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以物喜:一丹的手工信仰

来源 :大视野iLOOK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pp990414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常常感叹活在一个没有信仰的年代,而追根溯源,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手工竟是信仰的载体之一。圣经《旧约》开篇,上帝用泥土捏成人形,吹上一口“仙气”造就人类;在中国的创世神话中,女娲挥洒泥土造就了芸芸众生。在如今这种信仰都可被快餐化的社会,精神的回归,或许也意味着手工艺的复兴。因为手工劳作是神创造人的过程。
  结识一丹,源于我三年前初次踏入她的手工陶瓷店“物喜”。她看中了我身上的三件东西——镶嵌牛皮的手工银戒、质地粗厚的榨蚕丝背包和一双产自西班牙的草底布鞋。对质感和手作的共同喜好开启了我们的缘分。
  一丹并非专业手工艺人,“物喜”主营她从景德镇精选的手工陶瓷以及她在云南打制的银饰。但恰恰是非专业的背景,加上一颗坚持美和自由的初心,让一丹总能以一种不羁不倚的眼光筛选出干净真诚的作品。对一丹而言,每件手工艺品都因倾注了匠人的精神与情感而获得人性。因此,能够与一件喜爱之物相遇,恰如邂逅有缘人。
  或许正因为没有受过科班教育的“修剪”,一丹打制的银饰带有一股朴实的灵性,而她对当代设计的迷恋与直觉,又为作品增添了避繁就简的爽快。大自然中的生命体往往是她银饰设计的蓝本——像盘曲的藤蔓、干枯的荷叶、旋转的海螺……这些具体的形象经过抽象的提炼,为银饰注入了张弛有度的跳跃与生命力。而厚实的重量与手工敲打的质感,更让原本冰冷的银饰带有了情感的温度。
  “物喜”售卖的陶瓷都是一丹倾注情感的精心之选,而择物的标准很大程度上也体现了她对手工艺品的态度。而一丹相信,美的器物是可以滋养人的,生活中最平常反复的事情反而是美的道场,因此,器物的实用性是首屈一指的要素。“物喜”的手作陶瓷中有大量的食器——手绘的面碗、柴烧的碟盘等。许多人对此深感不解 ,而一丹认为,生活中最平凡的事情,反而值得用最美的器物加以点缀。这与将美束之高阁的艺术心态是背道而驰的,一丹所向往的是美的无我、美的不执与美的普度。


  美对一丹而言,并非繁复华贵的作品收藏,亦非羞涩忸怩的小清新玩意儿。前者是华而无实的视觉堆砌,后者则是当下流行的靡靡之音。她所欣赏的是有骨气的器物——坯体稳健的力量感,釉色的凝练,彩绘大胆的用色与豪爽的笔法……甚至是不拘小节的残缺之感。“物喜”的陶瓷种类繁多,从粗犷的柴烧到静雅的青瓷,从童心未泯的彩绘到沉着敦厚的陶罐……一丹所珍爱的器物之美,在于一种不躁不闹的魄力,抑或不惹厌倦的调皮。
  这样的作品,大多出自一颗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心。手工之美,在于手与心的连接。只有不屈服于市场品位或审美定式的人,才能创作出自由而有魄力的器物。这也是为什么一丹所喜欢的往往是手工艺人早期的作品。六七年前,当创意陶瓷还未像今日般占据半壁江山,一丹便已在景德镇结识了许多心怀梦想的青年陶瓷艺人。他们当时常常通宵畅谈陶瓷之创新,对新陶瓷胸怀热血的年轻人更是大胆自由地在器物中实现梦想。或许他们当时的产品并非成熟之作,但一丹感动于那股冲动和执着,即使器物有不足之处,她也会慷慨相助。
  如今在“物喜”依然可以看到许多陶艺家早期带有实验性的作品,与如今成熟的风格大相径庭,如出自二人之手。许多曾经让一丹神往的自由精神在他们的作品中已不复存在——或是妥协,或是放弃,或是凋谢。市场是一把“双刃剑”,随着创意陶瓷的兴起,利益的诱惑也渐渐抹杀了许多艺人在艺术和工艺上的自我要求。谈到此处,一丹甚至激动得热泪盈眶,还有什么比目睹才华的凋萎和自我放弃更令人遗憾而无奈的事呢?
  在一丹看来,做手工即是做人。器物的塑造是由手传达的精神,只要拥有一颗干净、真诚的心,即使作品有些瑕疵,也有让人感动的内在力量。在过去的二十多年,一丹曾从事过许多行业,从互联网创业到名噪一时的户外俱乐部,再从咖啡馆的破产到“物喜”的建立,她做了许多,也失去了许多,未曾放弃的是对真诚的信仰。或许正是这份信仰,才让她在繁杂的器物世界中看到了初心的自由和力量。
其他文献
“要么缤纷,要么暗黑”你可以把这句话理解为黑色幽默,而这就是Mayble和Hide共同创立的有趣手包品牌“MADE”的设计初衷。他们秉承新奇而又值得玩味的宗旨,所有单品都是纯手工制造。之所以给品牌取名为“MADE”,一是选取各自名字Mayble与Hide部分组合而成;二是想由这个过去式词汇强调商品从最初的原材料一路走到最后的成品这一“被制造”的过程。  由于Mayble和Hide都偏爱丰富、鲜艳的
期刊
徐震在2009年就隐没了艺术家的个体身份,转为“没顶公司”(MadeIn)的老板,在2013年推出名为“徐震”的品牌。如同演艺公司包装的艺人,幕后智囊团打造的政客,他成为自己一手操办的“艺术家”,底牌却亮得明目张胆,正如在UCCA新展的题目“徐震:没顶公司出品”。  以37岁的年纪做中期回顾展,在其他时代要有何种的才华与盛产?而逾50件装置、10件录像、40件绘画却把UCCA填得满满当当。作品没有
期刊
天气渐暖,适合出行的季节来了!本期iLOOK的主题是复古骑行,这是时下北京上海某地最时髦的户外活动之一。穿着品位独特、符合自己喜好的复古装束,骑着心爱的自行车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们一起进行健康而环保的活动,已经成为年轻人热衷的事情,为了配合这个主题,新晋的热门App“nice滤镜”特别推出了iLOOK专属的Logo,现在就一起来感受复古潮的魅力!
期刊
旧日印迹  “如果世界末日没有将生活彻底毁灭,那就开一家可以记录旧日时光的小店来收集美妙之物吧!”这就是Dot Collectio的初衷。这是一家贩卖全世界的稀奇物品、西洋古董收藏、古着或二手良品的小店,位于上海复兴中路一个安静的老弄堂里,在弄堂内一栋栋红墙房之中,那个红色的圆拱门便是Dot Collection了,店主选择落户于此,再恬静、安逸、美好不过了。  店中那些旧时光的产物,在经历时间的
期刊
“善物”是很安静的两个字,就像一个人坐在那边,却拥有很强大的气场。这个由李永柯等三位设计师创建的“鱼会飞工作室”旗下的品牌“善物”,致力于创作“以善为本,与人为善”的家居生活用品,希望把产品最真实简单的美感呈现给人们。其间它们通过设计、再设计来达到“至简至善,淳朴善美,设计友善”的品质。形与用,质与艺,简洁与繁复,低调与炫耀——在“善物”表达的审美向导中,极力避免强烈的倾向性。  李永柯在讲述自己
期刊
韩雪绝不是另类,尽管她脑子里装着很多稀奇古怪的东西,不过她相信这是每个年轻人的常态,就像张扬、爱冒险、爱幻想……这些都是生活必需品,喜新的过程总比厌旧还快。好在我们在一个一切皆有可能的好时代,那些想着想着自己都会发笑的点子,总能找到某些途径被这个世界接受和认可。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可能已经不存在“玩物丧志”的问题了,大家更多考虑的是怎么“玩物有方”。  韩雪在“玩”的方面似乎颇有天赋,她大学在北
期刊
对于设计师来说,能和自己坦诚相处,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因为只有真正忠实于内心,才能为自己的设计找到持续不断的原动力。尽管这个过程有时并不容易。设计师左翼大学在北京服装学院学习服装设计,但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她渐渐发现服装设计似乎并不能引发自己的热情,有时甚至还觉得有些枯燥。这时她开始停下来思考,什么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  左翼形容大学时的自己是“独行侠”,她不合群,也不会因为妥协而浪费时间,而是把
期刊
“腊日常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侵陵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是“Chictalk”2014年春季的灵感来源,正如杜甫所描述的那样,在乍暖还寒时能给人独特的春意感受,用花型与色调展现新一年的形象,“Chictalk”就是希望通过作品的链接性与视觉性达到古诗中的顿挫与意境。  的确,服装就是设计师最直白的表述,用西式的服装语言阐述东方韵味的古典与热情,可以说是“Chictalk”理解的摩登吧!
期刊
金贞华的作品基本上都与植物有关,她喜欢看植物,明白它们的美丽,更喜欢它们形态的穿插和转折间形成的空间关系。植物那种看似静止却极富生命力的动感与线形,给她带来很多的创作灵感。代表作品“悄然的变化”系列,与传统的追求对称性的陶瓷器皿不同,金贞华打破了视觉惯性思维定式,以柔和纤细的线条展现非对称的造型和温婉的姿态,令陶瓷器皿仿佛具有生命的花朵一般,正在缓缓开放。  “一件好的作品,不一定要刻意迎合市场,
期刊
在国内的时装设计领域,吴滟滟(Betty)或许不是一个经常出现的名字,但她充满北欧童话氛围的设计却极具辨识度,看过她作品的人无不对此印象深刻,她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新锐”。这可能要归功于她温馨的家庭,使她保持了一颗天真烂漫的童心和孩子般对待世界纯粹的态度,这一切潜移默化在她的设计里,勾画出了一个个色调和谐、轮廓简约并且趣味横生的梦想世界。  Betty目前忙于学业,发表的作品并不多,但大部分作品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