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音乐审美教育不仅能够提高审美鉴赏能力,还有益于身心健康,所以从另一个层面渐渐提高了人民的整体素质,从而促进了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大发展,所以它具有历史必然性,也终将成为我国学校教育的重点和核心,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
关健词:音乐教育培养素质发展
音乐审美教育是当今21世纪发展的新潮流,不僅仅带动了我国音乐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带动了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也帮助我国在培养音乐人才方面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一、音乐审美教育的定义以及对音乐审美教育的认知
自古以来,中国的音乐只是单调的演唱和演奏的形式,却很少有人去深层的了解音乐当中的美。直到当今社会告诉发展的今天,一些人提出了音乐美学来,我现在讨论的音乐审美教育就是音乐美学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
(一)音乐审美教育的定义
音乐审美教育就是指在音乐教学中,把所有的教学操作和教学因素(比如教学方法、教学目标、教学环境、教学评价等)全过程转化为审美对象,让整个教学过程动静结合起来,让学生自主去发掘美的欣赏、美的表现,让内在美和外在美高度统一起来。
众所周知,音乐的独特性决定了它具有反映现实生活和传递人与人之间感情的功能。音乐形象基本表现手法为旋律和节奏,是由乐音形成的。我们主张的音乐教育应当让被认识到它是寓于音乐形象之中的。
(二)对音乐审美教育的认知
人皆所爱的是音乐之美。关于此的佳话传说数不胜数,这反映着人们对音乐形象具有源自于内心的认识。柏拉图曾经说:“音乐教育相比其他的教育来说重要的太多,旋律有强大的力量可以侵入心灵的深处,如果教育方式合适,就会浸润心灵,看到美的东西,就会赞美。作为滋养,因此自己的性格也就变成高尚优美的了。”奥夫斯是传说中希腊的最伟大的音乐家,凡是听到他的音乐的野兽们都驯服的躺在他的身边。在我国也有这样的传说。据说春秋时代的晋国乐师,师旷鼓琴时,居然能使白鹄停落在上面,玄鹤衔珠在中庭舞蹈。富于魅力的音乐美被这些音乐感动鸟兽的故事增加了一层神奇的色彩。就像《艺术概论》一书中所说:“缺乏应有的一书修养,就难以找到欣赏作品的途径。”
随着我国的音乐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和音乐教育改革的深入,在我国音乐教育中“相关文化”与“音乐审美”的观念越来越引起音乐老师们的重视。
在很早,古希腊哲学家就提出把智、体、德、美四个方面编织在一起来行成一个完整的人。”我国通过多年的教育实践,把“智、德、体”不完全的“三育”发展到了完整的五育“德、智、体、美、劳”把“美育”放在恰当的位置,是21新世纪音乐教师们所面临的挑战。
“音乐美育”的政治功能、教育功能、价值功能,都在音乐流动的一瞬间展开,于此同时它还慢慢地影响着人的情操、情绪、性格以及情感的变化,从而鼓励人们去塑造健全向上的人格和绚丽多彩的人生。在小学实施审美教育的主要方向应该是艺术类科目(即音乐、文学、美术),音乐、文学、美术等各种艺术形式尽管都有独特的艺术发展规律,还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内在结构,但最终它们都围着同一个共同的目标——人类的感情思想,去抒发、揭示、展现、描绘各自的艺术魅力。在小学审美教育中各具特色,一同为学校审美教育组成一个八音协和、五彩缤纷的音乐世界。
二、中国音乐审美教育的社会意义
(一)音乐审美教育在经济文化大发展中对培养人才起到的作用
2002年7月25日国家教育部颁布并实施的《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中指出:艺术教育是学生素质教育重要的有机部分,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实施途径和主要内容。艺术教育在培养全面发展人才方面具有着特殊的且不可替代的职能。艺术教育具有综合性强、知识面广的特点,以提高和发展学生的审美修养和审美能力为目的。它不单单是一种以单纯的单纯娱乐和传授技能为目的的,而是通过音乐美的内容和形式,让受教育者的人生观和道德品质、爱国主义精神、民族艺术审美观得到全面提高为目的的素质教育。目前的音乐教育会使人们得到音乐美的塑造和陶冶,从而全面发展。人的审美能力对包括联系、感知与理解、情感等多种心理活动的一种全面判断能力。所以,音乐审美教育即指对人的音乐的想象能力、音乐听觉感知能力、音乐情感的表达能力与领悟,它对培养高素质人才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1.提高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音乐是一门想象的艺术,音乐可以让听众自己把某一些的生活经验和这些富有情感的声音相联系,从而产生出生动的想象和联想,来引起强烈的情感反应。在音乐审美的教育中,我们要充分利用音乐的抽象性和可塑造性来开发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从而提供条件来让创造想象力充分展开。生动形象的音乐表现、欣赏、创造性活动可以激活学生的创作冲动和表现欲望,让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得到充分的提高。
2.提高人们对音乐的感知能力,为提高人的音乐审美能力奠定了基础
因为音乐是听觉上的一门艺术,必须拥有好的听觉感知能力才可以感受到音乐的真谛,并且得到进一步学习音乐的机会,所以音乐审美教育把培养音乐的听觉以及感知能力来作为音乐的基础。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对于美的感知能力并不是先天遗传来的,必须在后天的学习中不断感受音乐来渐渐养成。
音乐听觉感知能力越高对作品的听觉感受就更加细致,从而对作品本身的情感体验就更深入和真切,更善于通过音乐来展现自己内心的多种情感。而作为实施这一理念的主要操作者,在我们的课堂上要借助“听”的手段,让学生反复“听”来鉴赏音乐,通过多次的倾听去感受音乐的旋律美、节奏美、结构美、音色美,并透过它们去感悟音乐的意境美、情绪美。
3.对人们的身心健康有一定的帮助
好的音乐可以让人心情愉悦。实践证明,音乐对于保持身心健康有很好的帮助。愉悦的音乐让人精神焕发,而伴随着情感的变化,能使人拥有优秀的品质和高尚的情操,会使人精神振奋、身心和谐、心情开朗,还会起到消除身心疲劳的作用。就像马克思曾经说过:“美好的心情会比十副良药更能解除疲惫和痛楚。” 所有的艺术中,音乐是最擅于抒发人情感的一种艺术形式,音乐审美教育对提高人对音乐情感的表达与领悟具有促进作用。它还可以陶冶人们的情操,提升人们的道德情感,打造一个高尚和完善的道德人格,让人们的身心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音乐拥有德育的作用和功能,可音乐审美教育的优势更在于通过情感方面给人的道德观念给予支持。通过审美的形式来完善和培养人们的道德人格,它对人们的感染力深入、强烈、持久和自然,对道德情感有升华作用。“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优秀的音乐不但是一种教育方式,还能培养人们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同时也是一种政治手段,来改变社会遗风,制造一种美好的社会道德氛围。
音乐审美教育对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协调健康地成长、对于开拓型人才的培养、完善人格的形成和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它是不能被学校教育中其他的学科所能替代的。加强学校音乐审美教育,对于培养21世纪高素质创新人才和提升全民族的音乐文化素养具有长久的历史意义。
(二)音乐审美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先秦时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观点,认为缺少了音乐审美教育,教育就是不完全的,就不能使人的精神进入更高的境界。在古希腊的斯巴达教育体系中,要求儿童要学唱军歌和赞美诗,把音乐看作培养儿童纪律和鼓励儿童勇气的一种工具。中世纪的欧洲,人们继承了古罗马古希腊的教育和文化。这些音乐教育的历史证明了:任何艺术都可以表现人类的情感,但音乐教育是最具情感的艺术,在培养人的审美趣味及高尚情感方面起着其他艺术和教育所不可取代的影响。也正因此,自古至今音乐审美教育始终在教育的过程中扮演着不可缺少的角色。
伴随着社会与文化的发展,近几年来音乐审美教育在国民教育中的重要性日渐突出。国民教育,作为国民学校教育中的音乐教育,是针对全体国民的素质教育,是面向每一个学生的,他们都是受音乐教育的对象。然而现在,我国校园里还存在着将音乐教育低于或等同于其他课程的现象,或者不够重视,或者只注重音乐技能、知识的训练和传授,并不是很好地把技能和知识的学习与音乐能力和兴趣的形成有机地相结合起来,这种认知上的误区会导致音乐审美教育丧失艺术性,也会让音乐审美在教育中的特色功能得不到恰当的发挥。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在学校教育中对音乐审美教育产生新的认识。
1.提升对音乐审美教育的认识
捷克教育音乐家西赫拉提出,音乐教育要首要研究的问题就是:在教育的过程中,怎么样看待音乐教育?音乐起着什么作用?它的基本思想又是什么?音乐教育也被作为实施美育的重要方法,音乐教育被认为是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音乐教育中的审美本质,不但具有其他学科所共有的认知功能,还显示出它特殊的教育功能,即用它“直指人心”的审美功能让每一个人自身美的潜质得到培养和挖掘,来达到塑造人格和提升人的心灵的目的。
2.树立以音乐审美教育为学校音乐教育核心的理念
美育会渗透到学校教育的每一个过程中,目的明确地、循序渐进地、系统地培养审美能力和传播审美知识,对最核心、最本质的内容,即美,培育各个层次受教育者的理解、感知、评价、体验、鉴别以及再创造的艺术审美能力。这是人类自我教育的独特方式,同时也是人类文明的一大标志,它会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培养21世纪新人才不可或缺的重要教育。
总的来说,审美教育已经成为当下教育的重中之重,各中大院校都必须把音乐教育放在首要地位,从而提升21世纪的新型人才的整体素质,让每一个学生都具有感受美的感知,具有了解美的能力。
三、音乐审美教育的必备要素
音乐教材是音乐教学的依据,是学生获得音乐审美感受和体验的客观条件。选择与编写具有欣赏价值,能够唤起美感的歌曲和乐曲作为音乐教材是极其重要的,它是音乐教学审美化的基础和前提。音乐教材的审美因素包括立意美、情感美、音韵美、曲调美、配器美、伴奏美等:立意与情境之美对学生有着深刻的感染力,会使之心灵萌发美的种子。好的歌曲教材应“动听”、“耐唱”,只有优美的曲调,才能产生动人、感人的艺术魅力。曲调和音韵的美磁石般地吸引着学生,久而久之,自然就形成了“润物细无声”的审美功效。音乐欣赏教材还应体现经典性与文獻性,展示人类音乐文化的精华,展示美的结晶。器乐教材要着眼于简洁,洗炼的编配,显示其音色、织体的丰富之美、变化之美、和谐之美。
音乐教学作为审美教育的一种方式和手段,有着与一般学科不同的教学方法。主要体现为:从感性入手,以情动人,以美感人,重视教育的潜效应。概括地说,它遵循着以下六个基本原则:
(一)情感性原则
音乐是情感艺术,音乐给人情感的投入比其他艺术有力得多,能更直接更有力地进入人的情感世界。审美教育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情感教育。音乐教学中牢牢地把握情感性原则,不时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会有效地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使其在情绪勃发与激动中,享受美感,陶情淑性。
(二)形象性原则
形象性是音乐艺术的主要特点之一。由旋律、节奏、和声等音乐语言所创造的音乐形象,具有声态、情态、形态、动态等一系列形象化特征。音乐审美教育正是借助这些具体可感的形象来诱发和感染教者。因此,在音乐教学中强调形象化原则,以美引真,最易为学生接受,尤其是在乐理、识谱等教学中,变抽象、枯燥的概念为生动有趣的形象,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欣赏性原则
音乐教学中一切活动都具有欣赏性,音乐教学的全过程都应体现欣赏的意义,在课堂里师生用审美的态度来共享音乐,通过唱、奏、演等手段来体现音乐之美。
(四)愉悦性原则
音乐教学的愉悦性是审美教育发生情感体验和优化效应的心理机制。当学生处于愉悦状态的时候,最易于形成兴奋中心,这种变“苦学”为“乐学”的状况,最适于在音乐教学中体现。音乐教学方法趣味化和游戏化,不仅给学生带极大的快乐,而使他们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产生积极主动的、持久的学习热情。 (五)实践性原则
音乐是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学科,要特别注重学生的参与意识,鼓励学生对音乐作出积极的反应。在教学中,使学生既听(欣赏)且动(反应),能够讲诉出曲表达的意思、奏出乐曲的内容、体验到内在情感、吟唱出音乐主题,编配出较好的伴奏……同时,使学生在具备较好的课内学习能力同时,具备组织、参与课外音乐活动的能力,通过组织合唱队、乐队、舞蹈队、创作小组、开展文艺演出、歌咏比赛、音乐欣赏会等活动,增强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和艺术实践能力。
(六)相互交流性原则
师生之间和谐的情感交流是音乐教学优化审美功效的首要标志。艺术不能容忍说教,审美不能依靠灌输,施教者与受教者凭借音乐审美媒介交流审美信息,这里没有智力教育和道德教育那种权威性和强迫性,教学双方完全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建立这种良好教与学的关系的关键在于施教者,音乐教师应把情感纽带首先抛向学生,创造一种平等民主,相互交流的教学气氛。
四、当代音乐审美教育的新发展
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改革运动使素质教育蓬勃发展,至今拥有了充分的实践成果和理论,从而美育的观念已经得到很大程度的推广和肯定。可是,当代的音乐审美教育的理念和传统的美育观念相比较又有了许多创新的定义。传统美育的本质是一种情感教育。而现如今,包含人文学科在内的科学发展总体的特是一种既高度的分化,又高度综合的趋势,我们现在所谈论的音乐审美教育同时涉及众多的学科,包括音音乐美学、音乐心理学、乐教育学、思维科学和音乐社会学等等。所以,对音乐审美教育新定义的阐述是离不开相关学科的发展的。当然还有部分自然学科的研究,也在不同层面上丰富了音乐审美教育的新定义。这一切都在提示音乐工作者们,必须依靠实践活动从教育内涵方面来学习、运用和理解审美教育的手段,让受教育对象得到最大限度和全面的審美教育,在教育中努力的做到实践和理论的完美结合。
(一)当代音乐审美教育的发展前景和社会意义
1.音乐审美教育拥有第一生产力的作用
当下的经济知识时代要求人才都必须具备创新能力,而音乐审美教育对培养人的创造力当中的想象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说明了,音乐的审美教育拥有第一生产力的作用。这突显了音乐审美教育的社会地位及功能。
2.音乐具有娱乐、审美、教育三大基本功能
不论主体具有怎样的音乐条件,他鉴赏音乐的能力总会高于他所从事的音乐演奏和制作的能力,因此,音乐审美首先是隶属于大众的,也正因为如此,音乐审美教育具有了充分的普遍性和社会性。在美育的角度来看,音乐也是美育中诸多形式的纽带,音乐依靠它特有的节奏美、音响美、旋律美来提升审美主体的审美感知。因此,重视音乐审美教育对提高全民族的审美能力和审美趣味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3.音乐审美教育可以促进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因为当下社会的激烈竞争以及高速的生活节奏,让人们的身心饱受着从未体验过的压力,各种精神类疾患成为了时代病。所以人们应该开始拯救自我,尤其是拯救自我的心理创伤,这已然成为全世界共同的任务。音乐审美教育可以阻止人们情感的“异化”,让人们身心和谐的发展乃至让全社会和谐发展,这是其他教育不能取代的。
德国作曲家瓦格纳曾说过:“心灵的器官是音乐,心灵的艺术意识语言是音乐。”当我们接触一部音乐作品的时候,真正感受的是作曲家的灵魂和情感。在每一部好的音乐作品深处都有埋藏着一个的灵魂。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过:“乐调与节奏有最强烈的力量来深入心灵的深处,假如教育的方式能适合,他们就会通过美来浸润心灵,使他因此美化”。音乐可以美化人们的灵魂,也能增强大众对于美好愿望的不懈追求;音乐还可以培养人们的情感,发展人的想象力,激发人们的强烈欲望来对美好未来不懈追求。审美功能的实现,会提高人们的修养层次和文化内涵,拥有广泛的社会意义和实践效用。所以说,发展和加强音乐审美教育实践和理论的研究具有悠远的社会意义。
综上所述,音乐审美教育是通过音乐艺术对学生进行的审美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而审美能力决定着一个人的审美观、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与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紧密相连。因此,音乐审美教育渗透于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成为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杨会琼,《课程教材教学研究》[J],2007(4)
[2]朱光潜,《柏拉图文艺对话录》[P],2000年版
[3]梁玖,《艺术概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4]陈虹,《科学教育》[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93年版
[5]郁文武、谢嘉幸,《音乐教育与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6]姚思源,《中国当代学校教育·音乐教育文选》[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7]戈尔曼,《情感智商》[M],上海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作者简介:
王俞璎(1995.7),女,汉族,甘肃天水,硕士在读,西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声乐演唱专业。
关健词:音乐教育培养素质发展
音乐审美教育是当今21世纪发展的新潮流,不僅仅带动了我国音乐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带动了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也帮助我国在培养音乐人才方面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一、音乐审美教育的定义以及对音乐审美教育的认知
自古以来,中国的音乐只是单调的演唱和演奏的形式,却很少有人去深层的了解音乐当中的美。直到当今社会告诉发展的今天,一些人提出了音乐美学来,我现在讨论的音乐审美教育就是音乐美学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
(一)音乐审美教育的定义
音乐审美教育就是指在音乐教学中,把所有的教学操作和教学因素(比如教学方法、教学目标、教学环境、教学评价等)全过程转化为审美对象,让整个教学过程动静结合起来,让学生自主去发掘美的欣赏、美的表现,让内在美和外在美高度统一起来。
众所周知,音乐的独特性决定了它具有反映现实生活和传递人与人之间感情的功能。音乐形象基本表现手法为旋律和节奏,是由乐音形成的。我们主张的音乐教育应当让被认识到它是寓于音乐形象之中的。
(二)对音乐审美教育的认知
人皆所爱的是音乐之美。关于此的佳话传说数不胜数,这反映着人们对音乐形象具有源自于内心的认识。柏拉图曾经说:“音乐教育相比其他的教育来说重要的太多,旋律有强大的力量可以侵入心灵的深处,如果教育方式合适,就会浸润心灵,看到美的东西,就会赞美。作为滋养,因此自己的性格也就变成高尚优美的了。”奥夫斯是传说中希腊的最伟大的音乐家,凡是听到他的音乐的野兽们都驯服的躺在他的身边。在我国也有这样的传说。据说春秋时代的晋国乐师,师旷鼓琴时,居然能使白鹄停落在上面,玄鹤衔珠在中庭舞蹈。富于魅力的音乐美被这些音乐感动鸟兽的故事增加了一层神奇的色彩。就像《艺术概论》一书中所说:“缺乏应有的一书修养,就难以找到欣赏作品的途径。”
随着我国的音乐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和音乐教育改革的深入,在我国音乐教育中“相关文化”与“音乐审美”的观念越来越引起音乐老师们的重视。
在很早,古希腊哲学家就提出把智、体、德、美四个方面编织在一起来行成一个完整的人。”我国通过多年的教育实践,把“智、德、体”不完全的“三育”发展到了完整的五育“德、智、体、美、劳”把“美育”放在恰当的位置,是21新世纪音乐教师们所面临的挑战。
“音乐美育”的政治功能、教育功能、价值功能,都在音乐流动的一瞬间展开,于此同时它还慢慢地影响着人的情操、情绪、性格以及情感的变化,从而鼓励人们去塑造健全向上的人格和绚丽多彩的人生。在小学实施审美教育的主要方向应该是艺术类科目(即音乐、文学、美术),音乐、文学、美术等各种艺术形式尽管都有独特的艺术发展规律,还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内在结构,但最终它们都围着同一个共同的目标——人类的感情思想,去抒发、揭示、展现、描绘各自的艺术魅力。在小学审美教育中各具特色,一同为学校审美教育组成一个八音协和、五彩缤纷的音乐世界。
二、中国音乐审美教育的社会意义
(一)音乐审美教育在经济文化大发展中对培养人才起到的作用
2002年7月25日国家教育部颁布并实施的《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中指出:艺术教育是学生素质教育重要的有机部分,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实施途径和主要内容。艺术教育在培养全面发展人才方面具有着特殊的且不可替代的职能。艺术教育具有综合性强、知识面广的特点,以提高和发展学生的审美修养和审美能力为目的。它不单单是一种以单纯的单纯娱乐和传授技能为目的的,而是通过音乐美的内容和形式,让受教育者的人生观和道德品质、爱国主义精神、民族艺术审美观得到全面提高为目的的素质教育。目前的音乐教育会使人们得到音乐美的塑造和陶冶,从而全面发展。人的审美能力对包括联系、感知与理解、情感等多种心理活动的一种全面判断能力。所以,音乐审美教育即指对人的音乐的想象能力、音乐听觉感知能力、音乐情感的表达能力与领悟,它对培养高素质人才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1.提高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音乐是一门想象的艺术,音乐可以让听众自己把某一些的生活经验和这些富有情感的声音相联系,从而产生出生动的想象和联想,来引起强烈的情感反应。在音乐审美的教育中,我们要充分利用音乐的抽象性和可塑造性来开发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从而提供条件来让创造想象力充分展开。生动形象的音乐表现、欣赏、创造性活动可以激活学生的创作冲动和表现欲望,让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得到充分的提高。
2.提高人们对音乐的感知能力,为提高人的音乐审美能力奠定了基础
因为音乐是听觉上的一门艺术,必须拥有好的听觉感知能力才可以感受到音乐的真谛,并且得到进一步学习音乐的机会,所以音乐审美教育把培养音乐的听觉以及感知能力来作为音乐的基础。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对于美的感知能力并不是先天遗传来的,必须在后天的学习中不断感受音乐来渐渐养成。
音乐听觉感知能力越高对作品的听觉感受就更加细致,从而对作品本身的情感体验就更深入和真切,更善于通过音乐来展现自己内心的多种情感。而作为实施这一理念的主要操作者,在我们的课堂上要借助“听”的手段,让学生反复“听”来鉴赏音乐,通过多次的倾听去感受音乐的旋律美、节奏美、结构美、音色美,并透过它们去感悟音乐的意境美、情绪美。
3.对人们的身心健康有一定的帮助
好的音乐可以让人心情愉悦。实践证明,音乐对于保持身心健康有很好的帮助。愉悦的音乐让人精神焕发,而伴随着情感的变化,能使人拥有优秀的品质和高尚的情操,会使人精神振奋、身心和谐、心情开朗,还会起到消除身心疲劳的作用。就像马克思曾经说过:“美好的心情会比十副良药更能解除疲惫和痛楚。” 所有的艺术中,音乐是最擅于抒发人情感的一种艺术形式,音乐审美教育对提高人对音乐情感的表达与领悟具有促进作用。它还可以陶冶人们的情操,提升人们的道德情感,打造一个高尚和完善的道德人格,让人们的身心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音乐拥有德育的作用和功能,可音乐审美教育的优势更在于通过情感方面给人的道德观念给予支持。通过审美的形式来完善和培养人们的道德人格,它对人们的感染力深入、强烈、持久和自然,对道德情感有升华作用。“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优秀的音乐不但是一种教育方式,还能培养人们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同时也是一种政治手段,来改变社会遗风,制造一种美好的社会道德氛围。
音乐审美教育对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协调健康地成长、对于开拓型人才的培养、完善人格的形成和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它是不能被学校教育中其他的学科所能替代的。加强学校音乐审美教育,对于培养21世纪高素质创新人才和提升全民族的音乐文化素养具有长久的历史意义。
(二)音乐审美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先秦时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观点,认为缺少了音乐审美教育,教育就是不完全的,就不能使人的精神进入更高的境界。在古希腊的斯巴达教育体系中,要求儿童要学唱军歌和赞美诗,把音乐看作培养儿童纪律和鼓励儿童勇气的一种工具。中世纪的欧洲,人们继承了古罗马古希腊的教育和文化。这些音乐教育的历史证明了:任何艺术都可以表现人类的情感,但音乐教育是最具情感的艺术,在培养人的审美趣味及高尚情感方面起着其他艺术和教育所不可取代的影响。也正因此,自古至今音乐审美教育始终在教育的过程中扮演着不可缺少的角色。
伴随着社会与文化的发展,近几年来音乐审美教育在国民教育中的重要性日渐突出。国民教育,作为国民学校教育中的音乐教育,是针对全体国民的素质教育,是面向每一个学生的,他们都是受音乐教育的对象。然而现在,我国校园里还存在着将音乐教育低于或等同于其他课程的现象,或者不够重视,或者只注重音乐技能、知识的训练和传授,并不是很好地把技能和知识的学习与音乐能力和兴趣的形成有机地相结合起来,这种认知上的误区会导致音乐审美教育丧失艺术性,也会让音乐审美在教育中的特色功能得不到恰当的发挥。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在学校教育中对音乐审美教育产生新的认识。
1.提升对音乐审美教育的认识
捷克教育音乐家西赫拉提出,音乐教育要首要研究的问题就是:在教育的过程中,怎么样看待音乐教育?音乐起着什么作用?它的基本思想又是什么?音乐教育也被作为实施美育的重要方法,音乐教育被认为是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音乐教育中的审美本质,不但具有其他学科所共有的认知功能,还显示出它特殊的教育功能,即用它“直指人心”的审美功能让每一个人自身美的潜质得到培养和挖掘,来达到塑造人格和提升人的心灵的目的。
2.树立以音乐审美教育为学校音乐教育核心的理念
美育会渗透到学校教育的每一个过程中,目的明确地、循序渐进地、系统地培养审美能力和传播审美知识,对最核心、最本质的内容,即美,培育各个层次受教育者的理解、感知、评价、体验、鉴别以及再创造的艺术审美能力。这是人类自我教育的独特方式,同时也是人类文明的一大标志,它会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培养21世纪新人才不可或缺的重要教育。
总的来说,审美教育已经成为当下教育的重中之重,各中大院校都必须把音乐教育放在首要地位,从而提升21世纪的新型人才的整体素质,让每一个学生都具有感受美的感知,具有了解美的能力。
三、音乐审美教育的必备要素
音乐教材是音乐教学的依据,是学生获得音乐审美感受和体验的客观条件。选择与编写具有欣赏价值,能够唤起美感的歌曲和乐曲作为音乐教材是极其重要的,它是音乐教学审美化的基础和前提。音乐教材的审美因素包括立意美、情感美、音韵美、曲调美、配器美、伴奏美等:立意与情境之美对学生有着深刻的感染力,会使之心灵萌发美的种子。好的歌曲教材应“动听”、“耐唱”,只有优美的曲调,才能产生动人、感人的艺术魅力。曲调和音韵的美磁石般地吸引着学生,久而久之,自然就形成了“润物细无声”的审美功效。音乐欣赏教材还应体现经典性与文獻性,展示人类音乐文化的精华,展示美的结晶。器乐教材要着眼于简洁,洗炼的编配,显示其音色、织体的丰富之美、变化之美、和谐之美。
音乐教学作为审美教育的一种方式和手段,有着与一般学科不同的教学方法。主要体现为:从感性入手,以情动人,以美感人,重视教育的潜效应。概括地说,它遵循着以下六个基本原则:
(一)情感性原则
音乐是情感艺术,音乐给人情感的投入比其他艺术有力得多,能更直接更有力地进入人的情感世界。审美教育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情感教育。音乐教学中牢牢地把握情感性原则,不时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会有效地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使其在情绪勃发与激动中,享受美感,陶情淑性。
(二)形象性原则
形象性是音乐艺术的主要特点之一。由旋律、节奏、和声等音乐语言所创造的音乐形象,具有声态、情态、形态、动态等一系列形象化特征。音乐审美教育正是借助这些具体可感的形象来诱发和感染教者。因此,在音乐教学中强调形象化原则,以美引真,最易为学生接受,尤其是在乐理、识谱等教学中,变抽象、枯燥的概念为生动有趣的形象,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欣赏性原则
音乐教学中一切活动都具有欣赏性,音乐教学的全过程都应体现欣赏的意义,在课堂里师生用审美的态度来共享音乐,通过唱、奏、演等手段来体现音乐之美。
(四)愉悦性原则
音乐教学的愉悦性是审美教育发生情感体验和优化效应的心理机制。当学生处于愉悦状态的时候,最易于形成兴奋中心,这种变“苦学”为“乐学”的状况,最适于在音乐教学中体现。音乐教学方法趣味化和游戏化,不仅给学生带极大的快乐,而使他们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产生积极主动的、持久的学习热情。 (五)实践性原则
音乐是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学科,要特别注重学生的参与意识,鼓励学生对音乐作出积极的反应。在教学中,使学生既听(欣赏)且动(反应),能够讲诉出曲表达的意思、奏出乐曲的内容、体验到内在情感、吟唱出音乐主题,编配出较好的伴奏……同时,使学生在具备较好的课内学习能力同时,具备组织、参与课外音乐活动的能力,通过组织合唱队、乐队、舞蹈队、创作小组、开展文艺演出、歌咏比赛、音乐欣赏会等活动,增强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和艺术实践能力。
(六)相互交流性原则
师生之间和谐的情感交流是音乐教学优化审美功效的首要标志。艺术不能容忍说教,审美不能依靠灌输,施教者与受教者凭借音乐审美媒介交流审美信息,这里没有智力教育和道德教育那种权威性和强迫性,教学双方完全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建立这种良好教与学的关系的关键在于施教者,音乐教师应把情感纽带首先抛向学生,创造一种平等民主,相互交流的教学气氛。
四、当代音乐审美教育的新发展
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改革运动使素质教育蓬勃发展,至今拥有了充分的实践成果和理论,从而美育的观念已经得到很大程度的推广和肯定。可是,当代的音乐审美教育的理念和传统的美育观念相比较又有了许多创新的定义。传统美育的本质是一种情感教育。而现如今,包含人文学科在内的科学发展总体的特是一种既高度的分化,又高度综合的趋势,我们现在所谈论的音乐审美教育同时涉及众多的学科,包括音音乐美学、音乐心理学、乐教育学、思维科学和音乐社会学等等。所以,对音乐审美教育新定义的阐述是离不开相关学科的发展的。当然还有部分自然学科的研究,也在不同层面上丰富了音乐审美教育的新定义。这一切都在提示音乐工作者们,必须依靠实践活动从教育内涵方面来学习、运用和理解审美教育的手段,让受教育对象得到最大限度和全面的審美教育,在教育中努力的做到实践和理论的完美结合。
(一)当代音乐审美教育的发展前景和社会意义
1.音乐审美教育拥有第一生产力的作用
当下的经济知识时代要求人才都必须具备创新能力,而音乐审美教育对培养人的创造力当中的想象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说明了,音乐的审美教育拥有第一生产力的作用。这突显了音乐审美教育的社会地位及功能。
2.音乐具有娱乐、审美、教育三大基本功能
不论主体具有怎样的音乐条件,他鉴赏音乐的能力总会高于他所从事的音乐演奏和制作的能力,因此,音乐审美首先是隶属于大众的,也正因为如此,音乐审美教育具有了充分的普遍性和社会性。在美育的角度来看,音乐也是美育中诸多形式的纽带,音乐依靠它特有的节奏美、音响美、旋律美来提升审美主体的审美感知。因此,重视音乐审美教育对提高全民族的审美能力和审美趣味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3.音乐审美教育可以促进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因为当下社会的激烈竞争以及高速的生活节奏,让人们的身心饱受着从未体验过的压力,各种精神类疾患成为了时代病。所以人们应该开始拯救自我,尤其是拯救自我的心理创伤,这已然成为全世界共同的任务。音乐审美教育可以阻止人们情感的“异化”,让人们身心和谐的发展乃至让全社会和谐发展,这是其他教育不能取代的。
德国作曲家瓦格纳曾说过:“心灵的器官是音乐,心灵的艺术意识语言是音乐。”当我们接触一部音乐作品的时候,真正感受的是作曲家的灵魂和情感。在每一部好的音乐作品深处都有埋藏着一个的灵魂。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过:“乐调与节奏有最强烈的力量来深入心灵的深处,假如教育的方式能适合,他们就会通过美来浸润心灵,使他因此美化”。音乐可以美化人们的灵魂,也能增强大众对于美好愿望的不懈追求;音乐还可以培养人们的情感,发展人的想象力,激发人们的强烈欲望来对美好未来不懈追求。审美功能的实现,会提高人们的修养层次和文化内涵,拥有广泛的社会意义和实践效用。所以说,发展和加强音乐审美教育实践和理论的研究具有悠远的社会意义。
综上所述,音乐审美教育是通过音乐艺术对学生进行的审美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而审美能力决定着一个人的审美观、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与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紧密相连。因此,音乐审美教育渗透于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成为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杨会琼,《课程教材教学研究》[J],2007(4)
[2]朱光潜,《柏拉图文艺对话录》[P],2000年版
[3]梁玖,《艺术概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4]陈虹,《科学教育》[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93年版
[5]郁文武、谢嘉幸,《音乐教育与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6]姚思源,《中国当代学校教育·音乐教育文选》[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7]戈尔曼,《情感智商》[M],上海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作者简介:
王俞璎(1995.7),女,汉族,甘肃天水,硕士在读,西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声乐演唱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