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围绕“铭记运河”单元主题进行的篆刻实践活动,形成两个转换:一是将侧重“师带徒”的经验技术的传承的传统篆刻教学模式转换为借助篆刻艺术表达思想情感的现代教学,体现了新课标的核心精神;二是强调“正思维”“高品质”,即关注思维的方向性、思维的系统性。致力于把传统的接受篆刻艺术知识经验,转换为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并努力把培养思维能力和提升思维品质进一步抬升至形成艺术思想的范畴。
优化篆刻校本课程的学习机制
以往高中篆刻校本课程的学习机制是碎片化的、彼此割裂的,缺乏整合,缺少内化和迁移意识。因而,不容易实现外部学习活动和内部心理活动的统一,难以开展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不能使篆刻学习的所有维度与因素形成合力进行篆刻创作。为此我们围绕“铭记运河”这一主题,将我校的篆刻校本课程进行整体架构,在每节课之间建立横向的和纵向的关联形成一个动态的有机整体。
一是创设问题情境:提到运河,你最想记住的是哪些方面?如果我们用篆刻艺术来进行表达我们应该怎样做?而后,认知篆刻的内涵,了解篆刻的常用工具,感受篆刻创作的基本流程和主要方法。二是设计印稿:理解闲章的文化内涵;熟悉闲章的设计规则,体验闲章印稿的设计方法。三是根据自己的特点和表现意图,在实践活动中学习体验篆刻的基本刀法。四是学会将自己镌刻好的印章完美地呈现在世人面前,围绕自己创作的篆刻作品进行文创设计。五是尝试选择更好的方式展示、评述自己铭记运河的篆刻作品。
围绕“铭记运河”的单元主题,优化篆刻校本课程的学习机制,一方面有利于凸显篆刻艺术的系统性,关注学生思维的方向性,发展思维能力,抬升思维品质,集结篆刻教学资源,将篆刻校本形成有生命的整体;另一方面,为学生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搭建了脚手架。
重新建构篆刻校本课程的学习程式
在传统篆刻学习“宗法秦汉”的基础上,推行“做中学”,重新建构“欣赏、临摹、创作和应用”的学习程式,辅助学生“像艺术家一样创作”,以刀代笔,使用手中的刻刀将“心中之意”和“笔下之象”物化为“石上之痕”,创造“寄情之物”既满足了学生学习的审美诉求,又满足了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需要,不断深化学生的家国情怀,坚定民族自豪感,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与交流。
首先,具体到主题教学的第一课时,我们在教学的开始阶段,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明确“铭记运河”单元主题:“提到运河,你自己最想记住的或是最想让别人记住的是什么?运河的历史,名人美景,途经城市,文化特色还是我们这所以运河命名的中学?如果我们以篆刻艺术作为主要的表达手段,我们应该怎样做呢?为了实现这一创意,就请各位同学和我一同走近篆刻艺术。”
其次,欣赏往期运河学子们创作的篆刻作品、取得的成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动机。使学生们意识到,通过学习和实践都能掌握篆刻艺术,都可以借助篆刻艺术传情达意。而后,从三个方面入手认知篆刻艺术的内涵:一是篆刻起源于何时?二是篆刻一般采用什么书体,楷书、草书、隶书还是篆书?三是篆刻最基本的环节有哪些,包含着哪些要素?认知篆刻的内涵,厘清篆刻学习的方向。
再次,我们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直观具体地向学生介绍篆刻创作基本工具(包括必备工具和自选工具与材料)的选择,演示其使用方法与技巧。尤其是篆法检索工具书(如图)、篆刻练习石、平口篆刻刀、砂纸或磨盘等关键用具的选取和使用。解决篆刻实践活动的首要问题——篆刻工具的选择与使用。
直观突出学习重点辅助学生学习
“铭记运河”课程的重点内容是辅助学生学会学习,为此,我们以“运河”两个字为例,演示、探究如何使用前面介绍的工具、材料,创作一方汉印风格的闲章。
首先,我们使用《说文解字》查询印文的小篆写法,记录印文所在的页码,认真、准确地摹写其小篆写法;打格,界定“印面”的形状与长宽比例,可以是正方形,也可以是长方形;将“运河”两字按照从右向左的顺序进行排列,确定各部分占位面积的比例,饱满地填充到正方形之内,设置印面重心,化圆为方用直线勾画出印文的骨架,以纵向笔画为主线,平行等距,以横向笔画为“砝码”调整印面的重心;双钩填色,密填印面,展现印稿的最终效果;使用砂纸平印,先用粗砂纸找平,再用细砂纸抛光,而后借助硫酸纸,使用防水勾线笔将印稿“反写上石”;将印稿晾干,奏刀镌刻体验篆刻刀法的执刀式、运刀法和基本刻法,并辅助学生思考自己设计的印稿追求的是哪种风格,最适宜选择什么样的刀法;观看视频,学习印章的钤盖,为校园文创做准备;布置课后学案,开展自主学习,并引导学生分组协作,完成篆刻工具与材料的选择和采购,课下通过“汇学轩”微信公众号完成课前自学。
綜上所述,笔者通过“铭记运河”篆刻校本课程单元式教学,将高中篆刻学习方式的研究成果逐步“实体化”,辅助高中生在篆刻学习中学有所乐、学有所依、学有所成。
(作者单位: 北京市通州区运河中学)
优化篆刻校本课程的学习机制
以往高中篆刻校本课程的学习机制是碎片化的、彼此割裂的,缺乏整合,缺少内化和迁移意识。因而,不容易实现外部学习活动和内部心理活动的统一,难以开展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不能使篆刻学习的所有维度与因素形成合力进行篆刻创作。为此我们围绕“铭记运河”这一主题,将我校的篆刻校本课程进行整体架构,在每节课之间建立横向的和纵向的关联形成一个动态的有机整体。
一是创设问题情境:提到运河,你最想记住的是哪些方面?如果我们用篆刻艺术来进行表达我们应该怎样做?而后,认知篆刻的内涵,了解篆刻的常用工具,感受篆刻创作的基本流程和主要方法。二是设计印稿:理解闲章的文化内涵;熟悉闲章的设计规则,体验闲章印稿的设计方法。三是根据自己的特点和表现意图,在实践活动中学习体验篆刻的基本刀法。四是学会将自己镌刻好的印章完美地呈现在世人面前,围绕自己创作的篆刻作品进行文创设计。五是尝试选择更好的方式展示、评述自己铭记运河的篆刻作品。
围绕“铭记运河”的单元主题,优化篆刻校本课程的学习机制,一方面有利于凸显篆刻艺术的系统性,关注学生思维的方向性,发展思维能力,抬升思维品质,集结篆刻教学资源,将篆刻校本形成有生命的整体;另一方面,为学生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搭建了脚手架。
重新建构篆刻校本课程的学习程式
在传统篆刻学习“宗法秦汉”的基础上,推行“做中学”,重新建构“欣赏、临摹、创作和应用”的学习程式,辅助学生“像艺术家一样创作”,以刀代笔,使用手中的刻刀将“心中之意”和“笔下之象”物化为“石上之痕”,创造“寄情之物”既满足了学生学习的审美诉求,又满足了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需要,不断深化学生的家国情怀,坚定民族自豪感,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与交流。
首先,具体到主题教学的第一课时,我们在教学的开始阶段,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明确“铭记运河”单元主题:“提到运河,你自己最想记住的或是最想让别人记住的是什么?运河的历史,名人美景,途经城市,文化特色还是我们这所以运河命名的中学?如果我们以篆刻艺术作为主要的表达手段,我们应该怎样做呢?为了实现这一创意,就请各位同学和我一同走近篆刻艺术。”
其次,欣赏往期运河学子们创作的篆刻作品、取得的成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动机。使学生们意识到,通过学习和实践都能掌握篆刻艺术,都可以借助篆刻艺术传情达意。而后,从三个方面入手认知篆刻艺术的内涵:一是篆刻起源于何时?二是篆刻一般采用什么书体,楷书、草书、隶书还是篆书?三是篆刻最基本的环节有哪些,包含着哪些要素?认知篆刻的内涵,厘清篆刻学习的方向。
再次,我们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直观具体地向学生介绍篆刻创作基本工具(包括必备工具和自选工具与材料)的选择,演示其使用方法与技巧。尤其是篆法检索工具书(如图)、篆刻练习石、平口篆刻刀、砂纸或磨盘等关键用具的选取和使用。解决篆刻实践活动的首要问题——篆刻工具的选择与使用。
直观突出学习重点辅助学生学习
“铭记运河”课程的重点内容是辅助学生学会学习,为此,我们以“运河”两个字为例,演示、探究如何使用前面介绍的工具、材料,创作一方汉印风格的闲章。
首先,我们使用《说文解字》查询印文的小篆写法,记录印文所在的页码,认真、准确地摹写其小篆写法;打格,界定“印面”的形状与长宽比例,可以是正方形,也可以是长方形;将“运河”两字按照从右向左的顺序进行排列,确定各部分占位面积的比例,饱满地填充到正方形之内,设置印面重心,化圆为方用直线勾画出印文的骨架,以纵向笔画为主线,平行等距,以横向笔画为“砝码”调整印面的重心;双钩填色,密填印面,展现印稿的最终效果;使用砂纸平印,先用粗砂纸找平,再用细砂纸抛光,而后借助硫酸纸,使用防水勾线笔将印稿“反写上石”;将印稿晾干,奏刀镌刻体验篆刻刀法的执刀式、运刀法和基本刻法,并辅助学生思考自己设计的印稿追求的是哪种风格,最适宜选择什么样的刀法;观看视频,学习印章的钤盖,为校园文创做准备;布置课后学案,开展自主学习,并引导学生分组协作,完成篆刻工具与材料的选择和采购,课下通过“汇学轩”微信公众号完成课前自学。
綜上所述,笔者通过“铭记运河”篆刻校本课程单元式教学,将高中篆刻学习方式的研究成果逐步“实体化”,辅助高中生在篆刻学习中学有所乐、学有所依、学有所成。
(作者单位: 北京市通州区运河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