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研究应用耗散结构理论分析高校体育俱乐部的管理特性,以长春市普通高校体育俱乐部的管理角度为切入点,探讨高校体育俱乐部的完善管理和发展。
关键词:耗散结构理论;高校体育俱乐部;管理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高校体育俱乐部逐渐成为我国高校体育界关注的热点,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高校体育俱乐部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不少高校的体育俱乐部只是理论上的表面文章,急于求成、以偏概全的现象比较严重,影响了我国高校体育俱乐部的进一步完善与可持续发展,本研究应用耗散结构理论分析高校体育俱乐部的管理特性,以长春市普通高校体育俱乐部的管理角度为切入点,探讨高校体育俱乐部的完善管理和发展。
一、高校体育俱乐部内涵
当今大学生对上体育课程的参与热情不高,兴趣不浓,而强压性体育教学的效果必然受到责疑。由此看来,开展体育俱乐部是切合实际能解决大学生的体育话动及锻炼效果。高校开展体育俱乐部是体育教育改革深化进程中的必然产物从许多研究成果中都能说明高校体育俱乐部已经得到众多大学生的认可,大学生喜欢参加体育俱乐部,对体育俱乐部是非常有兴趣的。大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目的明确,参加体育话动的热情很高,这为我们在高校开展体育俱乐部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与契机。通过俱乐部有效的开展话动,能够增加大学生参加体育话动的积极性,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体育俱乐部是高校体育改苹的趋势。俱乐部的组织形式是解决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通过高校体育俱乐部组织有效地开展高校体育话动,进而促进高校体育的改革和发展
二、高校体育俱乐部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重视程度不够
从学校的角度讲,目前高校的校领导对课外体育俱乐部的关注更多的是由于被动地接受了俱乐部自身日益活跃和壮大的事实,而不是主动地认识到体育俱乐部在学校整体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对体育俱乐部的认识仅仅只是停留在它是学生体育活动的组织,还没有意识到体育俱乐部的发展对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对体育俱乐部的健康发展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及其制定具体的发展规划。
从学校体育部门的角度讲,对于以何种模式来发展和扶持体育俱乐部,在认识上还不明确。学分制体育俱乐部模式在高校尝试发展不能说是成功的。社团型体育俱乐部在各校社团联的带动下,自身得到了蓬勃的发展,而各校的体育部门在对其管理和扶持是明显滞后且不完善的,部分体育部对体育俱乐部没有实质上的支持,任其自身发展。外部管理的参与度较低,不利于有效整合校内的体育资源,从而制约了社团型课外体育俱乐部的发展。体育部组建的竞技型体育俱乐部不仅数量有限,而且与高校的群众体育不能很好的融合。这些都说明了高校的体育部门还没有全方面系统地去考虑如何发展体育俱乐部的问题。作为高校体育部门,在体育俱乐部的建设和管理上如果没有作为,没有在发展理论、组织模式、管理系统化等方面加以研究和运用,高校体育俱乐部是很难得到发展壮大的。
(二)管理松散
体育俱乐部是体育爱好者组成的群众性体育组织。因此,课外体育俱乐部这一组织表现出其成员的非固定性以及较大的流动性特征。但是,这并不能代表体育俱乐部这一群众性组织就不具有对其成员的相对约束性,否则,其组织活动根本就无法开展,课外体育俱乐部也就成了空壳。从调查中我们发现,尽管部分高校制定了会员在体育俱乐部中的相应权利和义务规定;而一些体育俱乐部中还没有制定对会员相应的管理制度。因此,从总体上看,高校体育俱乐部在对其成员的管理上过度松散。首先,在管理制度上表现为以下2个方面:一是成员在开展活动时不积极,迟到和早退以及无故不参加活动现象比较严重;二是对应该缴纳的会费不交或拖欠。
(三)管理人员行政化
高校体育俱乐部在对其领导的选举上都是由上级直接任命。上级直接任命可以有许多好处,譬如节约时间和缩短流程,同时一对被选出的俱乐部领导能赋予正规化色彩,为其在执行任务时增添威信以及完全执行上级布置的各项任务等等。然而,尽管从外部条件来来看,由上级对体育俱乐部的领导进行指定具有较多益处,但对体育俱乐部自身的发展来说,却有较多缺陷。调查表明,尽管有15%的俱乐部成员对俱乐部领导的任命主体是谁采取无所谓的态度,但却有多达75%的俱乐部成员认为:他们希望俱乐部的领导应该由他们来选举诞生;他们对自己选的领导更加信任,认为这样的领导才能很好地为俱乐部的发展认真考虑。
三、普通高校体育俱乐部管理中耗散结构应用
非平衡态是高校体育俱乐部发展与创新之源“耗耗散结构理论第二个概念认为系统状态有平衡态与非平衡态两类,而非平衡态又有近平衡态和远离平衡态之分”这主要指系统内部的组成要素在状态上分布的均匀和差异的程度,也就是内部机制问题,平衡态或近平衡态是系统的稳定状态或趋于稳定的结构状态,此时即便负嫡流入,系统也不能吸收消化系统总的趋向是处于无序,无活力的稳定状态,不能产生新的有序结构“耗散结构理论所指的非平衡态是指系统要远离平衡态,才有可能使系统形成有序结构,即非平衡态是有序之源。因此,营造系统内部的非平衡态与系统的开放性一样,也是产生有序结构必须具备的条件”在系统是否处于远离平衡态位置的判断上,耗散结构理论提供的方法是:研究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是否均匀一致,体系的各个部分之间的差异大,系统离开平衡态就远,高校体育俱乐部的非平衡态特性可以从其功能实现和俱乐部发展水平上进行探询:首先,在功能上俱乐部不可能完全满足其服务对象的需要,服务对象的层次性使得俱乐部的功能全面到位,服务对象的动态发展性要求俱乐部的功能具有相应的非平衡性。其次,俱乐部在某些项目开展中可能会得到其服务对象的认可,也可能得不到认可。同时,与其他俱乐部或者其他学校的同类俱乐部相比较总会存在这样那样的差异,这种差异就是俱乐部在发展水平上的非平衡态表现"耗散结构理论对我们的提示是:要使系统存在不断活跃的因子,使系统具有明显不同因素的差异性,使系统远离平衡的状态,而不是维持系统内部要素的平衡状态,只要差异性明显了,才会产生竞争的可能,才会使得内部要素的种种矛盾激化和加剧,才会使系统产生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
【参考文献】
[1]乌兰.我国高校体育俱乐部发展思路的研究[J].中国学校体育,2003(04).
[2]吴秋林.华东地区高校体育俱乐部现状调查[J].中国体育科技,2002(03):25-26.
关键词:耗散结构理论;高校体育俱乐部;管理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高校体育俱乐部逐渐成为我国高校体育界关注的热点,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高校体育俱乐部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不少高校的体育俱乐部只是理论上的表面文章,急于求成、以偏概全的现象比较严重,影响了我国高校体育俱乐部的进一步完善与可持续发展,本研究应用耗散结构理论分析高校体育俱乐部的管理特性,以长春市普通高校体育俱乐部的管理角度为切入点,探讨高校体育俱乐部的完善管理和发展。
一、高校体育俱乐部内涵
当今大学生对上体育课程的参与热情不高,兴趣不浓,而强压性体育教学的效果必然受到责疑。由此看来,开展体育俱乐部是切合实际能解决大学生的体育话动及锻炼效果。高校开展体育俱乐部是体育教育改革深化进程中的必然产物从许多研究成果中都能说明高校体育俱乐部已经得到众多大学生的认可,大学生喜欢参加体育俱乐部,对体育俱乐部是非常有兴趣的。大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目的明确,参加体育话动的热情很高,这为我们在高校开展体育俱乐部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与契机。通过俱乐部有效的开展话动,能够增加大学生参加体育话动的积极性,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体育俱乐部是高校体育改苹的趋势。俱乐部的组织形式是解决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通过高校体育俱乐部组织有效地开展高校体育话动,进而促进高校体育的改革和发展
二、高校体育俱乐部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重视程度不够
从学校的角度讲,目前高校的校领导对课外体育俱乐部的关注更多的是由于被动地接受了俱乐部自身日益活跃和壮大的事实,而不是主动地认识到体育俱乐部在学校整体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对体育俱乐部的认识仅仅只是停留在它是学生体育活动的组织,还没有意识到体育俱乐部的发展对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对体育俱乐部的健康发展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及其制定具体的发展规划。
从学校体育部门的角度讲,对于以何种模式来发展和扶持体育俱乐部,在认识上还不明确。学分制体育俱乐部模式在高校尝试发展不能说是成功的。社团型体育俱乐部在各校社团联的带动下,自身得到了蓬勃的发展,而各校的体育部门在对其管理和扶持是明显滞后且不完善的,部分体育部对体育俱乐部没有实质上的支持,任其自身发展。外部管理的参与度较低,不利于有效整合校内的体育资源,从而制约了社团型课外体育俱乐部的发展。体育部组建的竞技型体育俱乐部不仅数量有限,而且与高校的群众体育不能很好的融合。这些都说明了高校的体育部门还没有全方面系统地去考虑如何发展体育俱乐部的问题。作为高校体育部门,在体育俱乐部的建设和管理上如果没有作为,没有在发展理论、组织模式、管理系统化等方面加以研究和运用,高校体育俱乐部是很难得到发展壮大的。
(二)管理松散
体育俱乐部是体育爱好者组成的群众性体育组织。因此,课外体育俱乐部这一组织表现出其成员的非固定性以及较大的流动性特征。但是,这并不能代表体育俱乐部这一群众性组织就不具有对其成员的相对约束性,否则,其组织活动根本就无法开展,课外体育俱乐部也就成了空壳。从调查中我们发现,尽管部分高校制定了会员在体育俱乐部中的相应权利和义务规定;而一些体育俱乐部中还没有制定对会员相应的管理制度。因此,从总体上看,高校体育俱乐部在对其成员的管理上过度松散。首先,在管理制度上表现为以下2个方面:一是成员在开展活动时不积极,迟到和早退以及无故不参加活动现象比较严重;二是对应该缴纳的会费不交或拖欠。
(三)管理人员行政化
高校体育俱乐部在对其领导的选举上都是由上级直接任命。上级直接任命可以有许多好处,譬如节约时间和缩短流程,同时一对被选出的俱乐部领导能赋予正规化色彩,为其在执行任务时增添威信以及完全执行上级布置的各项任务等等。然而,尽管从外部条件来来看,由上级对体育俱乐部的领导进行指定具有较多益处,但对体育俱乐部自身的发展来说,却有较多缺陷。调查表明,尽管有15%的俱乐部成员对俱乐部领导的任命主体是谁采取无所谓的态度,但却有多达75%的俱乐部成员认为:他们希望俱乐部的领导应该由他们来选举诞生;他们对自己选的领导更加信任,认为这样的领导才能很好地为俱乐部的发展认真考虑。
三、普通高校体育俱乐部管理中耗散结构应用
非平衡态是高校体育俱乐部发展与创新之源“耗耗散结构理论第二个概念认为系统状态有平衡态与非平衡态两类,而非平衡态又有近平衡态和远离平衡态之分”这主要指系统内部的组成要素在状态上分布的均匀和差异的程度,也就是内部机制问题,平衡态或近平衡态是系统的稳定状态或趋于稳定的结构状态,此时即便负嫡流入,系统也不能吸收消化系统总的趋向是处于无序,无活力的稳定状态,不能产生新的有序结构“耗散结构理论所指的非平衡态是指系统要远离平衡态,才有可能使系统形成有序结构,即非平衡态是有序之源。因此,营造系统内部的非平衡态与系统的开放性一样,也是产生有序结构必须具备的条件”在系统是否处于远离平衡态位置的判断上,耗散结构理论提供的方法是:研究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是否均匀一致,体系的各个部分之间的差异大,系统离开平衡态就远,高校体育俱乐部的非平衡态特性可以从其功能实现和俱乐部发展水平上进行探询:首先,在功能上俱乐部不可能完全满足其服务对象的需要,服务对象的层次性使得俱乐部的功能全面到位,服务对象的动态发展性要求俱乐部的功能具有相应的非平衡性。其次,俱乐部在某些项目开展中可能会得到其服务对象的认可,也可能得不到认可。同时,与其他俱乐部或者其他学校的同类俱乐部相比较总会存在这样那样的差异,这种差异就是俱乐部在发展水平上的非平衡态表现"耗散结构理论对我们的提示是:要使系统存在不断活跃的因子,使系统具有明显不同因素的差异性,使系统远离平衡的状态,而不是维持系统内部要素的平衡状态,只要差异性明显了,才会产生竞争的可能,才会使得内部要素的种种矛盾激化和加剧,才会使系统产生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
【参考文献】
[1]乌兰.我国高校体育俱乐部发展思路的研究[J].中国学校体育,2003(04).
[2]吴秋林.华东地区高校体育俱乐部现状调查[J].中国体育科技,2002(03):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