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路遥创作的精神动力(下)

来源 :人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jun_x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9-0016-02
  一、路遥的感情经历
  路遥的初恋是一个叫林琼的北京知青,这个姑娘善良美丽,能歌善舞,路遥对他一见钟情。而林琼也被路遥的才华和人品所吸引,因而俩人很快坠入爱河。一九七零年,路遥和林琼都被大队公社推荐到县上,但指标不够,路遥悄悄把自己的指标让给了林琼。然而,林琼到了工厂后,却很快给路遥写了分手信。当时路遥恰巧又被免去了延川县革委会副主任的职务,此时的路遥遭受着两面打击,控制不住的失声痛哭。就在路遥对爱情心灰意冷的时候,又一名北京知青林达进入了路遥的视线。林达的彬彬有礼,开阔的心胸和视野让路遥再次对爱情充满了信心。林达帮助路遥读了大学,八年之后,他们结了婚,生了一个宝贝女儿路远。然而婚后的生活却并不尽如人意,一对几乎缺少磨合的夫妻,缺少情感交流的夫妻,他们之间的裂痕却越来越大。在路遥病重的时候,林达再次提出离婚。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路遥一直回避离婚这个话题,这种痛我想常人都能感觉到。只是在路遥不算幸运的两段感情经历中,他更深切的感觉到人生之不易,活着的不易。
  (一)《人生》中高加林的个人奋斗。
  路遥的个人奋斗信念已经清晰地展现在他的作品中。发表于1982年的中篇小说《人生》中的主人公高加林就是其中典型的个人奋斗者。笔者认为他的个人奋斗表现在事业和爱情两方面,可能这两方面又有交叉的地方。在事业上,他既有现代青年那种不断进取的,自强自立的韧性,同时又有勤劳、朴实的美好品质。没有考上大学的加林回村里当上了民办教师,对于当时农村上过学的娃娃,这份工作的重要性和价值是无法想象的。加林看不起父辈那样软弱无能,他要脱离父辈的生活模式。况且他是真心的热爱自己的教师工作,不仅仅是因为可以有机会转正,成为国家教师,更在于他发自内心的喜欢村里小学的一亩地,三捆窑,真心的喜欢这里的学生娃。只要站在斑驳的黑板面前,我们的主人公就在心里不自觉地涌起兴奋与欢乐。但是,好景不长,他的民办教师的位子就被大队书记高明楼的儿子三星顶替,他则成了地地道道的农民。在此期间,他有过愤怒,有过埋怨,但是他心里很清楚这并不是他想要的生活。就在他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姿态来磨练自己的时候,机会来了。经过叔叔的关系,他当上了城里的通讯员。城市给了他大显身手的机会,高加林在大脑中一遍遍的感慨,“生活一瞬间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一个农民的儿子,从田野上再一次来到城市。我知道这次进城,再不是一个匆匆过客了,我已经成了这个城市正式的一员。我的理想的风帆,就要从这里开始起航。我要珍惜这一切,努力学习,好好工作。当然,我也不会满足在这个小县城呆一辈子,我有更大的理想和抱负,但眼下能在这地方占据一个位置,我已经完全心满意足了[4]。”
  高加林既有作为一个年轻人功利自私的色彩,但更多地表现为加林有着强烈的进取心。带着这样一种矛盾,加林再一次的进城,并且还遇到了热情洋溢、真诚漂亮,对他主动示爱的城里姑娘亚萍,加林的矛盾激化了。他明白早晚有一天要做出选择时间到了,只是没想到会来的这么快,这么的戏剧化。这个选择对于巧珍来说是多么的不公,对他自己也是何其的残忍,但此时的加林明白上了这钩杆,下不来了。他要跳出农门,不能在高家沟的土地里刨挖一生,而这些巧珍是不会明白的。他痛苦的和巧珍分手,有他的虚伪,更有他的无奈与不甘。而后的情节就是克南的母亲揭发了加林走后门进城工作的事情,加林痛苦的和亚萍分手。至此高加林似乎再一次一无所有,甚至比上次摔得更狠。这是一幅具有悲剧感的画面,这种偶然性的悲剧似乎又有很大程度的必然性。高加林的自尊与自卑、脆弱与勇敢、朴实与虚伪都是正常的人性表现。一个明明有能力才华的青年,却被有权有势的人从教师队伍除名,随后他靠自己的“权势”进了县委大院,而又被纪检会合法的将他重新除退,高加林的奋斗历程中充满了失败的记录。刚步入社会的青年,要求上进没有错,只是理想不能过于现实化,盲目的追求实际得不到的东西。文学是一面镜子,高加林就是一个典型的,有丰富内涵的形象。他的顺境与逆境,长处与弱点,教训与悲剧都值得当下的青年借鉴。
  (二)《在困难的日子里》马建强的个人奋斗。
  《在困难的日子里》的主人公马建强,在1961年以全县第二的成绩考上高中。背着“百家粮”走进县立中学的建强将要面对重重困难,首先是物质层面。他出身贫寒,又恰逢最严重的三年自然灾害的年月,缺衣少穿,饥肠辘辘是他的生活常态。而他的同学又大都是干部子弟,他们的父母有工资,吃饭穿衣还是相当宽裕的,这种贫富差距实在太大了;其次是精神层面的,自卑,被嘲笑与被侮辱,是一个贫寒子弟经常性的遭遇,如宿舍的丢馍事件,还有同学周文明的诱惑。在这种沉重的心理压力下,成绩下滑。极端的贫穷也使得他极端的自尊与自爱,终于幡然醒悟,在期末考试中取得了全班第一。即使饿得头昏眼花,也从不拿别人地里的瓜果充饥;拾到钱和粮票也主动交给老师;在自己已经饿的麻木的时候,还是会把仅有的一点土豆和玉米拿给讨饭的母女。支撑马建强精神信念的只有自己的清白,他最终赢得了同学的友情,尊重和朦胧的爱。同学吴亚玲对他表达了朦胧的爱意,“我喜欢和钦佩你的毅力,你的人品,你的学习精神[5]。”马建强用他的上进和奋斗赢得了同学的尊重和信任,正如尤金奥尼尔说过的:“当人在追求不可企及的东西时注定是会失败的,但是他的成功在追求和斗争中[6]。”
  在当下这样一个物欲横流、追求实用与功力主义的关系社会里,通过个人奋斗取得的成功是唤醒懦弱无知的最好武器。笔者相信在今天的社会,几乎每个人都具备获得成功的基础和条件,而前提是我们是否相信我们自己的努力和奋斗的价值。“从来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国际歌》中激昂的号角已经吹响,催发我们每一个人奋斗的热情。跟随路遥的脚步,以一个普通劳动者的心态,以初恋般的热情和宗教般的意志,成就属于自己的事业。   二、平凡的世界需要平实的生活态度
  (一)受到儒家思想中“家本位”“人性观”“劳动观”的影响。
  1.“家本位”的思想根深蒂固。
  “家族本位在国人的思想中已经根深蒂固,家庭是国人生活的宇宙,具有超强的向心力和凝聚力[9]” 对于路遥这样一位从农村走出来的作家,“家庭观”在他的身上自然就表现的很真切。在路遥的系列作品中,特别是《平凡的世界》里面关于家庭成员之间互帮互助的温馨画面应该是最能打动读者心灵的部分。在路遥的写作过程中,不管是在甘泉招待所还是在煤矿基地,他的身边始终带着女儿路远的两张照片。女儿就是他的精神寄托,家的希望。然而,路遥没有给女儿留下任何物质的财富,没能像他的祖父交给他父亲一块土地和几孔窑洞,他没来得及很好的孝顺自己的养父母和亲身父母,这对于路遥来说应该是最深的遗憾。
  2.人性观。
  对于人性,路遥坚决反对将人简单的分为“好人”与“坏人”。他认为,作家看待人的层次绝不能简单化,不管什么时候看人都要用复杂的眼光,只有这样,才可能挖掘人的更深层次,才可能把人的各种情态写出来,才可能让读者接受你的作品,因为你的人物是真实的。路遥作品中的人物塑造都坚持了这种原则,不管是高加林还是巧珍、德顺爷爷,都很难用一种简单的标准来衡量。就连“二流子”王满银,路遥也在尽力的挖掘他人性中善良的一面。最后结束了流浪汉似地生活,回家和兰花好好地过日子。
  3.劳动观。
  对于劳动,路遥始终坚持作家不要丧失作为普通劳动者的感觉。在他看来作家是个体劳动,同时也是一种创造性劳动。这种独立的劳动非常艰苦,没有人可以替代。有时候一旦进入创作过程,尤其是篇幅较大的作品,就会有一种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感觉,等于一个人在纸稿上进行一种不为人知的劳动。精神时刻都有垮下的危险,这时候就需要一种实实在在的精神,需要坚强的性格,需要自我反省的精神,他始终认为“写小说,这也是一种劳动,并不比农民在土地上耕耘就高贵多少,它需要的仍然是劳动者的赤诚而质朴的品质和苦熬苦累的精神。和劳动者一并去热烈的拥抱大地和生活,作品和作品中的人物才有可能涌动起生命的血液,否则就可能制造出一些蜡像,尽管很漂亮,也终归是死的[10]。”
  歌德说:“对于一个从不断的追求中体验到快乐的人,创造本身就是一种幸福,他所创造的财富却没有意义。”路遥以朴实语言铸造俗事的人生,以平凡的叙事锻造出高尚的精神世界。如今高加林、孙少平、孙少安等人物依然能让年轻一代读者心头为之震撼,他也一跃成为年轻人奋斗的标杆。特殊地域、特殊年代农民的儿子,自卑与自傲,鄙俗与卓越集于一身,他是中国当代文学的精神丰碑。
  参考文献:
  [1]路遥.《早晨从中午开始》[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第49页
  [2]张艳茜.《平凡世界里的路遥》[M].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2013.第304页
  [3]路遥.路遥文集(二)[M].西安:山西人民出版社,1993.第450-451页
  [4]路遥.《早晨从中午开始》[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第483页
  [5]路遥.路遥文集(二)[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第452页
  [6]Eugene Neill.Theory of tragedy[M].Journal of the American writer literature theory.Shanghai:Life.Reading.Knowledge Sanlian Press,1984.Page 243
  [7]路遥.路遥文集(一)[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第17页
  [8]吕静.陕北文化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第58页
  [9]金元浦.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第637页
  [10]路遥.《早晨从中午开始》[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第111页
其他文献
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中“乌鹊”究竟为何意,历来说法不一,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认为这是诗人用乌鹊无依比喻人民的流亡,甚至有人说:“窥
摘要:音乐教学也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主要发挥主导的作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有效运用,能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地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也能使得学生们在有限的课堂音乐天地里,去享受音乐带给他们的乐趣,而且还利于激发学生充分发挥自己想象的翅膀,来获取一种美的享受。  关键词:高中音乐:多媒体辅助教学:整合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
摘要:计算机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被广泛的应用到每一个人的生活、工作以及学习当中。但是由于计算机应用非常广泛,技术非常复杂,导致计算机网络出现了许多安全问题,严重威胁到广大网民的安全。本文简单的介绍了计算机网络安全以及防火墙技术,并分析了防火墙技术在计算机网络安全中的应用。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安全;应用技术  一、计算机网络安全及防火墙定义  1.计算机网络安全定义。国际标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