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探讨胆道手术中医源性肝外胆管损伤的原因及防治。方法:对1996年8月~2006年11月胆道手术引起肝外胆管损伤21例进行回顾性分析。胆囊切除术中肝总管横断伤3例,肝总管、右肝管各误扎伤1例,肝、胆总管壁部分损伤9例;胆总管探查术后拔T管胆管撕裂伤2例;胆管探查术中胆道探条误伤胆管下端穿孔1例;内镜十二指肠乳头切开取石胆管下端损伤2例。结果:本组均经手术及保守治愈,随访2~8年无并发症发生。结论:术中解剖关系清楚,判断正确,操作规范、轻柔,是预防肝外胆管损伤的关键。
关键词 胆道手术 胆管损伤 防治
资料与方法
1996年8月~2006年11月胆道手术引起肝外胆管损伤21例,男9例,女12例,年龄19~77岁。其中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由于炎性粘连,解剖不清,判断错误,肝总管电灼横断伤2例。开腹胆囊切除术中,胆囊过度牵拉,三管汇合部成锐角,肝总管误认为胆囊动脉,误扎横断1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钛夹误夹闭肝总管、右肝管各1例。肝、胆总管及三管汇合部管壁部分损伤9例,其中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损伤5例,开腹胆囊切除术中损伤4例。胆总管探查术后拔T管胆管撕裂,胆汁性腹膜炎2例,均为老年患者,其中1例合并糖尿病,1例合并低蛋白血症。胆道探查术中胆道探条损伤胆总管下端穿孔1例。内镜十二指肠乳头切开胆道下端取石损伤胆漏2例。
胆管损伤的治疗: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肝总管横断2例,术中发现及时中转开腹,因缺损小、无张力,行对端黏膜对黏膜吻合T管支撑,外引流半年后拔管治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肝总管钛夹误夹1例,开腹胆囊切除术中肝总管误扎1例,均在术后病人出现黄疸,腹部B超证实,2周后,二次行开腹肝总管空肠Roux-en-y吻合支撑管外引流,半年后拔管治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右肝管夹闭1例,术中发现,及时中转开腹,松解钛夹,观察无血运障碍,未做特殊处理,术后未发现异常。肝、胆总管壁部分损伤9例,术后均出现不同程度胆漏,其中3例流量大,2例行开腹T管引流、腹腔引流,3个月余拔管愈合;1例行鼻胆管引流,2周后拔除引流瘘口愈合。其余6例损伤小,低流量胆漏,行腹腔引流,1周左右愈合。胆管探查术后拔T管胆管撕裂伤2例,出现急性腹膜炎,均行急诊开腹胆管T管引流,3个月后拔T管治愈。胆管探查胆管探条损伤胆总管下端穿孔1例及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切开胆管下端取石胆管损伤2例,均行内镜下胆管内置入支架内引流术,3~6个月取出内支架,2例治愈,1例因反复发作胆管炎,胆道狭窄,行开腹胆总管空肠Roux-en-y吻合,支撑管外引流,半年拔管治愈。
讨论
胆囊切除术中误伤胆道是医源性胆管损伤的最常见原因,但更重要致伤原因仍是术中的误判和错误操作引起。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必须进行严格、规范的技术培训。成立专门腹腔镜手术小组,助手长期搭档、密切配合,不断总结经验,适时中转开腹,可大大减少胆道损伤并发症发生。胆道探查引流手術原本就要切开胆管,但如果有关操作不当,仍然可能导致胆道损伤。ERCP、EST均系有创检查及治疗,如果经验不足,操作不当,均可造成胆管下端及十二指肠乳头部损伤。因此操作熟练,总结经验,解剖清楚可预防胆道损伤。
胆管损伤处理原则:由于胆道损伤时胆管系统的完整性和通畅性受到破坏,只有及时矫正所出现的具体问题、恢复胆管系统的完整性和通畅性,才能阻断发生后续病理改变的中心环节。因此,治疗胆道损伤时应遵循“尽早处理”的原则[1]。
胆道损伤的术中即时处理:对术中发现的胆道损伤行即时处理,无论其复杂程度如何,在同等情况下有最大的可能性获得较好的远期疗效,因为此时局部解剖比较清晰,组织污染及炎症反应较轻,重建后的愈合过程相对简单,后期狭窄率较低。对胆管单纯结扎或夹闭者,在取除结扎线或钛夹后,酌情行胆道探查、T管支撑引流,基本上能够解决问题。有胆道破损者须直接缝合修补,或利用自身胃壁、肠壁或圆韧带组织逢合修复,一般应置放T管引流;胆管已被横断时,视胆管断端情况直接或适当修整后行胆管对端吻合,根据具体情况在胆管吻合口的上或下方正常胆管处戳口引出T管直臂,切忌将T管直接置于吻合口处。本组2例采用此方法效果良好。胆道损伤范围较大、位置较高、或胆管缺失较多,无法直接修复或对端吻合时,只能施行胆肠吻合。对胰段以下胆管穿孔者须充分游离胰头十二指肠,在缝合破损处组织后常规行胆管及腹腔引流;合并十二指肠穿孔者加做胃肠造口或将胃管置入十二指肠腔内,破损处缝合,凡疑有胆道梗阻者宜同时施行胆肠吻合[2]。
胆管损伤术后诊断及处理:术后早期出现逐渐加深的黄疸及胆瘘,应回忆手术过程,并结合B超、CT等检查,以了解近段胆管有无扩张,胆总管连续性是否中断,必要时可行ERCP、MRCP检查。对以黄疸为主要表现,近段胆管扩张又无感染者,多系胆管或断端被结扎,应尽早再次手术松解或胆肠吻合。若术后早期病人出现剧烈腹痛,查体有腹膜炎体征,应首先考虑胆汁性腹膜炎。诊断明确后常须立即手术,目的主要是建立通畅的引流,其次才是胆道修复。术后2~4天发现且全身情况好,局部感染轻者,要力争1次胆肠吻合成功。若局部炎症水肿明显,加之电解质紊乱和高热,此时做任何胆肠吻合手术都有可能造成严重后果,只能先行近段胆管引流和充分有效引流,待2~3个月炎症消退后再行修复,对于胆道下端损伤可采用内镜下逆行胆管内置入支架内引流,3~6个月取出内支架多可愈合,本组2例采用此方法效果良好。
成功修复应遵循的原则:①胆管与胆管或胆管与肠管的吻合应做到黏膜对黏膜;②吻合口应足够大且无张力,对端良好,针距均匀;③胆管壁不宜过多游离,以保证胆管壁的正常血运;④吻合口要放置适当的T管引流与支撑;⑤肝下区要引流防止感染。
参考文献
1石景森,杨毅军,王林,等.医源性胆管损伤.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00,9(3):249-251.
2张永杰.胆管损伤应尽早行确定性治疗.肝胆外科杂志,2002,10(6):410-411.
关键词 胆道手术 胆管损伤 防治
资料与方法
1996年8月~2006年11月胆道手术引起肝外胆管损伤21例,男9例,女12例,年龄19~77岁。其中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由于炎性粘连,解剖不清,判断错误,肝总管电灼横断伤2例。开腹胆囊切除术中,胆囊过度牵拉,三管汇合部成锐角,肝总管误认为胆囊动脉,误扎横断1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钛夹误夹闭肝总管、右肝管各1例。肝、胆总管及三管汇合部管壁部分损伤9例,其中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损伤5例,开腹胆囊切除术中损伤4例。胆总管探查术后拔T管胆管撕裂,胆汁性腹膜炎2例,均为老年患者,其中1例合并糖尿病,1例合并低蛋白血症。胆道探查术中胆道探条损伤胆总管下端穿孔1例。内镜十二指肠乳头切开胆道下端取石损伤胆漏2例。
胆管损伤的治疗: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肝总管横断2例,术中发现及时中转开腹,因缺损小、无张力,行对端黏膜对黏膜吻合T管支撑,外引流半年后拔管治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肝总管钛夹误夹1例,开腹胆囊切除术中肝总管误扎1例,均在术后病人出现黄疸,腹部B超证实,2周后,二次行开腹肝总管空肠Roux-en-y吻合支撑管外引流,半年后拔管治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右肝管夹闭1例,术中发现,及时中转开腹,松解钛夹,观察无血运障碍,未做特殊处理,术后未发现异常。肝、胆总管壁部分损伤9例,术后均出现不同程度胆漏,其中3例流量大,2例行开腹T管引流、腹腔引流,3个月余拔管愈合;1例行鼻胆管引流,2周后拔除引流瘘口愈合。其余6例损伤小,低流量胆漏,行腹腔引流,1周左右愈合。胆管探查术后拔T管胆管撕裂伤2例,出现急性腹膜炎,均行急诊开腹胆管T管引流,3个月后拔T管治愈。胆管探查胆管探条损伤胆总管下端穿孔1例及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切开胆管下端取石胆管损伤2例,均行内镜下胆管内置入支架内引流术,3~6个月取出内支架,2例治愈,1例因反复发作胆管炎,胆道狭窄,行开腹胆总管空肠Roux-en-y吻合,支撑管外引流,半年拔管治愈。
讨论
胆囊切除术中误伤胆道是医源性胆管损伤的最常见原因,但更重要致伤原因仍是术中的误判和错误操作引起。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必须进行严格、规范的技术培训。成立专门腹腔镜手术小组,助手长期搭档、密切配合,不断总结经验,适时中转开腹,可大大减少胆道损伤并发症发生。胆道探查引流手術原本就要切开胆管,但如果有关操作不当,仍然可能导致胆道损伤。ERCP、EST均系有创检查及治疗,如果经验不足,操作不当,均可造成胆管下端及十二指肠乳头部损伤。因此操作熟练,总结经验,解剖清楚可预防胆道损伤。
胆管损伤处理原则:由于胆道损伤时胆管系统的完整性和通畅性受到破坏,只有及时矫正所出现的具体问题、恢复胆管系统的完整性和通畅性,才能阻断发生后续病理改变的中心环节。因此,治疗胆道损伤时应遵循“尽早处理”的原则[1]。
胆道损伤的术中即时处理:对术中发现的胆道损伤行即时处理,无论其复杂程度如何,在同等情况下有最大的可能性获得较好的远期疗效,因为此时局部解剖比较清晰,组织污染及炎症反应较轻,重建后的愈合过程相对简单,后期狭窄率较低。对胆管单纯结扎或夹闭者,在取除结扎线或钛夹后,酌情行胆道探查、T管支撑引流,基本上能够解决问题。有胆道破损者须直接缝合修补,或利用自身胃壁、肠壁或圆韧带组织逢合修复,一般应置放T管引流;胆管已被横断时,视胆管断端情况直接或适当修整后行胆管对端吻合,根据具体情况在胆管吻合口的上或下方正常胆管处戳口引出T管直臂,切忌将T管直接置于吻合口处。本组2例采用此方法效果良好。胆道损伤范围较大、位置较高、或胆管缺失较多,无法直接修复或对端吻合时,只能施行胆肠吻合。对胰段以下胆管穿孔者须充分游离胰头十二指肠,在缝合破损处组织后常规行胆管及腹腔引流;合并十二指肠穿孔者加做胃肠造口或将胃管置入十二指肠腔内,破损处缝合,凡疑有胆道梗阻者宜同时施行胆肠吻合[2]。
胆管损伤术后诊断及处理:术后早期出现逐渐加深的黄疸及胆瘘,应回忆手术过程,并结合B超、CT等检查,以了解近段胆管有无扩张,胆总管连续性是否中断,必要时可行ERCP、MRCP检查。对以黄疸为主要表现,近段胆管扩张又无感染者,多系胆管或断端被结扎,应尽早再次手术松解或胆肠吻合。若术后早期病人出现剧烈腹痛,查体有腹膜炎体征,应首先考虑胆汁性腹膜炎。诊断明确后常须立即手术,目的主要是建立通畅的引流,其次才是胆道修复。术后2~4天发现且全身情况好,局部感染轻者,要力争1次胆肠吻合成功。若局部炎症水肿明显,加之电解质紊乱和高热,此时做任何胆肠吻合手术都有可能造成严重后果,只能先行近段胆管引流和充分有效引流,待2~3个月炎症消退后再行修复,对于胆道下端损伤可采用内镜下逆行胆管内置入支架内引流,3~6个月取出内支架多可愈合,本组2例采用此方法效果良好。
成功修复应遵循的原则:①胆管与胆管或胆管与肠管的吻合应做到黏膜对黏膜;②吻合口应足够大且无张力,对端良好,针距均匀;③胆管壁不宜过多游离,以保证胆管壁的正常血运;④吻合口要放置适当的T管引流与支撑;⑤肝下区要引流防止感染。
参考文献
1石景森,杨毅军,王林,等.医源性胆管损伤.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00,9(3):249-251.
2张永杰.胆管损伤应尽早行确定性治疗.肝胆外科杂志,2002,10(6):41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