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读袁行霈等编的《中国文言小说书目》(北大版),虽然厚厚一大本,读来却有兴味,因为它为我们勾划出了一个古老的、沉睡的小说林的轮廓。作者从浩如烟海的古籍中,辛勤爬梳钩沉,列举了二千七百多部小说的书名,并一一注明卷数、年代、版本、著录情况,作了必要的考订。这也是文物发掘工作的一种,有功于学术。
各类书目我都喜欢浏览,因为费时无多,即可过眼繁花千树。这好比登高望远,山川风物,尽收眼底,心理上便感到一种满足。至于积累文化、嘉惠后学更不待言。可惜,现在不少出版社宁愿在几本“热门”书上撞车,肯甘于寂寞出版这类书目者尚无多。(周)
杨滕西选编的《中国当代游记选》(旅游版),选收的多为建国以来游记文章中的精品。无论名家后学,都有佳作入选。书中所涉,几穷国内名山胜水、历代古迹。手此一书,虽身处斗室,也能神游天下了。本书的不足有三。一是作者小传不全,名家有,而无名者无;二是缺了台、港、澳的游记佳篇,因而不够全面;三是个别篇章水平不高,因系名家所撰而入选,遗憾!(刘学工)
教科书读来很难使人感到愉悦,但我还没听到过谁抱怨EssentialEnglish或New Concept English枯燥乏味,可见教科书不可一概而论。近读彭漪涟等编著的《趣味逻辑学》(中国青年版),感到确实是一本熔科学性、思想性、趣味性于一炉的好书。它是一本普及逻辑知识的广义的教科书。全书共分五个部分。每部分都是先提出一系列饶有趣味的问题,然后予以解答分析,最后再将本部分的逻辑知识作一小结。这种新颖的结构体系,反映了编著者的匠心。从这本书的尝试中,我们不仅看到我国教科书的编著正在努力摆脱枯燥乏味的可喜势头,也看到人们对于学与乐这对矛盾认识的深化。
(张贤勇)
一部美学普及读物,倘若文字不能做到“美”,那么“通”应该是起码的要求。可惜有的书连这一点也有欠缺。陕西人民版《大众美学》是个例子。该书57页有云:“实际倒也并非一律完全绝对尽皆如此”,48页:“庶几可以而且才能准确地抓住它们……”。书中语言之叠床架屋,语义之格难通,大率类此。就内容而言,全书也有一些地方观点前后矛盾。如第1页先强调原始人无爱美之心,但接下去又谓“原始人‘爱美’的观念,早在旧石器时代中期至晚期,就已经产生”,并列举考古发现以资佐证。
(姜云生)
买了一本《古今北京》,展望出版社出版,平装精印,美观大方。打开书,前面《编者的话》称:“这是一本出色的旅游书籍,也是一本史地知识性的良好读物。”翻到书的后面,却开列了近五十条勘误,看了首先增添烦恼:要一条条地前后对照着把正文改过,得花多少时间!我是搞新闻工作的,书中目录上有“独树一帜的新闻事业”一条,自然是先睹为快,于是一章一章、一页一页地翻找——因为目录后没注页码。在第304页,总算找到了“报纸”一节,却发现了问题:书中《光明日报》条说:“《光明日报》是中国各民主党派联合主办的全国性报纸。”但是,在一九八二年九月十七日的《人民日报》第七版上刊登的该报扩大发行的广告上,却说的是:“《光明日报》是中共中央领导的以知识分子作为主要读者对象的全国性综合性日报。”呜呼!孰信孰错!再翻下去,到“贡院”一节,又发现:书中说明、清时代,三月会试叫“春围”,八月乡试叫“秋围”,不对,应该是“春闱”、“秋闱”。没用三两分钟发现了两处错误,印象就稍欠“良好”了!当然,我也并不整个否定这本书,只是提醒一下而已。
(之达)
《清史资料》是清代历史资料专刊,已出三辑。这里的“清代”,专指鸦片战争以前。至于一八四○年以后的清代,则适用另一种专刊,即《近代史资料》。我常常耽心,如果碰到道光的起居注,会不会象俗话所说:“山阴不收,会稽不管”,成为伊索寓言里的蝙蝠?
问题更在于断代史。要是有人看了《清史通俗演义》不满足,想找一本有头有尾的清代史,那就只能去翻旧书堆。新编的清史,几乎无例外地写到鸦片战争前夜便戛然中止。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的《清史研究集》的《编者的话》讲了他们的看法:“清史研究的范围,当然应该包括清封建王朝自建立以迄覆亡的全部历史过程。因此,《清史研究集》将既刊登鸦片战争以前、也刊登鸦片战争以后的清史论著。”循名贵实,言之成理。可是,同是这一研究所集体编写的《简明清史》,却仍只叙述到一八四○年鸦片战争为止。
(谷林)
《中国道教思想史纲》(第一卷)(四川人民版)是一部填补空白之作,值得欢迎。但是它对《太平经》的分析上,生硬套搬存在和意识的问题,忽略了中国古代思想家并不注重世界的本原问题,很多关于形神关系的讨论是在次一级的层次上进行的这个特点,结果削足适履,背离了实际。又它对知人善任思想尤为重视,用了不少篇幅,但这与道教思想体系有何关连呢?本书毕竟不是人才学史纲,也不是思想史史纲。
(卢敦基)
周/刘学工/张贤勇/姜云生/之达/谷林/卢敦基
各类书目我都喜欢浏览,因为费时无多,即可过眼繁花千树。这好比登高望远,山川风物,尽收眼底,心理上便感到一种满足。至于积累文化、嘉惠后学更不待言。可惜,现在不少出版社宁愿在几本“热门”书上撞车,肯甘于寂寞出版这类书目者尚无多。(周)
杨滕西选编的《中国当代游记选》(旅游版),选收的多为建国以来游记文章中的精品。无论名家后学,都有佳作入选。书中所涉,几穷国内名山胜水、历代古迹。手此一书,虽身处斗室,也能神游天下了。本书的不足有三。一是作者小传不全,名家有,而无名者无;二是缺了台、港、澳的游记佳篇,因而不够全面;三是个别篇章水平不高,因系名家所撰而入选,遗憾!(刘学工)
教科书读来很难使人感到愉悦,但我还没听到过谁抱怨EssentialEnglish或New Concept English枯燥乏味,可见教科书不可一概而论。近读彭漪涟等编著的《趣味逻辑学》(中国青年版),感到确实是一本熔科学性、思想性、趣味性于一炉的好书。它是一本普及逻辑知识的广义的教科书。全书共分五个部分。每部分都是先提出一系列饶有趣味的问题,然后予以解答分析,最后再将本部分的逻辑知识作一小结。这种新颖的结构体系,反映了编著者的匠心。从这本书的尝试中,我们不仅看到我国教科书的编著正在努力摆脱枯燥乏味的可喜势头,也看到人们对于学与乐这对矛盾认识的深化。
(张贤勇)
一部美学普及读物,倘若文字不能做到“美”,那么“通”应该是起码的要求。可惜有的书连这一点也有欠缺。陕西人民版《大众美学》是个例子。该书57页有云:“实际倒也并非一律完全绝对尽皆如此”,48页:“庶几可以而且才能准确地抓住它们……”。书中语言之叠床架屋,语义之
(姜云生)
买了一本《古今北京》,展望出版社出版,平装精印,美观大方。打开书,前面《编者的话》称:“这是一本出色的旅游书籍,也是一本史地知识性的良好读物。”翻到书的后面,却开列了近五十条勘误,看了首先增添烦恼:要一条条地前后对照着把正文改过,得花多少时间!我是搞新闻工作的,书中目录上有“独树一帜的新闻事业”一条,自然是先睹为快,于是一章一章、一页一页地翻找——因为目录后没注页码。在第304页,总算找到了“报纸”一节,却发现了问题:书中《光明日报》条说:“《光明日报》是中国各民主党派联合主办的全国性报纸。”但是,在一九八二年九月十七日的《人民日报》第七版上刊登的该报扩大发行的广告上,却说的是:“《光明日报》是中共中央领导的以知识分子作为主要读者对象的全国性综合性日报。”呜呼!孰信孰错!再翻下去,到“贡院”一节,又发现:书中说明、清时代,三月会试叫“春围”,八月乡试叫“秋围”,不对,应该是“春闱”、“秋闱”。没用三两分钟发现了两处错误,印象就稍欠“良好”了!当然,我也并不整个否定这本书,只是提醒一下而已。
(之达)
《清史资料》是清代历史资料专刊,已出三辑。这里的“清代”,专指鸦片战争以前。至于一八四○年以后的清代,则适用另一种专刊,即《近代史资料》。我常常耽心,如果碰到道光的起居注,会不会象俗话所说:“山阴不收,会稽不管”,成为伊索寓言里的蝙蝠?
问题更在于断代史。要是有人看了《清史通俗演义》不满足,想找一本有头有尾的清代史,那就只能去翻旧书堆。新编的清史,几乎无例外地写到鸦片战争前夜便戛然中止。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的《清史研究集》的《编者的话》讲了他们的看法:“清史研究的范围,当然应该包括清封建王朝自建立以迄覆亡的全部历史过程。因此,《清史研究集》将既刊登鸦片战争以前、也刊登鸦片战争以后的清史论著。”循名贵实,言之成理。可是,同是这一研究所集体编写的《简明清史》,却仍只叙述到一八四○年鸦片战争为止。
(谷林)
《中国道教思想史纲》(第一卷)(四川人民版)是一部填补空白之作,值得欢迎。但是它对《太平经》的分析上,生硬套搬存在和意识的问题,忽略了中国古代思想家并不注重世界的本原问题,很多关于形神关系的讨论是在次一级的层次上进行的这个特点,结果削足适履,背离了实际。又它对知人善任思想尤为重视,用了不少篇幅,但这与道教思想体系有何关连呢?本书毕竟不是人才学史纲,也不是思想史史纲。
(卢敦基)
周/刘学工/张贤勇/姜云生/之达/谷林/卢敦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