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

来源 :学周刊·A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lhRL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语文阅读教学问题不少,在“升学率”的重压之下,语文教师陷入了重教不重学的怪圈。为应付考试,不得不把学生变成“教参的翻版”,变成“长脚的书橱”。其主要表现为“三多一少”,即空洞繁琐的分析多,把一个原本好好的整体(课文),搞得支离破碎;不必要的提问多,使有限的时间耗费在问问答答,而学生所得到甚少;作用不大的板书多,教师在黑板上密密麻麻地写了一大板,学生忙于做笔记,老师讲的一点也听不进,而潜心读书时间少。课标指出:朗读和默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我们必须转变观念,从应试教学转变过来,把教学立足转移到以读为主的教学实践上来。将朗读训练贯穿于阅读教学始终,落实到每个环节,做到学前读,学中读,学后读。下面就介绍几种我所知的课堂讲学中适合的阅读方法。
  
  一、学前读可使用框架阅读法
  
  指初读课文,表层性朗读时的着眼于文章整体的阅读方法。根据某一类文体的内容特点和规律性,经过分析和归纳,形成一个个结构“框架”。在学习有关方面的内容时,便可按已有的“框架”去归纳和对比,迅速找到相应的内容,更好地把握记忆。如学习议论文《谈骨气》《反对自由主义》《开动机器》等即可采用此法。论文具有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那么这三个要素就可以构成议论文的阅读框架。按这一框架,我们在读以上几篇文章时,就要看它们提出了什么样的论点,怎样提出来的,用了哪些内容作论据,是怎样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也就是使用什么样的论证方法。边读边考虑框架中所涉及到的内容,读完以后就会对这一类文体的内容和特点掌握得更清楚全面。当然,框架阅读法的关键在于制定出适合的“框架”,而且该“框架”要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广泛的适用性。一般教科书的知识体系,如记叙文的六要素,小说的三要素,就是现成的框架。具体的阅读依靠框架的引导,而框架又不断受具体阅读内容的补充、丰富和完善,这样便能使阅读既多快好省,又不失其灵活性。从而掌握的知识也会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条理化,越来越巩固。
  为了达到训练的目的,学前读书还应达到四会:一会利用工具书读懂词句,读懂课文;二会围绕课后问题边读边想,自己解决问题;三会动笔在读过的文章上圈、点、批注;四会自己提出疑问,参与讨论,并在读的训练中,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在思考问题中,提高思维品质;在讨论质疑中,发展语言。
  
  二、教学中可使用逆向阅读法和立体交叉式综合阅读法
  
  1.逆向阅读法即阅读时不按常规先阅读文章内容,而是看到文章标题或文章论点时,先考虑这样的标题,这样的论点让我自己来写该如何写。 如在阅读《驳“实惠”论》一文之前,学生先对“学雷锋,不实惠”的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有的说学雷锋,做好事,不收钱不留名,可谓“名利双失”对自己来说不是太吃亏了吗……在大量的个人观点发表后,再去阅读课文,审查作者魏巍的论证思路,发现魏巍正是从逻辑上、从人生观上、从揭示“实惠”论的本质是“拜金主义”和“利己主义”三个方面来层层驳斥“学雷锋不实惠”的观点。与刚才同学们自己的想法比较,其差别是明显的。这样的阅读对文章的理解会更深刻,留下的印象也更强烈。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归纳出逆向阅读法一般遵循的顺序是:问题——思考——求证——对照——彻底理解。同时也可以看出,这种阅读方法的核心是独立思考,只有强调善于独立思考,充分调动思维的积极性,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2.立体交叉式综合阅读法完形心理学认为,人类的学习不是对个别刺激作出个别反映,而是对学习对象作出反应,即一种整体性的把握。因此“肢解课文,着眼局部的分析”是一种极端。然而我认为仅从整体入手,忽视了局部乃至细节的研究同样也是一种极端,正确地阅读理解方法应是“整体、局部、细节、大整体”诸要素的主体交叉和综合。如在阅读《大明湖》一文时,有些同学认为这是作者通过对大明湖美的景色的描写来抒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而有些同学则认为除了热爱之情外,还有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某种揭露和不满。两种意见其实反映了两种完全不同的阅读理解方法。确实,全文写了济南的优越地理位置,优美自然风光,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赞美热爱之情似乎溢于言表。但实际上《大明湖》一文只是《老残游记》这一小说的节选,就小说的总体而言,则主要是通过老残游程中的见闻和活动对当时某些官吏的残暴昏庸、社会的黑暗有所揭露。况且《大明湖》一文中还有一句值得玩味的话“如此佳景,为何没有什么游人?”这不禁使我们想起《五月的青岛》中老舍的感慨,“那时的青岛将不再属于青岛的人”“且让我们欣赏这五月的青岛吧!”其间透露出的复杂的情感是不言而喻的。而此处───《大明湖》一文蕴含着作者的情感也应是复杂的多重的。
  总之,课堂教学中的各种阅读方法其目的是在第一环节“读懂”后的第二环节中“读通”。要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是怎样表情达意的,其过程要注意:要紧扣重点,不面面俱到。要在教材确定重点训练项目的前提下,可根据课文的特色适当安排少量的一般基本功训练,引导学生自己去品尝、琢磨;要建立整体性观念,处理好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要引导学生在词句段篇的联系中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弄清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部分与部分之间的联系,获得对全文更透彻的理解,感悟精妙的语言表达形式。
  
  三、学后读可使用比较阅读法
  
  “有比较才有鉴别”,在阅读过程中对有关内容不断进行比较、对照和鉴别,既可以开阔眼界、活跃思想,使认识更加充分、深刻,又可以看到差别,发现矛盾,把握特点,提高鉴赏力。具体有同中求异比较法和异中求同比较法。1.同中求异比较法。在看似相同的内容中,仔细寻找细微差别,往往会有不到的收获。如在学习《孔乙己》一文时,大家注意到:写孔乙己到酒店喝酒受人嘲笑、奚落后,同样表现孔乙己死爱面子、自欺欺人的情景,在文中前后两处的描写却极不相同。其变化,正显示了孔乙己从窘迫到穷途末路的生活轨迹,透露出悲剧的色彩。2.异中求同比较法。所谓异中求同就是从个别中寻找一般,在个性中寻找共性。如对《故乡》中闰土人物形象的分析,除了可以通过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前后变化来分析,还可结合其它的人物加以比较来分析:如本文中的杨二嫂、《祝福》中的祥林嫂、《阿Q正传》中的阿Q。这些人,尽管他们所处时代不同、地域不同、身份各异,但他们都是旧社会下层人民群众的形象,他们同样热爱生活向往自由,但又同样愚昧麻木,最终被封建制度无声无息地吞噬,却又对自己的命运百思不得其解。找到这些共同特点,我们就会对鲁迅以“改造国民性的思想出发”揭示痛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和“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写作动机有了新的认识。总之,学后读的目的指理解后读,做到熟读成巧。通过比较阅读法可以加深同学的印象,联系一系列熟悉的人物形象可以更好地理解本课。
  综上所述,在阅读教学中加强阅读方法,这不仅使其更好的理解课文,更重要的是学生的主体观在这样的流程中得以真正确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内在潜能。
其他文献
小学语文课本中不乏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蕴藏着一个丰富的体验世界,与孩子们生活息息相关,折射出不同的人生态度和社会理想,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情感因素。对它的解读,自然要求读者用心去体验,并与作品中的人物进行“对话”,进行体验的碰撞和交流。而体验的前提和要素是以感性活动为基础的感受、感知。因此,在进行这类作品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获得对文章情感、内容、审美的积极体验,汲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发展个性
期刊
《我的叔叔于勒》是一篇讲读课文,现安排在苏教版九年级(上)第二单元。我一改以往的教学模式,做了一点尝试,安排两课时来教:第一课时,预习;第二课时,交流、展示和提升。第一节课的预习题是这样的:一读课文,要求:1. 介绍作者莫泊桑,画出生字词并借助工具书解决;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2. 找出能表明作者思路的词或语句,理清小说情节,想想课文情节的安排有什么特点?二读课文,要求:1. 课文主要写了哪几个人
期刊
情感是文学作品的生命,文学作品无情不能成文。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作品,包含着丰富的人文价值,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要解读文本的内在意蕴,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必须通过学生与文本的不断互动,才能激起情感的共鸣,从而自然地达到“情动于中而形于外”的境界。《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因此,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生命体验,
期刊
加强学校体育管理是以贯彻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战略思想,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新人。笔者根据自身经历,对学校体育管理谈几点思考,谨希望能得到行家的指导,对学校体育管理工作起到推动和完善的作用。    (一)体育课教学的管理    体育课教学是学校体育的中心环节,对体育课教学的管理是学校体育管理的重要部分。体育课是学校教育计划
期刊
摘要:创新是数学发展的渊源,关于初中数学教学创新方法的研究已经成为我国教育界研究的核心课题。笔者结合多年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践,对我国现有数学教学方法的不足提出了批判,进而思考了几种创新的数学教学方法。  关键词:初中数学 教学方法 创新    一、当前初中数学教学的现状及创新的必要性    在应试教育和旧的教育观念影响下的数学课堂,教师很多时候采用了满堂灌、题海战术,片面追求“高分”和升学率的教
期刊
近几年来,常常听到有些语文老师感慨:作文教学费力不讨好,多数学生写作完全是为了交差,只是生怕“辜负”了老师的一番苦心。  确实,不少学生谈“写”色变,一到作文课便提不起精神。有些作文课,往往是老师布置好了题目,学生就开始写作;而有些老师则是空谈写作技巧,学生听得云里雾里,以为好文章只能出自作家之手。  作文教学,应该从记叙文抓起。很多人认为记叙文就是写人记事的,具备了记叙文的六大要素,在遣词造句上
期刊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是适应时代对人才的迫切需要。我们语文教师要重视学习和研究陶行知先生的创造教育思想并加以认真借鉴和实践,开展创造教育,提高语文教学成效。  关键字:创造 教育 理论 语文 教学 运用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如何应对知识经济的挑战,如何面对发达国家的科技教育优势和竞争压力,如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正如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创造是一个民族
期刊
作文是语文学科中的重要部分,是学生语文素养高低的集中体现,是人们生活、工作、社交中最具实际意义的沟通和表达方式,是现代社会中人们必备的基本素养。因此,对于老师来说,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是不容忽视、重中之重的问题。下面从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引导学生走进生活、深入生活、观察生活、感悟生活     文学创作的源泉来源于生活,只有置身于丰富多彩的社会现实,创作才会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
期刊
摘要:习惯是指由于重复或练习巩固下来并变成需要的行动方式,习惯有好坏之分。在学习中好习惯养成了,学习效率可以提高,可以减少学习时的阻力,既不犹豫,也不拖拉,迅速地自觉地完成学习任务;而坏习惯在学习中一旦养成了,想改也不容易,而且好象是惯性运动,会行成恶性循环,想停止都很难。  关键词:效率 思想 勤动脑     现在语文教学中存在着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大多数学生都不重视语文,也不爱学语文,甚至有的学
期刊
外语学习中最常见的现象就是遗忘,整个外语学习的过程中就是不断克服遗忘,加深记忆痕迹的过程,而加强记忆痕迹的手段便是重复练习。但机械性的重复,往往事倍功半。这是由于机械性的重复并不能使新知识与固有的认识结构建立起实质性的联系,这时新知识是孤立的,因而也是漂移的,容易遗忘;另外,不断的重复,往往使学习者在心理上产生厌恶,因而主动性减退。所以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有效的记忆,以最终实现“知识的迁移”。如何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