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门宦制度在中国的发展带动了伊斯兰教清真寺和拱北的广泛新建。教派与门宦制度之间关系复杂而又密切,从而使得不同的伊斯兰建筑形式中赋予的宗教含义不同,导致了不同建筑形制和装饰风格的发展和演变。研究我国西北地区伊斯兰教建筑及室内装饰风格有利于发掘具有的民族、宗教和文化内涵的艺术形式,从而进一步发扬这些特色民族艺术。
【关键词】 教派;门宦制度;拱北;宗教;民族艺术
随着伊斯兰教在中国的发展,并与中国政治制度的结合出现了中国穆斯林的特有组织—门宦。随着明朝中后期,门宦制度在我国西北地区迅速发展,至清代末年达到鼎盛,因此在各门宦影响下的伊斯兰建筑和室内装饰风格也不尽相同。
1.教派和门宦的发展对伊斯兰教清真寺建筑形制及结构的影响
明清时期,清真寺的建筑形制以中国传统的宫殿式建筑风格为主,一进几个院落,有按一条中轴线有次序、有节奏地布置若干进院落的,也有一院套一院、正方形排列、围绕大殿按平面展开的。这主要体现在清真寺大门、宣礼塔及大殿等建筑物上。清真寺大门大多采用传统寺庙大门制度,大木门结构,门前有牌坊和栅栏,同时大门一般都饰以重彩,覆绿琉璃,且以等式木雕加趴装饰,斗拱飞檐、雕梁画栋,门两侧又饰以各种图案砖雕,以青砖为主。这种大门的建筑形制是我国伊斯兰教所独有的;有些清真寺在大门之上建塔式木楼,兼做宣礼塔,如临夏清真老王寺大门;有些则单独建宣礼塔。宣礼塔均采用中国传统的楼阁式建筑,木结构,一般下层为四方形,上层为六边形,以区别于佛教或道教常用的八角形建筑,同时顶覆绿琉璃,配以堆花脊及宝瓶,其上再饰一弯新月,其所有角梁、飞檐的前端均以绿琉璃凤尾反翘为饰;礼拜大殿大用中国传统大木构,以斗拱,分前卷棚(前殿)、正殿、后窑殿三部分,起脊的屋顶各自独立,中间采用并列勾连搭的结构。大殿建筑完整统一,同时灵活多变。而这种采用勾连搭结构的大屋顶,将大进深的前两分为前后两跨的歇山顶的结构为中国伊斯兰教大殿建筑所特有的,是几百年来中国穆斯林工匠们的精心杰作。
民国至改革开放前,清真寺的建筑形制及建筑结构上多采用中两合璧式。这一特点主要体现在清真寺的布局结构和建筑形制等方面。首先,大殿建筑一般包括前殿和正殿。正殿是主体,气势宏伟。前殿为前殿的补充,起到衬托装饰作用。在功能上也起到相应作用,弥补了在重大节日礼拜仪式中正殿因为礼拜人数较多而无法提供场地的缺陷。在建筑形制上,正殿与前殿多采用歇山顶;在宣礼塔的形制来看,不仅仅采用大木构,偶尔使用砖作,更多地采用砖混结构为主。装饰手法上常使用砖雕和水泥雕等。建筑形制上的中西合璧式,反映了当时伊斯兰的思想具有革新理念,伊斯兰宗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有了很好的融合。
改革开放后,中国传统文化对其影响己微不足道,表现为对阿拉伯式建筑风格的刻意追求。从外观造型看,是阿拉伯风格。新建寺院仿阿拉伯式样而不使用中国传统庙宇型制大木构。大殿顶上四角各有一个小穹顶,中间建有一个巨大绿色穹顶。四周小穹顶上装饰有宝瓶或不锈钢球,大穹顶上一置有弯状新月。穹顶间,相互呼应,富于对比,丰富了天际线,在整个清真寺建筑艺术形象的中起着代表性作用;平面布置上不采用集中式构图而不再使用中国传统的四合院形制。一般为两层或多层建筑,大殿跨度通常比较大,两层开有便于采光的的尖拱形或穹窿顶式玻璃窗。室内装饰上一般都很素雅,雕塑和彩画不多。
2.教派和门宦的发展对伊斯兰教清真寺建筑装饰风格的影响
明清时期,清真寺的装饰方面广泛采用中国传统的木刻艺术和彩绘艺术及砖雕艺术。大殿装饰风格鲜明,很有特点:整座大殿装饰彩色采用绿、蓝两色为主,兼以红色或黄色点缀。大殿木架构起脊,斗拱装饰各色图案木雕。殿内梁柱的木雕装饰手法多样,空间上高低错落、层次分明。雕刻技法包括了浮雕、半圆锥浮雕、圆锥雕等,并结合彩绘、退晕等技法。雕刻线条风格各异,有的飘逸潇洒,有的刚劲有力。刀法娴熟而利落,富有神韵。配合了色彩烘托的雕刻,效果出众。
民国至改革开放前,清真寺建筑一般采用原木色或砖石本色为主。有时为会适当涂一些清亮油漆防止烈日暴晒或风吹雨淋,使建筑装饰能长久保存,而本身不作过多装饰。中国穆斯林在对建筑物做有必要的上色时会比较喜欢使用黄、白、绿三色。这是与穆斯林对宗教的情感与理解有关,比如使用沙漠的颜色——黄色,体现了广阔的信仰;使用象征纯洁、崇高、吉祥的白色;对游牧民族后裔的穆斯林来说,绿色更为亲切,会让人联想起绿色的草原及其代表的勃勃生机。
改革开放后,装饰风格更加简单。礼拜大殿内外以洁白典雅为基调,不做其它装饰。以强调信仰和团结为内容、以描金镀铜为技法的阿拉伯文常常会装饰在“米哈拉布”上或后窑殿前。色彩上一般以绿色和自色为主。而在材料选择上,不仅仅采用传统材料,而更多地采用新型材料和技法来装饰。
3.教派和门宦的发展对伊斯兰教拱北建筑及装饰风格的影响
从明清之后,苏非门宦制度下的陵墓和拱北随着在西北穆斯林地区的兴起,意义发生了变化。各门宦的“拱北”建筑的结构和装饰上的不同也反映出不同教派间教义的不同,充分证明了该地区伊斯兰文化的多元。
建筑形式和风格也发生了变化。拱北中的穹顶不仅简单地采用拱形结构,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而广泛采用中国传统六角形亭台楼阁的形制。项部一般装饰有绿色琉璃和宝瓶等。为建筑形制带来了更多地可能性,也使陵墓建筑中宗教气氛更加庄严肃穆。
在装饰色彩上,绿色色调的装饰被广泛应用于拱北中,宁静而富有生机。西北地区穆斯林在宗教建筑物的装饰色彩上还比较多地使用蓝色。蓝色属于冷色和前进色,饱和度较高而明度较低,给人以收缩之感,具有很好的衬托作用,因此主要被用于装饰匾额、门楣、各种书法、木雕。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穆斯林的室内装饰色彩中少量使用了红色,在绿色琉璃瓦的衬托下,格外醒目,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同时,由于中国传统皇室建筑中多采用红色来装饰,点缀了适量红色的建筑更增添了高贵典雅之感,让人敬畏。在宗教建筑中广泛使用红色的做法,是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大胆吸收和创新,同时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
伊斯兰教建筑及其室内装饰风格是民族文化,同时也是民族宗教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 马通.中国伊斯兰教派与门宦制度史略[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0
[2] 刘伟.宁夏回族建筑艺术[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6
[3] 马中良.甘肃临夏穆斯林装饰艺术研究[D].兰州:西北民族大学,2006
[4] 李维建.慢谈中国伊斯兰教的拱北[J].世界宗教文化,2007(3)
[5] 陈建红,李茹冰.中国回族的乌玛建筑——甘南临潭西道堂大房子的色彩与装修[J].小城镇建设,2003(7)
【关键词】 教派;门宦制度;拱北;宗教;民族艺术
随着伊斯兰教在中国的发展,并与中国政治制度的结合出现了中国穆斯林的特有组织—门宦。随着明朝中后期,门宦制度在我国西北地区迅速发展,至清代末年达到鼎盛,因此在各门宦影响下的伊斯兰建筑和室内装饰风格也不尽相同。
1.教派和门宦的发展对伊斯兰教清真寺建筑形制及结构的影响
明清时期,清真寺的建筑形制以中国传统的宫殿式建筑风格为主,一进几个院落,有按一条中轴线有次序、有节奏地布置若干进院落的,也有一院套一院、正方形排列、围绕大殿按平面展开的。这主要体现在清真寺大门、宣礼塔及大殿等建筑物上。清真寺大门大多采用传统寺庙大门制度,大木门结构,门前有牌坊和栅栏,同时大门一般都饰以重彩,覆绿琉璃,且以等式木雕加趴装饰,斗拱飞檐、雕梁画栋,门两侧又饰以各种图案砖雕,以青砖为主。这种大门的建筑形制是我国伊斯兰教所独有的;有些清真寺在大门之上建塔式木楼,兼做宣礼塔,如临夏清真老王寺大门;有些则单独建宣礼塔。宣礼塔均采用中国传统的楼阁式建筑,木结构,一般下层为四方形,上层为六边形,以区别于佛教或道教常用的八角形建筑,同时顶覆绿琉璃,配以堆花脊及宝瓶,其上再饰一弯新月,其所有角梁、飞檐的前端均以绿琉璃凤尾反翘为饰;礼拜大殿大用中国传统大木构,以斗拱,分前卷棚(前殿)、正殿、后窑殿三部分,起脊的屋顶各自独立,中间采用并列勾连搭的结构。大殿建筑完整统一,同时灵活多变。而这种采用勾连搭结构的大屋顶,将大进深的前两分为前后两跨的歇山顶的结构为中国伊斯兰教大殿建筑所特有的,是几百年来中国穆斯林工匠们的精心杰作。
民国至改革开放前,清真寺的建筑形制及建筑结构上多采用中两合璧式。这一特点主要体现在清真寺的布局结构和建筑形制等方面。首先,大殿建筑一般包括前殿和正殿。正殿是主体,气势宏伟。前殿为前殿的补充,起到衬托装饰作用。在功能上也起到相应作用,弥补了在重大节日礼拜仪式中正殿因为礼拜人数较多而无法提供场地的缺陷。在建筑形制上,正殿与前殿多采用歇山顶;在宣礼塔的形制来看,不仅仅采用大木构,偶尔使用砖作,更多地采用砖混结构为主。装饰手法上常使用砖雕和水泥雕等。建筑形制上的中西合璧式,反映了当时伊斯兰的思想具有革新理念,伊斯兰宗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有了很好的融合。
改革开放后,中国传统文化对其影响己微不足道,表现为对阿拉伯式建筑风格的刻意追求。从外观造型看,是阿拉伯风格。新建寺院仿阿拉伯式样而不使用中国传统庙宇型制大木构。大殿顶上四角各有一个小穹顶,中间建有一个巨大绿色穹顶。四周小穹顶上装饰有宝瓶或不锈钢球,大穹顶上一置有弯状新月。穹顶间,相互呼应,富于对比,丰富了天际线,在整个清真寺建筑艺术形象的中起着代表性作用;平面布置上不采用集中式构图而不再使用中国传统的四合院形制。一般为两层或多层建筑,大殿跨度通常比较大,两层开有便于采光的的尖拱形或穹窿顶式玻璃窗。室内装饰上一般都很素雅,雕塑和彩画不多。
2.教派和门宦的发展对伊斯兰教清真寺建筑装饰风格的影响
明清时期,清真寺的装饰方面广泛采用中国传统的木刻艺术和彩绘艺术及砖雕艺术。大殿装饰风格鲜明,很有特点:整座大殿装饰彩色采用绿、蓝两色为主,兼以红色或黄色点缀。大殿木架构起脊,斗拱装饰各色图案木雕。殿内梁柱的木雕装饰手法多样,空间上高低错落、层次分明。雕刻技法包括了浮雕、半圆锥浮雕、圆锥雕等,并结合彩绘、退晕等技法。雕刻线条风格各异,有的飘逸潇洒,有的刚劲有力。刀法娴熟而利落,富有神韵。配合了色彩烘托的雕刻,效果出众。
民国至改革开放前,清真寺建筑一般采用原木色或砖石本色为主。有时为会适当涂一些清亮油漆防止烈日暴晒或风吹雨淋,使建筑装饰能长久保存,而本身不作过多装饰。中国穆斯林在对建筑物做有必要的上色时会比较喜欢使用黄、白、绿三色。这是与穆斯林对宗教的情感与理解有关,比如使用沙漠的颜色——黄色,体现了广阔的信仰;使用象征纯洁、崇高、吉祥的白色;对游牧民族后裔的穆斯林来说,绿色更为亲切,会让人联想起绿色的草原及其代表的勃勃生机。
改革开放后,装饰风格更加简单。礼拜大殿内外以洁白典雅为基调,不做其它装饰。以强调信仰和团结为内容、以描金镀铜为技法的阿拉伯文常常会装饰在“米哈拉布”上或后窑殿前。色彩上一般以绿色和自色为主。而在材料选择上,不仅仅采用传统材料,而更多地采用新型材料和技法来装饰。
3.教派和门宦的发展对伊斯兰教拱北建筑及装饰风格的影响
从明清之后,苏非门宦制度下的陵墓和拱北随着在西北穆斯林地区的兴起,意义发生了变化。各门宦的“拱北”建筑的结构和装饰上的不同也反映出不同教派间教义的不同,充分证明了该地区伊斯兰文化的多元。
建筑形式和风格也发生了变化。拱北中的穹顶不仅简单地采用拱形结构,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而广泛采用中国传统六角形亭台楼阁的形制。项部一般装饰有绿色琉璃和宝瓶等。为建筑形制带来了更多地可能性,也使陵墓建筑中宗教气氛更加庄严肃穆。
在装饰色彩上,绿色色调的装饰被广泛应用于拱北中,宁静而富有生机。西北地区穆斯林在宗教建筑物的装饰色彩上还比较多地使用蓝色。蓝色属于冷色和前进色,饱和度较高而明度较低,给人以收缩之感,具有很好的衬托作用,因此主要被用于装饰匾额、门楣、各种书法、木雕。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穆斯林的室内装饰色彩中少量使用了红色,在绿色琉璃瓦的衬托下,格外醒目,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同时,由于中国传统皇室建筑中多采用红色来装饰,点缀了适量红色的建筑更增添了高贵典雅之感,让人敬畏。在宗教建筑中广泛使用红色的做法,是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大胆吸收和创新,同时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
伊斯兰教建筑及其室内装饰风格是民族文化,同时也是民族宗教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 马通.中国伊斯兰教派与门宦制度史略[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0
[2] 刘伟.宁夏回族建筑艺术[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6
[3] 马中良.甘肃临夏穆斯林装饰艺术研究[D].兰州:西北民族大学,2006
[4] 李维建.慢谈中国伊斯兰教的拱北[J].世界宗教文化,2007(3)
[5] 陈建红,李茹冰.中国回族的乌玛建筑——甘南临潭西道堂大房子的色彩与装修[J].小城镇建设,20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