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我国体育赛事电视转播权的历程分析
(一)萌芽阶段
1990 年北京亚运会是我国首次开始由赛事组委会面向世界销售大型赛事电视转播权的。
1992年,中国体育学术界开展了关于“电视转播与商业化”的讨论。
1993年,国家体委曾筹备成立中国体育电视台,由于受国家政策限制,最后没能实现,随后中央电视台成立了第五频道─体育频道。
(二)初步探索阶段
1998年,在中国田径协会、四川组委会、四川电视台的共同努力下,首次规范并成功实现了国际邀请赛的电视转播权转让。
1998 年9月,在国家体育总局的支持下,首次实现了全国有线电视境外制作体育节目联播,培育了新的媒体市场,检验了能力。
1999年3月,首次对热门项目─足球联赛尝试性实现了电视转播权的分类销售。
(三)发展阶段
2002年,CBA联赛一个赛季的版权收入超过1000万元人民币,甲A联赛一个赛季的版权收入更历史性地突破1 500万元人民币。
2003年2月上海国际赛车场有限公司与央视体育中心达成2003—2010年F1电视转播合作及赛车运动推广战略合作伙伴,央视获得赛事转播权,内部人士披露:一年费用接近1900万元人民币,以全年16站计,平均每场120万元。
2004年的中超的首个电视转播合同,估计为3年1.5亿的天价。
2005年中国足协和央视五年合作计划,央视将为“中国之队”项目投资不低于2000万人民币。
2008年奥运会已签订的电视转播合同标的是15.8亿美元。
综上所述,综观我国体育比赛电视转播权转让的现状,我国大型体育赛事电视转播权有偿转让仍然处于探索尝试阶段,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二、我国体育赛事电视转播权中存在的问题
(一)体育赛事运作不顺畅
现在国内举办的一些体育赛事普遍依赖计划经济,缺乏一定市场开发或营销能力,使得在推广赛事,扩大其社会影响力等方面产生一定的难度。我国有些体育赛事本身水平不高,从而使观赏型不佳,再没有大牌运动员加盟,推广不力,致使电视台不感兴趣。
(二)在转播权合作上不协调
对于严重依赖广告的无线电视台来说,无疑对赛事转播权市场的成熟心怀恐惧,肯定要力阻转播权交易价格体系的形成。我们面对的是电视和体育界都未完全市场化,电视台是垄断行业,体育项目绝大部分还是国家行政经费支持的现状。因此,现在电视台和体育组织之间就转播权“谁付谁钱”的问题上存在着认识上的差异。
(三)对转播权的知识产权意识不强
国内赛事的体育转播,基本无权可言。电视台转播体育比赛,比赛的主办单位还得出钱。于是买卖双方出现了错位,体育资源的拥有方成了顾客,站到了柜台外边,而收购方却反客为主,吃你的还得拿你的。另外,体育界与媒介对进入WTO后的准备严重不足。
三、我国体育赛事电视转播权的发展对策
(一)搞好“转播权”的市场营销,提高赛事水平
现代市场营销不同于产品推销,表现在赛事电视转播权的营销上,就是包括了赛事确立前后的市场调查活动、赛事确立后的营销过程以及售后的配合服务与反馈调整等多种内容。对必要的“计划赛事”的电视转播权,也采用现代市场营销理念来开发。而体育赛事的成功依赖于充满悬念的比赛,作为竞技体育赛事,要保持各竞争者之间的均衡,维持比赛的激烈竞争程度。因此,赛事组织者还要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
(二)深化体制改革,创造公平竞争机制
体育组织开发“体育赛事电视转播权”的成败,很重要的方面在于能否适应不断变化的各种环境,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明确与“赛事转播权”相关的各种经济关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实现全方位的协调与配合,真正搞好“赛事电视转播权”无形资产的开发, 增强自己走向市场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强对我国的体育赛制和规则的探索。国际体育组织为了提高赛事转播效果,也进行了赛制的大胆探索。因此,在不违背体育项目发展规律,符合国际体育组织有关规定的前提下,可以对我国的体育赛制和规则进行一些探索,以增强走向市场的能力。
(三)提高对“转播权”的认识,确定市场定位
体育赛事的电视转播权、产品专利权和广告制作权等体育无形资产的开发,预示着我们的体育产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首先,要将对开发电视转播权的认识提升到未来“体育行业里的主导产业”的战略高度来认识、重视,并将此认识付诸于实践。其次,从体育赛事本身看赛事电视转播权营销实体应从市场细分中,选择自己的目标市场,设计营销策略,搞好市场定位。同时,确定合理的转播权价格,面向电视台、面向企业(中介、广告、生产企业等)实施营销。
四、结论
众所周知,虽然我国的体育赛事电视转播市场在发展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但体育赛事电视转播权的发展促进了电视传媒业与体育产业的共同发展。同时,我国经济的不断在发展,诸多体育媒介市场的逐步开放和竞争格局的形成,使得我国的体育赛事电视转播市场必会更加蓬勃发展。
(作者单位: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
(一)萌芽阶段
1990 年北京亚运会是我国首次开始由赛事组委会面向世界销售大型赛事电视转播权的。
1992年,中国体育学术界开展了关于“电视转播与商业化”的讨论。
1993年,国家体委曾筹备成立中国体育电视台,由于受国家政策限制,最后没能实现,随后中央电视台成立了第五频道─体育频道。
(二)初步探索阶段
1998年,在中国田径协会、四川组委会、四川电视台的共同努力下,首次规范并成功实现了国际邀请赛的电视转播权转让。
1998 年9月,在国家体育总局的支持下,首次实现了全国有线电视境外制作体育节目联播,培育了新的媒体市场,检验了能力。
1999年3月,首次对热门项目─足球联赛尝试性实现了电视转播权的分类销售。
(三)发展阶段
2002年,CBA联赛一个赛季的版权收入超过1000万元人民币,甲A联赛一个赛季的版权收入更历史性地突破1 500万元人民币。
2003年2月上海国际赛车场有限公司与央视体育中心达成2003—2010年F1电视转播合作及赛车运动推广战略合作伙伴,央视获得赛事转播权,内部人士披露:一年费用接近1900万元人民币,以全年16站计,平均每场120万元。
2004年的中超的首个电视转播合同,估计为3年1.5亿的天价。
2005年中国足协和央视五年合作计划,央视将为“中国之队”项目投资不低于2000万人民币。
2008年奥运会已签订的电视转播合同标的是15.8亿美元。
综上所述,综观我国体育比赛电视转播权转让的现状,我国大型体育赛事电视转播权有偿转让仍然处于探索尝试阶段,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二、我国体育赛事电视转播权中存在的问题
(一)体育赛事运作不顺畅
现在国内举办的一些体育赛事普遍依赖计划经济,缺乏一定市场开发或营销能力,使得在推广赛事,扩大其社会影响力等方面产生一定的难度。我国有些体育赛事本身水平不高,从而使观赏型不佳,再没有大牌运动员加盟,推广不力,致使电视台不感兴趣。
(二)在转播权合作上不协调
对于严重依赖广告的无线电视台来说,无疑对赛事转播权市场的成熟心怀恐惧,肯定要力阻转播权交易价格体系的形成。我们面对的是电视和体育界都未完全市场化,电视台是垄断行业,体育项目绝大部分还是国家行政经费支持的现状。因此,现在电视台和体育组织之间就转播权“谁付谁钱”的问题上存在着认识上的差异。
(三)对转播权的知识产权意识不强
国内赛事的体育转播,基本无权可言。电视台转播体育比赛,比赛的主办单位还得出钱。于是买卖双方出现了错位,体育资源的拥有方成了顾客,站到了柜台外边,而收购方却反客为主,吃你的还得拿你的。另外,体育界与媒介对进入WTO后的准备严重不足。
三、我国体育赛事电视转播权的发展对策
(一)搞好“转播权”的市场营销,提高赛事水平
现代市场营销不同于产品推销,表现在赛事电视转播权的营销上,就是包括了赛事确立前后的市场调查活动、赛事确立后的营销过程以及售后的配合服务与反馈调整等多种内容。对必要的“计划赛事”的电视转播权,也采用现代市场营销理念来开发。而体育赛事的成功依赖于充满悬念的比赛,作为竞技体育赛事,要保持各竞争者之间的均衡,维持比赛的激烈竞争程度。因此,赛事组织者还要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
(二)深化体制改革,创造公平竞争机制
体育组织开发“体育赛事电视转播权”的成败,很重要的方面在于能否适应不断变化的各种环境,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明确与“赛事转播权”相关的各种经济关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实现全方位的协调与配合,真正搞好“赛事电视转播权”无形资产的开发, 增强自己走向市场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强对我国的体育赛制和规则的探索。国际体育组织为了提高赛事转播效果,也进行了赛制的大胆探索。因此,在不违背体育项目发展规律,符合国际体育组织有关规定的前提下,可以对我国的体育赛制和规则进行一些探索,以增强走向市场的能力。
(三)提高对“转播权”的认识,确定市场定位
体育赛事的电视转播权、产品专利权和广告制作权等体育无形资产的开发,预示着我们的体育产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首先,要将对开发电视转播权的认识提升到未来“体育行业里的主导产业”的战略高度来认识、重视,并将此认识付诸于实践。其次,从体育赛事本身看赛事电视转播权营销实体应从市场细分中,选择自己的目标市场,设计营销策略,搞好市场定位。同时,确定合理的转播权价格,面向电视台、面向企业(中介、广告、生产企业等)实施营销。
四、结论
众所周知,虽然我国的体育赛事电视转播市场在发展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但体育赛事电视转播权的发展促进了电视传媒业与体育产业的共同发展。同时,我国经济的不断在发展,诸多体育媒介市场的逐步开放和竞争格局的形成,使得我国的体育赛事电视转播市场必会更加蓬勃发展。
(作者单位: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