓的八十年代唱法。有人说一定要把一首歌曲放到特定的故事环境里,它的生命力才能够永存,照这样的说法,这两首歌都能在这部电影里找到归属。《珍重》,港风悠悠转转的旋律,高音洋洋洒洒,“不肯不可不忍不舍失去你,盼望是世事总可有转机。牵手握手分手挥手讲再见,纵在两地一生也等你。”这几句歌词在电影里一共出现了三次,第一次涛,晋生,梁子三人的友情出现裂痕,第二次涛的父亲离世,涛把远在上海的儿子接回来奔丧,第三次,儿子在澳大利亚听到中文老师放这首歌,产生了似曾相识的感觉。这三次其实暗示了“过去”、“现在”、“未来”三段时间的转折,好友的离开,父亲的不辞而别,儿子天各一方,涛即使千呼万唤怕只能诉诸这两句短短的歌词。《Go West》,这首歌反复出现的歌词“(Together)We will love the beach/(Together)We will learn and teach /(Together)Change our pace of life”体现出来对于未来的无限憧憬,正如电影一开始,一群年轻人齐舞,动作划一活力四射,而同有一句“(Together)Tell all our friends goodbye/(Together)We will start life new”则体现了不同的情感,即使要经历与朋友的离别,也要能够有勇气继续生活,这就是电影最后一个镜头,涛已经年过半百却孤身一人,一生风风雨雨,老来立足守望着故乡山河。
电影里出现了很多贯穿始末的“时间物证”,比如沈涛25岁时候穿的毛衣14年后做成了狗的衣服,还有三个人时吃一盒饺子,老了后一个人包了几百个饺子。梁子把家里的钥匙扔上了屋顶,涛默默的收留了15年,15年后它回到梁子手里时,早已物是人非,选择爱情的人最后以离婚潦草收场,选择离开的人最后衣衫褴褛的回了家。哪个过的更好呢?谁又该提前开口询问那些往事呢?全部都没有意义了。涛把家里的钥匙给了到乐,“家里的钥匙你应该有一把”,后来它成了到乐的秘密,少年对于故乡和母亲唯一的了解。看似他要寻找的自由就寄托在那把钥匙上面,可是妈妈和汾阳对他来说没有具象,面前是一窍不通的中文,不知该介绍成是老师还是姐姐的女友,在重重困难面前,反倒真的如晋生所说,自由是个屁。在前三分之一的地方,梁子选择留在过去,涛在过去与未来之间犹犹豫豫,张晋生大胆的迎接未来,在中间的地方,涛变成了那个留居过去的人,到乐对故乡全然不知,选择遥远的澳洲,而到了最后三分之一处,张到乐又变成了犹豫不前的人,而新的未来在这段故事中已经看不到了,小时候慢慢成长,长大了就是慢慢变老的过程,那么多的人失散在山海里,钥匙却不是重逢的方法,它被当作一种牵挂久久的寄放在身边,牵挂就成了是爱最痛苦的部分。
贾樟柯的电影纪实风格非常突出,也正是由于纪实,所以电影里十分擅长刻画普通的民众形象,比如拍摄《三峡好人》,贾樟柯说:“我见到正在拆迁的巫山和奉节,完全不像是人为工程,倒像是遭受了核打击或者是外星人的袭击一样。”所以这部电影里安排了一个建筑物飞天的超现实画面,可能寓意文明消长之快,之铺天盖地。那之后的社会是什么样子的呢?一个十六岁的少女去了东莞,代表离开的人;还有一个十六岁的少女应聘做保姆,代表留下來的人。电影里这样的细节很多,比如,画着项王脸谱的人玩电动游戏,拆掉奉节的工人跟着山西人下煤矿,手机铃声“浪奔浪流”的小伙子混社会没了命,最后被水葬。总之,计划经济的水淹没了封建经济两千年的小城,流进市场经济下,第五版人民币10块钱背后的夔门。《山河故人》的群像感体现在每一个人物都是丰满的,仿佛就是我们的亲戚、邻居家正在发生的故事一样,被爱情所不容的友情,被高级生活分割的亲情和母语,被年轻气盛冲淡的那一声“珍重”,诸如此类,太多太多,每个镜头都真实地让人唏嘘。每份琐碎,略显悲剧的人生,都在不停的经历分裂,离别,不管你是否进行了隆重的告别。或许有人活中年,忽而间就能发现:时光难再,每个人都只能陪你走一段路,迟早是要分开的,最后所有的人生都要以那支满载回忆的舞结束。
解冻的黄河水自流,二十几年的风霜雨雪,秋风习习而来,涛声依旧。
《小武》《三峡好人》《山河故人》这些电影讲的都不是故事本身,也很难说清是不是要通过故事让你留恋一种文明,它们一股脑的把新中国短短七十年的文化呈现出来,不置予无聊的评论,文化永远是产物,每每改朝换代更新数据,就是在沉淀了上一代人,人际,物质的土地上撒一层新灰。《山河故人》上映的时候我只有十六岁。把它当成一个周末消遣的任务去看,只记得父亲去世那一场戏让我深受感触,但是看过也就看过了,哭过也就哭过了。再看的时候已经接触了世事,我发觉自已也像画面中的人一样,生长在方言和旧习俗尚且存在的老地方,打赌似得做过两难的选择,乘坐着找不到信号的绿皮火车,见证同一个主持人前一天主持婚礼第二天主持葬礼。故乡慢慢在身后,黄沙飞扬的早春,我妈那些被秋风吹深的皱纹,已然成了心里面一片锈迹斑斑的凄凉的故地,再想想所谓前途不过是捉摸不定的飞蓬,还是得不免落俗的说上一句:原来山河不济,人事纷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