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佳科技教育创新学校奖”是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一个重要奖项,旨在全国范围内选拔和奖励在科学教育中勇于创新并有突出成绩的中小学校。奖项自2010年第25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开始设立以来,全国每年有10所中小学校获奖,并在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终评活动期间颁奖。这些获奖学校的创新实践经验,为促进各地中小学校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的普及和开展发挥了积极的示范带动作用。本期介绍的是2018年荣获此奖的北京市第五中学。
北京市第五中学创办于1928年5月,是北京市重点中学和北京市示范性普通高中,办学目标是“以人为本,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中国名校”。学校多年来致力于“在有限的校园为学生创设无限成长空间”,将五中建设成为“培养创新人才的基地”,是北京青少年科技后备人才培养计划基地学校、中国科协“英才计划”基地学校、北京市教委青少年科技创新学院“翱翔计划”
化學与生命科学培养基地学校、人文与社会科学课程基地校、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基地学校。2005年被北京市教委命名为北京市首批科技教育示范学校、北京金鹏科技团五中分团。
创新科技教育指导思想
学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实践“创建研究型学校,造就研究型教师,培养研究型学生”的创新教育理念,以“三入、三全、三求”为学校科技教育活动指导思想,坚持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人文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三入”是指在科技社团建设方面促进科技社团与其他学生社团的“融入”,科技社团与高中学科教学、高校课程资源的“溶入”,以及培养学生入社自豪感的“荣入”;“三全”是指在科技教育措施方面综合校内外全方位资源,在学科教师的全员指导下,培养学生感恩、坚韧、拼搏、自信等人文品质价值观,实现学生全人教育;“三求”是指在科技教育目标方面强化“求真、求实、求信”原则,强调学生批判质疑和创新发现意识,通过具有实践意义的课题培养学生经世致用的价值取向,树立自强自信的品格。
综合利用首都资源,探索科技教育之路
北京五中身处胡同包围的老城区,缺乏如大学附中那样的便利条件,因此学校主动作为,努力探索,通过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项目合作,共建高端实验室、专家个人工作室、实验基地和共同开发研制专家校本课程等方式,促进学校与高校建立长效合作机制。
借助外援,打造精品
近年来,北京五中利用市教委专项科技经费,建立了一个有利于学生参与、促进学生深入钻研的科技创新实验平台,鼓励对科学有兴趣的学生做探究创新的课题研究。2012年,与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合作建立了“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林忠平教授五中实验室”。2015年,与北京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合作,建立“北京五中生物材料科学探索开放实验室”。2所实验室的建立为五中科技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北京大学林忠平教授课题组及北京化工大学黄雅钦教授课题组进驻五中校园,亲自指导学生开展兴趣课题研究,极大提升了五中学生对于科学研究的热情。2所实验室每学年都能为40余位学生提供课题研究机会,学生能够接受高校导师的直接指导,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人文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起到了重要作用。
形成基于学生需求,成就每一个学生的培养链
学校从2007年暑假开始准备科技教育课程标准,既要考虑与各个学科的整合,又要有学校科技教育课程的独特性,这无疑是对学校多年来科技教育的总结、检验和提升。北京五中开展了面对不同层次学生的课程开发,“学科拓展”课程面向所有学生开放;第2个层次是“大学先修”生命科学类课程,学生自愿选择,约有50%的学生选这个课程;第3个层次就是在选课的基础上,教师会在授课过程中发现或者引导一些特别有兴趣的学生,进入学校的高端实验室,进行“兴趣特长”培养。通过学科拓展、大学先修、兴趣特长这3个层次课程体系实现学生的个性化成长。
形成基于“价值观引领教育”的文化认同
北京五中和高校专家的合作,从最早的5大联赛的专家辅导,发展成所有科技门类的学生特长的辅导,再演变成面向全体学生的课程选课学习,最后形成了与高校专家基于价值观引领教育的文化认同。北京五中之所以把“精气神”的培养作为学校的核心文化理念,就是因为通过多年的科技教育深刻地感觉到,学生通过科技教育最终获得一种永远向上的内动力,这才是科技教育最主要的目标。在形成持续不断内动力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形成发展特色,形成全人格发展。学校从多年实践中发现,学生要想全面发展,一定要先有个性发展,学生的培养途径要先从个性特色的成就感、荣誉感抓起,不断提升其作为一个优秀人才对自己的全面要求,最终形成全面发展。
实现“学生一教师一专家”共成长,提升教育质量
北京五中的科技教育实现了“学生教师专家”共成长,提升了教育质量。学校要求科技辅导员要有雄厚的学科基础,要求他们在高中学科教学上有相当的积累或者声誉,否则不能从事科技辅导员工作。多年来,学校几乎所有学科教研组的教师都担任过科技辅导员,科技教育也实现了教师的成长。专家的成长也是同样的道理,要把专家培养成学校的价值共同体,培养成与学校志同道合的教育伙伴。有很多专家都在无偿、义务地为五中的学生进行辅导。有多位专家曾对学校领导说他们在中学生身上感受到、看到的学生的点滴成长比带研究生的收获更真切。有感于此,校长写下了“中学生有大学体验,大教授有中学情怀”这句话。
同时,学校高端实验室的建立也为教师成长搭建了“快车道”。比如,生物、化学学科教师可以利用2所合作建立的实验室开展课题研究。经过多年积累,学校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科技名师”队伍,在数学、社科、生物、物理、化学、机器人等项目中形成了特色优势项目,也形成了科技教师培养模式,学校受益匪浅,教师也在工作中获得了专业发展、特色发展、个性发展,实现了双赢。
分层次、多样化的科技教育活动助力学生成长
多年来,北京五中将国家必修课程、选修课程,以及学生社团、综合实践活动、高校文博机构等的科研项目融为一体,每个高中生都有一个科研课题,在自己的研究项目上找到课内学习的对接点,找到自己在社团当中的用武之地,找到校外高校文博机构的承接点。在这个过程中,学校领导更加深刻地意识到,要想让学生做到“三求”,必须不断夯实学生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中国中小学生的科技素养要想进一步提升,必须依靠人文支撑、人文发力。
在此基础上,北京五中在过去5年里加大力度强化全校学生的人文社会科学教育。2018年7月,学校首次倡导举办了“全国青少年人文社会科学研学交流会”,让学生在人文视野的陶冶中深化对科技的理解。
学校科技教育坚持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相结合,注重培养科学精神、人文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北京五中将继续前行,关注学生专业发展,关注学生科技素养培养,关注祖国教育的未来。
“北京市第五中学多年来坚持‘三入、三全、三求’的指导思想,致力于‘在有限的校园为学生创设无限成长空间’,将学校建设为培养创新人才的基地。基于校内的专职科技辅导员和全员科技辅导员制度使科技类校本选修课程、校园科技活动与学生社团呈现体系全、层次多、立体化的格局,并有详细的考核实施方案。同时,整合校内校外各种资源,充分挖掘人力资源,与多所高校、科研院所等结成教育组合,通过设置专家选修课程联手合作培养拔尖学生,形成绿色通道。通过设立专业化实验室,为拔尖学生开展具有一定高度、体现前瞻性的‘微科研’活动保驾护航,并取得丰硕的成果。”
——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十佳科技教育创新学校奖”评委会
北京市第五中学创办于1928年5月,是北京市重点中学和北京市示范性普通高中,办学目标是“以人为本,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中国名校”。学校多年来致力于“在有限的校园为学生创设无限成长空间”,将五中建设成为“培养创新人才的基地”,是北京青少年科技后备人才培养计划基地学校、中国科协“英才计划”基地学校、北京市教委青少年科技创新学院“翱翔计划”
化學与生命科学培养基地学校、人文与社会科学课程基地校、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基地学校。2005年被北京市教委命名为北京市首批科技教育示范学校、北京金鹏科技团五中分团。
创新科技教育指导思想
学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实践“创建研究型学校,造就研究型教师,培养研究型学生”的创新教育理念,以“三入、三全、三求”为学校科技教育活动指导思想,坚持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人文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三入”是指在科技社团建设方面促进科技社团与其他学生社团的“融入”,科技社团与高中学科教学、高校课程资源的“溶入”,以及培养学生入社自豪感的“荣入”;“三全”是指在科技教育措施方面综合校内外全方位资源,在学科教师的全员指导下,培养学生感恩、坚韧、拼搏、自信等人文品质价值观,实现学生全人教育;“三求”是指在科技教育目标方面强化“求真、求实、求信”原则,强调学生批判质疑和创新发现意识,通过具有实践意义的课题培养学生经世致用的价值取向,树立自强自信的品格。
综合利用首都资源,探索科技教育之路
北京五中身处胡同包围的老城区,缺乏如大学附中那样的便利条件,因此学校主动作为,努力探索,通过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项目合作,共建高端实验室、专家个人工作室、实验基地和共同开发研制专家校本课程等方式,促进学校与高校建立长效合作机制。
借助外援,打造精品
近年来,北京五中利用市教委专项科技经费,建立了一个有利于学生参与、促进学生深入钻研的科技创新实验平台,鼓励对科学有兴趣的学生做探究创新的课题研究。2012年,与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合作建立了“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林忠平教授五中实验室”。2015年,与北京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合作,建立“北京五中生物材料科学探索开放实验室”。2所实验室的建立为五中科技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北京大学林忠平教授课题组及北京化工大学黄雅钦教授课题组进驻五中校园,亲自指导学生开展兴趣课题研究,极大提升了五中学生对于科学研究的热情。2所实验室每学年都能为40余位学生提供课题研究机会,学生能够接受高校导师的直接指导,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人文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起到了重要作用。
形成基于学生需求,成就每一个学生的培养链
学校从2007年暑假开始准备科技教育课程标准,既要考虑与各个学科的整合,又要有学校科技教育课程的独特性,这无疑是对学校多年来科技教育的总结、检验和提升。北京五中开展了面对不同层次学生的课程开发,“学科拓展”课程面向所有学生开放;第2个层次是“大学先修”生命科学类课程,学生自愿选择,约有50%的学生选这个课程;第3个层次就是在选课的基础上,教师会在授课过程中发现或者引导一些特别有兴趣的学生,进入学校的高端实验室,进行“兴趣特长”培养。通过学科拓展、大学先修、兴趣特长这3个层次课程体系实现学生的个性化成长。
形成基于“价值观引领教育”的文化认同
北京五中和高校专家的合作,从最早的5大联赛的专家辅导,发展成所有科技门类的学生特长的辅导,再演变成面向全体学生的课程选课学习,最后形成了与高校专家基于价值观引领教育的文化认同。北京五中之所以把“精气神”的培养作为学校的核心文化理念,就是因为通过多年的科技教育深刻地感觉到,学生通过科技教育最终获得一种永远向上的内动力,这才是科技教育最主要的目标。在形成持续不断内动力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形成发展特色,形成全人格发展。学校从多年实践中发现,学生要想全面发展,一定要先有个性发展,学生的培养途径要先从个性特色的成就感、荣誉感抓起,不断提升其作为一个优秀人才对自己的全面要求,最终形成全面发展。
实现“学生一教师一专家”共成长,提升教育质量
北京五中的科技教育实现了“学生教师专家”共成长,提升了教育质量。学校要求科技辅导员要有雄厚的学科基础,要求他们在高中学科教学上有相当的积累或者声誉,否则不能从事科技辅导员工作。多年来,学校几乎所有学科教研组的教师都担任过科技辅导员,科技教育也实现了教师的成长。专家的成长也是同样的道理,要把专家培养成学校的价值共同体,培养成与学校志同道合的教育伙伴。有很多专家都在无偿、义务地为五中的学生进行辅导。有多位专家曾对学校领导说他们在中学生身上感受到、看到的学生的点滴成长比带研究生的收获更真切。有感于此,校长写下了“中学生有大学体验,大教授有中学情怀”这句话。
同时,学校高端实验室的建立也为教师成长搭建了“快车道”。比如,生物、化学学科教师可以利用2所合作建立的实验室开展课题研究。经过多年积累,学校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科技名师”队伍,在数学、社科、生物、物理、化学、机器人等项目中形成了特色优势项目,也形成了科技教师培养模式,学校受益匪浅,教师也在工作中获得了专业发展、特色发展、个性发展,实现了双赢。
分层次、多样化的科技教育活动助力学生成长
多年来,北京五中将国家必修课程、选修课程,以及学生社团、综合实践活动、高校文博机构等的科研项目融为一体,每个高中生都有一个科研课题,在自己的研究项目上找到课内学习的对接点,找到自己在社团当中的用武之地,找到校外高校文博机构的承接点。在这个过程中,学校领导更加深刻地意识到,要想让学生做到“三求”,必须不断夯实学生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中国中小学生的科技素养要想进一步提升,必须依靠人文支撑、人文发力。
在此基础上,北京五中在过去5年里加大力度强化全校学生的人文社会科学教育。2018年7月,学校首次倡导举办了“全国青少年人文社会科学研学交流会”,让学生在人文视野的陶冶中深化对科技的理解。
学校科技教育坚持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相结合,注重培养科学精神、人文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北京五中将继续前行,关注学生专业发展,关注学生科技素养培养,关注祖国教育的未来。
“北京市第五中学多年来坚持‘三入、三全、三求’的指导思想,致力于‘在有限的校园为学生创设无限成长空间’,将学校建设为培养创新人才的基地。基于校内的专职科技辅导员和全员科技辅导员制度使科技类校本选修课程、校园科技活动与学生社团呈现体系全、层次多、立体化的格局,并有详细的考核实施方案。同时,整合校内校外各种资源,充分挖掘人力资源,与多所高校、科研院所等结成教育组合,通过设置专家选修课程联手合作培养拔尖学生,形成绿色通道。通过设立专业化实验室,为拔尖学生开展具有一定高度、体现前瞻性的‘微科研’活动保驾护航,并取得丰硕的成果。”
——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十佳科技教育创新学校奖”评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