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小麦是重庆市第一大小春作物和第二口粮,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村大量劳动力的外出务工性转移,小麦种植面积减少,总产量下降。分析重庆市小麦生产现状,针对生产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继续加大政策扶持,加大抗灾减灾投入,稳定小麦播种面积;增加科研育种投入,推广抗性好的高产品种,加大小麦栽培技术的集成示范和推广应用;加快优质、特色专用小麦新品种的选育和推广应用;加强小麦良种繁育基地的建设;引入公司化运作,成立专业合作社,引领小麦种植;建立重庆小麦科技支撑体系;加强现代农业技术产业技术体系与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沟通与合作;当前小麦生产只能在适度规模上进行”等一系列对策。
关键词 小麦;产业;现状;问题;对策;重庆
中图分类号:S512.1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673-890X(2014)22-049-03
知网出版网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50.1186.S.20140913.1015.013.html 网络出版时间:2014/9/13 10:03:32
我国是世界上小麦种植面积最大、总产最高、消费量最大的国家,小麦也是我国第二大粮食作物和重要的商品粮、战略储备粮。小麦在当前我国的口粮消费总量中,占到了43%左右。米、面是当前重庆群众主食,常年消费160万t以上。本文分析重庆市小麦生产现状,针对生产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1 现状
1.1 小春作物生产资源利用不足,小麦种植面积减 少、总产量下降
近年来,随着重庆市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业主要作物种植面积下降,逐渐向种植经济作物转变。加上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土地面积减少,农村大量劳动力向城镇第三产业转移,主要粮食作物种植量下降,在科技经费投入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小麦新品种推广力度下降,生产上品种老化程度较高,单产增加不明显,退耕后小麦耕地面积尚无效益更好的大宗作物替换,目前全市冬季撂荒耕地面积达26.7万hm2以上,导致秋冬温光水资源严重浪费。据统计,小麦因小规模种植效益较低,农民种植积极性下降,种植面积已从直辖时的53.3万hm2,减至目前的13.3万hm2,总产量当然也相应降低。
1.2 推广应用优势品种,单产有小幅度提高
分析国家和重庆相关管理部门的小麦生产情况统计数据,结果表明:重庆市小麦生产单产水平较低,单产提升缓慢;重庆直辖后的10年中,小麦单产增长仅为8.77%,远低于全国同期增长23.45%,重庆小麦统计平均产量200 kg/667 m2左右,不到全国小麦平均单产的70%。2006年,重庆农业科学院选育的渝麦10号在潼南县进行保护性耕作栽培技术生产示范时,实收测产667 m2产量最高达380.33 kg,干田平均359.66 kg,旱地平均312.43 kg,实现了重庆小麦生产上的历史性突破。2007—2008年度,在重庆市区试万州和荣昌2个试验点中,市农科院选育的小麦新品系‘渝03062’、‘R210’667 m2最高产量都突破了400 kg。2014年,重庆市农业委员会组织专家对市农科院在开县九龙山镇东坝村实施的“重庆小麦轻简化栽培及隐性灾害防控技术集成示范”渝麦10号百亩片进行了现场实产验收,实测平均667 m2产量为353.3 kg。可见,重庆市小麦生产存在极大的增产潜力空间。
1.3 优质小麦主栽品种逐步明确
重庆小麦主导品种是渝麦系列(占70%以上),其次是内麦系列和川麦系列等优质、专用、多抗小麦品种。
2 主要问题
2.1 农民对大面积生产品种和技术的需求与当前的供 给存在差异
2.1.1 对抗逆高产品种的需求
小麦生产上品种多、乱、杂、且退化严重,没有充分发挥增产优势,因而小麦生产上特别需要提供产量更突出、综合抗性强(抗条锈病、白粉病、赤霉病、抗或耐穗萌等)、优质的新品种,并研究其配套高产栽培技术。没有良好的品种做基础,突破性的小面积高产和大面积高产都是困难的。
2.1.2 对规范化播种技术的需求
小麦耕作制度上,80%以上小麦种植在坡台旱地,与玉米、红苕、大豆等间套作,为获得全年粮经效益,小麦常为了给玉米让路,预留行大,小麦播幅窄,影响产量的提高。丘陵旱地小麦必须适期早播、加大播量、提高播种质量,才有利于抗旱保苗和足穗夺高产。目前,农民采用的是稀大窝栽培,播种质量差,穗数不足,产量不高。要改变这一局面,就必须规范播种规格和质量,大力推进机械化播种、小窝疏株密植、旱地带状种植等技术的应用,全面提升播种效率和播种质量,逐步提高大面积小麦生产水平。
2.1.3 对简易高效栽培技术、农机具和及时有效的技术服务的需求
目前,农村大批青壮劳力外出务工,农田管理缺乏劳力,小麦收获缺少机械化手段,人工收割、脱粒费时费力,特别需要适合丘陵区轻便的小麦机播、机收农机具和简易高效的栽培技术。现在种粮群体多为50岁以上的老人,对新技术的认知差,不知道科学施肥,什么时候进行病害防控等,这需要及时有效的技术指导服务。
2.2 农民种粮积极性较低,限制了高产技术的推广普及
长期以来,农民种粮的比较效益相对较低,挫伤了农民种粮积极性,加之农村劳动力老弱化趋势越来越严重,致使在接受科技、运用科技方面存在惰性,制约了先进生产技术的大范围迅速推广。对此,应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引导,紧紧围绕如何提高生产效益,深入研究和大力推广简化、节本、丰产高效集成技术和多样化的高效种植模式,实现增产、增收、增效的协调统一。同时应进一步加大对小麦科研和生产的投入力度,加强对小麦生产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社会化技术服务体系。
2.3 灾害性天气发生频繁
近年来气候条件变化剧烈,特殊灾害性天气发生频繁。2008年小麦播种期间遇持续阴雨湿害;2009年遇低温冻害;2010年小麦冬干春旱,成熟收获期间连阴雨;2012—2013年度小麦生育期内冬季气温高,蚜虫越冬基数大,发生偏重,病毒病时有发生,同时冬干春旱造成部分土质瘠薄的坡台土几乎绝收;2013年秋冬连阴雨天气较多,造成小麦整地播种困难,播种持续时间拉长,出苗也受影响;2014年小麦抽穗扬花期及成熟收获期遇连阴雨天气,影响小麦结实和灌浆,赤霉病发生严重,收获晾晒困难,严重影响小麦质量,对小麦种子的发芽影响较大,造成小麦种子生产受损,对小麦生产造成重要影响。 2.4 技术推广面临严峻形势
农民外出务工人员多,留守劳动力少,农村劳动力老弱化趋势越来越严重,以前增产的精耕细作被遗弃;同时目前一家一户的分散管理,使得小麦生产中统的功能较小,如统一防治小麦条锈病等重大流行性病虫害的难度增加,统防统治力度小,防治效果差。
2.5 农田基础设施条件差,抗御灾害能力低,不能满 足小麦高产的需求
重庆小麦种植80%以上在坡台土和旱地,土层瘠薄,无灌溉渠系,抗御干旱能力低,严重影响小麦的生长发育。政府应加大投入,以“中低产田地改造”等项目建设为依托,积极开展丘陵旱坡麦地“坡改梯”和“节水补灌”建设,改善旱坡地小麦的生产条件。
3 发展对策
3.1 继续加大政策扶持,加大抗灾减灾投入,稳定小 麦播种面积
认真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尤其要切实落实好小麦良种推广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对小麦种植户加大扶持力度,提高补贴标准,同时研究出台小麦优质优价政策,高度重视小麦抗灾减灾科技、措施的投入,在政策上给予倾斜,设立小麦抗逆品种选育及抗逆减灾栽培技术等研发专项,加大支持力度,推动优良抗逆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和推广,加大自然灾害预测,及时有效防灾减灾。提高农民种植积极性,力争稳定小麦种植面积。
3.2 增加科研育种投入,推广抗性好的高产品种,加 大小麦栽培技术的集成示范和推广应用
增加科研经费投入,让科研院所不断推出新品种,提高单产,确实让种植农户增产增效。继续推进重庆小麦高产创建活动,加快小麦科技和生产措施的推广应用。以大力开展 “选用优良品种、机械整地、小窝疏株密植、人工撒播、旱地中厢带植、稻田少免耕栽培、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机播机收”等小麦生产技术的高产样板示范和宣传培训,努力提高小麦单产,增加总产,带动麦农增产、增收。
3.3 加快优质、特色专用小麦新品种的选育和推广应用
加强优质、特色专用小麦(保健食品等方向)新品种的选育、引进和示范,尽快选育一批抗逆高产的突破性新品种,加大特色专用型小麦良种的推广应用;推进原原种、原种、良种“三圃田”建设,加强现有品种提纯复壮,为统一供种提供优质种源,使新良种覆盖率达到80%以上。
3.4 加强小麦良种繁育基地的建设
与高产创建相结合,建设一批小麦良种繁育基地,为全市小麦良种更新换代创造条件,以逐步实现全市小麦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3.5 引入公司化运作,成立专业合作社,引领小麦种植
引入成型的“公司+基地+农户”模式,条件成熟的地方,种粮户可以成立小麦专业合作社,便于集中成片种植优质、特色专用小麦,形成种植、销售一体化。这有利于统一种植、集中技术服务,可提高管理成效,提升质量,真正达到增产增效的目的。
3.6 建立重庆小麦科技支撑体系
发展小麦产业,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打造一支由科研、推广、企业相关人员组成的科技创新团体,是强势发展的保障。为进一步提高小麦科研效率,并从整体上提升重庆市小麦的自主创新能力,建议建立小麦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小麦综合试验站和小麦区域推广站等重庆市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实践表明,科研院所和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就是高产创建的技术支撑平台,可提供最新的品种、技术和及时有效的培训指导工作。两者互为补充,互为依托。没有科技人员,就没有新品种、新技术提供给农民;没有基层农技人员的努力,也无法将新技术成果全面推向生产,无法进村入户,无法将潜在生产力转变为现实生产力。
3.7 加强现代农业技术产业技术体系与基层农技推广 体系的沟通与合作
技术示范与推广是产业技术体系和基层农技推广系统共同的任务,产业技术体系研究成果的推广扩大需要强大的基层农技推广系统来承担。建议两个体系之外,应有农业管理机构介入,协调关系。通过农业管理机构协调好产业技术体系和基层农技推广系统的关系,通过会议、座谈、网络平台等取得经常性沟通和联系。产业体系介绍新品种、新技术,倾听基层声音;推广人员介绍基层推广新问题、新需求以及疑难问题。有利于双方工作的共同推进。
3.8 当前小麦生产只能在适度规模上进行
(1)当前大规模、集中流转土地的条件尚不成熟。尽管农民种田积极性不高,但由于进城务工的不确定性,使得他们不会轻易放弃手中的那一小块土地。因此,当前进行土地流转,特别是要想进行大规模集中流转的话,农民要价都比较高。土地租金过高,租地农民或企业的效益就很低,如果是种粮,就更无效益可言了。(2)种粮大户受资金、场地、装备、技术水平等多个方面的限制,经营规模不敢太大。经营规模一旦过大,由于田间生产条件、机械化水平等没有跟上,必然导致粗耕滥种,产量下降,晾晒处理也比较困难,不但无经济收益,还有可能亏本。
(责任编辑:丁志祥)
关键词 小麦;产业;现状;问题;对策;重庆
中图分类号:S512.1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673-890X(2014)22-049-03
知网出版网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50.1186.S.20140913.1015.013.html 网络出版时间:2014/9/13 10:03:32
我国是世界上小麦种植面积最大、总产最高、消费量最大的国家,小麦也是我国第二大粮食作物和重要的商品粮、战略储备粮。小麦在当前我国的口粮消费总量中,占到了43%左右。米、面是当前重庆群众主食,常年消费160万t以上。本文分析重庆市小麦生产现状,针对生产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1 现状
1.1 小春作物生产资源利用不足,小麦种植面积减 少、总产量下降
近年来,随着重庆市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业主要作物种植面积下降,逐渐向种植经济作物转变。加上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土地面积减少,农村大量劳动力向城镇第三产业转移,主要粮食作物种植量下降,在科技经费投入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小麦新品种推广力度下降,生产上品种老化程度较高,单产增加不明显,退耕后小麦耕地面积尚无效益更好的大宗作物替换,目前全市冬季撂荒耕地面积达26.7万hm2以上,导致秋冬温光水资源严重浪费。据统计,小麦因小规模种植效益较低,农民种植积极性下降,种植面积已从直辖时的53.3万hm2,减至目前的13.3万hm2,总产量当然也相应降低。
1.2 推广应用优势品种,单产有小幅度提高
分析国家和重庆相关管理部门的小麦生产情况统计数据,结果表明:重庆市小麦生产单产水平较低,单产提升缓慢;重庆直辖后的10年中,小麦单产增长仅为8.77%,远低于全国同期增长23.45%,重庆小麦统计平均产量200 kg/667 m2左右,不到全国小麦平均单产的70%。2006年,重庆农业科学院选育的渝麦10号在潼南县进行保护性耕作栽培技术生产示范时,实收测产667 m2产量最高达380.33 kg,干田平均359.66 kg,旱地平均312.43 kg,实现了重庆小麦生产上的历史性突破。2007—2008年度,在重庆市区试万州和荣昌2个试验点中,市农科院选育的小麦新品系‘渝03062’、‘R210’667 m2最高产量都突破了400 kg。2014年,重庆市农业委员会组织专家对市农科院在开县九龙山镇东坝村实施的“重庆小麦轻简化栽培及隐性灾害防控技术集成示范”渝麦10号百亩片进行了现场实产验收,实测平均667 m2产量为353.3 kg。可见,重庆市小麦生产存在极大的增产潜力空间。
1.3 优质小麦主栽品种逐步明确
重庆小麦主导品种是渝麦系列(占70%以上),其次是内麦系列和川麦系列等优质、专用、多抗小麦品种。
2 主要问题
2.1 农民对大面积生产品种和技术的需求与当前的供 给存在差异
2.1.1 对抗逆高产品种的需求
小麦生产上品种多、乱、杂、且退化严重,没有充分发挥增产优势,因而小麦生产上特别需要提供产量更突出、综合抗性强(抗条锈病、白粉病、赤霉病、抗或耐穗萌等)、优质的新品种,并研究其配套高产栽培技术。没有良好的品种做基础,突破性的小面积高产和大面积高产都是困难的。
2.1.2 对规范化播种技术的需求
小麦耕作制度上,80%以上小麦种植在坡台旱地,与玉米、红苕、大豆等间套作,为获得全年粮经效益,小麦常为了给玉米让路,预留行大,小麦播幅窄,影响产量的提高。丘陵旱地小麦必须适期早播、加大播量、提高播种质量,才有利于抗旱保苗和足穗夺高产。目前,农民采用的是稀大窝栽培,播种质量差,穗数不足,产量不高。要改变这一局面,就必须规范播种规格和质量,大力推进机械化播种、小窝疏株密植、旱地带状种植等技术的应用,全面提升播种效率和播种质量,逐步提高大面积小麦生产水平。
2.1.3 对简易高效栽培技术、农机具和及时有效的技术服务的需求
目前,农村大批青壮劳力外出务工,农田管理缺乏劳力,小麦收获缺少机械化手段,人工收割、脱粒费时费力,特别需要适合丘陵区轻便的小麦机播、机收农机具和简易高效的栽培技术。现在种粮群体多为50岁以上的老人,对新技术的认知差,不知道科学施肥,什么时候进行病害防控等,这需要及时有效的技术指导服务。
2.2 农民种粮积极性较低,限制了高产技术的推广普及
长期以来,农民种粮的比较效益相对较低,挫伤了农民种粮积极性,加之农村劳动力老弱化趋势越来越严重,致使在接受科技、运用科技方面存在惰性,制约了先进生产技术的大范围迅速推广。对此,应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引导,紧紧围绕如何提高生产效益,深入研究和大力推广简化、节本、丰产高效集成技术和多样化的高效种植模式,实现增产、增收、增效的协调统一。同时应进一步加大对小麦科研和生产的投入力度,加强对小麦生产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社会化技术服务体系。
2.3 灾害性天气发生频繁
近年来气候条件变化剧烈,特殊灾害性天气发生频繁。2008年小麦播种期间遇持续阴雨湿害;2009年遇低温冻害;2010年小麦冬干春旱,成熟收获期间连阴雨;2012—2013年度小麦生育期内冬季气温高,蚜虫越冬基数大,发生偏重,病毒病时有发生,同时冬干春旱造成部分土质瘠薄的坡台土几乎绝收;2013年秋冬连阴雨天气较多,造成小麦整地播种困难,播种持续时间拉长,出苗也受影响;2014年小麦抽穗扬花期及成熟收获期遇连阴雨天气,影响小麦结实和灌浆,赤霉病发生严重,收获晾晒困难,严重影响小麦质量,对小麦种子的发芽影响较大,造成小麦种子生产受损,对小麦生产造成重要影响。 2.4 技术推广面临严峻形势
农民外出务工人员多,留守劳动力少,农村劳动力老弱化趋势越来越严重,以前增产的精耕细作被遗弃;同时目前一家一户的分散管理,使得小麦生产中统的功能较小,如统一防治小麦条锈病等重大流行性病虫害的难度增加,统防统治力度小,防治效果差。
2.5 农田基础设施条件差,抗御灾害能力低,不能满 足小麦高产的需求
重庆小麦种植80%以上在坡台土和旱地,土层瘠薄,无灌溉渠系,抗御干旱能力低,严重影响小麦的生长发育。政府应加大投入,以“中低产田地改造”等项目建设为依托,积极开展丘陵旱坡麦地“坡改梯”和“节水补灌”建设,改善旱坡地小麦的生产条件。
3 发展对策
3.1 继续加大政策扶持,加大抗灾减灾投入,稳定小 麦播种面积
认真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尤其要切实落实好小麦良种推广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对小麦种植户加大扶持力度,提高补贴标准,同时研究出台小麦优质优价政策,高度重视小麦抗灾减灾科技、措施的投入,在政策上给予倾斜,设立小麦抗逆品种选育及抗逆减灾栽培技术等研发专项,加大支持力度,推动优良抗逆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和推广,加大自然灾害预测,及时有效防灾减灾。提高农民种植积极性,力争稳定小麦种植面积。
3.2 增加科研育种投入,推广抗性好的高产品种,加 大小麦栽培技术的集成示范和推广应用
增加科研经费投入,让科研院所不断推出新品种,提高单产,确实让种植农户增产增效。继续推进重庆小麦高产创建活动,加快小麦科技和生产措施的推广应用。以大力开展 “选用优良品种、机械整地、小窝疏株密植、人工撒播、旱地中厢带植、稻田少免耕栽培、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机播机收”等小麦生产技术的高产样板示范和宣传培训,努力提高小麦单产,增加总产,带动麦农增产、增收。
3.3 加快优质、特色专用小麦新品种的选育和推广应用
加强优质、特色专用小麦(保健食品等方向)新品种的选育、引进和示范,尽快选育一批抗逆高产的突破性新品种,加大特色专用型小麦良种的推广应用;推进原原种、原种、良种“三圃田”建设,加强现有品种提纯复壮,为统一供种提供优质种源,使新良种覆盖率达到80%以上。
3.4 加强小麦良种繁育基地的建设
与高产创建相结合,建设一批小麦良种繁育基地,为全市小麦良种更新换代创造条件,以逐步实现全市小麦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3.5 引入公司化运作,成立专业合作社,引领小麦种植
引入成型的“公司+基地+农户”模式,条件成熟的地方,种粮户可以成立小麦专业合作社,便于集中成片种植优质、特色专用小麦,形成种植、销售一体化。这有利于统一种植、集中技术服务,可提高管理成效,提升质量,真正达到增产增效的目的。
3.6 建立重庆小麦科技支撑体系
发展小麦产业,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打造一支由科研、推广、企业相关人员组成的科技创新团体,是强势发展的保障。为进一步提高小麦科研效率,并从整体上提升重庆市小麦的自主创新能力,建议建立小麦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小麦综合试验站和小麦区域推广站等重庆市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实践表明,科研院所和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就是高产创建的技术支撑平台,可提供最新的品种、技术和及时有效的培训指导工作。两者互为补充,互为依托。没有科技人员,就没有新品种、新技术提供给农民;没有基层农技人员的努力,也无法将新技术成果全面推向生产,无法进村入户,无法将潜在生产力转变为现实生产力。
3.7 加强现代农业技术产业技术体系与基层农技推广 体系的沟通与合作
技术示范与推广是产业技术体系和基层农技推广系统共同的任务,产业技术体系研究成果的推广扩大需要强大的基层农技推广系统来承担。建议两个体系之外,应有农业管理机构介入,协调关系。通过农业管理机构协调好产业技术体系和基层农技推广系统的关系,通过会议、座谈、网络平台等取得经常性沟通和联系。产业体系介绍新品种、新技术,倾听基层声音;推广人员介绍基层推广新问题、新需求以及疑难问题。有利于双方工作的共同推进。
3.8 当前小麦生产只能在适度规模上进行
(1)当前大规模、集中流转土地的条件尚不成熟。尽管农民种田积极性不高,但由于进城务工的不确定性,使得他们不会轻易放弃手中的那一小块土地。因此,当前进行土地流转,特别是要想进行大规模集中流转的话,农民要价都比较高。土地租金过高,租地农民或企业的效益就很低,如果是种粮,就更无效益可言了。(2)种粮大户受资金、场地、装备、技术水平等多个方面的限制,经营规模不敢太大。经营规模一旦过大,由于田间生产条件、机械化水平等没有跟上,必然导致粗耕滥种,产量下降,晾晒处理也比较困难,不但无经济收益,还有可能亏本。
(责任编辑:丁志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