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针对学生由于在课堂中经历浅层学习,学习浮于表面,缺乏深刻性的教学现实,提出“深度學习”,在对其内涵特征深入思辨的基础上,结合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分数除以整数”一课的教学,从教学内容解读、学生参与、数学思考、课堂对话、回顾与反思等方面对促进 “深度学习”的课堂教学策略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深度学习 特征 教学策略
通过听课导教发现,有些课堂教学存在以下问题:学生参与的时间与空间不足,被动地学习;压缩知识的形成过程,对知识的理解浅尝辄止,缺乏对数学问题的深层思考;孤立地记忆知识,机械地训练技能,对隐藏在知识与技能背后的数学思想方法缺乏深刻感悟。这样的课堂教学,学习浮于表面,缺乏主动性、深刻性,学生经历的是浅层学习;从学习效果来看是浅效、短效和低效的,不能有效地落实数学核心素养的培育。教学要取得实效,必须走向“深度学习”。所谓“深度学习”就是课堂上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积极地探索、反思和创造;充分经历感知、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深刻理解知识的本质;注重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将知识有效迁移,灵活应用。本文以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分数除以整数”一课的教学为例,探索促进“深度学习”的课堂教学策略,以期克服课堂教学中浅层学习的倾向,通过深度学习,促进学生深度参与、深度思考、深度感悟,落实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学生的学习要有深度,需要教师把握学习内容的数学本质,深入挖掘知识技能中所蕴含的核心素养、所需要的核心素养以及可以培养的核心素养,进行有针对性、参与性、启发性的学与教设计,真正把“学”放在中心位置,基于学生“先学”“先研”,着力于学习内容的核心点、学生学习的疑惑点、需求点进行引导、帮助、支持和助推。
一、解读教学内容,挖掘蕴含的数学核心素养
我们的数学教学不应是简单的教知识,而是通过知识技能的学习,让学生获得“带得走的能力”。 这种“带得走的能力”主要指数学意识、数学思想方法、数学精神,这些却隐藏在知识技能的背后,需要加以分析、提炼才能使之显露出来。因而,在进行具体数学知识内容的教学时,教师首先要深入解读教学内容,对教材中每一幅图、每一个对话、每一行文字、每一道例题和习题,多问几个“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办”,在不断追问中,纵向把握知识脉络,横向沟通知识联系,厘清知识技能目标;同时,深入教学内容的实质,挖掘知识内容背后蕴含的数学思想与方法、体现的核心素养以及可以培养的核心素养。
例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分数除以整数”这一教学内容,例题以折纸活动为载体,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分数除以整数“的算理。先解决分数的分子能被整数整除的特殊情况,采用了两种方法:方法一,利用整数除法的意义,将分数除法转化成整数除法;方法二,利用分数的意义,将分数除以整数转化成求这个分数的几分之一。两种方法分别用两名学生的对话形式呈现,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和算法的多样化。再引出并解决分数的分子不能被整数整除的情况,解决的过程教材采用了留白的形式,意在让学生经历根据问题的具体情境自主选择方法进行解决的过程,以凸显方法一的局限性和方法二的一般性。如此这样的编排,体现了让学生经历由特殊到一般的探索过程中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通过这样的深入解读,可以明晰本课知识的生成线索:以整数除法的意义和分数的意义为生长点,通过动手操作,借助几何直观,经历由特殊到一般的探索过程,在沟通分数除法和分数乘法的内在联系的基础上直观理解算理,初步总结出算法。由此,本课知识与技能层面的教学目标有:体会分数除法的意义,理解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算理,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在本课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中,蕴含或可以培养的数学核心素养有:发展学生的运算能力、几何直观、归纳推理能力;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有:数形结合、转化等。
二、让“学”于生,让学生真正参与学习过程
学生的学习要有深度,我们的课堂就应该从“基于教”转向“基于学”, 从“知识本位”转向“能力为主”,从教师的“讲堂”转变为学生的“学堂”。这要求教师要有“让学”的意识,勇敢地“退”到幕后,让学生真正走到“前台”表演;基于对学生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已有经验、思维方式的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设计丰富的数学活动;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学习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充分经历观察、操作、想象、猜测、描述、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在协作、交流、互动中全面参与学习过程。放大“学”,并不等于弱化教师的“教”。教师既要有“让学”的意识、“退”的勇气,更要有适时“进”的智慧。在关键点的点拨、重点的强化、难点的突破、矛盾的澄清、错误的辨析等时机适时地“站”出来,开展适度、多形式的引导、帮助、促进,以促成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刻理解、思想方法的深刻感悟、活动经验的有效提升。
“分数除以整数“的教学中,课堂上为学生提供充分实践、思考、交流的空间,让学生先“尝试”,试着动手折一折、涂一涂、算一算,然后展示、交流各自的折纸方法、计算过程及其算理。在学生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展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基于学生学习的实情,借助几何直观,将实物操作、图形表征、符号(算式)表达联系起来,利用数形结合,帮助学生沟通分数除法与分数乘法的内在联系,弄清两种算法的异同,凸显一般的算法。初步归纳总结出“一个分数除以整数,等于乘上这个整数的倒数”的结论。在教师引导下,让学生经历“由理及法、以理驭法、法理融合”的思维过程,不仅增强了数感,提高了运算能力和推理能力,而且能启迪学生:数学是讲道理的,要有条理地把道理讲清楚、讲明白。
三、以问题导引 “卷入学习”,促进深度思考
学会思考是送给学生最好的礼物!努力促进学生更为积极地思考,并能逐步想得更深入、更合理、更清晰是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数学课堂,只有指向了“思考”,才是体现数学教学最本质的追求。而问题是启学引思、导学引教的有效载体,课堂教学可以以一个个问题为学习支点导引学生加入学习。深度学习的课堂,应结合教材提供的素材、具体的情境、教学进程,在知识的关键处、新旧知识的联结处、知识易混处、思维转折处,设计富有探索性的问题驱动学生思维参与、主动探索和深度思考,从而有效地建构知识、发展能力、积淀经验、感悟思想,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 在“分数除以整数”教学中,学生独立尝试折一折、涂一涂、算一算后,让学生展示、交流,针对“[45]÷2=[4÷25]=[25]”设计问题“为什么可以用4÷2作分子,分母不变呢?”引发学生结合操作过程和图形深入思考为什么这样算的道理。当学生展示出两种方法“[45]÷2=[4÷25]=[25]和[45]÷2=[45]×[12]=[410]=[25]”时追问“这两种方法有什么异同?”引导学生比较、辨析,深入理解其相同点都是将分数除以整数转化成已学的知识来解决;不同点在于转化的依据不同,前者是利用整数除法的意义,后者是利用分数的意义。在问题的导引下,学生积极思辨,沟通了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深刻地体会转化的思想方法。在解决问题以后,引出问题二“如果把这张纸的[45]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先放手让学生用前面的方法尝试解决,然后引导学生围绕“你选择的什么方法?为什么不用第一种方法?”展开讨论,自主优化算法。这样的教学过程,以问题为导向,让学生加入学习,主动参与,促使学生联系起来思考问题,把知识技能的学习与数学思想方法的感悟、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结合起来。
四、在“多向互动”中,引发形成深究型对话
教學活动是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多向互动中完成的。教学中,要以对话、沟通和合作活动为载体,通过相互提问、补充、质疑、评价等形成“深究型对话”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发表或解释自己的观点,倾听并深入思考他人的观点,学会用“大家还有问题吗”“大家同意我的观点吗”“我想补充一下”“我不同意这个观点,我是这样想的”“我想向你提个问题”等课堂用语展开对话、交流,促进学生对问题的深究。让学生在对话中放弃错误观点,吸纳他人正确的观点;在倾听中完善自己的观点;在活动中积累经验,形成自己的思考;在交流中内化,形成自己的观点,最终实现课堂师生的谐同共振、共享、共识、共进。
例如,“分数除以整数”这一课例中,当学生尝试解决第一个问题,展示交流两种不同方法,为深入理解两种算法的算理,沟通两种方法的联系,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展开了以下“深究型对话”。
师:方法一中4÷2为什么可以做分子,而分母不变呢?
生1:我认为,4除以2得2,即2个分数单位,分数单位没有变,所有分母不变。
生2:我有补充, 4个[15]平均分成2份,就得到(4÷2)个[15],因此,用4÷2作分子,分母是5,不变。
生3一边出示自己折、涂的长方形纸,一边讲解:把一张长方形纸平均分成5份,每一份是这张纸的[15],[45]就是涂这样的4份,把4份平均分成2份,求每份就用(4÷2)来计算,算出每份有这样的2份,平均分的份数没有变,分母就应该不变。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相机在黑板上画出长方形图,边写出计算过程。
师:那么,第二种方法明明是“÷2”,怎么变成“×[12]”了呢?
生4:把[45]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45]的[12],也就是[45]×[12]。
生5:[45]的[12],为什么可以用[45]×[12]来计算,这点我不明白,你能讲讲吗?
生4:前面我们学了分数乘法的意义,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师:真好!同学们在动手折一折、涂一涂、算一算的过程中,做到了动手、动眼、动脑,不仅明白了怎样算,还弄清了为什么这样算,学数学不仅要知道怎么做,还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弄清为什么这样做。我们刚才分别对这两种方法进行了深入的思考,还得把两种方法联系起来思考,这两种方法有什么联系呢?
生6:两种方法都是用了转化的方法。
师:想一想,两种方法分别利用以前学过的什么知识,是怎样转化的?
生7:方法一利用了整数除法的知识,转化成整数除法(4÷2),算出每份是多少个[15]来计算和理解。
生8:方法二利用了分数乘法的意义,把“÷2”转化成“×[12]”来计算的,也就是把分数除法转化成分数乘法来解决的。
……
在上述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学生尝试、展示的基础上,适时引导学生互动交流,展开“深究型对话”,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在不同思维相互碰撞中,互相启发,沟通了知识间的联系,完善认知结构,深刻地理解了算理,感悟了数学思想方法,有效落实了数学素养的培养。
五、适时“驻足回望”,促进总结反思深刻化
数学教学中适时地引导学生沉下心来,驻足凝思,低首回望,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回顾与总结,既可以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巩固、扩展、延伸和迁移,也可以促进学生方法策略的内化、数学思想的深入领悟、数学活动经验的提升;既可以让学生在反思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也可以让学生找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寻求解决的方法。通过适时地“驻足回望”,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结果、学习情感进行回顾,在反刍学习过程获取的信息中,进一步调动数学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在自我总结与评价中,促进学习过程的优化、学习结果的深化、学习质量的提高,让学习不断走向深入。
在数学教学中,在教学的每一环节或课结束时,教师应及时地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反思,如在“分数除以整数”的教学中,在学生独立尝试解决问题二后,教师通过“解决这一问题,大家都选用方法二转化成分数乘法进行计算的,这是为什么呢?”“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用方法一?”追问引发学生反思,在比较中对两种方法加深了理解,实现算法的优化。在课结束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你用到了哪些方法?”“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或挫折?这些困难或挫折是如何克服的?”“在本课学习中你认为自己的表现怎样?有何亮点?”“你有什么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你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等问题的提出,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结果、情感态度等方面全面回顾,促成学生对知识的深化理解、思想方法的深刻感悟、学习情感的巩固升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生学习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学习方式具有多样性,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同时,学习内容具有丰富性,学生具有差异性,对于不同的年段、不同的内容、不同的课型实现深度学习,还需要我们积极探索有效实施路径、策略方法,以促进学生在主动参与、深刻理解、深入思考、深度感悟中培育和提高数学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朱德江.走向“深度学习”[J].小学数学教师,2016(3):12-14.
[2]吴正宪,周卫红,陈凤伟.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四川省峨眉教育科学研究室 614200)
【关键词】深度学习 特征 教学策略
通过听课导教发现,有些课堂教学存在以下问题:学生参与的时间与空间不足,被动地学习;压缩知识的形成过程,对知识的理解浅尝辄止,缺乏对数学问题的深层思考;孤立地记忆知识,机械地训练技能,对隐藏在知识与技能背后的数学思想方法缺乏深刻感悟。这样的课堂教学,学习浮于表面,缺乏主动性、深刻性,学生经历的是浅层学习;从学习效果来看是浅效、短效和低效的,不能有效地落实数学核心素养的培育。教学要取得实效,必须走向“深度学习”。所谓“深度学习”就是课堂上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积极地探索、反思和创造;充分经历感知、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深刻理解知识的本质;注重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将知识有效迁移,灵活应用。本文以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分数除以整数”一课的教学为例,探索促进“深度学习”的课堂教学策略,以期克服课堂教学中浅层学习的倾向,通过深度学习,促进学生深度参与、深度思考、深度感悟,落实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学生的学习要有深度,需要教师把握学习内容的数学本质,深入挖掘知识技能中所蕴含的核心素养、所需要的核心素养以及可以培养的核心素养,进行有针对性、参与性、启发性的学与教设计,真正把“学”放在中心位置,基于学生“先学”“先研”,着力于学习内容的核心点、学生学习的疑惑点、需求点进行引导、帮助、支持和助推。
一、解读教学内容,挖掘蕴含的数学核心素养
我们的数学教学不应是简单的教知识,而是通过知识技能的学习,让学生获得“带得走的能力”。 这种“带得走的能力”主要指数学意识、数学思想方法、数学精神,这些却隐藏在知识技能的背后,需要加以分析、提炼才能使之显露出来。因而,在进行具体数学知识内容的教学时,教师首先要深入解读教学内容,对教材中每一幅图、每一个对话、每一行文字、每一道例题和习题,多问几个“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办”,在不断追问中,纵向把握知识脉络,横向沟通知识联系,厘清知识技能目标;同时,深入教学内容的实质,挖掘知识内容背后蕴含的数学思想与方法、体现的核心素养以及可以培养的核心素养。
例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分数除以整数”这一教学内容,例题以折纸活动为载体,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分数除以整数“的算理。先解决分数的分子能被整数整除的特殊情况,采用了两种方法:方法一,利用整数除法的意义,将分数除法转化成整数除法;方法二,利用分数的意义,将分数除以整数转化成求这个分数的几分之一。两种方法分别用两名学生的对话形式呈现,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和算法的多样化。再引出并解决分数的分子不能被整数整除的情况,解决的过程教材采用了留白的形式,意在让学生经历根据问题的具体情境自主选择方法进行解决的过程,以凸显方法一的局限性和方法二的一般性。如此这样的编排,体现了让学生经历由特殊到一般的探索过程中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通过这样的深入解读,可以明晰本课知识的生成线索:以整数除法的意义和分数的意义为生长点,通过动手操作,借助几何直观,经历由特殊到一般的探索过程,在沟通分数除法和分数乘法的内在联系的基础上直观理解算理,初步总结出算法。由此,本课知识与技能层面的教学目标有:体会分数除法的意义,理解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算理,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在本课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中,蕴含或可以培养的数学核心素养有:发展学生的运算能力、几何直观、归纳推理能力;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有:数形结合、转化等。
二、让“学”于生,让学生真正参与学习过程
学生的学习要有深度,我们的课堂就应该从“基于教”转向“基于学”, 从“知识本位”转向“能力为主”,从教师的“讲堂”转变为学生的“学堂”。这要求教师要有“让学”的意识,勇敢地“退”到幕后,让学生真正走到“前台”表演;基于对学生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已有经验、思维方式的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设计丰富的数学活动;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学习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充分经历观察、操作、想象、猜测、描述、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在协作、交流、互动中全面参与学习过程。放大“学”,并不等于弱化教师的“教”。教师既要有“让学”的意识、“退”的勇气,更要有适时“进”的智慧。在关键点的点拨、重点的强化、难点的突破、矛盾的澄清、错误的辨析等时机适时地“站”出来,开展适度、多形式的引导、帮助、促进,以促成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刻理解、思想方法的深刻感悟、活动经验的有效提升。
“分数除以整数“的教学中,课堂上为学生提供充分实践、思考、交流的空间,让学生先“尝试”,试着动手折一折、涂一涂、算一算,然后展示、交流各自的折纸方法、计算过程及其算理。在学生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展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基于学生学习的实情,借助几何直观,将实物操作、图形表征、符号(算式)表达联系起来,利用数形结合,帮助学生沟通分数除法与分数乘法的内在联系,弄清两种算法的异同,凸显一般的算法。初步归纳总结出“一个分数除以整数,等于乘上这个整数的倒数”的结论。在教师引导下,让学生经历“由理及法、以理驭法、法理融合”的思维过程,不仅增强了数感,提高了运算能力和推理能力,而且能启迪学生:数学是讲道理的,要有条理地把道理讲清楚、讲明白。
三、以问题导引 “卷入学习”,促进深度思考
学会思考是送给学生最好的礼物!努力促进学生更为积极地思考,并能逐步想得更深入、更合理、更清晰是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数学课堂,只有指向了“思考”,才是体现数学教学最本质的追求。而问题是启学引思、导学引教的有效载体,课堂教学可以以一个个问题为学习支点导引学生加入学习。深度学习的课堂,应结合教材提供的素材、具体的情境、教学进程,在知识的关键处、新旧知识的联结处、知识易混处、思维转折处,设计富有探索性的问题驱动学生思维参与、主动探索和深度思考,从而有效地建构知识、发展能力、积淀经验、感悟思想,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 在“分数除以整数”教学中,学生独立尝试折一折、涂一涂、算一算后,让学生展示、交流,针对“[45]÷2=[4÷25]=[25]”设计问题“为什么可以用4÷2作分子,分母不变呢?”引发学生结合操作过程和图形深入思考为什么这样算的道理。当学生展示出两种方法“[45]÷2=[4÷25]=[25]和[45]÷2=[45]×[12]=[410]=[25]”时追问“这两种方法有什么异同?”引导学生比较、辨析,深入理解其相同点都是将分数除以整数转化成已学的知识来解决;不同点在于转化的依据不同,前者是利用整数除法的意义,后者是利用分数的意义。在问题的导引下,学生积极思辨,沟通了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深刻地体会转化的思想方法。在解决问题以后,引出问题二“如果把这张纸的[45]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先放手让学生用前面的方法尝试解决,然后引导学生围绕“你选择的什么方法?为什么不用第一种方法?”展开讨论,自主优化算法。这样的教学过程,以问题为导向,让学生加入学习,主动参与,促使学生联系起来思考问题,把知识技能的学习与数学思想方法的感悟、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结合起来。
四、在“多向互动”中,引发形成深究型对话
教學活动是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多向互动中完成的。教学中,要以对话、沟通和合作活动为载体,通过相互提问、补充、质疑、评价等形成“深究型对话”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发表或解释自己的观点,倾听并深入思考他人的观点,学会用“大家还有问题吗”“大家同意我的观点吗”“我想补充一下”“我不同意这个观点,我是这样想的”“我想向你提个问题”等课堂用语展开对话、交流,促进学生对问题的深究。让学生在对话中放弃错误观点,吸纳他人正确的观点;在倾听中完善自己的观点;在活动中积累经验,形成自己的思考;在交流中内化,形成自己的观点,最终实现课堂师生的谐同共振、共享、共识、共进。
例如,“分数除以整数”这一课例中,当学生尝试解决第一个问题,展示交流两种不同方法,为深入理解两种算法的算理,沟通两种方法的联系,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展开了以下“深究型对话”。
师:方法一中4÷2为什么可以做分子,而分母不变呢?
生1:我认为,4除以2得2,即2个分数单位,分数单位没有变,所有分母不变。
生2:我有补充, 4个[15]平均分成2份,就得到(4÷2)个[15],因此,用4÷2作分子,分母是5,不变。
生3一边出示自己折、涂的长方形纸,一边讲解:把一张长方形纸平均分成5份,每一份是这张纸的[15],[45]就是涂这样的4份,把4份平均分成2份,求每份就用(4÷2)来计算,算出每份有这样的2份,平均分的份数没有变,分母就应该不变。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相机在黑板上画出长方形图,边写出计算过程。
师:那么,第二种方法明明是“÷2”,怎么变成“×[12]”了呢?
生4:把[45]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45]的[12],也就是[45]×[12]。
生5:[45]的[12],为什么可以用[45]×[12]来计算,这点我不明白,你能讲讲吗?
生4:前面我们学了分数乘法的意义,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师:真好!同学们在动手折一折、涂一涂、算一算的过程中,做到了动手、动眼、动脑,不仅明白了怎样算,还弄清了为什么这样算,学数学不仅要知道怎么做,还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弄清为什么这样做。我们刚才分别对这两种方法进行了深入的思考,还得把两种方法联系起来思考,这两种方法有什么联系呢?
生6:两种方法都是用了转化的方法。
师:想一想,两种方法分别利用以前学过的什么知识,是怎样转化的?
生7:方法一利用了整数除法的知识,转化成整数除法(4÷2),算出每份是多少个[15]来计算和理解。
生8:方法二利用了分数乘法的意义,把“÷2”转化成“×[12]”来计算的,也就是把分数除法转化成分数乘法来解决的。
……
在上述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学生尝试、展示的基础上,适时引导学生互动交流,展开“深究型对话”,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在不同思维相互碰撞中,互相启发,沟通了知识间的联系,完善认知结构,深刻地理解了算理,感悟了数学思想方法,有效落实了数学素养的培养。
五、适时“驻足回望”,促进总结反思深刻化
数学教学中适时地引导学生沉下心来,驻足凝思,低首回望,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回顾与总结,既可以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巩固、扩展、延伸和迁移,也可以促进学生方法策略的内化、数学思想的深入领悟、数学活动经验的提升;既可以让学生在反思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也可以让学生找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寻求解决的方法。通过适时地“驻足回望”,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结果、学习情感进行回顾,在反刍学习过程获取的信息中,进一步调动数学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在自我总结与评价中,促进学习过程的优化、学习结果的深化、学习质量的提高,让学习不断走向深入。
在数学教学中,在教学的每一环节或课结束时,教师应及时地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反思,如在“分数除以整数”的教学中,在学生独立尝试解决问题二后,教师通过“解决这一问题,大家都选用方法二转化成分数乘法进行计算的,这是为什么呢?”“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用方法一?”追问引发学生反思,在比较中对两种方法加深了理解,实现算法的优化。在课结束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你用到了哪些方法?”“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或挫折?这些困难或挫折是如何克服的?”“在本课学习中你认为自己的表现怎样?有何亮点?”“你有什么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你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等问题的提出,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结果、情感态度等方面全面回顾,促成学生对知识的深化理解、思想方法的深刻感悟、学习情感的巩固升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生学习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学习方式具有多样性,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同时,学习内容具有丰富性,学生具有差异性,对于不同的年段、不同的内容、不同的课型实现深度学习,还需要我们积极探索有效实施路径、策略方法,以促进学生在主动参与、深刻理解、深入思考、深度感悟中培育和提高数学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朱德江.走向“深度学习”[J].小学数学教师,2016(3):12-14.
[2]吴正宪,周卫红,陈凤伟.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四川省峨眉教育科学研究室 614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