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05-0185-02
2020年初暴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已对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各方面带来很大的消极影响。作为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疫情不仅损害人的身体,同时也给广大民众特别是青少年学生带来了巨大心理冲击。为应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部分青少年学生由于长时间居家隔离,产生了一系列的心理和行为问题,出现了恐慌、焦虑、烦躁等情绪问题,注意力不能集中、记忆力减退,学习兴趣下降等认知问题,失眠、头晕、乏力、食欲下降等躯体问题,甚至产生了攻击、自伤和反社会等人格与行为问题。如河南郑州一初三女生因家庭贫困无法上网课而喝药自杀事件,令人警醒。
一、突发公共事件下的学生心理表现
疫情防控时,青少年学生处在急性应激状态之中,出现的各种心理行为问题还属于“非正常情况下的正常反应”。但是,心理学研究表明,这些问题在疫情结束后可能演化为更严重的心理和精神疾病,其中典型的表现就是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s, 简称PTSD)。随着疫情的结束,疫情的创伤经历可能会在人大脑中反复出现,引发其高度的恐慌、强迫、回避、分离等体验,导致其“灾后”适应不良,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因此,真正严重的各种心理行为问题非常可能在疫情之后大量出现,甚至会“井喷”。例如2003年“非典”两年后有10%左右的受灾人群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其中青少年学生恐惧发生率高达 16.14%。2008年汶川地震,发现震后一年有44.3%的青少年学生出现了PTSD症状(Zhou, Wu, & Zhen, 2018)。PTSD可诱发其他的心理行为问题,导致更严重的精神疾病,给青少年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成长和发展带来持久的消极影响。长远来说,会影响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成长发展和幸福生活。
1.焦虑和恐慌
焦虑是因为我们不知道这次疫情什么时候会结束?恐慌是因为看到传播渠道在不断增加,确诊病例几千几千的增加,身边的社区和人也开始出现确诊病例了,不知何时会降落到自己的头上。
2.空虚和寂寞
空虚和寂寞是因为小区实行封闭式管理,而且要自我隔离,虽然放假了,但天天宅在家,时间长了,没有朋友可以聊天,天天面对的都是父母,而父母都有自己的事情,自然有点空虚寂寞。
3.親子关系紧张
孩子和父母天天宅在家,没有了距离感,双方的心理空间必然会互侵。父母的关注点是学习,看见孩子天天在家看电视,玩手机,心里肯定比较焦急,担心孩子作业写不完,更担心孩子现在不好好做作业,以后成绩跟不上。时间久了,亲子冲突增多,亲子关系必然会出现紧张。
二、突发公共事件下的学生心理自助策略
当这次疫情来临的时候,学生出现以上的心理问题是非常正常的,关键是当这些心理问题出现的时候,该如何应对?
1.接纳自己的消极情绪
人的情绪可以分为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积极情绪对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促进作用,消极情绪对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阻碍作用,但是在某些时候,也会对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当“新冠肺炎”疫情发生的时候,每个人包括学生都会产生像紧张、焦虑、恐慌等消极情绪,这是非常正常的。如果有人在这种情况下,这种情绪表现一点都没有,那是不正常的。既然这是一种正常心理,那就需要理性接纳。如何接纳?叙事疗法就是一种有效的方法。“人不是问题,问题才是问题”,我们可以用外化的技术来处理这个问题。“外化”是将人与问题分开,彼此作为独立的个体,你也许可以和“问题”称兄道弟,也可以和“问题”亲如手足,逐渐地你会发现问题被“正常化”了,一开始困扰你的“问题”成为你生活的一部分,不再把所谓的“问题”作为一个理由阻碍、影响着你的工作和生活。
2.尽力执行自己的计划
当学生整天趴在电视前看电视,或一天到晚上网的时候,事后必然会产生某种空虚感,甚至还会伴随焦虑和恐惧,要想克服这种空虚感,前提就是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有尽力执行自己的学习计划,完成自己该做的事情。学生最大的任务还是学习,如果有自己的学习计划,按照计划,有条不紊地推进,每天都有事情做了,自然就不会空虚和焦虑,完成后反而会有某种成就感和愉悦感。学习是非常重要的,但学习不是全部,学生在学习之余,还可以帮助父母洗碗拖地,协助爸妈烧饭炒菜,适当做点家务活对居家防护疫情,浓厚家庭氛围,增进亲情,调节个人情绪都有积极意义。
3.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防控疫情期间,学生基本都宅在家中,很多人觉得在家能做什么呢,除了写作业、看电视、玩手机等,其他什么也做不了。事实上,即使居家防护,可以做的事情也很多。比如现在很多政府部门和专业机构都发布了居家体育锻炼指南,一般有热身项目(扩胸、抬腿等)、练习项目(俯卧撑、跳绳、仰卧起坐等)、放松项目(深呼吸、蝴蝶拍等),以上活动可以自己单独进行。同时,因为封闭管理,父母基本也宅在家中,这其实是一个加深亲子关系最好的契机,因为疫情,一家人长时间在一起,可以开展一系列亲子活动,比如下棋、讲故事、做游戏等,通过这些活动,能够加深亲子关系,密切亲子感情。同时也可以打电话或通过微信等和同学朋友聊聊天,互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4.主动调节身心状态
在面对疫情的时候,我们一方面要做一些有益的活动,当然更重要的还是学会一些心理调节方法和技术来调节自己的身心状态,有效应对疫情防控期间的各种状况,尤其是紧张焦虑等情绪。
简单的心理调节方法和技术是非常多的。第一种方法是蝴蝶拍技术。具体做法是双手交叉在胸前,轻抱自己对侧的肩膀或上臂,双手交替轻拍自己的肩膀或上臂,左右各拍一次为一轮,用自己感觉舒服的力度去拍,以时钟的秒“滴答滴答”为轻拍的速度和节奏,一般8~12轮为一组。在轻拍的同时要告诉自己“现在我只关注正面且积极的东西,其他不舒服的先放在一边,现在我是安全的”。这种技术是对身体进行双侧刺激,促进信息加工,激活副交感神经,从而使我们的情绪稳定、获得安全感、愉悦感。第二种方法是积极思维法。积极心理学是一门从积极角度研究传统心理学研究内容的新兴科学,其核心就是用积极的思维去看待身边的一切,尤其是负面的事物。比如我们现在封闭在家,不能出去,正好可以静下心来好好思考自己的很多事情,也正好可以和家人亲密相处,增进亲子感情。再比如平时在学校里必须按照教师的节奏来学习,现在自主权多了,刚好可以按照自己的节奏、生物钟等来学习,符合自己的特点,这样学习起来必然会轻松高效。
面对疫情,每个人的反应是不同的。如果学生在疫情防控期间,心理压力过大,恐慌和担忧过度,或者因为长时间的封闭生活出现抑郁倾向,甚至出现情绪剧烈波动,亲子冲突严重,冲动行为难以抑制,那么,就需要尽快找专业的心理老师或者心理咨询师来寻求专业的帮助。目前,全国已经公布了数百个心理咨询的热线电话,家长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时拨打热线寻求帮助,从而使自己回归平静,最终达到心理健康。
没有不可治愈的伤痛,没有不能结束的沉沦,所有失去的会以另一种方式归来。凛冬已过,皓月长明,疫情终时,人间仍是星河浩瀚,水木清华,江山如画!
作者简介:
姚愔怡(1992-),女,汉族,安徽合肥人,法学硕士,徽商职业学院商贸系教师,研究方向:法律心理学。
黄孝玉,六安市裕安区教师进修学校教务处主任,高级讲师,硕士。
2020年初暴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已对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各方面带来很大的消极影响。作为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疫情不仅损害人的身体,同时也给广大民众特别是青少年学生带来了巨大心理冲击。为应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部分青少年学生由于长时间居家隔离,产生了一系列的心理和行为问题,出现了恐慌、焦虑、烦躁等情绪问题,注意力不能集中、记忆力减退,学习兴趣下降等认知问题,失眠、头晕、乏力、食欲下降等躯体问题,甚至产生了攻击、自伤和反社会等人格与行为问题。如河南郑州一初三女生因家庭贫困无法上网课而喝药自杀事件,令人警醒。
一、突发公共事件下的学生心理表现
疫情防控时,青少年学生处在急性应激状态之中,出现的各种心理行为问题还属于“非正常情况下的正常反应”。但是,心理学研究表明,这些问题在疫情结束后可能演化为更严重的心理和精神疾病,其中典型的表现就是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s, 简称PTSD)。随着疫情的结束,疫情的创伤经历可能会在人大脑中反复出现,引发其高度的恐慌、强迫、回避、分离等体验,导致其“灾后”适应不良,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因此,真正严重的各种心理行为问题非常可能在疫情之后大量出现,甚至会“井喷”。例如2003年“非典”两年后有10%左右的受灾人群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其中青少年学生恐惧发生率高达 16.14%。2008年汶川地震,发现震后一年有44.3%的青少年学生出现了PTSD症状(Zhou, Wu, & Zhen, 2018)。PTSD可诱发其他的心理行为问题,导致更严重的精神疾病,给青少年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成长和发展带来持久的消极影响。长远来说,会影响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成长发展和幸福生活。
1.焦虑和恐慌
焦虑是因为我们不知道这次疫情什么时候会结束?恐慌是因为看到传播渠道在不断增加,确诊病例几千几千的增加,身边的社区和人也开始出现确诊病例了,不知何时会降落到自己的头上。
2.空虚和寂寞
空虚和寂寞是因为小区实行封闭式管理,而且要自我隔离,虽然放假了,但天天宅在家,时间长了,没有朋友可以聊天,天天面对的都是父母,而父母都有自己的事情,自然有点空虚寂寞。
3.親子关系紧张
孩子和父母天天宅在家,没有了距离感,双方的心理空间必然会互侵。父母的关注点是学习,看见孩子天天在家看电视,玩手机,心里肯定比较焦急,担心孩子作业写不完,更担心孩子现在不好好做作业,以后成绩跟不上。时间久了,亲子冲突增多,亲子关系必然会出现紧张。
二、突发公共事件下的学生心理自助策略
当这次疫情来临的时候,学生出现以上的心理问题是非常正常的,关键是当这些心理问题出现的时候,该如何应对?
1.接纳自己的消极情绪
人的情绪可以分为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积极情绪对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促进作用,消极情绪对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阻碍作用,但是在某些时候,也会对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当“新冠肺炎”疫情发生的时候,每个人包括学生都会产生像紧张、焦虑、恐慌等消极情绪,这是非常正常的。如果有人在这种情况下,这种情绪表现一点都没有,那是不正常的。既然这是一种正常心理,那就需要理性接纳。如何接纳?叙事疗法就是一种有效的方法。“人不是问题,问题才是问题”,我们可以用外化的技术来处理这个问题。“外化”是将人与问题分开,彼此作为独立的个体,你也许可以和“问题”称兄道弟,也可以和“问题”亲如手足,逐渐地你会发现问题被“正常化”了,一开始困扰你的“问题”成为你生活的一部分,不再把所谓的“问题”作为一个理由阻碍、影响着你的工作和生活。
2.尽力执行自己的计划
当学生整天趴在电视前看电视,或一天到晚上网的时候,事后必然会产生某种空虚感,甚至还会伴随焦虑和恐惧,要想克服这种空虚感,前提就是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有尽力执行自己的学习计划,完成自己该做的事情。学生最大的任务还是学习,如果有自己的学习计划,按照计划,有条不紊地推进,每天都有事情做了,自然就不会空虚和焦虑,完成后反而会有某种成就感和愉悦感。学习是非常重要的,但学习不是全部,学生在学习之余,还可以帮助父母洗碗拖地,协助爸妈烧饭炒菜,适当做点家务活对居家防护疫情,浓厚家庭氛围,增进亲情,调节个人情绪都有积极意义。
3.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防控疫情期间,学生基本都宅在家中,很多人觉得在家能做什么呢,除了写作业、看电视、玩手机等,其他什么也做不了。事实上,即使居家防护,可以做的事情也很多。比如现在很多政府部门和专业机构都发布了居家体育锻炼指南,一般有热身项目(扩胸、抬腿等)、练习项目(俯卧撑、跳绳、仰卧起坐等)、放松项目(深呼吸、蝴蝶拍等),以上活动可以自己单独进行。同时,因为封闭管理,父母基本也宅在家中,这其实是一个加深亲子关系最好的契机,因为疫情,一家人长时间在一起,可以开展一系列亲子活动,比如下棋、讲故事、做游戏等,通过这些活动,能够加深亲子关系,密切亲子感情。同时也可以打电话或通过微信等和同学朋友聊聊天,互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4.主动调节身心状态
在面对疫情的时候,我们一方面要做一些有益的活动,当然更重要的还是学会一些心理调节方法和技术来调节自己的身心状态,有效应对疫情防控期间的各种状况,尤其是紧张焦虑等情绪。
简单的心理调节方法和技术是非常多的。第一种方法是蝴蝶拍技术。具体做法是双手交叉在胸前,轻抱自己对侧的肩膀或上臂,双手交替轻拍自己的肩膀或上臂,左右各拍一次为一轮,用自己感觉舒服的力度去拍,以时钟的秒“滴答滴答”为轻拍的速度和节奏,一般8~12轮为一组。在轻拍的同时要告诉自己“现在我只关注正面且积极的东西,其他不舒服的先放在一边,现在我是安全的”。这种技术是对身体进行双侧刺激,促进信息加工,激活副交感神经,从而使我们的情绪稳定、获得安全感、愉悦感。第二种方法是积极思维法。积极心理学是一门从积极角度研究传统心理学研究内容的新兴科学,其核心就是用积极的思维去看待身边的一切,尤其是负面的事物。比如我们现在封闭在家,不能出去,正好可以静下心来好好思考自己的很多事情,也正好可以和家人亲密相处,增进亲子感情。再比如平时在学校里必须按照教师的节奏来学习,现在自主权多了,刚好可以按照自己的节奏、生物钟等来学习,符合自己的特点,这样学习起来必然会轻松高效。
面对疫情,每个人的反应是不同的。如果学生在疫情防控期间,心理压力过大,恐慌和担忧过度,或者因为长时间的封闭生活出现抑郁倾向,甚至出现情绪剧烈波动,亲子冲突严重,冲动行为难以抑制,那么,就需要尽快找专业的心理老师或者心理咨询师来寻求专业的帮助。目前,全国已经公布了数百个心理咨询的热线电话,家长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时拨打热线寻求帮助,从而使自己回归平静,最终达到心理健康。
没有不可治愈的伤痛,没有不能结束的沉沦,所有失去的会以另一种方式归来。凛冬已过,皓月长明,疫情终时,人间仍是星河浩瀚,水木清华,江山如画!
作者简介:
姚愔怡(1992-),女,汉族,安徽合肥人,法学硕士,徽商职业学院商贸系教师,研究方向:法律心理学。
黄孝玉,六安市裕安区教师进修学校教务处主任,高级讲师,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