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体解剖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如何提高《人体解剖学》的教学质量,结合笔者的实际教学体会,介绍几种教学方法在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
人体解剖学联系学习法应用人体解剖学是医学的基础课,是学习其他医学课程的基石,因此学好解剖学至关重要。而人体解剖学名词繁多,内容枯燥乏味。面对如此大量需要记忆的内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因感到知识繁琐、抽象难记,逐渐产生厌烦心理。为了提高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需要谋求解剖学记忆技巧。笔者作为一名解剖教师,经过教学实践和探索,总结出以下六种联系学习法以便提高解剖学的理解、学习和记忆效率。
一、活体联系学习法
人体解剖学是一门形态科学,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挂图、模型和多媒体的展示,可以免除许多繁琐的文字及语言描述,但教具毕竟不同于实物,在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学内容所涉及的人体部位可让学生对照自身或同学认清其位置。比如,讲到体循环的动脉时,学生可以通过挂图、模型和多媒体的展示,在自己或同学身上触摸到全身脉搏搏动点,并讲解给学生临床常用止血的压迫部位,测量脉搏和血压的部位。这种逐层深入的学习模式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真正做到寓教于乐,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印象更加深刻。
二、标本联系学习法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意思是希望学生在学习人体解剖学过程中,不能忽视实验室标本的辨认和尸体解剖的实际操作。要重视实验,学会运用图谱,联系活体实际,必须结合临床工作需要和实际应用,把课堂讲授知识与实验室标本、活体触摸以及必要的临床应用联系起来。如“怎样计数肋骨和椎骨数?”“昏迷病人怎样穿插胃管?”“有的小儿为何熟睡时张口呼吸?”“法医学上怎样断定婴儿是产前或者是出生后死亡?”等。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能避免学生脱离实际和死记硬背,最终达到使学生掌握人体解剖学知识的目的。
三、生活联系学习法
生活中常用语与解剖学的联系,比如人们常说的“小心眼”“偏心”“脑子进水了”等。生活中能够接触到的食品与人体器官的联系,比如:核桃与脑、西红柿与心脏、柿饼与红细胞等。利用生活联系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理解和记忆。
四、功能联系学习法
人体每个器官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器官的形态结构是功能的物质基础,功能的变化影响器官形态结构的改变,形态结构的变化也将导致功能的改变,这就是形态和功能相互制约的观点。如四足动物的前肢和后肢,功能相似,形态结构也相仿。在古代,人类的手在劳动过程中从支持体重中解放出来,逐渐成为灵活地把握工具等适于劳动的器官,而人的下肢在维持直立行走中逐渐发育得比较粗壮,这充分证实了形态和功能相互制约的这一观点。
五、临床联系学习法
解剖学属于基础医学,在学习过程中会不可避免的涉及到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医学内容,这就要求解剖授课教师不仅要精通解剖学知识,同时要具备一定的医学临床知识。在讲授解剖学知识的同时完全可以联系相关的临床医学病案,让学生在接受基础医学知识的同时了解一定的医学临床知识。一个有代表性的临床医学病案,常常会起到茅塞顿开、柳暗花明的作用,把抽象的概念变成了具体的病例,不但使学生体会到了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趣味,而且使学生加深了对解剖学内容的掌握,同时也增加了对临床医学内容的理解,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最终为以后医学临床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六、整体联系学习法
系统解剖学把人体分成九大系统,在学习时要把这九大系统相结合的学习和记忆。食管、输尿管、男性尿道分别属于消化、泌尿、生殖三个系统,但它们之间却相互联系。有不同三处狭窄,第二处狭窄的原因是受某个器官的影响等。所以解剖学的每个系统都不是单一孤立,都是相辅相成、互相联系在一起。因此,把每个系统相关的知识相互理解、消化、结合才能更高的提高解剖学的学习效率。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指导学生根据不同教学内容灵活选用适合的记忆方法,经过与没有进行记忆方法训练的班级比较,受指导班级的学生,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要明显高于未受记忆方法指导班级学生,对解剖学知识的记忆和理解也要更深刻。
本文所列举的几种方法是笔者从事解剖学教学工作中,通过学习实践与交流获得的点滴心得,希望以后能与解剖学界的各位同事共同探讨研究,为进一步提高解剖学的教学质量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宋兆华,李晓莉.解剖学课堂教学探微[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14):23-24.
[2]王怀生.解剖学基础[J].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2-34.
[3]王云祥.解剖学精品课程视频.哈尔滨医科大学电教中心,2004.
[4]宋波,云华,张澎.护理应用解剖学教学效果观察[J].齐鲁护理杂志,2012,(1):45-46.
[5]丁自海.刍议护理应用解剖学课程建设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1999,(3):15-16.
人体解剖学联系学习法应用人体解剖学是医学的基础课,是学习其他医学课程的基石,因此学好解剖学至关重要。而人体解剖学名词繁多,内容枯燥乏味。面对如此大量需要记忆的内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因感到知识繁琐、抽象难记,逐渐产生厌烦心理。为了提高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需要谋求解剖学记忆技巧。笔者作为一名解剖教师,经过教学实践和探索,总结出以下六种联系学习法以便提高解剖学的理解、学习和记忆效率。
一、活体联系学习法
人体解剖学是一门形态科学,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挂图、模型和多媒体的展示,可以免除许多繁琐的文字及语言描述,但教具毕竟不同于实物,在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学内容所涉及的人体部位可让学生对照自身或同学认清其位置。比如,讲到体循环的动脉时,学生可以通过挂图、模型和多媒体的展示,在自己或同学身上触摸到全身脉搏搏动点,并讲解给学生临床常用止血的压迫部位,测量脉搏和血压的部位。这种逐层深入的学习模式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真正做到寓教于乐,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印象更加深刻。
二、标本联系学习法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意思是希望学生在学习人体解剖学过程中,不能忽视实验室标本的辨认和尸体解剖的实际操作。要重视实验,学会运用图谱,联系活体实际,必须结合临床工作需要和实际应用,把课堂讲授知识与实验室标本、活体触摸以及必要的临床应用联系起来。如“怎样计数肋骨和椎骨数?”“昏迷病人怎样穿插胃管?”“有的小儿为何熟睡时张口呼吸?”“法医学上怎样断定婴儿是产前或者是出生后死亡?”等。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能避免学生脱离实际和死记硬背,最终达到使学生掌握人体解剖学知识的目的。
三、生活联系学习法
生活中常用语与解剖学的联系,比如人们常说的“小心眼”“偏心”“脑子进水了”等。生活中能够接触到的食品与人体器官的联系,比如:核桃与脑、西红柿与心脏、柿饼与红细胞等。利用生活联系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理解和记忆。
四、功能联系学习法
人体每个器官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器官的形态结构是功能的物质基础,功能的变化影响器官形态结构的改变,形态结构的变化也将导致功能的改变,这就是形态和功能相互制约的观点。如四足动物的前肢和后肢,功能相似,形态结构也相仿。在古代,人类的手在劳动过程中从支持体重中解放出来,逐渐成为灵活地把握工具等适于劳动的器官,而人的下肢在维持直立行走中逐渐发育得比较粗壮,这充分证实了形态和功能相互制约的这一观点。
五、临床联系学习法
解剖学属于基础医学,在学习过程中会不可避免的涉及到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医学内容,这就要求解剖授课教师不仅要精通解剖学知识,同时要具备一定的医学临床知识。在讲授解剖学知识的同时完全可以联系相关的临床医学病案,让学生在接受基础医学知识的同时了解一定的医学临床知识。一个有代表性的临床医学病案,常常会起到茅塞顿开、柳暗花明的作用,把抽象的概念变成了具体的病例,不但使学生体会到了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趣味,而且使学生加深了对解剖学内容的掌握,同时也增加了对临床医学内容的理解,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最终为以后医学临床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六、整体联系学习法
系统解剖学把人体分成九大系统,在学习时要把这九大系统相结合的学习和记忆。食管、输尿管、男性尿道分别属于消化、泌尿、生殖三个系统,但它们之间却相互联系。有不同三处狭窄,第二处狭窄的原因是受某个器官的影响等。所以解剖学的每个系统都不是单一孤立,都是相辅相成、互相联系在一起。因此,把每个系统相关的知识相互理解、消化、结合才能更高的提高解剖学的学习效率。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指导学生根据不同教学内容灵活选用适合的记忆方法,经过与没有进行记忆方法训练的班级比较,受指导班级的学生,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要明显高于未受记忆方法指导班级学生,对解剖学知识的记忆和理解也要更深刻。
本文所列举的几种方法是笔者从事解剖学教学工作中,通过学习实践与交流获得的点滴心得,希望以后能与解剖学界的各位同事共同探讨研究,为进一步提高解剖学的教学质量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宋兆华,李晓莉.解剖学课堂教学探微[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14):23-24.
[2]王怀生.解剖学基础[J].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2-34.
[3]王云祥.解剖学精品课程视频.哈尔滨医科大学电教中心,2004.
[4]宋波,云华,张澎.护理应用解剖学教学效果观察[J].齐鲁护理杂志,2012,(1):45-46.
[5]丁自海.刍议护理应用解剖学课程建设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1999,(3):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