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探究两则

来源 :课外语文·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gdib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为什么要换成“两”
  某期《江南时报》上的文章《学开车竟练出“黑踵病”》中有一句话说:“张先生已经学开车二个多月,最近为了突击考试,几乎每天下午都在练车。”
  从书面上看,这个句子似乎无大毛病。但是如果朗读一下,读出声音来,就会觉得这句话听来很别扭。因为口头上谁也不说“二个多月”,都是说“两个多月”。“二”和“两”所表示的数目是相同的,都是“一个加一个”,但在用法上有很大区别。在一般量词前,一位数用“两”不用“二”,多位数中个、十、百位数用“二”不用“两”;在传统的度量衡单位前,“二”“两”都可用,只是在质量单位几斤几两的“两”前用“二”不用“两”,例如“二两油”不能说“两两油”(《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在词条“两”中有详细提示,可参看)。上面那句话中,“月”前的“二”是一位數,所以要换成“两”;如果说“十二个月”,那就要用“二”了。
  在该用“两”的地方常常误写作“二”,一个重要原因是图省事,因为“二”的笔画少。只要记住,在口头上说“两”的时候,笔下就不要写作“二”,这样就不会出错了,因为中国人在口头上“二”和“两”一般是不会说错的。
  过时的就是“陈词滥调”吗
  “如不抓住时机,及时见报,这则消息将成为陈词滥调。”这是某报一个领导对编辑的训示。可惜这个领导把“陈词滥调”用错了。
  “陈词滥调”的意思是陈旧空泛、不切实际的话。陈,陈旧;滥,浮泛而不切实际。没有抓住时机及时见报的消息,只是过时的消息,还谈不上陈旧,更不能说它浮泛而不切实际。其实目前某些报刊上的文章,特别是某些领导讲话,确实不乏空话套话,充满陈词滥调,读来令人生厌;然而过时的消息不在此列,如果说它“将成为明日黄花”倒还可以,说它“将成为陈词滥调”恐怕就言过其实了。
  下面举几条使用正确的例子。吴晗《朱元璋》第七章:“逢年过节和皇帝生日以及皇家有喜庆时所上的表笺,照例由学校教官代笔,虽然都是陈词滥调,因为说的都是颂扬话,朱元璋很喜欢阅读。”萧乾《老报人馀笔·随想录》:“伦敦一家报社的编辑部发给每个工作人员一部《本报禁用词汇》,里边开列了记者经常使用的一些陈词滥调,诸如‘众所周知’。”王朝闻《论凤姐》:“宝玉所题的对额,和他那反对陈词滥调的艺术见解,贾政听了不得不心服。”
其他文献
【考点透视】  古诗阅读鉴赏既是中考命题中的重点,也是难点。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都有很大的困惑。而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鉴赏能力,都在古诗鉴赏中有所体现。新版《课程标准》对鉴赏古诗的考查要求是:理解诗词的基本内容和作者所表达的感情;欣赏词语、句子及表达技巧。中考命题素材一般是短小精悍、历来传诵的名家名篇。选材范围大都集中在唐诗、宋词、元曲上。中考古诗鉴赏常见的题型有:分析诗歌中的
期刊
作为一个性格腼腆的人,我人生最初的玩伴和人没关系,而是一堆奇奇怪怪的东西。  小学时的暑假,大中午,我顶着烈日,不辞辛劳地捉蜻蜓,捉住后,我把它当自己的临时宠物,到处捕蚊子献给蜻蜓吃。大多数时候,蜻蜓都是有骨气的,不吃嗟来之食。或许是我捕到的蚊子不合它的胃口,喂了又吐,吐出来我还接着喂,乐此不疲。等这个游戏玩够了,或者我自认为蜻蜓吃饱了,便任它飞走。用现在的话讲,被我捉住的蜻蜓,心理陰影面积一定超
期刊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她从小就喜欢这首歌,崇拜歌中的流浪者敢于突破常规、感受未知、挑战自我的勇气,她幻想有一天也能体验流浪。然而,这个想法很快就被繁重的学业淹没了。  2012年,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浙江大学法学系。入学后,她勤奋刻苦,很快就成为法学专业的尖子生。上大二后,凭借自己的努力和优异表现,她又考入了竺可桢学院的创新与创业管理强化班(简称ITP),学习管理学,她的管理学畢业论
期刊
中华民族是诗意的民族,特别是發展到唐朝更是鼎盛时期。巍巍大唐(618—907年)二百九十年间,是一个属于诗的黄金时代,各种诗体也在这个时代得以充分发展。唐诗气象万千,神韵超逸,是千年来中国人陶冶教养与文学接触的最早媒介。  研究古诗,特别是唐诗,我们发现诗中会频频出现一个地理名词,那就是江南。在中国文学传统中,文人士大夫对江南的美学特质始终怀有深刻的心理认同。当他们无法从伦理力量的束缚中解脱出来,
期刊
“云”是古詩歌中常见的意象,在不同的诗歌中被赋予了不同的思想感情。  李白的“云”  ——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送友人》)  诗人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来表明心意。天空中一抹白云,随风飘浮,象征着友人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远处一轮红彤彤的夕阳徐徐而下,似乎不忍遽然离开大地,隐喻着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在这山明水秀、红日西照的背景下送别,特别令人留恋而感到难舍难分。有景有情,情景交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