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巷悠悠

来源 :开放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l030311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喧闹中,总有这样一条小巷宁静地安睡;欢呼中,总有这样一条小巷嘴角扬起一丝微笑;繁华中,有这样一条小巷,用它的青石板,印证着悠悠的历史。哦,三坊七巷,你用朴素的话语,诠释着福州的魅力。
  
  门前的井
  
  清晨,当小巷刚睁开朦胧的双眼,一户人家的门就吱呀地开了。一双三寸金莲踩着晶莹的露珠走到井旁,用一双纤纤细手挑起了一天的希望。
  那水花与木桶撞击的声音,弥漫在整条小巷。于是,许多扇木门也醒了,吱呀吱呀的木桶声唤醒了满树的鸟啼。
  浓雾渐渐散去,孩童们嬉笑着出门戏耍,自然光顾那门前的井。他们高高兴兴地将小鱼放人井中,看着它们自由地嬉戏。玩累了,打上满满的一桶水,模仿着大人品酒,美滋滋地细品这甘冽的井水。在这甘泉的滋养中,在欢声笑语里度过属于他们的井水童年。
  门前的井啊!你用你的乳汁哺育了小巷中的一切,用那纯净的井水洗涤着人们的心灵,一切显得如此淳朴、美丽。你如一位深沉的智者,在沉默中告诉人们:“奉献自己,无需回报。”
  小巷悠悠,一口水井在默无声息中融入人们的悲欢离合,见证小巷独有的闽都文化风韵。
  
  庭中的树
  
  月亮高高地悬在天空,照亮了庭院,也照亮了庭中那棵苍老的树。一位年过半百的老母亲正在树下为女儿准备嫁妆。
  那顶龙凤呈祥的花轿已经做好,大吉大利的红色令姑娘的脸上泛起了红晕。老母亲絮絮叨叨地说:“到了夫家,不要太想娘家,要孝敬公婆,明白了吗?”姑娘嗯嗯地应着,泪已无声地滴落在那棵老树的树根上。树叶打着旋儿落在姑娘乌黑的头发上,仿佛也想留住姑娘的脚步。老母亲悄悄地看了眼女儿的背影,笑着说:“嫁出去好呀!”可那苍老的脸上,也分明有着两行泪痕。
  凉风吹过,树叶沙沙地响,仿佛在吟诵一首欢乐却悲伤的诗,在小巷中回响,从衣锦坊传出,到了很远的地方……
  庭中的树,无声地站在房前,大概有百年了吧!如今我走近他,听他轻轻地告诉我悠悠小巷中的一切。我摸着他那古老却富有活力的树皮,仿佛摸着那沧桑的时光。
  
  屋中的烛
  
  这是一间充满书香的屋子,靠窗的地方,总放着一张书案;书案上的烛,总是在幽静的夜里燃起。
  又是一个幽寂的夜,我轻轻靠近那扇散发着明亮烛光的窗。
  一个学者,穿着一件薄衫,捧着一本《天演论》认真研读,时而蹙眉,时而点头,时而大声诵读:“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忽地,他眼前一亮,仿佛想到了什么,“救国之道不正是如此吗?”他沉思着,烛火劈哩啪啦燃着,仿佛为他照亮探索的路。
  窗前的烛啊!你永远地燃烧着,为这位叫严复的学者,指明了教育救国的道路。
  小巷悠悠,踏着青石板,我缓步走过,好像走过了无数历史,无数故事。
  哦,小巷悠悠。
  点评:历史因为后人的演绎更显瑰丽。本文作者通过参观,从故居内见到的一些细节入手,表现一方坊巷内的闽都文化特点。文章以3个房屋布置上的细节展开,结构清晰,思路连贯。同时,文章长于细节描写与联想。门前的井、庭中的树、屋中的烛被作为一个个切入点,由此延伸出一幅幅往日民居生活的场景,联想中的动作细节、景物细节细腻可感,充分展现了三坊七巷在后人眼中所具有的一种古典韵味与历史价值。
其他文献
我的家乡——福州,是一座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这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有着著名的“三山两塔”,而城内的三坊七巷,更是福州的精髓所在。我的家就住在三坊七巷中的光禄坊,有空我就经常到南后街游玩。  记得小时候,每逢正月十五元宵节,我和爸爸妈妈总会去南后街走走,我总要买个花灯。买到花灯后,我便心满意足地随着人群继续朝前走。街道两旁挂满了花灯,做工精致、式样繁多,把原本就热闹非凡的南后街照得更是灯火
期刊
我喜欢三坊七巷,喜欢它独特的人文气息,喜欢它历经沧桑的深沉。  我更喜欢三坊七巷的春节,因为春节里有童年的回忆,有老福州质朴的魅力。  俗话说,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一吃,年味便浓浓地弥漫开来,笼罩在南后街的上空。  腊八一过,母亲就格外宽容。不必偷偷摸摸,也不必心虚害怕,我可以光明正大地拿…积压了一整年的零花钱,到老街坊买闲书看去。  那时,放鞭炮的人并不多,故而是看书的黄金时段。我爱到安民巷去
期刊
有幸在第一时间拜读了闫学的新作《我负语文——特级教师闫学的教学艺术》。闰老师从“我读语文”“我看语文”“我教语文”“我爱语文”四个视角展现了其精湛的教学艺术和对小学语文课堂的思考。文章内容丰富而生动,文笔精练而流畅。细细品读,我不禁被闫学老师那睿智的思想,对儿童的殷殷情感,对小学教育的拳拳之情以及对语文教学美好境界的执著追求深深感动。我以为,这部书不仅能激发我们的学习意识,更能引发我们对小学语文教
期刊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育的重要一翼,但是长期以来。阅读教学几乎等于语文教育的全部。我国现代语文教育是以阅读为本位的,阅读处于教学的中心地位。这自然不是没有道理,否则不会长时间地被语文界广为接受。用叶圣陶先生的话说,阅读是写作的“根”,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同时,他又认为,阅读本身就是一种能力。我称之为“阅读独立目的论”。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由于语文教师多数不会写作,对写作教学也就心存畏惧,不愿意教写作,致使“
期刊
漫步在三坊七巷,一股古色古香的味道扑鼻而来。平坦的青石地面,仿古的城墙,精美的雕梁画栋,这里的每条小巷都有光荣的历史,每座大院都有动人的传说。如织的游客在热闹的古街穿梭往来,或流连于精湛的传统工艺,或欣赏着一幅幅裱褙精湛的书画作品。这里是源远流长的文化舞台,散发着古色古香的文化气息。  最让我难以忘怀的是十番音乐那美妙的旋律,多少行人的脚步被它勾住了,笛、管、锣、钹、鼓……还有许多我叫不上名字的乐
期刊
世界上最亲的人莫过于母亲,世界上最伟大的爱莫过于母爱,母亲是最贴心的护士,最棒的老师,最好的朋友。  自我呱呱坠地以来,母亲便吃尽了苦头。小时候我体质差,经常生病,在我生病期间,母亲无微不至地关心我。她充满慈爱地告诉我:孩子,要坚强,坚强之后一定会有阳光!当我的病情毫无起色时,我看到母亲的泪几乎干涸了,她整夜整夜地照看着我。当我即将恢复时,母亲却病倒了。看着母亲那瘦小、疲惫的身躯,我好伤心:母亲是
期刊
七岁的时候,我就要离开出生的“岭后街”,搬进新村。我将有一个心爱的书房,漆成我迷恋的粉红色,有洁白的浴缸,明亮的镜子和可以映出入影的木地板……院子里比我小的孩子们一脸痴迷地听我讲着这些,我知道他们肯定没见过纯平电视和开着就会很暖和的灯,心里暗爽。  想着能在新房子安度晚年,最高兴的莫过于爷爷奶奶了。在搬家那阵,奶奶前前后后不知疲倦地张罗着,好像一下年轻了起来。奶奶不止一次地跟我说爷爷盼着这样的房子
期刊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世间瞬息变化,顷刻沧海桑田,时过境迁,是“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惆怅。张九龄掬着“不堪盈手赠”的月光,还梦佳期;李白静夜深思,举头望明月,月下独酌;杜甫怀念兄弟,犹记那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王维南斋玩月,荏苒叹今古;李商隐惋惜月中嫦娥伶仃影只,无奈碧海青天夜夜心;刘禹锡中秋夜游桃园,花前月下却只能感慨他年此日应惆怅。  漫漫的历史长河,华夏文明不断变迁和演化,是海
期刊
一条路。  我蹲下来,手轻轻拂过,让细腻的沙从我指缝流过,让尘埃散在空中,良久。  路呵,你记下了多少的更替?记下了多少世事沧桑?又记下了多少岁月的无情?  那路的尽头,是阮籍穷途之哭的地方吗?亦或是放翁吟咏“柳暗花明”之处?那路边的积水,可是玄宗垂泪之地,亦或是杜甫“凭轩涕泗流”之处?那浮动的黄埃,可是高适别董大的“千里黄云”,亦或是铁骑带起的烟尘?  行行重行行。  那戴月荷锄归的应是陶潜吧?
期刊
三坊七巷“气”之所在    “三坊七巷”从晋、唐代形成,于清至民国走向繁荣,见证了自中原人人闽以来闽都福州城市的发展,浓缩了闽都福州城市变迁的历史。从这一历史街区遗存传承至今的活力上(也就是“气”之所在),体现出极其浓烈的闽都文明生生不竭的旺盛“气”息。  体现出历史的底气。“三坊七巷”形成于历史文明的积淀之中。北宋梁克家《三山志》曾先记载“三坊六巷”;清嘉庆、道光年间,进士刘心香有诗云:“七巷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