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这门课程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注重通过活动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生活化,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主动健康地发展,关键在于教学“生活化”,让生活走进课堂,让课堂回归生活。
【关键词】农村小学;品德课堂;“生活化”教学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的主要源泉,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帮助儿童参与社会、学习做人。”那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主动健康地发展呢?我认为,关键在于教学“生活化”,让生活走进课堂,让课堂回归生活。只有积极面向学生的生活领域,激活学生的亲身体验和实践,为学生提供开放的个性发展空间,让品德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才能使学生们在课堂学习活动中有玩、有乐、有所学,更好地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生活走进课堂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成功的向导。”课堂上要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兴趣,就必须营造一种充满情趣的活动氛围,从孩子感兴趣的、与他们生活实际紧密相联的内容入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自觉自愿地参加活动。当学生对学习内容有足够的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和饱满的情绪,才会自发地调动全部感观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中去。正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兴趣才会使他们产生无穷的渴望和勇往直前的热情。跟学生生活相关的或学生身边的事例是品德课程最好的教材和资源。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中的十二课《春节和圣诞》时,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在课前收集资料:(1)你知道春节是怎么来的?(2)你知道春节里人们一般有哪些习俗?这些习俗是怎么来的?(3)你知道少数民族如何过春节?(4)你还知道哪些国家和民族的新年习俗?学生对这些问题特别感兴趣,课外他们通过上网和询问长辈找到了答案。课堂上,他们津津乐道,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学生学得不亦说乎。
教师要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挖掘教材资源,创造性地开展教学,使课堂教学回归学生的现实生活,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发挥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兴趣满足、个性张扬的发展空间。在选择和设计活动主题时,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注重以学生为本,面向他们的生活实际,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主题活动。
二、参与社会实践,走进生活课堂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课,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感受、认知、体验和感悟。儿童的品德与社会性发展,都离不开生活,不能脱离儿童实际的生活经验。而生活本身就是综合的一大课程。我们的教学应该面向学生的生活领域,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实践,才能发挥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重要作用。
品德课程教学应当以社会为背景,以学生生活经验为基础,拓展课堂教学的内涵,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让儿童走出学校,到社会中去学习,去实践,以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扩展兴趣,发展社会实践能力。课堂教学要与课外的实践活动结合进行,教师要有意识地开展社会调查、参观、社会服务等活动,让学生走出学校这个小课堂,走进社会这个大课堂,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实践,不断体验、领悟道德准则并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社会生活能力。品德课堂教学注重面向学生的生活领域,教学实例也应该来源于学生的生活,贴近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课堂上引导学生在最熟悉的、最普通的生活情境中学习,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用孩子独有的心理、独特的眼光去观察生活中的问题,用自己认可的方式去解决生活中出现的问题,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生活的感受。
如《我给我家写家史》这一主题活动,因为每个学生、每个家庭都有许多值得记载和纪念的事情,我把课堂延伸到生活中,让学生通过询问长辈了解事件,去走亲访友,到实践中去搜集写《家史》所需的照片、文字、年表等信息材料。对获取的信息、材料进行取舍,用文字,按时间顺序、人物辈份、大事等制作《家史》。活动中,我把学生的课堂学习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学到知识。
学生们喜欢教师把课堂教学引申到社会生活实践中去,学生们更喜欢走出学校,到社会生活中去学习、去实践。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通过小组合作、参与社会生活实践、开展调查,动手设计等一系列活动,既学到了书本的知识,又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提高了社会实践能力。
三、“生活化”教学,追求课堂的实效性
教材是教学的素材,是传递知识信息的载体,是帮助学生学习的材料,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所凭借的话题、范例。《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它综合了历史、地理、经济、政治、社会等多门学科知识,但这些知识又贯穿着大量社会实践活动,课程源于生活,生活是第一性的,课程所要学习的道德规范、社会知识、生活常识等等都是从生活中来的,这就要求教师结合我们农村学校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内容。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就要大胆地抓住学生现实生活中的道德需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教育意义的内容,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增、删、添、改,充实教材,开放教材资源,将教材中的原有材料与学生现实生活中的材料有机结合起来进行“生活化”教学,使主题活动的内容贴近儿童生活,易于儿童接受,使学习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
因此,老师在实施课程的同时还担任着课程开发者的角色,及时把社会中新的信息、学生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都吸收到课程内容中,从生活实践中完善教学内容,才能不断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提高整个教育的质量。
例如:我校是一所农村小学,我们的学生都是农家孩子。可是,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作物种植面积的减少,家长观念的变化,现在的孩子几乎没有几个了解农活、了解农作物。很多孩子虽然每天吃着可口的饭菜,但却不知道这些菜叫什么,也不知道蔬菜的生长过程,更不懂菜农们种植的艰辛。因此,我们学校根据实情特别设计了一系列有关种植的活动,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习种植知识,在动手种植的同时了解本地区农作物的种类、生长情况以及一些简单的农业知识,体验农业劳动的乐趣与艰辛,从而激发孩子们热爱劳动,珍惜粮食的情感。开展这样的实践活动,不但操作性强,切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取材方便,还能给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让他们亲近生命的成长过程,又能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的习惯。
孩子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在他们的生活过程之中。因此,我们的品德课就要回归学生生活,在生动活泼的活动中用心体验与实践,在师生平等交流中生成与感悟,才能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回归生活,关注儿童现实生活,要求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要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学习背景,依据活动、体验、内化的逻辑规律,从儿童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生成教学活动主题。通过生活化的活动和实践,引领学生用心去经历生命的美好和艰辛,用心去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用心去感受人生的奋斗与幸福,从而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提升他们的思想境界,让儿童的心灵变得敏感起来,细腻起来。我们呼唤开放的品德教学,呼唤让品德教学返璞归真。只有贴近生活,走进生活,才能让学生畅游在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让品德与生活接轨。
【关键词】农村小学;品德课堂;“生活化”教学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的主要源泉,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帮助儿童参与社会、学习做人。”那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主动健康地发展呢?我认为,关键在于教学“生活化”,让生活走进课堂,让课堂回归生活。只有积极面向学生的生活领域,激活学生的亲身体验和实践,为学生提供开放的个性发展空间,让品德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才能使学生们在课堂学习活动中有玩、有乐、有所学,更好地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生活走进课堂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成功的向导。”课堂上要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兴趣,就必须营造一种充满情趣的活动氛围,从孩子感兴趣的、与他们生活实际紧密相联的内容入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自觉自愿地参加活动。当学生对学习内容有足够的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和饱满的情绪,才会自发地调动全部感观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中去。正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兴趣才会使他们产生无穷的渴望和勇往直前的热情。跟学生生活相关的或学生身边的事例是品德课程最好的教材和资源。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中的十二课《春节和圣诞》时,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在课前收集资料:(1)你知道春节是怎么来的?(2)你知道春节里人们一般有哪些习俗?这些习俗是怎么来的?(3)你知道少数民族如何过春节?(4)你还知道哪些国家和民族的新年习俗?学生对这些问题特别感兴趣,课外他们通过上网和询问长辈找到了答案。课堂上,他们津津乐道,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学生学得不亦说乎。
教师要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挖掘教材资源,创造性地开展教学,使课堂教学回归学生的现实生活,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发挥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兴趣满足、个性张扬的发展空间。在选择和设计活动主题时,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注重以学生为本,面向他们的生活实际,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主题活动。
二、参与社会实践,走进生活课堂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课,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感受、认知、体验和感悟。儿童的品德与社会性发展,都离不开生活,不能脱离儿童实际的生活经验。而生活本身就是综合的一大课程。我们的教学应该面向学生的生活领域,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实践,才能发挥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重要作用。
品德课程教学应当以社会为背景,以学生生活经验为基础,拓展课堂教学的内涵,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让儿童走出学校,到社会中去学习,去实践,以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扩展兴趣,发展社会实践能力。课堂教学要与课外的实践活动结合进行,教师要有意识地开展社会调查、参观、社会服务等活动,让学生走出学校这个小课堂,走进社会这个大课堂,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实践,不断体验、领悟道德准则并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社会生活能力。品德课堂教学注重面向学生的生活领域,教学实例也应该来源于学生的生活,贴近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课堂上引导学生在最熟悉的、最普通的生活情境中学习,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用孩子独有的心理、独特的眼光去观察生活中的问题,用自己认可的方式去解决生活中出现的问题,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生活的感受。
如《我给我家写家史》这一主题活动,因为每个学生、每个家庭都有许多值得记载和纪念的事情,我把课堂延伸到生活中,让学生通过询问长辈了解事件,去走亲访友,到实践中去搜集写《家史》所需的照片、文字、年表等信息材料。对获取的信息、材料进行取舍,用文字,按时间顺序、人物辈份、大事等制作《家史》。活动中,我把学生的课堂学习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学到知识。
学生们喜欢教师把课堂教学引申到社会生活实践中去,学生们更喜欢走出学校,到社会生活中去学习、去实践。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通过小组合作、参与社会生活实践、开展调查,动手设计等一系列活动,既学到了书本的知识,又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提高了社会实践能力。
三、“生活化”教学,追求课堂的实效性
教材是教学的素材,是传递知识信息的载体,是帮助学生学习的材料,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所凭借的话题、范例。《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它综合了历史、地理、经济、政治、社会等多门学科知识,但这些知识又贯穿着大量社会实践活动,课程源于生活,生活是第一性的,课程所要学习的道德规范、社会知识、生活常识等等都是从生活中来的,这就要求教师结合我们农村学校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内容。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就要大胆地抓住学生现实生活中的道德需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教育意义的内容,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增、删、添、改,充实教材,开放教材资源,将教材中的原有材料与学生现实生活中的材料有机结合起来进行“生活化”教学,使主题活动的内容贴近儿童生活,易于儿童接受,使学习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
因此,老师在实施课程的同时还担任着课程开发者的角色,及时把社会中新的信息、学生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都吸收到课程内容中,从生活实践中完善教学内容,才能不断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提高整个教育的质量。
例如:我校是一所农村小学,我们的学生都是农家孩子。可是,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作物种植面积的减少,家长观念的变化,现在的孩子几乎没有几个了解农活、了解农作物。很多孩子虽然每天吃着可口的饭菜,但却不知道这些菜叫什么,也不知道蔬菜的生长过程,更不懂菜农们种植的艰辛。因此,我们学校根据实情特别设计了一系列有关种植的活动,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习种植知识,在动手种植的同时了解本地区农作物的种类、生长情况以及一些简单的农业知识,体验农业劳动的乐趣与艰辛,从而激发孩子们热爱劳动,珍惜粮食的情感。开展这样的实践活动,不但操作性强,切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取材方便,还能给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让他们亲近生命的成长过程,又能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的习惯。
孩子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在他们的生活过程之中。因此,我们的品德课就要回归学生生活,在生动活泼的活动中用心体验与实践,在师生平等交流中生成与感悟,才能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回归生活,关注儿童现实生活,要求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要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学习背景,依据活动、体验、内化的逻辑规律,从儿童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生成教学活动主题。通过生活化的活动和实践,引领学生用心去经历生命的美好和艰辛,用心去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用心去感受人生的奋斗与幸福,从而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提升他们的思想境界,让儿童的心灵变得敏感起来,细腻起来。我们呼唤开放的品德教学,呼唤让品德教学返璞归真。只有贴近生活,走进生活,才能让学生畅游在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让品德与生活接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