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国内商业银行业务处理及内部管理的电算化、数字化,网络化、数据集中化等信息处理手段和传递方式的飞速发展,为实行非现场审计提供了日趋成熟的外部条件,非现场审计开始逐渐成为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工作中一项重要的审计监督方式。非现场审计,是基于现代信息处理手段和传递方式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全新审计监督方式,具有全面性、时效性、低成本、高效率等特征,它代表了审计的发展方向。建行开发研制成功并已经投入使用的“非现场审计系统”是一个业务数据的调集和分析系统,它通过调集被审计对象的业务数据,进行连续、全面地数据分析,及时发现被审计对象存在的问题、疑点和异常,评估被审计对象的风险状况,为现场审计提供线索和资料,为制定审计计划提供支持。其所具有的提高审计效率及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节约审计资源等优势是传统审计方法中无可比拟的,是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发展方向。非现场审计已经是审计项目不可缺少和替代的审计阶段,下面我谈谈加强非现场审计工作的几点思考:
一、非现场审计的优势
1 审计资源得到优化。
非现场审计能综合利用计算机系统收集被审计单位各方面的基本资料,解决了审计工作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利用计算机系统开展审计。能很快地发现疑点和异常,为现场审计提供查找问题指南,提高现场审计效率,节约审计人力资源和审计成本,这充分证明审计资源得到了进一步整合和优化。包括审计人才资源、审计信息资源、审计技术方法资源的整合和优化。
2 审计现场管理得到强化。
审计的现场管理与审前准备息息相关,充分的审前准备,周密的审计调查,在“把握总体”的基础上“突出重点”的审计方案是科学的审计现场管理的前提。通过实施严谨的非现场审计,审计人员在审计现场只需核实查证重点问题和重大疑点,这样既减少了大量收集数据和进行报表分析的工作量,又节约了现场审计时间和审计成本,审计现场管理得到了强化。同时,审计现场管理亦能促进非现场审计的开展。从而真正做到从源头规范审计行为,不断提升审计质量和审计水平。
二、制约非现场审计发展的主要因素
1 数据质量问题不容忽视。
数据信息是非现场审计的基础原料,全面、完整、准确的数据信息是实现有效非现场审计的根本。但往往非现场数据存在因各业务系统数据处理方法不规范而引起的质量问题。业务数据从各个业务应用系统数据库中卸载时,由于多种原因。致使非现场审计系统数据存在差异情况。数据质量存在的问题,是目前各行内部各审计部门面临的共性问题。
2 非现场审计提供的疑点数据“质量”亟待提高。
对初步筛选出来的疑点数据应进行必要分析、归纳、分类。笔数较多且特点雷同的疑点数据应了解、核实其具体账务处理情况,确认其是否为正常业务,从而进一步进行筛选,为现场审计提供高“质量”的疑点数据。上千笔甚至数万笔的疑点数据去现场逐笔核实确实是给现场工作带来较大工作压力。而如何做好筛选工作,则是较大减轻现场工作量,进一步提高审计效率及质量的有力保证。
3 审计人员素质与能力有待加强。
仅仅从非现场审计这个角度来说,审计队伍缺乏的不是具备较高现场审计知识和技能的审计人员,也不是计算机信息技术人员,而是兼具两个方面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实践表明,高质量的非现场审计工作是两种知识综合运用的结果。
三、对非现场审计工作的建议
1 建立审计项目中非现场审计信息交流回馈制度,共享非现场审计经验、成果。对非现场审计信息交流回馈进行制度化,定期开展非现场审计工作研讨和经验交流。对于非现场审计中发现的问题,组织业务骨干力量,及时分析和处理;对于典型的非现场审计案倒、优秀的非现场审计模型及研究成果,应在内部信息网站上共享,供审计人员学习、研究、借鉴,以增加非现场审计深度、拓宽非现场审计广度、提高非现场审计水平。
2 按审计项目种类和业务单元建立审计模型库。按审计项目种类和业务单元建立审计模型库,并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地收集有效、实用、具有实际意义的审计模型。以丰富模型库。在内部共享审计模型库。提高非现场审计系统应用效果。
3 开发信息平台,科学组建问题库。开发非现场信息平台,扩大信息收集范围,加强数据收集日常化管理,充分收集所辖机构的各项数据,包括所辖各机构基本状况、当地金融环境情况及机构排名、内外部审计及业务检查问题库、各年度指标数据及计划完成情况等。信息平台的构建必须基于先进的数据库管理技术,要通过查询、报表、统计图形、多维展现、分析挖掘等方式实现对问题库中数据的快速查找、动态排序及深度加工,籍此向审计人员提供经过整合的审计线索,揭示发现问题分布规律,以利于进一步明确现场审计重点。信息平台的搭建并结合非现场审计系统的应用将较大提高任期经济责任等审计项目的效率。
总之,提高非现场数据信息质量,完善非现场审计系统功能,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充分应用非现场审计系统,加强技术手段在非现场的应用,加强非现场审计经验交流,加强非现场审计成果、优秀审计模型的共享,相信非现场审计工作效果会全面提高。
一、非现场审计的优势
1 审计资源得到优化。
非现场审计能综合利用计算机系统收集被审计单位各方面的基本资料,解决了审计工作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利用计算机系统开展审计。能很快地发现疑点和异常,为现场审计提供查找问题指南,提高现场审计效率,节约审计人力资源和审计成本,这充分证明审计资源得到了进一步整合和优化。包括审计人才资源、审计信息资源、审计技术方法资源的整合和优化。
2 审计现场管理得到强化。
审计的现场管理与审前准备息息相关,充分的审前准备,周密的审计调查,在“把握总体”的基础上“突出重点”的审计方案是科学的审计现场管理的前提。通过实施严谨的非现场审计,审计人员在审计现场只需核实查证重点问题和重大疑点,这样既减少了大量收集数据和进行报表分析的工作量,又节约了现场审计时间和审计成本,审计现场管理得到了强化。同时,审计现场管理亦能促进非现场审计的开展。从而真正做到从源头规范审计行为,不断提升审计质量和审计水平。
二、制约非现场审计发展的主要因素
1 数据质量问题不容忽视。
数据信息是非现场审计的基础原料,全面、完整、准确的数据信息是实现有效非现场审计的根本。但往往非现场数据存在因各业务系统数据处理方法不规范而引起的质量问题。业务数据从各个业务应用系统数据库中卸载时,由于多种原因。致使非现场审计系统数据存在差异情况。数据质量存在的问题,是目前各行内部各审计部门面临的共性问题。
2 非现场审计提供的疑点数据“质量”亟待提高。
对初步筛选出来的疑点数据应进行必要分析、归纳、分类。笔数较多且特点雷同的疑点数据应了解、核实其具体账务处理情况,确认其是否为正常业务,从而进一步进行筛选,为现场审计提供高“质量”的疑点数据。上千笔甚至数万笔的疑点数据去现场逐笔核实确实是给现场工作带来较大工作压力。而如何做好筛选工作,则是较大减轻现场工作量,进一步提高审计效率及质量的有力保证。
3 审计人员素质与能力有待加强。
仅仅从非现场审计这个角度来说,审计队伍缺乏的不是具备较高现场审计知识和技能的审计人员,也不是计算机信息技术人员,而是兼具两个方面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实践表明,高质量的非现场审计工作是两种知识综合运用的结果。
三、对非现场审计工作的建议
1 建立审计项目中非现场审计信息交流回馈制度,共享非现场审计经验、成果。对非现场审计信息交流回馈进行制度化,定期开展非现场审计工作研讨和经验交流。对于非现场审计中发现的问题,组织业务骨干力量,及时分析和处理;对于典型的非现场审计案倒、优秀的非现场审计模型及研究成果,应在内部信息网站上共享,供审计人员学习、研究、借鉴,以增加非现场审计深度、拓宽非现场审计广度、提高非现场审计水平。
2 按审计项目种类和业务单元建立审计模型库。按审计项目种类和业务单元建立审计模型库,并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地收集有效、实用、具有实际意义的审计模型。以丰富模型库。在内部共享审计模型库。提高非现场审计系统应用效果。
3 开发信息平台,科学组建问题库。开发非现场信息平台,扩大信息收集范围,加强数据收集日常化管理,充分收集所辖机构的各项数据,包括所辖各机构基本状况、当地金融环境情况及机构排名、内外部审计及业务检查问题库、各年度指标数据及计划完成情况等。信息平台的构建必须基于先进的数据库管理技术,要通过查询、报表、统计图形、多维展现、分析挖掘等方式实现对问题库中数据的快速查找、动态排序及深度加工,籍此向审计人员提供经过整合的审计线索,揭示发现问题分布规律,以利于进一步明确现场审计重点。信息平台的搭建并结合非现场审计系统的应用将较大提高任期经济责任等审计项目的效率。
总之,提高非现场数据信息质量,完善非现场审计系统功能,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充分应用非现场审计系统,加强技术手段在非现场的应用,加强非现场审计经验交流,加强非现场审计成果、优秀审计模型的共享,相信非现场审计工作效果会全面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