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内在规律,只有按其内在规律办事,才能按部就班、水到渠成。相反,如果违背其内在规律,急功近利,那结果只能是望洋兴叹,以失败告终。
其实,一个人的成长也是如此,一个人写作水平的提高也是如此。只有在小学时积累足够的知识,到了中学时在这个积累的基础上加工、引导,才可能有足够的锻造的基础。因此,我认为要真正培养、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作为小学教师更应培养学生积累知识的兴趣爱好,那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使阅读成为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
作文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师心中的一块心病,不管是小学语文教师还是中学语文教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在写作上出类拔萃。这种想法实际上不可取,有急功近利之嫌,事实上老师们也都清楚,但现实环境容不得老师腾出那么多时间让学生去阅读,也等不及学生们把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
《语文课程标准》标准中的写作要求十分明确,那就是小学阶段重在养成习惯,积累素材,中学阶段就是丰富内容、形式,从积累向能力的转变。问题的关键是小学阶段学生到底真正积累了多少素材?小学没有积累,中学就无从丰富,更无从谈起实现转变。
对小学生来说,从单字的认识到句子的表达,到短文的组织,再到作文的书写,在短短的几年内,这种变化是潜移默化的,感觉既漫长又短暂,这种能力的变化确实是老师的功劳,但老师在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方面可以说是用尽方法,其中一种较为有效的方法是背诵作文,如,人物类的,事件类的……因为作为小学生而言,无非就是这类作文。
到中学时,中学老师就埋怨小学老师,没有教会学生写作。理由是句子不通,词不达意,即乱用词语,没有详略主次之分,平淡无奇缺乏感情等,初看似乎很有道理,因为这确是事实,但仔细琢磨一下,不能简单的怪罪于小学老师,因为这些事实并不是小学老师本身造成的。
因此,阅读积累、生活经历的积累是关键。没有词汇语言的积累,要写出好文章是一句空话,所以阅读节的设立,从理论上讲是可行的,推动全民阅读,营造全民阅读的氛围,从而影响孩子的阅读,因为家长是对孩子影响最大的人,教师是不能也是无法替代的。同样,没有生活经历的积累,要写好感人的好文章也是一句空话,所以学校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家长带领孩子参观园林、博物馆、参加劳动等都是在积累生活经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在阅读的同时必须密切联系生活,这样的人生才是健全的人生,这样的情感才可能是健康的、正面的情感。
学生在作文《文学,有你才能优秀》中这样写道:二年级我已看了不少书,《格林童话》的生动,让我迷醉;《白雪公主》的美丽让我倾心;《女娲造人》的神圣令我膜拜;《后羿射日》的勇敢使我赞叹;夸父追日的执着,让我汗颜……但我对此还是不满足,于是我开始沉迷于金古梁温的武侠。这是文学领域中又一方神奇的天地,热血忠义充满其中,荡气回肠的经历令我羡慕,快意恩仇的生活令我向往……
曾做过这样的尝试:自己对学生当堂作文批阅后,在班级上朗读,然后由学生对作文进行评论,我认为这样可以锻炼学生几个能力,听的能力,说的能力,读的能力,最后还可以训练学生思考的能力,因为评论离不开个人的思考,苏教版语文九下最后一个单元有四篇文章就是评论,这在以往的教材上是没有的,这是时代的需要,因为可以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锻炼学生思考的能力。所以在平时的写作训练中我穿插了这样的程序,既可以指出学生作文中的不足之处,从而改进,又可以让学生学习作文中的优点可以借鉴长处,我认为这是一个一箭双雕的做法,事实上经过一学期的训练,学生的收获是挺大的,我也在写作教学的尝试中尝到了甜头。
独生子女情感经历明显缺失,也就是兄弟姐妹情谊,与父母间情感的淡漠,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学生缺失这方面情感锻炼的途径,缺失了兄弟姐妹间情感的纠葛,缺失了如何处理相互间矛盾的过程经历,与父母的距离不再那么亲近……所有这一切造成了学生情感经历的缺失、单薄,而在作文中一些看似感人的情节,更多的是从书籍、影视作品中习得的,而不是亲身经历,原生态的。
古人云:“文者,情也!”曾在班级读过一篇文章,内容涉及到母亲,一位学生听完后,我让他评论,他第一句话就让我很惊讶,他说:“听了这些内容,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所以这篇作文对我很有感触,我觉得这篇作文很感人,有真情实感,写得非常不错,似乎写出了我自己想写而没有写出来的内容。”我想这就是共鸣,当看到或听到相似或相近的内容时,任何人都会被触动,触动读者心灵深处那敏感的神经。
有一位学生在作文《那时,我醒悟了》中写道:“母爱是奋不顾身的献出自己的一切,包括生命。母爱是如此美丽纯净,憾人心魄,让你的心在刹那间停止噪动,变得宁静而深远。母爱,是在污泞之地也能盛开的洁白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这样的语句是容易给同学产生共鸣的……这位学生是外地学生曾辗转多所学校,最后在我校就读。他的人生经历也较为坎坷,有兄弟两人,从小就比较懂事,同学之间相处得也十分融洽,也就是说这位学生有较丰富的情感经历。所以我认为他能写出这样的语句,除了他有一定的阅读积累量之外,还有一个重要条件就是有较丰富的情感经历。
所以我认为在作文教学中,读范文是一种很好的方式,不管是学生读还是老师读,都是可取的。听范文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思考的过程,学生会在这过程中不自觉地联想到相似或相关的经历,从而引发内心深处那敏感的神经,点燃写作的热情与激情,当然并不是每一篇范文都能有如此效果。
中学的作文重点不在字词上,而应重在结构、语言、立意、深度方面的引导,而小学作文重在字词、句子是否通顺,中心是否突出,这种变化是在潜移默化中转变形成的,需要老师有意识地引导,逐步让学生适应习惯这种转变。
朱永新一直在全力推广他的新教育实验,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阅读。他说过一句话:“排斥课外阅读的人必将成为精神发育不良的人。”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各方面都健全的人,而不是只会应试的人。喜欢阅读的孩子,他会在阅读中学到很多的知识,发现很多的乐趣,他的思维开阔,学习兴趣浓厚,智力背景丰富,发展潜力巨大,越往后走,学习成绩必将越来越好。只有通过大量的阅读,才能积累,古今中外大量的事实已经证明,一个对母语掌握透彻的人,必定是一个大量阅读的人。
其实,一个人的成长也是如此,一个人写作水平的提高也是如此。只有在小学时积累足够的知识,到了中学时在这个积累的基础上加工、引导,才可能有足够的锻造的基础。因此,我认为要真正培养、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作为小学教师更应培养学生积累知识的兴趣爱好,那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使阅读成为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
作文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师心中的一块心病,不管是小学语文教师还是中学语文教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在写作上出类拔萃。这种想法实际上不可取,有急功近利之嫌,事实上老师们也都清楚,但现实环境容不得老师腾出那么多时间让学生去阅读,也等不及学生们把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
《语文课程标准》标准中的写作要求十分明确,那就是小学阶段重在养成习惯,积累素材,中学阶段就是丰富内容、形式,从积累向能力的转变。问题的关键是小学阶段学生到底真正积累了多少素材?小学没有积累,中学就无从丰富,更无从谈起实现转变。
对小学生来说,从单字的认识到句子的表达,到短文的组织,再到作文的书写,在短短的几年内,这种变化是潜移默化的,感觉既漫长又短暂,这种能力的变化确实是老师的功劳,但老师在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方面可以说是用尽方法,其中一种较为有效的方法是背诵作文,如,人物类的,事件类的……因为作为小学生而言,无非就是这类作文。
到中学时,中学老师就埋怨小学老师,没有教会学生写作。理由是句子不通,词不达意,即乱用词语,没有详略主次之分,平淡无奇缺乏感情等,初看似乎很有道理,因为这确是事实,但仔细琢磨一下,不能简单的怪罪于小学老师,因为这些事实并不是小学老师本身造成的。
因此,阅读积累、生活经历的积累是关键。没有词汇语言的积累,要写出好文章是一句空话,所以阅读节的设立,从理论上讲是可行的,推动全民阅读,营造全民阅读的氛围,从而影响孩子的阅读,因为家长是对孩子影响最大的人,教师是不能也是无法替代的。同样,没有生活经历的积累,要写好感人的好文章也是一句空话,所以学校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家长带领孩子参观园林、博物馆、参加劳动等都是在积累生活经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在阅读的同时必须密切联系生活,这样的人生才是健全的人生,这样的情感才可能是健康的、正面的情感。
学生在作文《文学,有你才能优秀》中这样写道:二年级我已看了不少书,《格林童话》的生动,让我迷醉;《白雪公主》的美丽让我倾心;《女娲造人》的神圣令我膜拜;《后羿射日》的勇敢使我赞叹;夸父追日的执着,让我汗颜……但我对此还是不满足,于是我开始沉迷于金古梁温的武侠。这是文学领域中又一方神奇的天地,热血忠义充满其中,荡气回肠的经历令我羡慕,快意恩仇的生活令我向往……
曾做过这样的尝试:自己对学生当堂作文批阅后,在班级上朗读,然后由学生对作文进行评论,我认为这样可以锻炼学生几个能力,听的能力,说的能力,读的能力,最后还可以训练学生思考的能力,因为评论离不开个人的思考,苏教版语文九下最后一个单元有四篇文章就是评论,这在以往的教材上是没有的,这是时代的需要,因为可以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锻炼学生思考的能力。所以在平时的写作训练中我穿插了这样的程序,既可以指出学生作文中的不足之处,从而改进,又可以让学生学习作文中的优点可以借鉴长处,我认为这是一个一箭双雕的做法,事实上经过一学期的训练,学生的收获是挺大的,我也在写作教学的尝试中尝到了甜头。
独生子女情感经历明显缺失,也就是兄弟姐妹情谊,与父母间情感的淡漠,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学生缺失这方面情感锻炼的途径,缺失了兄弟姐妹间情感的纠葛,缺失了如何处理相互间矛盾的过程经历,与父母的距离不再那么亲近……所有这一切造成了学生情感经历的缺失、单薄,而在作文中一些看似感人的情节,更多的是从书籍、影视作品中习得的,而不是亲身经历,原生态的。
古人云:“文者,情也!”曾在班级读过一篇文章,内容涉及到母亲,一位学生听完后,我让他评论,他第一句话就让我很惊讶,他说:“听了这些内容,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所以这篇作文对我很有感触,我觉得这篇作文很感人,有真情实感,写得非常不错,似乎写出了我自己想写而没有写出来的内容。”我想这就是共鸣,当看到或听到相似或相近的内容时,任何人都会被触动,触动读者心灵深处那敏感的神经。
有一位学生在作文《那时,我醒悟了》中写道:“母爱是奋不顾身的献出自己的一切,包括生命。母爱是如此美丽纯净,憾人心魄,让你的心在刹那间停止噪动,变得宁静而深远。母爱,是在污泞之地也能盛开的洁白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这样的语句是容易给同学产生共鸣的……这位学生是外地学生曾辗转多所学校,最后在我校就读。他的人生经历也较为坎坷,有兄弟两人,从小就比较懂事,同学之间相处得也十分融洽,也就是说这位学生有较丰富的情感经历。所以我认为他能写出这样的语句,除了他有一定的阅读积累量之外,还有一个重要条件就是有较丰富的情感经历。
所以我认为在作文教学中,读范文是一种很好的方式,不管是学生读还是老师读,都是可取的。听范文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思考的过程,学生会在这过程中不自觉地联想到相似或相关的经历,从而引发内心深处那敏感的神经,点燃写作的热情与激情,当然并不是每一篇范文都能有如此效果。
中学的作文重点不在字词上,而应重在结构、语言、立意、深度方面的引导,而小学作文重在字词、句子是否通顺,中心是否突出,这种变化是在潜移默化中转变形成的,需要老师有意识地引导,逐步让学生适应习惯这种转变。
朱永新一直在全力推广他的新教育实验,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阅读。他说过一句话:“排斥课外阅读的人必将成为精神发育不良的人。”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各方面都健全的人,而不是只会应试的人。喜欢阅读的孩子,他会在阅读中学到很多的知识,发现很多的乐趣,他的思维开阔,学习兴趣浓厚,智力背景丰富,发展潜力巨大,越往后走,学习成绩必将越来越好。只有通过大量的阅读,才能积累,古今中外大量的事实已经证明,一个对母语掌握透彻的人,必定是一个大量阅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