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结束了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一百多年的屈辱历史。从此,中国历史掀开了崭新的一页,中国外交也开始了光辉的发展历程。6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中国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完善全方位外交,深化与世界各国和人民的友好合作关系,维护了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了良好外部环境,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
运筹大国关系
中美关系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美国对华实行包围、敌视、全面遏制政策,两国关系总体上处于对立和隔绝状态。20世纪70年代,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毛泽东审时度势,促成尼克松总统访华,中美交往的大门重新打开。1979年1月1日两国正式建交。同年同月,邓小平副总理访问美国。这是新中国领导人第一次访美,在中美关系史上揭开了新的一页。
1997年lO月,国家主席江泽民应邀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双方宣布将共同致力于建立中美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1998年6月,美国总统克林顿访华,双方同意通过共同努力,向建立面向2l世纪的中美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的目标加速迈进。
进入21世纪,中美关系总体保持稳定并取得新进展,两国高层交往密切,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加强。
2006年4月,胡锦涛主席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双方就全面推进21世纪中美建设性合作关系达成重要共识。2009年4月,胡锦涛主席在伦敦出席20国集团领导人第二次金融峰会期间,会见了美国总统奥巴马,双方一致同意共同努力建设2l世纪积极合作全面的中美关系。中美之间还建立起战略和经济对话等多层次、宽领域的对话磋商框架,为两国开展有效对话、交流与合作提供了机制保障。
同时,我们坚持不懈地就台湾问题做美方的工作,促进美方理解并支持我原则立场。美国政府多次表示理解台湾问题的重要性和敏感性,重申坚持一个中国政策、遵守中美三个联合公报、反对“台独”、反对“人联公投”、反对台湾加入联合国及其他只有主权国家才能参加的国际组织的立场,欢迎两岸关系的改善和发展。
中俄(中苏)关系
新中国成立初期执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与苏联一度保持密切的外交关系。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中苏在一系列重大问题上出现分歧和对立,两国关系恶化,中苏之间甚至爆发了局部武装冲突。70年代末,两国关系开始改善。1989年,本着“结束过去,开辟未来”的精神,实现了关系正常化。
1991年,苏联解体,中国政府本着不干涉内政的原则尊重苏联人民的选择,宣布承认俄罗斯联邦政府,“中苏关系”平稳过渡到“中俄关系”。
进入21世纪以来,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在高水平上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政治互信、务实合作、人文交流、战略协作达到新的水平,在一系列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上保持密切沟通与配合,推动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为维护地区及世界和平与稳定做出了贡献。2001年,江泽民主席和普京总统签署《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确立了“世代友好,永不为敌”的和平思想。
2007年3月,胡锦涛主席对俄进行国事访问,提出中俄要做真诚互信的政治合作伙伴、互利共赢的经贸合作伙伴、共同创新的科技合作伙伴、和谐友好的人文合作伙伴、团结互助的安全合作伙伴,为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长期稳定发展指明了方向。2009年6月,胡锦涛主席再次对俄进行国事访问,同俄总统梅德韦杰夫全面总结了中俄关系发展历程,并对两国关系未来发展做了规划和部署。两国元首、总理和外长定期会晤机制推动两国政治、经贸、科技、能源、体育、文化等各领域、各层次的合作取得新的突破。
两国致力于推动解决边界问题。1991年5月至2008年7月,双方先后签定《中苏国界东段协定》、《中俄国界西段协定》、《中俄国界东段补充协定》和《中俄国界东段补充叙述议定书》,4300多公里的中俄边界线全线勘定,为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欧关系
新中国成立之初,同属社会主义阵营的东欧国家迅速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对新中国巩固国际地位发挥了重要作用。西欧国家中只有少数西北欧国家与中国建交或“半建交”。1964年1月,中法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打开了中国与西方大国建交的大门。70年代初,随着中美关系的改善,中国与欧洲经历了一个建交高潮,先后与13个国家建立了大使级外交关系,与1个国家建立了领事级关系,并于1975年5月与欧洲共同体(欧盟前身)建交。
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同欧盟关系连续跨越了面向21世纪的长期稳定的建设性伙伴关系、全面伙伴关系和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三个台阶,合作扩展到40多个领域,其广度和深度前所未有。
良好的政治关系有力地促进了经贸合作的迅速发展,2008年中欧贸易额突破4000亿美元,欧盟连续五年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从能源到基础科研、农业、环境、航空航天,从教育文化、司法、环保到劳动与社会保障、海关及交通,各领域的合作力度不断加大。
2009年5月举行的中欧第11次领导人会晤,增进了政治互信,推动了合作,深化了双边关系,明确了中欧不断深化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发展方向。
中日关系
1972年9月,中日两国签署《中日联合声明》,实现了邦交正常化。1978年8月缔结的《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确认了《中日联合声明》的各项原则,为中日关系长期稳定健康发展奠定了稳固基石。1998年11月,江泽民主席对日本进行国事访问,这是中国国家元首首次访日,双方发表《中日联合宣言》,宣布两国建立“致力于和平与发展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在遵循以上三个政治文件的基础上,中日两国关系发展顺利,各领域合作取得巨大成绩。2001年至2006年,中日关系因靖国神社问题出现严重政治障碍。
2006年10月,安倍晋三首相访问中国,这次“破冰之旅”打破了中日间的政治僵局,双方发表联合新闻公报,宣布努力构筑中日战略互惠关系,实现两国和平共处、世代友好、互利合作、共同发展的崇高目标。2007年4月,温家宝总理对日本进行正式访问,这次“融冰之旅”增强了两国人民对中日关系未来发展的信心,巩固了中日关系改善和发展势头。2008年5月,胡锦涛主席访问日本,两国领导人共同签署了《中日关于全面推进战略互惠关系的联合声明》,规划了中日关系未来发展蓝图,开创了中日战略互惠关系全面发展新局面,两国关系站到了新的起点上。
构筑周边地缘战略
中国始终致力于加强与周边国家睦邻友好合作关系。20世纪50年代,与印度、缅甸共同倡导将和平共处五
运筹大国关系
中美关系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美国对华实行包围、敌视、全面遏制政策,两国关系总体上处于对立和隔绝状态。20世纪70年代,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毛泽东审时度势,促成尼克松总统访华,中美交往的大门重新打开。1979年1月1日两国正式建交。同年同月,邓小平副总理访问美国。这是新中国领导人第一次访美,在中美关系史上揭开了新的一页。
1997年lO月,国家主席江泽民应邀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双方宣布将共同致力于建立中美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1998年6月,美国总统克林顿访华,双方同意通过共同努力,向建立面向2l世纪的中美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的目标加速迈进。
进入21世纪,中美关系总体保持稳定并取得新进展,两国高层交往密切,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加强。
2006年4月,胡锦涛主席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双方就全面推进21世纪中美建设性合作关系达成重要共识。2009年4月,胡锦涛主席在伦敦出席20国集团领导人第二次金融峰会期间,会见了美国总统奥巴马,双方一致同意共同努力建设2l世纪积极合作全面的中美关系。中美之间还建立起战略和经济对话等多层次、宽领域的对话磋商框架,为两国开展有效对话、交流与合作提供了机制保障。
同时,我们坚持不懈地就台湾问题做美方的工作,促进美方理解并支持我原则立场。美国政府多次表示理解台湾问题的重要性和敏感性,重申坚持一个中国政策、遵守中美三个联合公报、反对“台独”、反对“人联公投”、反对台湾加入联合国及其他只有主权国家才能参加的国际组织的立场,欢迎两岸关系的改善和发展。
中俄(中苏)关系
新中国成立初期执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与苏联一度保持密切的外交关系。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中苏在一系列重大问题上出现分歧和对立,两国关系恶化,中苏之间甚至爆发了局部武装冲突。70年代末,两国关系开始改善。1989年,本着“结束过去,开辟未来”的精神,实现了关系正常化。
1991年,苏联解体,中国政府本着不干涉内政的原则尊重苏联人民的选择,宣布承认俄罗斯联邦政府,“中苏关系”平稳过渡到“中俄关系”。
进入21世纪以来,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在高水平上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政治互信、务实合作、人文交流、战略协作达到新的水平,在一系列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上保持密切沟通与配合,推动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为维护地区及世界和平与稳定做出了贡献。2001年,江泽民主席和普京总统签署《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确立了“世代友好,永不为敌”的和平思想。
2007年3月,胡锦涛主席对俄进行国事访问,提出中俄要做真诚互信的政治合作伙伴、互利共赢的经贸合作伙伴、共同创新的科技合作伙伴、和谐友好的人文合作伙伴、团结互助的安全合作伙伴,为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长期稳定发展指明了方向。2009年6月,胡锦涛主席再次对俄进行国事访问,同俄总统梅德韦杰夫全面总结了中俄关系发展历程,并对两国关系未来发展做了规划和部署。两国元首、总理和外长定期会晤机制推动两国政治、经贸、科技、能源、体育、文化等各领域、各层次的合作取得新的突破。
两国致力于推动解决边界问题。1991年5月至2008年7月,双方先后签定《中苏国界东段协定》、《中俄国界西段协定》、《中俄国界东段补充协定》和《中俄国界东段补充叙述议定书》,4300多公里的中俄边界线全线勘定,为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欧关系
新中国成立之初,同属社会主义阵营的东欧国家迅速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对新中国巩固国际地位发挥了重要作用。西欧国家中只有少数西北欧国家与中国建交或“半建交”。1964年1月,中法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打开了中国与西方大国建交的大门。70年代初,随着中美关系的改善,中国与欧洲经历了一个建交高潮,先后与13个国家建立了大使级外交关系,与1个国家建立了领事级关系,并于1975年5月与欧洲共同体(欧盟前身)建交。
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同欧盟关系连续跨越了面向21世纪的长期稳定的建设性伙伴关系、全面伙伴关系和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三个台阶,合作扩展到40多个领域,其广度和深度前所未有。
良好的政治关系有力地促进了经贸合作的迅速发展,2008年中欧贸易额突破4000亿美元,欧盟连续五年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从能源到基础科研、农业、环境、航空航天,从教育文化、司法、环保到劳动与社会保障、海关及交通,各领域的合作力度不断加大。
2009年5月举行的中欧第11次领导人会晤,增进了政治互信,推动了合作,深化了双边关系,明确了中欧不断深化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发展方向。
中日关系
1972年9月,中日两国签署《中日联合声明》,实现了邦交正常化。1978年8月缔结的《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确认了《中日联合声明》的各项原则,为中日关系长期稳定健康发展奠定了稳固基石。1998年11月,江泽民主席对日本进行国事访问,这是中国国家元首首次访日,双方发表《中日联合宣言》,宣布两国建立“致力于和平与发展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在遵循以上三个政治文件的基础上,中日两国关系发展顺利,各领域合作取得巨大成绩。2001年至2006年,中日关系因靖国神社问题出现严重政治障碍。
2006年10月,安倍晋三首相访问中国,这次“破冰之旅”打破了中日间的政治僵局,双方发表联合新闻公报,宣布努力构筑中日战略互惠关系,实现两国和平共处、世代友好、互利合作、共同发展的崇高目标。2007年4月,温家宝总理对日本进行正式访问,这次“融冰之旅”增强了两国人民对中日关系未来发展的信心,巩固了中日关系改善和发展势头。2008年5月,胡锦涛主席访问日本,两国领导人共同签署了《中日关于全面推进战略互惠关系的联合声明》,规划了中日关系未来发展蓝图,开创了中日战略互惠关系全面发展新局面,两国关系站到了新的起点上。
构筑周边地缘战略
中国始终致力于加强与周边国家睦邻友好合作关系。20世纪50年代,与印度、缅甸共同倡导将和平共处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