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我省职业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实施了“三改一抓一创建”工程,凸显了本省特色,取得了优异成绩。但从整体上说,职业教育仍处于薄弱状态,比如公用经费缺乏,师资素质偏低,生源逐年减少,人才培养各环节的顶层规划、设计及实施机制长期缺乏,多数职业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偏低,等等。产生以上问题的原因,可分为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从根本上说,主要问题应该在内因方面,其包括师资素质、校企合作机制、教学模式、人才培养质量等。然而,这些内因问题的实际解决,却离不开国家方针政策、政府主导体制机制等外部条件的推动,而中高职学制和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衔接机制改革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中高职衔接机制面临的基本问题
1.中高职生源普遍不足
目前,全省初中毕业生逐年减少,大多数高中毕业生对学历要求较高,不愿读高职,从而造成职业教育生源总体较少。2013年,商丘市中招考生共计6.8万人,其中普通高中招生计划4.9万人,中职生源仅有1.9万人,其中还有一部分学生不愿继续就读而外出打工;而全市中职学历教育学校25所,校均生源仅有 760人,除去省属和外地学校在商丘的招生人数,整个商丘市中职生源校均不足500人。同时,由于我国经济结构调整还处于初级阶段,劳动力密集型企业的用工需求依然大量存在,加之一些社会富余人员参加学历教育的实际障碍较多,致使中职生源严重不足。
所以,职业学校生源不足和招生难的问题,一般地说,根本原因不在于职业学校内部认识不高和努力不够,而在于相关制度和机制的薄弱,需要各级政府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对中高职学校和办学规模进行统筹和科学规划。
2.统筹力度不够,缺乏职普统一规划
目前的职业教育面临着过度依赖普通教育的窘境,无论中职还是高职,都是在向普通教育“求”生源,这也是职业教育招生难的根源之一。我们现有的职业教育,不论场地、师资,大多是从普通教育分离出来的,客观上存在着重普教轻职教的现象,其中最突出的方面,就是没有站在统一的高度,在办学资源、师资配备、办学经费、办学规模等方面对普教与职教进行整体规划、设计和调整。
二、中高职招生对象及办学规模的合理划分
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应以市场需求为前提对中高职办学规模进行规划布局,并不意味着让更多的中职学生尽快大量就业。原因是:第一,人民群众对学历的要求越来越高,不甘于中专或大专学历;第二,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转型,企业对工人的技术技能及职业素养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中职学生不能满足现代企业的需求;第三,大量中职毕业生提前就业不利于缓解全国的就业压力;第四,企业对用工的需求是有层次的,国家应对所提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高端技能型人才、高级领军型人才的结构比例进行合理规划,即促进中高职协调发展。在现有条件下,应增加高职、3+2、应用型本科的培养计划,满足经济建设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结构性需求。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包括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应用型硕士等一体化的培养体系,各个培养层次的统筹协调发展是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目前,我省中、高职学校偏多,分工不清,应用型本科高校较少,培养出的中、高级技能型人才结构比例不合理,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也不适应用工企业的需求,致使初、高中毕业生不愿意接受职业教育,也接受不到合适的职业教育,这些因素导致职业教育的吸引力降低,也造成职业教育生源不足。为统筹解决这些问题,根据供需双方的实际需求,建议积极构建以中职为基础、以高职为主体、以应用型本科和专业硕士为引领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全省所有普通本科高校主要专业均设立应用型普通本科专业,大力支持现有高职院校升格为应用型本科高校,主要招收中高职毕业生,建立以应用型本科和专业硕士为引领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通过发展高层次职业教育来提高职业教育的整体吸引力。改革高考制度,中职学生报考高职和应用型本科,普通高中学生报考普通本科,引导高中阶段学生流向职业教育,形成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大体相当、相互平行、相对独立的培养途径,从体制上保障职业教育的培养质量和规模。
重新规划和调整中高职办学规模及学校数,建立以中职为基础、以高职为主体的职业教育培养体系。中职学校主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主要实行本地招生,按同级初中毕业生规模确定本地中职校数,从而确保中职学校生源。其余优秀的中职学校,尤其是省属市属中职升格为高职,并允许优秀的中职学校举办或者与高职联办五年制初中起点高职班。高职不再举办中职,主要招收中职毕业生,不再招收普高毕业生,减少普高招生计划,将普高富余的学生吸引到中职学校,从而扩大中职办学规模,满足社会对高学历的需求,有效带动中高职协调发展。
三、中高职学制的基本模式设想
中高职学制改革的目的是有效地促进分层次、针对性培养,保障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及专业硕士的结构比例符合社会需要,人才培养质量针对相应的企业及岗位,并有效地衔接,避免重复和低层次办学。基本学制可采取如下模式:
1.中职基本学制不变,仍然为三年,在校学习二年,顶岗实习一年
根据自愿的原则,中职学生读完二年的课程后,可参加全省统一组织的对口升学,实行“知识+技能”考试,考入高职或应用型本科高校学习。
2.高职基本学制不变,仍然为三年;在校学习二年,顶岗实习一年
根据自愿的原则,高职学生读完二年的课程后,可参加全省统一组织的对口升学,实行“知识+技能”专升本考试,考入应用型本科高校学习。设立五年制高职,中高职实行一体化就读,其中中职阶段二年,在中职学校就读,高职阶段三年,在校二年,顶岗实习一年。而普通高中毕业生想要报考高职,也必须接受专业培训,参加“知识+技能”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考试,否则不能接受中高职衔接、以中职为基础的高职课程学习。
3.应用型本科学制均为三年,在校二年,顶岗实习一年,主要招收中高职毕业生
专业硕士学制二年,校企共同培养,主要招收应用型本科专业毕业生。
当然,以上各层次职业教育应在行业指导委员会、领军企业参与的基础上,实行中高职专业、课程、教材、培养标准和培养方案全省统一规划,尤其在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环节,参与企业及其岗位要求要有层次性,中、高职及应用型本科、专业硕士所对应的企业及岗位应有所侧重和区别,从而保障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系统性和连贯性,避免重复培养,并有效缩减整体学制。政府部门应在行业指导委员会和企业参与办学中起主导作用,通过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参与办学,负责筛选、推荐企业与职业学校对接。
四、建立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有效衔接机制
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衔接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两者应相互独立,各成体系,各有特色,针对性强;二是两者间学生应合理流动,办学规模相互匹配;三是两者间在培养目标、教学内容、课程结构等方面应相互整合、贯通,相互衔接。目前,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新的优势,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整个社会对职业教育有着普遍、大量的结构性需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升级对职业教育有着强劲的趋势性需求;人民群众对职业教育逐步认可;职业教育符合青少年全面发展和成长的需要。而由于初、高中毕业生对普通教育的心理性盲从,以及主管部门对升学率的过度主导,使生源问题成为制约目前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生源问题的解决,可有效地促进办学经费、师资培养、办学条件、校企合作等问题的解决。
在“中职为基础、高职为主体”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有效衔接,目前应首先解决中职的生源问题。
笔者认为,初中学生毕业前,应分流1/2到区域中职学校接受职业教育,毕业时由中职学校组织选报中职、五年制高职院校。高中学生毕业前应分流1/3到区域中职学校,由中职学校组织选报一年制中职、三年制高职、四年制应用型本科院校,确保中高职生源共同得到解决。这一衔接机制在我们教育部门内部即可完成。
至于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在培养方案、教学计划、课程结构、教材等方面的相互衔接和融通等问题,还需要开展相应的专题研究。(责编 周继平)
一、中高职衔接机制面临的基本问题
1.中高职生源普遍不足
目前,全省初中毕业生逐年减少,大多数高中毕业生对学历要求较高,不愿读高职,从而造成职业教育生源总体较少。2013年,商丘市中招考生共计6.8万人,其中普通高中招生计划4.9万人,中职生源仅有1.9万人,其中还有一部分学生不愿继续就读而外出打工;而全市中职学历教育学校25所,校均生源仅有 760人,除去省属和外地学校在商丘的招生人数,整个商丘市中职生源校均不足500人。同时,由于我国经济结构调整还处于初级阶段,劳动力密集型企业的用工需求依然大量存在,加之一些社会富余人员参加学历教育的实际障碍较多,致使中职生源严重不足。
所以,职业学校生源不足和招生难的问题,一般地说,根本原因不在于职业学校内部认识不高和努力不够,而在于相关制度和机制的薄弱,需要各级政府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对中高职学校和办学规模进行统筹和科学规划。
2.统筹力度不够,缺乏职普统一规划
目前的职业教育面临着过度依赖普通教育的窘境,无论中职还是高职,都是在向普通教育“求”生源,这也是职业教育招生难的根源之一。我们现有的职业教育,不论场地、师资,大多是从普通教育分离出来的,客观上存在着重普教轻职教的现象,其中最突出的方面,就是没有站在统一的高度,在办学资源、师资配备、办学经费、办学规模等方面对普教与职教进行整体规划、设计和调整。
二、中高职招生对象及办学规模的合理划分
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应以市场需求为前提对中高职办学规模进行规划布局,并不意味着让更多的中职学生尽快大量就业。原因是:第一,人民群众对学历的要求越来越高,不甘于中专或大专学历;第二,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转型,企业对工人的技术技能及职业素养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中职学生不能满足现代企业的需求;第三,大量中职毕业生提前就业不利于缓解全国的就业压力;第四,企业对用工的需求是有层次的,国家应对所提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高端技能型人才、高级领军型人才的结构比例进行合理规划,即促进中高职协调发展。在现有条件下,应增加高职、3+2、应用型本科的培养计划,满足经济建设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结构性需求。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包括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应用型硕士等一体化的培养体系,各个培养层次的统筹协调发展是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目前,我省中、高职学校偏多,分工不清,应用型本科高校较少,培养出的中、高级技能型人才结构比例不合理,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也不适应用工企业的需求,致使初、高中毕业生不愿意接受职业教育,也接受不到合适的职业教育,这些因素导致职业教育的吸引力降低,也造成职业教育生源不足。为统筹解决这些问题,根据供需双方的实际需求,建议积极构建以中职为基础、以高职为主体、以应用型本科和专业硕士为引领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全省所有普通本科高校主要专业均设立应用型普通本科专业,大力支持现有高职院校升格为应用型本科高校,主要招收中高职毕业生,建立以应用型本科和专业硕士为引领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通过发展高层次职业教育来提高职业教育的整体吸引力。改革高考制度,中职学生报考高职和应用型本科,普通高中学生报考普通本科,引导高中阶段学生流向职业教育,形成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大体相当、相互平行、相对独立的培养途径,从体制上保障职业教育的培养质量和规模。
重新规划和调整中高职办学规模及学校数,建立以中职为基础、以高职为主体的职业教育培养体系。中职学校主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主要实行本地招生,按同级初中毕业生规模确定本地中职校数,从而确保中职学校生源。其余优秀的中职学校,尤其是省属市属中职升格为高职,并允许优秀的中职学校举办或者与高职联办五年制初中起点高职班。高职不再举办中职,主要招收中职毕业生,不再招收普高毕业生,减少普高招生计划,将普高富余的学生吸引到中职学校,从而扩大中职办学规模,满足社会对高学历的需求,有效带动中高职协调发展。
三、中高职学制的基本模式设想
中高职学制改革的目的是有效地促进分层次、针对性培养,保障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及专业硕士的结构比例符合社会需要,人才培养质量针对相应的企业及岗位,并有效地衔接,避免重复和低层次办学。基本学制可采取如下模式:
1.中职基本学制不变,仍然为三年,在校学习二年,顶岗实习一年
根据自愿的原则,中职学生读完二年的课程后,可参加全省统一组织的对口升学,实行“知识+技能”考试,考入高职或应用型本科高校学习。
2.高职基本学制不变,仍然为三年;在校学习二年,顶岗实习一年
根据自愿的原则,高职学生读完二年的课程后,可参加全省统一组织的对口升学,实行“知识+技能”专升本考试,考入应用型本科高校学习。设立五年制高职,中高职实行一体化就读,其中中职阶段二年,在中职学校就读,高职阶段三年,在校二年,顶岗实习一年。而普通高中毕业生想要报考高职,也必须接受专业培训,参加“知识+技能”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考试,否则不能接受中高职衔接、以中职为基础的高职课程学习。
3.应用型本科学制均为三年,在校二年,顶岗实习一年,主要招收中高职毕业生
专业硕士学制二年,校企共同培养,主要招收应用型本科专业毕业生。
当然,以上各层次职业教育应在行业指导委员会、领军企业参与的基础上,实行中高职专业、课程、教材、培养标准和培养方案全省统一规划,尤其在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环节,参与企业及其岗位要求要有层次性,中、高职及应用型本科、专业硕士所对应的企业及岗位应有所侧重和区别,从而保障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系统性和连贯性,避免重复培养,并有效缩减整体学制。政府部门应在行业指导委员会和企业参与办学中起主导作用,通过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参与办学,负责筛选、推荐企业与职业学校对接。
四、建立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有效衔接机制
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衔接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两者应相互独立,各成体系,各有特色,针对性强;二是两者间学生应合理流动,办学规模相互匹配;三是两者间在培养目标、教学内容、课程结构等方面应相互整合、贯通,相互衔接。目前,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新的优势,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整个社会对职业教育有着普遍、大量的结构性需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升级对职业教育有着强劲的趋势性需求;人民群众对职业教育逐步认可;职业教育符合青少年全面发展和成长的需要。而由于初、高中毕业生对普通教育的心理性盲从,以及主管部门对升学率的过度主导,使生源问题成为制约目前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生源问题的解决,可有效地促进办学经费、师资培养、办学条件、校企合作等问题的解决。
在“中职为基础、高职为主体”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有效衔接,目前应首先解决中职的生源问题。
笔者认为,初中学生毕业前,应分流1/2到区域中职学校接受职业教育,毕业时由中职学校组织选报中职、五年制高职院校。高中学生毕业前应分流1/3到区域中职学校,由中职学校组织选报一年制中职、三年制高职、四年制应用型本科院校,确保中高职生源共同得到解决。这一衔接机制在我们教育部门内部即可完成。
至于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在培养方案、教学计划、课程结构、教材等方面的相互衔接和融通等问题,还需要开展相应的专题研究。(责编 周继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