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菱商事守望中国

来源 :中国工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lp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就像正在寻求再生突破口的日本经济一样,各商社也在寻找新的利润增长源,探索经营战略。商社在日本被称作是“映照经济的镜子”,而今出现的图像是——扭曲镜子中,被闭塞感层层包围着的经济苦恼形象。作为日本五大商社(三菱商事、三井物房、住友商事、伊藤忠商事、丸红)之首的三菱商事自我变革,其利润居然达泡沫经济时期的历史最高水平。或许其经营手法中蕴藏着经济萎缩状况下生存发展的秘诀?
  早在距今120年前的1880年(明治十三年),三菱财阀(专称)的创始人岩崎弥太郎设立“九十九商会”,以民营企业的身份开展海运业务。他发挥了辅佐以推进建设新日本为目标的“官方”作用,可誉为先政府向新挑战迈进的“利用民间活力”的典范,参与建设新日本事业,推进官方制定的日本改革速度……而赋有民族使命感的三菱商事20年前把目光投向了中国。基于客观历史原因,其生存也许难免有些许尴尬。如今,近况到底怎样?
  位于北京繁华地段写字楼的三菱商事北京代表处内,标有中国风景区名的明亮会议室里,北京分公司人事总务业务部总经理小山雅久如期接受记者采访。做足准备工作,讲一口流利中文,笑容可掬的小山先生如是说——
  
  中国的商业表现
  
  《中国工商》:作为创建三菱商事北京事务所的“元老”,据您的了解,三菱商事在中国的目前运营情况是否理想?
  小山:常人眼中的三菱是一个规模庞大、高速运转的经济体,其实不尽然。我们做项目通常比较费劲,因为项目启动时需要预热;不过,一旦确定项目,发展便极快。
  显而易见,现实情况并非特别令人满意。中国加入世贸,宏观调控,及其历史原因,都会影响业务进展。客观现实是,依据中国的WTO条款,三菱商事无法找到与之对应的业态公司。比如三菱商事是集贸易、金融、投资为一体的综合性商社,涉足批发、投资、零售、物流服务等诸多业务领域,WTO规则中尚无法找到相应的法规条款可以遵循,所以,只好拆开对号入座。
  目前,我们非常关注进出口贸易,主要业态还是外贸。已拿到出口权,尚需进口权、内销权等。我们还在等待国家明细规定实施细则。
  自1980年开设北京事务所以来,拥有1家投资性公司及其分公司1家,5家保税区贸易公司及其事務所2家,9家事务所;在香港亦拥有经营性独立法人及其代表处。在这些业务网络工作的中国职员有450多名,日本派遣职员80名。
  《中国工商》:您谈到商业感觉,那么,在中国,什么样的企业能够吸引三菱的注意,成为合作伙伴?您怎样看中国500强民营企业?
  小山:我所理解的三菱眼中的好企业是一个“透明、高效、目标计划明确,执行能力强”的经济实体;换言之,企业机制透明,其资产、资信优良,企业家非常清楚要做什么,有明确的目标,而不是什么都想做。
  不久前的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排名,依据企业年度销售额。其实依据销售额看不出来真实的含金量,无法去判断企业核心竞争力,及其成本。这样对我们调查资信增加了一些难度。我们希望找到比较合拍的企业家,有共同的商业理念。三菱商事业务范围涉及的企业有几十万家,企业的供应链,诸如上游的原材料、零部件,下游的销售、服务等,具体到每一个环节,三菱商事都有参与的可能性。这样就形成广袤的资源平台,从而做不同的嫁接,使各利益团体利润最大化。
  《中国工商》:合作的实现方式,具体有哪些呢?
  小山:各种(生产、管理)技术支持、商品国际销售市场、投融资金融服务等。今年三月,三菱商事组团去山东考察,其间拜访了不少具潜力的民营企业,感觉他们对三菱商事的期望较高。交流结果已于上月呈送总部。若达成合作,可能初步的合作会从产品国际市场销售开始。交流中,我们感觉到中国不少企业最想做的还是产品销售和提升技术。
  
  本土化人才战略
  
  《中国工商》:据说日本企业的人事制度自泡沫经济崩溃后,竞相转向了能力主义、业绩主义,而30年未更改人事制度的三菱商事,4年前亦引入了新的人事制度。其结果如何?与此同时,如何考虑引进中国人才?
  小山:在三菱商事的人事制度中,目前最重的课题是“培养经营者类型的人才”。对于拥有800家投资子公司的三菱商事来说,具备经营者素质的职员必须要有800人。人才的培养已关乎三菱商事能否实现中期计划。
  就像在中国,正如总代表所言“要靠当地员工”去发展,实施人才本土化战略。但怎么样才能吸引人才呢?三菱商事北京事务所目前正在实施一个计划——在中国大学里寻找高素质的学生——哪些愿意在日本企业里工作的人,为他们提供奖学金。自1998年启动该项计划,今年又找到两所大学,每所学校选定15人左右,奖学金为全部学费的一半。
  也许,我们的规模做得不大,但非常细致,与学校签订协议后,请他们到公司来,让他们更多地了解日本企业。
  这种交往其实由来已久。三菱创办之初,从海运开始,得益较多的还是对中国的经济往来(可能比现在更为频繁)。当时最大的据点是上海,其次是天津、武汉、沈阳等,海串活动非常活跃。所以,第一届商社非常重视对中国的交往,为此实施的力度也很大。比如,那时开放学校,学汉语,了解中国文化、历史等。
  《中国工商》:三菱商事在中国塑造怎样的企业公民形象?
  小山:三菱商事非常注重国家利益,不仅是作为日本企业,更多的是环球企业——争取得到当地法人资格后,为当地政府付出应有的企业公民责任,对当地社会负责。与当地政府关系是透明的,并且互助互利,长久地发展。
  
  话说三菱
  
  《中国工商》:您是否介意告诉读者您在三菱商事的职场体验?
  小山:1980年进公司至今,正如你所看到的现在的我,公司让我们找到归属感。尽管时代不同,企业在变,思路也在变,虽然公司制度非常严格,但员工基本上都愿意长期呆下去,一则有较理想的福利待遇;二则感觉三菱的稳定性,它与国家一起走,做的是大事业。其实,三菱商事的员工多来自日本最有名望的大学。
  至于个人体验,最简单的现象是,别人看到的是三菱商事的小山,如果没有三菱,人家还会认识我吗?归根到底是人际关系。而这种人际关系又上升到人才、商品、信息交流。从另一角度讲,公司拥有的信息比一般跨国公司要多。有句玩笑:“中东海湾战争,大使馆的信息比三菱的要慢。”这是为什么?不就是因为三菱庞大的网络资源吗?
  《中国工商》:信息交流为什么在三菱商事如此畅通?
  小山:“报告、研究、商量”三大行为是三菱商事的基本准则,比如一定要向领导汇报,向同事交流。试想公司有这么多的信息,只有一个脑子能有多少能力发挥出来呢?像一旦有融资问题,应与财务沟通;如果用户对机械有问题,可以找机械部门,这样问题就很容易在公司内部消化。这里,作为新的交流方式,员工每天都会发出不同的信息,便于交流。
  因此,三菱商事特别强调的用人标准是团体精神和诚信;往往通过面试去决定是否聘用新人,而不是书面考试。面对面的交流是最重要的,像他的价值取向——想做什么,对三菱的想法,是否愿意长期合作而不是过一两年就跳槽,是要面对面搞清楚。一个重要的课题是“如何让优秀人才长期留下来”。应该建立怎样一种激励机制?值得我们去不断深究。
其他文献
随着集体林权制度的改革,林业金融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文章从林业投资体制、林权证抵押贷款、林业保险、林业信托、林业基金和森林资产证券化等方面对近年来关于林业金融问
在新形势下,企业基层党组织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企业文化为着眼点,坚定不移地抓好项目员工队伍的和谐稳定工作,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不断完善基层制度和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