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社会管理创新的现实与出路

来源 :唯实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wang9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村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社会系统,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成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态势下,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完全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多元化,思想多样化、矛盾纠纷复杂化的现实。认真分析和研究农村社会管理面临的问题与矛盾、方法与措施,不断创新农村社会管理,对于促进农村社会稳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一、农村社会管理中面临的现实矛盾与问题
  要切实创新农村社会管理,做好农村社会管理工作,就必须首先深入研究和分析当前农村社会管理中存在的矛盾与问题。
  农民收入偏低,贫富差距拉大。加强农村社会管理的目的是实现全体农民的共同富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落实以后,由于农民群体中各自的素质能力差异,必然出现了生产经营的差异及其所带来的贫富差距,而“三农”问题的出现,又使得农业、农村、农民成为当今中国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因此,无论是宏观的“三农”问题,还是微观的农村贫富差距拉大问题,都与实现农村共同富裕形成了明显的矛盾。
  农村基层民主建设不完善。一些地方党组织作用在弱化,干部年龄老化、素质偏低。部分农村干部群众观念淡薄,宗旨观念不牢,工作作风不实,不愿做群众工作;思想水平不高,协调能力不强,不敢做群众工作;工作方法欠缺,组织本领不大,不会做群众工作;不讲真话,不讲实话,套话空话连篇,不善做群众工作。这就导致基层党组织和干部密切联系群众不够,缺乏代表性和凝聚力,公信力下降。干部在群众工作中不能发挥先锋作用,组织在处理社会问题的关键时候不能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有的村党组织出现了家族化问题,村党支部成为宗族或利益集团控制村庄的工具;有的村党组织涣散,战斗力、凝聚力不强,村党支部要开一个支部大会都很困难,开一个村群众大会就根本开不起来。村民自治在一些地方并没有起到真正作用,出现了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止步不前的局面。
  制度衔接不够。虽然农村基层党政组织在社会管理方面建立了民主决策监督、联系群众民意沟通、群众诉求反映,以及乡务、村务公开等一系列工作制度,但制度与制度之间的衔接还不够,干部执行的力度还不够,对制度执行情况的督促检查还不够,尤其是缺乏对干部的激励考核机制和部门之间协调配合等工作机制,导致社会管理工作和群众工作缺乏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社会管理工作推进的整体合力不强。
  公共权力缺乏有力监督。 一些村干部之所以能够利用手中权力为自己、为家庭、为亲朋好友谋取私利和小集团利益,而损害公共利益,关键在于公共权力缺乏必要的约束和监督,农民群众应有的管理村级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得不到保证。
  农民利益诉求表达不畅通。农村是一个熟人社会,村庄内的信息是相对公开的,对于村务和自身利益,很多情况下,村民缺少的是表达利益诉求的渠道。正是由于利益诉求渠道不畅通,才出现了一些农民在实在无法忍受的情况下的越级上访、甚至进京“告御状”的问题,给社会稳定造成巨大压力。
  乡镇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社会管理中行政命令的彩色依然很浓,对公共产品和服务提供不足。主要是乡镇政府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还往往习惯用计划经济的手段部署任务、安排工作,以行政命令的形式化解矛盾、调处纠纷,不能很好地在领导方法上创新,公共服务上创优,为民办事上创先。
  二、农村社会管理创新的基本思路
  社会管理工作既是一项崇高的政治使命,又是一门博大精深的领导艺术,必须开拓创新,不断探索与新形势下社会管理工作相契合的有效途径。
  转变社会管理理念。领导艺术上,实现由行政命令向教育引导转变,更加注重用民主协商的方法解决社会问题;管理方式上,实现由简单管理向综合服务转变,更加注重政府职能转变,推进服务型、阳光型政府建设;工作重心上,实现由群众上访向干部下访转变,更加注重干部作风建设,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工作方法上,实现由“堵”向“疏”转变,更加注重用合理引导和科学分析的方法处理复杂的社会问题;工作方式上,实现由少数部门负责向齐抓共管转变,更加注重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形成全员、全方位参与社会管理工作的新格局。
  完善社会管理制度。一是通畅沟通对话渠道,完善领导接访、干部下访、网络对话、基层夜话等制度,保障群众话有处说、怨有处诉、难有处解、事有处办。二是切实维护群众利益,完善群众合理诉求反映、矛盾预防调处等长效机制,认真解决群众反映强烈、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引导群众依法表达合理诉求。三是健全民主决策机制,完善民主参政、民主决策等制度,对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事项和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广泛征求社会各方面的意见,保证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
  加強社会管理队伍。一是选好群众工作领袖,真正把那些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干部选拔到农村各级领导岗位。二是配强社管工作干部,让那些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并具有相当说服和协调能力的干部在社会管理工作中大有作为。三是提升社管工作能力,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通过专业培训、多岗锻炼,学习交流等方式,全面提升社会管理工作者的能力和水平。
  增强社会管理合力。一是坚持“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切实把问题化解在本地区本部门、解决在基层,不能将矛盾和问题推给上级、推向社会。二是坚持党政领导干部接待群众来访、带案下访和包案处理信访问题等制度。完善党政领导干部和党代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联系群众制度,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三是切实加强领导,按照统一领导、部门协调,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格局,进一步整合资源、明确责任、通力协作,形成社会管理工作的强大合力。
  三、创新工作方法 增强实际效果
  加强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做到“五个结合”。把加强农民思想政治教育与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只有通过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给农民群众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利益,思想政治工作才有说服力和感召力。把加强农民思想政治教育与办实事、做好事紧密结合起来。真正做到“听民声,察民情,交民友,连民心,聚民智,惜民力,排民忧,解民难”,切实帮助群众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事。把加强农民思想政治教育与推进农村民主法制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切实抓好村级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工作,做到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尤其是财务公开,自觉地接受群众监督,给老百姓一个明白,还干部一个清白。把加强农民思想政治教育与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结合起来。坚持打黑除恶,伸张正义,使老百姓的正当利益和合法权益得到保护,让老百姓有一个安定和谐的治安环境,安心生产、安全生活、安定发展。把加强农民思想政治教育与抓好基层组织建设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对乡、村干部开展增强群众观念、政策法制观念和勤政廉政观念的教育,使广大基层干部增强党性、提高素质、改进作风,发挥广大农村干部的骨干带头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可靠的组织保证。
  牢固树立为民执政的理念。强化乡村便民服务管理调处帮扶救助工作,建立健全“便民服务工作机制”、“社会管理工作机制”、“矛盾调处工作机制”和“帮扶救助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村务、财务公开和村民代表“一事一议”制度,把村两委工作置于群众的监督之下,做到公开、公正、公平、透明,取信于民。进一步规范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建设,完善应急处置机制,共铸诚信生产,诚信经营理念,铸造“诚信”金字招牌,发展壮大村域经济,推动农民增收快富。进一步抓好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和集体财产安全的管护,确保村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和生命财产安全,并使村集体资产实现保值增值,快速健康发展。
  大力推进乡村各项社会事业建设。加快乡村中小学校、乡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三大建设。通过加大资金投入,优化资源配置,强化内部管理,彻底解决农民群众最直接、最迫切、最期盼的农民子女上学难、上学贵的问题,农民群众看病难、就医难、吃药难、转诊处置难的问题,农民吃穿、居住、养老的生存保障问题,真正实现农民的“学有所教、病有所医、住有所居、老有所养”。把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的重点,由城镇转移到农村。一方面,进一步完善乡村道路硬化、绿化、美化和亮化工程建设,着力纠正乱排乱放,乱搭乱建,乱贴乱画,乱扔垃圾等陈规陋习,打造绿色生态、清新怡人的和谐乡村新环境;另一方面,把“打黑除恶”,“扫黄打非”机制引入乡村,使综治工作无盲点,法制建设无盲区,让外出务工者走得放心,干得安心,回得开心。倍加关注和维护弱势群体的切身利益。首先要向外出务工者宣传好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系列法律法规,使外出务工者学会拿起法律武器,维护好自身的合法权益,保护好生命财产安全,其次要维护好孤残、五保、低保、特困、定补以及其他优抚对象的合法权益,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尽享改革成果。
  (作者系宿迁市社科联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黄 杰
其他文献
<正>2015年12月31日东盟共同体正式成立,并于2016年1月1日正式运行。这是一个以经济、政治安全和社会文化为三大支柱的共同体。东盟成为拥有6.25亿人口,GDP总量达到2.6万亿美
@@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增强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人口聚集功能,提高新型城镇综合承载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具体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