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初中数学课堂如何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haosw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人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创设有效的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还可以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质量。那么,究竟如何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有效的情境呢?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几点看法。
  【关键词】:初中数学 情境 课堂 有效
  一、有效教学情境的创设应注意以下几点
  1.情境创设要体现学科特色,紧扣教学目标和内容,凸现学习重点,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2.创设的情境要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情感的发展,形成正确的科学态度和世界观。
  3.创设情境的内容要科学,难易要适度,时机要恰当;要有针对性、目的性,使学生思维清晰;要考虑多样性,追求情境的高效益。
  4.情境创设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善于发现、挖掘、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二、新课引入的情境创设--导趣引思
  创设使学生在认识上产生矛盾和冲突的问题情境,能够激发学生求知的心理状态,产生学习的迫切需要,上课伊始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促使学生主动思考,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讲解《有理数的乘方》新课时,可以"印度国王奖赏象棋发明家的故事"为素材,设置问题情境来引入新课,从而发现规律,尝试"以此类推第五个、第六个格子中应放多少粒麦子",再列出计算第64个格子中麦粒数的算式。以此来引入新课,增加了趣味性,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效果立竿见影,学生立刻就集中了注意力。从而使学生在观察思考、尝试、列式中,感受到有学习新知的必要,继而形成稳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并依据问题与故事中麦粒放置规律,引发联想,使学生思维迅速活跃了起来,使学生的全部心理活动参与到了这节课的学习中来。
  三、评价教育情境的创设--以人为本
  新课程标准突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更关注人的发展。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对学生学习数学的行为、态度和所取得的进展的判断,积极创设评价教育情境,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获得真实的成就感。
  例如:已知;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k2x2 2(k-1)x 1=0有实数根,求k的取值范围。
  对于此题,学生经常犯这样的错误:因为方程有实数根,所以()≥0,从而得k≤0.5。对于这样的解答,教师本来准备这样评价:你把k≠0这个条件漏了,不符合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但这样的评价显然缺少鼓励与启发,于是改为如下的评价:你已经得到了答案的一半,思路也很清楚,再想想,当k≤0.5时,能否k=0,为什么?这一评价内容的改变,既增添了鼓励的成份,又指出了回答的不足,暗示了思考的方向,显然较原来的评价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信心。
  四、结合趣味故事创设问题情境
  初中生由于年纪普遍不大,因此他们对一些故事都非常感兴趣。为了打破数学课堂过于沉闷的氛围,我们数学教师可以适当的结合一些故事创设问题情境。这样便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快速集中注意力。
  例如,我在执教"有理数的加法法则"的时候,为了更好的创设问题情境,我给学生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在一座原始森林里,有两只小松鼠在玩耍,玩着玩着它们发现了一棵结了很多松子的大松树,看到此种情况,两只松鼠快速的爬上了大松树。其中的一只松鼠先爬了4米,然后爬了3米终于摘到了很多松子;而另外一只松鼠先爬了5米,但是不小心又失足滑下了1.6米,结果晚了一步。"同学们听到这个故事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当中,看到这种情况,我适时的抛出问题:"请大家算下这两只松鼠各爬了多少米,另外一只松鼠还要爬多高才能够到松子?"问题抛出之后,学生纷纷计算起来,得出了问题的正确答案。在我的引导之下,学生也逐步掌握了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结合故事创设问题情境是一种有效的问题情境创设方法之一,只要运用的合理就可以创设出高效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五、联系实际,创设生活生活情境
  用实际问题创设问题情境,能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把数学知识与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起来,使他们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会用数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见一个好的情境,能使学生在不经意间学到有用的数学,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求知,不断地尝试探究解决新问题。
  六、课堂小结情境的创设--画龙点睛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新课导入、新课讲解、课堂练习固然重要,但课堂小结同样不可忽视。如果课堂小结恰到好处,可以收到锦上添花的效果,使整个教学过程更加完美。如在讲"垂直于弦的直径"第一课时,课堂小结只有两句话。即"本堂课我们学习了一个定理(垂径定理),发现了一种方法(作垂直于弦的直径为辅助线来解有关弦的问题)。"这样的小结耐人寻味,只须寥寥数语,就归纳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便于学生掌握数学思想方法。
  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地创设教学情境:比如利用信息技术创设直观教学情境;利用类比联想创设知识迁移情境;利用信息技术创设自主学习情境;通过游戏或竞赛的方式创设合作交流情境等等,让学生独立观察、比较,主动联想、归纳、类比,来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不断地去感受、去发现、去交流、去评价,构建起属于自己的知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七、结语
  总而言之,创设有效教学情境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方式还有很多,比如结合游戏创设情境、结合多媒体创设情境、结合角色表演创设情境等。在此就不一一赘述。希望本文可以对初中教师如何创设有效教学情境有所启发,引导更多的一线初中数学教师参与到该问题的研究当中来,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施福涛. 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策略[J]. 教学与管理
  [2]吕桂侠.初中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几种方法[J].中国校外教育
  [3]徐学谦.如何创设情境进行数学教学[J]. 教育教学论坛
其他文献
课堂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提高教学质量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也是核心问题。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较轻松地获得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自己的点滴做法。  一、激发学习兴趣,提高主动参与的有效性  学习兴趣的激发是形成学习积极性的内在因素,它是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利用一定的诱因,使已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变为活动状态的过程。有兴趣的学习是富有主动性
【摘 要】自学能力的培养是知识掌握的基础,建构数学课堂以培养学生自觉学习能力是创新的基石。一、创设情境,"兴趣"激发求知动机;二、建构和谐高效的课堂促进学生自主探索;三、建构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促进课堂交流。  【关键词】建构课堂 创设情境 自主探索 平等交流  任何学习都是学习者的一种积极主动的求知过程,学习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而是根据先前的认知结构,有选择性地感受外在信息,解读当前信息的意义
【摘 要】本文笔者以信息技术为切入点,对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目的是为信息技术基础上的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提供指导和借鉴。  【关键字】信息技术 高中数学 探究式教学 教学情境 积极性  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和进步,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教育行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于高中数学教学而言,需要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加强对探究式教学的探索,进而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培养学生的
按照省审计厅计划安排,我于2017年4月23日至28日参加了在清华大学举办的河南省审计机关领导干部能力提升研修班。草长莺飞的四月,有幸和厅领导及市局局长、处室负责人一起度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激发兴趣--自主探究的能力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可见,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成份。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呈现出求知若渴的学习状态呢?除了认真进行道德思想教
【摘 要】众所周知小学应用题是数学题研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推理,猜想等活动合理的解决应用问题,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使小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氛围中学到真知识。  【关键词】小学数学 应用题 教学研究  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研究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应用题解决能力是《新课标标准》的重要目标。因此如何进行小学应用题解决的教学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