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撷细节 静待花开

来源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lamiya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阻抗;心理课堂;应对策略
  近年来,心理健康教育在全国范围内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心理活动课更是在各地区、各学校开展得如火如荼。笔者作为一名一线心理教师,有幸成为这股热潮中的一员。通过课堂教学的亲身实践以及同行间的经验交流,笔者发现,看似“和谐、欢乐”的心理课堂中,来自学生的心理阻抗无处不在,假如应对不当或疏于处理细节,心理课非但不能达到预期效果,还会误导学生,更严重的甚至可能对学生造成心理伤害。因此,如何应对心理课堂中的阻抗是一个具有理论研究价值和实际指导意义的问题。笔者将从实际课例入手,对心理课堂中阻抗的产生原因、细节表现以及具体应对策略进行探讨分析。
  一、追根溯源,了解阻抗的成因
  阻抗形成的原因首先源于心理课教学的特点。阻抗原是心理咨询中的名词,其本质是来访者对于咨询过程中自我暴露与自我变化的抵触与抗拒。心理课与传统文化课相比,其突出的特点是注重心理体验与感受,重视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发言和分享,这其实要求学生在安全、友好的课堂环境中能达到一定的“自我暴露”。这种情感表达上的“高要求”往往让学生有意无意地产生阻抗。
  另外,在课堂教学中,大多数心理教师倾向选择心理游戏、视频材料、团体活动等作为教学手段。心理课这种与众不同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感到陌生又新奇,很容易造成两种极端,要么心怀犹豫而踌躇不前,要么情绪过度激活,导致场面失控,阻抗也因此产生了。
  再有,处于青春期的心理特性也容易导致学生对心理教师本身以及某些课堂探讨的内容产生阻抗。以笔者所执教的高中心理课堂为例,高中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已经初步形成,然而青春期特有的情绪不稳定性、逆反心理和高度自尊等心理特点使得心理教师在执教人生选择、价值引导等课型时,常常感到进退两难:火候不够容易煮成一锅“夹生饭”或“杂烩汤”;烧得太猛又让自由的心理课堂成了思品课。
  二、见微知著,识别阻抗的细节
  【课例1】主题:高一入学适应
  本节课是高一新生入学后的第一节心理课,大多数学生首次接触心理课堂,从进入教室起就躁动不安。心理教室的桌椅颜色五花八门,形状也被拼成了八组大圆桌。面对陌生的环境,有的学生犹豫徘徊,不知在哪里就坐,有的学生呼朋引伴打造“小团体”,更多的学生由于新奇在教室里四下打量,讲话声不断。
  教师:同学们,今天是我们第一节心理课,现在请大家根据桌子上的分组名单对号入座,希望大家在今后的課堂中不断增进了解,加强合作……(被吵闹声打断)
  学生A(小声抱怨):好麻烦,还要重新分组,我一个人都不认识,真没劲……
  学生B(大声提问):老师,我们这桌人在军训时就已经很团结啦,不用重新分,反正也没人愿意走!
  学生C独自坐在离讲台最远的圆桌,与其他几桌拥挤吵闹的情况相比,显得格外突兀。
  新学期第一节心理课,还未正式开始就在最简单的分组环节乱成了“一锅粥”,教师刚想强调课堂纪律,却发现由于学生对重新分组的不满,逆反的情绪逐渐升级,非但对教师的要求不屑一顾,更有调皮者暗自比划挑衅的动作。
  【阻抗细节分析】心理第一课,学生就对心理教师及课堂环境产生了阻抗。高一新生入学不久,许多同学彼此之间连名字都记不清楚,却在陌生的环境里被教师强行分组,虽然这节课原本的目的是帮助学生认识新伙伴、适应新环境,但敏感胆怯的学生迫切需要师长的鼓励和同伴的安慰来建立自信,冲动调皮的学生则需要建立规则观念,教师需要正确引导而又不能“触其逆鳞”,以此引起学生对教师的逆反。这些阻抗过程的关键细节,需要教师调整教学策略来合理应对。
  【课例2】主题:同伴交往
  心理课堂经常会运用情景剧的方式指导学生体验生活。本节课主题是同伴交往,教师设计了这样一段剧情:一天中午,在食堂吃饭,我把饭盒放到桌上时,不小心撞了一下对面同学的饭盒,溅出一些汤汁在他身上。我刚想说对不起,他却用饭盒故意撞我的饭盒,汤汁也溅在了我的衣服上。我很愤怒,我又不是故意的,何况他是我的朋友,怎么还这么不理解我?后来我们两个越吵越凶,就在食堂里打了起来。要求学生分为A、B两组,A组演绎矛盾情境,而B组则尝试反转剧情,用合理的方法化解交往矛盾。
  五分钟的准备时间过后,A组学生在观众的叫好声中兴奋地登台,但有一位表演者一直忍不住捂嘴偷笑。因此在表演剧情的过程中,虽然基本情节顺利进行,但是在冲突激化的剧情处,A组忍不住笑场,导致观看的学生们也哈哈大笑。
  随即上场的B组学生则很紧张,两位学生在交流时眼神躲闪,不敢注视对方,化解矛盾时的对话更显得刻意和生硬,他们的表演更像是应付任务,并没有表现真实的感情。场下的观众们因此窃窃私语,更有人批评“表演的太假,不走心”,两位表演者在尴尬中下台,神情很是羞恼。
  【阻抗细节分析】该课例中教师设计的情境其实采集于学生的真实生活,按照预设,这种贴近生活的表演应该流露出真情实感,教师将借助学生的真实感悟,引导他们掌握与同伴交往的技巧。但是两组表演学生都表现出了不同的阻抗:A组同学在情景剧表演中情绪过度激活,导致笑场,而B组处理问题的表现则过于停留表面,没有认真体会人物情感。但是,这两种阻抗并不意味着这个环节的失败,阻抗仍以特殊方式反映出有用的信息,如学生的防御方式、活动方式、个性特点等。A组同学笑场的举动,其实意味着他在表演打架的这个片段觉得很不好意思,那在他眼里,是不是有更有效的处理办法?B组同学个性谨慎胆怯,虽然表演全程放不开,但他们尴尬懊恼地下台,说明也认识到他们在化解矛盾时采取的言语交流“不够走心”。这些才是隐藏在阻抗表面下学生真正的情感体验,如果教师及时洞察并将阻抗转化为积极的辅导元素,心理课堂就能重新焕发生机。
  三、因势利导,重建有效课堂
  心理课堂出现学生的阻抗并不可怕,如果教师善于把握细节,就可以因势利导,找到合适的应对策略,重建有效的心理课堂。   (一)共情接纳,价值中立
  在心理课堂中,教师应该给学生营造尊重、温暖、信任和真诚的氛围,增强学生的安全感,将由心理话题引发的焦虑感降低。同时,在价值引导中不能粗暴地进行干预。
  以课例一为例,高一学生接触课堂新环境,由于好奇而躁动,由于胆怯而退缩的情绪是正常的,教师不应该强行打破学生内部的心理联结,而应该在理解的基础上创设条件,鼓励学生适应新环境。具体的做法调整为:以五颜六色的心理课桌作为切入点,教师引导学生不同颜色代表不同的性格,可以先挑选自己中意的颜色入座。这样的安排,不仅尊重了学生的意愿,还生动有趣,激发了学生探究心理课的积极性。对于那些胆怯退缩的学生,教师应富有耐心,鼓勵他们积极参与同伴交往。
  (二)明确规则,优化氛围
  心理教师在课堂开始前要把每种课型的规则和注意事项对学生讲清楚,这是一个惯例程序。例如,课例一,分组之后就要引导学生制定团队纪律,明确团队内部分工。课例二,B组学生在情景剧表演过程中表现刻板,被批评“演得太假”,实际上大部分原因是他们没理解心理情景剧的要求。教师在学生准备心理剧之前要向学生明确心理剧的重点是表现最真实的自己,而不是他人眼中最应该的自己。此外,还要努力营造一个轻松、安全的表演氛围,鼓励个性羞涩的学生勇敢表现自己。
  (三)挖掘个性,灵动分享
  分享是心理课最重要的环节,同时也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师永远无法预料分享过程中学生出现的“意外”状况。但这些“意外”,恰恰反映了学生们的不同个性和真情实感,教师要深入挖掘这些意外,灵动引导,才能让心理课回味无穷,发人深省。以课例二出现的两处“意外”为例,教师可以采取如下的做法。
  (1)A组笑场的学生,他觉得情景剧中的人因为一个饭盒而大打出手太可笑了,所以在表演的过程中忍不住偷笑。这时可以向A同学设问,有没有更合理的解决办法?教师加以引导,升华同伴交往的心理话题。
  (2) B组学生已经意识到空泛客套“不走心”的言语交流没有效果,此时教师就可以灵活引导:既然言语交流不够有力,那么换作更有力的实际行动呢?发生矛盾时对方做哪些动作会火上浇油激怒我们,而哪些行为又会让我们心里舒服点?情绪激动的时候有没有能让自己冷静下来的办法……
  这样就推动了课堂的进一步开展,也适时化解了课堂出现的问题,让学生自己进行反思,比教师的直接价值干预更符合学生的心理成长过程。
  综上所述,心理课堂的阻抗虽然无法避免,但只要教师善于采撷课堂细节,耐心化解学生内心的冲突与不安,就能给心灵的土壤滋长安全感,从而收获心理课堂最美丽的花朵。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第六高级中学,无锡,214023)
  编辑/刘 扬 刘 芳 终校/于 洪
其他文献
摘要:历来人们对杜甫的诗句“朱门酒肉臭”,有较为统一的理解:封建权贵生活奢华,酒内肉都变质腐臭,而百姓生活痛苦。但一段时间,有学者却持相反的意见,认为“朱门酒肉臭”的“酒肉臭”应理解为“酒肉飘香”,“臭”音读为xiu,义即“气味”“飘香”。本文作者认为,此种理解是偏颇、错误的,缺乏应有的历史观。也违反了语言的社会性原则,值得商榷。  关键词:酒肉臭;音读:义证    《语文知识》在1991年第2期
主题阐释  本期的主题是关于生命中我们曾经经历过的美好时光,哪怕是小小的、转瞬即逝的、看似微不足道的,它们会在某个时刻再次点燃我们的心灵。如果生活是一条由不同质地的材质铺成的路,那么,这些曾经闪耀的时刻就是闪闪发光的石子,在我们生命中弥足珍贵。  《为什么爱一朵花如此重要》这个故事,把我们带入到了生活中那些愉悦、放松的时刻。当花儿绽放,当雨点飞舞,当树叶摇动的时候,你注意到了吗?你还保留着某个朋友
摘要:在处理中学语文教材时,应遵循“照顾整体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灵活处理原则、触类旁通原则”。提倡“钻研大纲、熟悉教材、博览群书、精心设计”等处理中学语文教材的方法。  关键词:创造;灵活;情感;设计;成效    教学的创造性是教学艺术最本质的特点,它决定着教师教学艺术水平的高低,关系着教学的成败。教学艺术的创造性一般表现在:如何准确、灵活地把握制约教学的种种主客观因素,包括如何能动地选择教学内容
〔关键词〕好奇心;积极心理品质;活动设计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0)28-0051-03  【活动理念】  好奇心是兴趣,探索和对新经验的开放,是人类的天性,更是创新型人才的重要特征。积极心理学理论认为,好奇心是创造幸福人生的一大要素,它能解放人们的思想,激发注意力。  相关研究表明,好奇心随着年龄增长有逐步减弱的趋向。近几年由于网络
〔编者按〕2007年5月,本刊发表《大力推进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访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创始人孟万金教授》;2010年11月,本刊再次发表《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为幸福人生奠基———再访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创始人孟万金教授》。之后本刊开设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系列讲座专栏,系统介绍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和实践,讲座结尾指出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未来发展趋势就是迈向幸福。日前,孟万金教授申请的“新时代幸福教育理论与实证
《读书》第四期刊登了黄梅女士写的《尤利西斯自远方来》一文,以客观公正的态度比较了《尤利西斯》两种译本的短长,其中指出拙译不足处甚多,我十分欢迎这样实事求是的批评讨论。我出国多年,开始译《尤》书虽是在十六年前的天津,较多的选译也是十年前在北京和天津发表,但是主体的翻译几乎全部是在国外完成的,这期间与国内的文化界几乎脱节,现在听到这样细致深入阅读之后作出的反应,感到十分亲切。  黄文虽不长,却已涉及译
中国TA协会·人际沟通分析学双证书班  中国心理学会注册系统继续教育项目  颁发国际沟通分析协会(ITAA)证书  颁发中国心理学会注册系统学分证书  【导师介绍】  托马斯·欧嘉瑞博士(Thomas Ohlsson),国际沟通分析大师。  托马斯博士是瑞典资深心理学家,具ITAA认证的国际沟通分析治疗师(CTA), 国际沟通分析督导教师(TSTA)资格,瑞典伦德大学应用心理博士;具有心理治疗师执
时下,大家都注重了阅读教学中的读。确实,在语文课堂训练中,朗读是最重要、最基本的训练,而且一直是我国语文教学传统的优秀教法之一。说语文教学应“以读为本”,当之不为过。特别是在一些展示课上,读的分量很重,很足,读的形式也多样化:朗读、默读、自由读、范读、比赛读、表演读……一时间,语文课上书声琅琅、写写说说、演演笑笑,如花团锦簇,好不热闹。那么在实践教学中我们又该怎样训练学生的读呢?下面仅以个人认识来
〔关键词〕情绪;团体辅导;高中;活动设计  【活动理念】  积极心理学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马丁·塞里格曼、谢尔顿和劳拉·金创立的,它着眼于建立积极情绪、积极个人优势和积极关系。个体运用这三类主要的心理发展资源去应对发展挑战。本课程的环节设计和教师引导语都倾向于积极情绪和积极关系,引导学生释放焦虑,获得愉悦和放松。  正念源于佛教禅修,是指有目的、有意识地觉察当下的一切而不作任何评判,只是单纯地
主题阐释  本期的故事主题是与情绪共处,似乎每个人都感觉在某些时刻想逃离,想躲避,躲避我们的焦虑、不安、担心、不确定。  如何与自己内心的情绪相处,接纳而不是赶走它们?给它们一个位置而不是全部否定?如何让它们存在在那里,然后我们可以继续前行?相信这个话题不仅对学生而言很重要,对成人一样是一个时常出现的问题。  这个故事隐喻着我们如何对待自己内心不同的声音。喧嚣看似是外界的,但其实是自己的,自己的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