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课教学是聋校教育中重要的课程之一,学生学习历史的规律和一般的认识规律是大体相当的,即由感性阶段上升到理性阶段,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然而不少聋生由于生理残缺,抽象思维能力较低,上课似懂非懂,久而久之,他们就会对这门课感到枯燥乏味。为避免出现这种现象,也为了提高历史课教学的有效性,我觉得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以引起聋生的情感体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其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一、利用图片、实物演示历史情境
由于历史本身的局限,不可能以本来的面目原封不动地直接呈现在我们面前,学生虽然希望反映的是活的运动的历史,但却不能看到活的运动的历史本身,这就需要教师借助于各种手段,使学生感知历史,达到科学的再造形象,而教材的插图就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最简单手段。教材插图、模型、实物的展示,实际上就是把课文内容形象化、真实化,再配上语言文字就更容易使学生感知历史,再造历史。如在“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的单元教学中,我选取了“卢沟桥”、“血战台儿庄”、“南京大屠杀”等有关图片来创设情境,使学生了解中国人民尤其是中国军人抵抗日本侵略者的可歌可泣的历史故事;了解日本帝国主义在侵华过程中屠杀中国人民的滔天罪行,激发学生对日本侵略者的憎恨。直观的图片能迅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又如在讲到《社会生活的变迁》这一课时,我通过课外收集整理,在课堂上展示了几种服装,分别有长衫,长袍马褂,改良后的旗袍,中山装,西装以及军装和“干部服”,婚纱礼服,时装等,学生在亲眼目睹了这些实物后,对于不同历史环境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以及中国社会生活的历史长河中服饰文化的变化有了直观的认识,并且认识到近现代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服饰以及生活、风俗的变化具有重大影响。从展示的服装可以看到这些服饰的变化是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学生也清楚地看到改革开放以后,人们对服饰的要求开始由穿得暖向穿得好过渡,人们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学生在观察服装变化的过程中也会增强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借助影视资料再现历史情境
充分利用丰富多彩的影视资料设置情境,赋予历史知识以时代气息,拉近历史与现代、历史与社会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中学历史教学作为人文学科,其主要功用之一是肩负着培养学生正确的、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任务。教师要不失时机的抓住一切机会,利用多种形式,包括文本材料、图片材料、视频、音频材料,多方位、多角度的促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而影视资料有时会起到意料不到的效果。如我在上《巴黎和会》一课中,播放了陈道明主演的影片《我的1919》中的一个片段,其内容是:中国作为战胜国出席了巴黎和会,北洋政府派遣的外交官顾维钧等拒绝在《凡尔赛合约》上签字。顾维钧怒视着最高委员会的代表,尖锐的指出:最高委员会无视中国的权利,出卖了作为战胜国的中国的利益……你们凭什么把中国的山东省送给日本人?我想问一问,这样一个丧权辱国的条约谁能接受?!然后,他转身离开了会场。视频播放到这里结束了,教室里静默了几秒钟,忽然学生不约而同地鼓起掌来,而我也被这一场景感动着、震撼着。我想此刻学生们心中必定涌动着各种不同的情感:既有对帝国主义国家的愤怒,也有对旧中国的落后、任人欺凌的痛苦,更为我们国家有这样杰出的外交家而感到骄傲和敬佩,此时无声胜有声!这一段视频所起到的教育意义远远胜过教师苍白的说教。
三、通过角色表演体验历史情境
通过角色表演体验历史情境是指教师有目的地把教学问题作为有效的刺激,以引起学生相应的行动,通过各自的表演和体验,从而产生移情、明理的效果,并在此基础上研究社会行为和价值取向的一种教学模式。学生扮演历史角色,使其身临其境地感悟历史,理解内容,真切地体会时代性,从而达到教学的有效性。通过角色表演体验历史情境符合聋生参与意识强烈,善于表现自己的心理特征。通过表演,学生主动参与、体验和感受历史过程,探索和认识历史问题,从而让学生对历史产生亲切感,并加深了其内心对历史的认识。当学生对历史情境的体验渐渐深入时,其自身潜在的学习能力开始发挥作用,从对情境的认知逐步向能力转化使学生在如穿越时空的历史体验中,得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陶冶与升华。历史情境创设中的角色表演不仅发挥了聋生的特长,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还能让参与表演的同学有成功感与满足感,也丰富了课堂,这样自然会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四、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展现历史情境
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为教育改革提供了条件,各种现代化科技成果被运用于教学中,不仅推动了教学手段的更新,而且促进了教学方法的改革。在历史教学中,教师有效地使用电脑、电视、录音、录像、动画及电脑软件等多媒体现代技术,集各类媒体优势于一身,再现历史情境,让图、文、声、色同时刺激学生大脑神经,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使冷冰冰的历史文字由抽象变成具体,将无声变为有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情感的熏染中,在情境的氛围中,感知历史,陶冶性情,激发情趣,活跃思维,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我在讲述《红军不怕远征难》一课时,如果光用语言表达,学生对长征路线感到难以记忆,对于红军为什么这样走法会更感到不可理解。由于长征(红一方面军)历时2年,红军从东到西,再由南往北,辗转十一个省,越过十八座大山和无数小山,渡过二十四条大小河流,攻克二十六座县城,爬雪山,过草地,行程二万五千里。学生对此感到难记忆,难理解,若教师借助于《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图,并将其用多媒体制作成动态地图,将红军经过的省区和主要地点,按教材顺序,逐一在图上突出显示并一一加以指明,屏幕显示红军长征一路经过的地方和怎样克服重重困难的镜头等。这样不仅能增强学生的记忆能力,而且还能加深学生对红军艰苦卓绝的革命精神的理解,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五、组织参观活动,营造历史情境
围绕教学内容,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走出校园,以各种形式创设具体情境,如参观古迹、考察遗址、瞻仰烈士陵园、参观博物馆等。在这类情境中,学生自己去听、去看、去了解历史表象,不仅记忆牢固,易于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感,也增强学生对历史的体验,触动学生历史的情感,打造一种让学生可接触的教学情境。
历史是不能重演的,但是,我们的历史课堂教学却应当让历史“重演”,那就是创设有效的历史“情境”。“情境”作为历史课程教学中富有情感色彩的场景和氛围,不仅能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也能让学生的精神世界亲历那一幕幕惊心动魄、波澜壮阔的历史场景而且还能让学生亲历那一场场清晰诱人,风光高远的思想智慧之旅。愿我们从事历史教学的老师能够根据教学需要采取合适的情境教学法来提高教学效果,让我们的历史课堂充盈着欢声笑语,精彩纷呈。
(作者单位:安徽省合肥市特殊教育中心)
一、利用图片、实物演示历史情境
由于历史本身的局限,不可能以本来的面目原封不动地直接呈现在我们面前,学生虽然希望反映的是活的运动的历史,但却不能看到活的运动的历史本身,这就需要教师借助于各种手段,使学生感知历史,达到科学的再造形象,而教材的插图就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最简单手段。教材插图、模型、实物的展示,实际上就是把课文内容形象化、真实化,再配上语言文字就更容易使学生感知历史,再造历史。如在“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的单元教学中,我选取了“卢沟桥”、“血战台儿庄”、“南京大屠杀”等有关图片来创设情境,使学生了解中国人民尤其是中国军人抵抗日本侵略者的可歌可泣的历史故事;了解日本帝国主义在侵华过程中屠杀中国人民的滔天罪行,激发学生对日本侵略者的憎恨。直观的图片能迅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又如在讲到《社会生活的变迁》这一课时,我通过课外收集整理,在课堂上展示了几种服装,分别有长衫,长袍马褂,改良后的旗袍,中山装,西装以及军装和“干部服”,婚纱礼服,时装等,学生在亲眼目睹了这些实物后,对于不同历史环境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以及中国社会生活的历史长河中服饰文化的变化有了直观的认识,并且认识到近现代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服饰以及生活、风俗的变化具有重大影响。从展示的服装可以看到这些服饰的变化是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学生也清楚地看到改革开放以后,人们对服饰的要求开始由穿得暖向穿得好过渡,人们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学生在观察服装变化的过程中也会增强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借助影视资料再现历史情境
充分利用丰富多彩的影视资料设置情境,赋予历史知识以时代气息,拉近历史与现代、历史与社会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中学历史教学作为人文学科,其主要功用之一是肩负着培养学生正确的、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任务。教师要不失时机的抓住一切机会,利用多种形式,包括文本材料、图片材料、视频、音频材料,多方位、多角度的促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而影视资料有时会起到意料不到的效果。如我在上《巴黎和会》一课中,播放了陈道明主演的影片《我的1919》中的一个片段,其内容是:中国作为战胜国出席了巴黎和会,北洋政府派遣的外交官顾维钧等拒绝在《凡尔赛合约》上签字。顾维钧怒视着最高委员会的代表,尖锐的指出:最高委员会无视中国的权利,出卖了作为战胜国的中国的利益……你们凭什么把中国的山东省送给日本人?我想问一问,这样一个丧权辱国的条约谁能接受?!然后,他转身离开了会场。视频播放到这里结束了,教室里静默了几秒钟,忽然学生不约而同地鼓起掌来,而我也被这一场景感动着、震撼着。我想此刻学生们心中必定涌动着各种不同的情感:既有对帝国主义国家的愤怒,也有对旧中国的落后、任人欺凌的痛苦,更为我们国家有这样杰出的外交家而感到骄傲和敬佩,此时无声胜有声!这一段视频所起到的教育意义远远胜过教师苍白的说教。
三、通过角色表演体验历史情境
通过角色表演体验历史情境是指教师有目的地把教学问题作为有效的刺激,以引起学生相应的行动,通过各自的表演和体验,从而产生移情、明理的效果,并在此基础上研究社会行为和价值取向的一种教学模式。学生扮演历史角色,使其身临其境地感悟历史,理解内容,真切地体会时代性,从而达到教学的有效性。通过角色表演体验历史情境符合聋生参与意识强烈,善于表现自己的心理特征。通过表演,学生主动参与、体验和感受历史过程,探索和认识历史问题,从而让学生对历史产生亲切感,并加深了其内心对历史的认识。当学生对历史情境的体验渐渐深入时,其自身潜在的学习能力开始发挥作用,从对情境的认知逐步向能力转化使学生在如穿越时空的历史体验中,得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陶冶与升华。历史情境创设中的角色表演不仅发挥了聋生的特长,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还能让参与表演的同学有成功感与满足感,也丰富了课堂,这样自然会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四、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展现历史情境
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为教育改革提供了条件,各种现代化科技成果被运用于教学中,不仅推动了教学手段的更新,而且促进了教学方法的改革。在历史教学中,教师有效地使用电脑、电视、录音、录像、动画及电脑软件等多媒体现代技术,集各类媒体优势于一身,再现历史情境,让图、文、声、色同时刺激学生大脑神经,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使冷冰冰的历史文字由抽象变成具体,将无声变为有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情感的熏染中,在情境的氛围中,感知历史,陶冶性情,激发情趣,活跃思维,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我在讲述《红军不怕远征难》一课时,如果光用语言表达,学生对长征路线感到难以记忆,对于红军为什么这样走法会更感到不可理解。由于长征(红一方面军)历时2年,红军从东到西,再由南往北,辗转十一个省,越过十八座大山和无数小山,渡过二十四条大小河流,攻克二十六座县城,爬雪山,过草地,行程二万五千里。学生对此感到难记忆,难理解,若教师借助于《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图,并将其用多媒体制作成动态地图,将红军经过的省区和主要地点,按教材顺序,逐一在图上突出显示并一一加以指明,屏幕显示红军长征一路经过的地方和怎样克服重重困难的镜头等。这样不仅能增强学生的记忆能力,而且还能加深学生对红军艰苦卓绝的革命精神的理解,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五、组织参观活动,营造历史情境
围绕教学内容,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走出校园,以各种形式创设具体情境,如参观古迹、考察遗址、瞻仰烈士陵园、参观博物馆等。在这类情境中,学生自己去听、去看、去了解历史表象,不仅记忆牢固,易于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感,也增强学生对历史的体验,触动学生历史的情感,打造一种让学生可接触的教学情境。
历史是不能重演的,但是,我们的历史课堂教学却应当让历史“重演”,那就是创设有效的历史“情境”。“情境”作为历史课程教学中富有情感色彩的场景和氛围,不仅能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也能让学生的精神世界亲历那一幕幕惊心动魄、波澜壮阔的历史场景而且还能让学生亲历那一场场清晰诱人,风光高远的思想智慧之旅。愿我们从事历史教学的老师能够根据教学需要采取合适的情境教学法来提高教学效果,让我们的历史课堂充盈着欢声笑语,精彩纷呈。
(作者单位:安徽省合肥市特殊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