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故里

来源 :美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HL1111111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堂前,几株剑麻静静地矗立在那儿。乍暖还寒之时,阳光温暖了初秋的萧索,歪歪斜斜地洒在小径上,倩影斑驳。其间夹杂着几簇杜鹃,似火,似蝶,点缀着静谧的绿。屋檐下,那盆吊兰缱绻安详,似乎比离开时更加温厚娇艳。不远处,几缕炊烟悠然升起,在波澜不惊的空气中荡漾开来,弥漫出一股氤氲甜气——家的味道。
  时隔一个月,我回家了。奶奶如往常一样,恬静地坐在小木椅上,用亲切却又有点陌生的温州话哼唱着诗歌。见到我回家,奶奶先是很欣喜,继而起身来到我面前,赶忙帮我卸下行李,一边小声絮叨,似乎在为我的长期不归而心生埋怨。语罢,奶奶拉着我的手,用那双粗糙却温暖的手轻轻地抚摸我的脸颊,发出一声若有若无的叹气:“读书很辛苦吧?怎么又瘦了?在学校也要关心身体。这次回来好好休息,多吃点,把身体养好了。”
  我静静地站在原地,目送着奶奶进入厨房。是啊,有多久没回家了?快一个月了吧。在学校里,我或是忙于学业,或是沉迷游戏,有时甚至因不愿承受归途的颠簸与疲惫,而把回家的事一拖再拖,似乎真的没考虑过奶奶的感受。
  我也跟著进了厨房。这里,盆盆罐罐安详地蜷缩着,它们都被时间蒙上一层纱——我熟悉却又陌生的地方。奶奶繁忙的身影出没在锅碗瓢盆、柴米油盐之间。我不由得愣住了——她比从前更老了。岁月无情,奶奶本就瘦削的面庞上皱纹在肆虐,一道道细纹曲折不均,它们见证了多少似水年华与光辉岁月。那双浑浊的、干瘪的眼睛深陷在眼眶中,她曾经多少次无言地注视着我?我已无从知晓。奶奶的头发还是梳理得很干净,没有一丝凌乱,但那根根银发在青丝中依旧清晰可见,我又怎能看清白发后面积压了多少岁月的风霜呢?我没有说什么,心里一阵阵微热和酸楚。
  奶奶娴熟地系上围裙,切好葱花,洗好青菜,净上香菇,焖好了猪肉,搅好了鸡蛋。淋上一层热油,抓入几把青菜,翻弄着锅铲。买了我爱吃的牛肉与大虾,和着滚烫的热水,伴着醇香的料酒,开小火慢慢地熬着。柴米油盐酱醋茶,各式调料静静地蜷伏在砧板上。热气腾升,在空气中弥漫,泛起阵阵涟漪。鲜香的味道在砧板上膨胀、发酵,在鼻尖旋转、萦绕……这味道让我不禁回忆起童年时夜幕下辽阔静谧的田野,月光照耀下淙淙流淌的小溪……饭菜很快端上了圆桌,空气中酝酿着菜肴的鲜香之气,和着淡淡的酒香。爷爷把持着酒杯,眉间的欣喜比美酒更浓郁。奶奶脱下围裙,挨在我旁边坐下。奶奶拿起筷子,却无从下筷,她深深凝视着我,不停地絮叨着:“晚上几点钟睡觉?学习累不累?有没有按时吃药?”我嘴里塞满了菜肴,含糊地点着头。奶奶微笑着看着我,给我夹了块牛肉。“奶奶,我都这么大了,不用夹给我了。”我似有点不满地说道。奶奶没有说什么,只是眼含笑意,静静地看着我。
  这动作,似曾相识,勾起了我的回忆。思绪回到两年前,那是中考前的一个夜晚。窗外,冰冷的雨点无情地拍打着窗子,雨水从屋檐上倾泻下来。寒风涌过,树叶婆娑作响。四野无光,黑夜似幕布笼罩了一切。台灯的光线已经昏暗,我揉了揉已经写到发麻的双指,伸了个懒腰,眼皮却已不争气地耷拉下去,睡意接踵而来。
  “咦,怎么还没睡呀?”奶奶的声音总是柔情似风,我的睡意竟消退了几分。“我再写一小会儿,一会就睡了。”奶奶走到书桌旁,她的步伐已有一点蹒跚,只是我未曾注意。她手里攥着一个苹果,拿起小刀,轻轻地擦拭,奶奶的那双手粗糙,上面尽是老茧与褶皱。她用小刀轻轻划破苹果皮,细细地切成小块,慢慢地喂到我嘴里。一股甘甜瞬时侵袭我的口腔,清香在舌尖萦绕。“多吃点水果,对身体有好处。”奶奶的叮咛在耳边回绕。奶奶面带倦意,却依然默默地陪伴着我。一股暖流流经我全身,注入心田。
  窗外细雨绵绵,霡霖淋沥……思绪被打断,我望向窗外,故乡的景依旧存在。远处,落寞的远山静静地矗立于此,一群不知名的鸟儿翱翔高歌,似乎在感慨天地的寥廓。日坠西山,余辉铺平了青瓦,把它照耀得闪耀而灿烂。近处,那棵苍黑的古柏挺拔矗立,风乍起,树叶或飘摇歌舞或安然躺卧。那条泥泞的小路上,依然散发着草木与泥土的混合的清香。饭后踱步的老人用方言打着招呼,赤脚撒欢的小孩嬉戏打闹,永和桥上厚实的麦饼,小街道中酥软的糍粑,满载着的都是飘香的回忆。还是熟悉的面容乡音,一切都还没变,一切恰如从前。笑看时间煮雨,岁月缝花,泼墨挥洒,馨香淡雅。几度夕阳几度晨,家还在,故乡还在……
  我渐渐明白,日子像书一般一页一页翻过,如沙漏一样一点一滴流逝,同时针一样一刻一分度过,能始终停留在脑海中的,一定是有分量的,故乡经过时光的洗涤与打磨,记忆中熠熠生辉。归去故里,重温旧人旧事,我邂逅一段段美好的旧时光,或以零落的姿态,或以晦暗的色彩,勾起我对往事的记忆,抚摸着时间的褶皱,触摸了记忆的盲点。归去故里,我渐渐懂得故乡的真谛,能拥有故乡的人是幸福的。归去故里,让我在繁华又略显浮躁的城市生活中沉淀了自己,温暖了冰冷的心扉,找回了童年温存的记忆。窗外,广袤无垠的原野在月光的照耀下泛着银光,远方,传来飘渺而又熟悉的歌谣,恰似游子归来的喜悦。窗内,奶奶拉着我的手,依旧和我絮叨着学习、生活……
  指导老师:郑铭铭
其他文献
清晨的霞光是一抹抹橙中透着乳白的色彩,天空承受不住其厚重,让它从太阳的边缘,溢向那棵因微风而婆娑的樱桃树。美丽的色彩透过樱桃树枝叶的缝隙滴下来,形成一摊摊亮彩,散落在树影下墨绿的画卷上,留下璀璨的莹光……羽片儿的睫毛随着他轻轻的呼吸而翕动着,挑起那太阳洒出的亮白。白色的光斑落下,轻轻地降在羽片儿的脸颊上。随着颊上的光闪耀,一根青灰色的、在阳光照耀之下闪动着金纹的鸟羽,飘飘忽忽地落在了羽片儿的鼻子上
期刊
丁肃清一  二十三间房不是分散的建筑,是一个整体,是连在一起的横排房。房子前有台阶,类似走廊,高地三尺,砖砌花墙。  二十三间房很结实,经历了1963年发洪水、1966年大地震,都身壮如牛、毫发无损。现在看它,虽略显沧桑古貌,却不失威严庄重,有气质。旧地重游再与它邂逅,不由就感慨万千,那二十三间房里,装载着我的少年时光和故事。  据上岁数的人说,盖这房子前看过风水,占过八卦,此房建此处,可兆富贵、
期刊
引子  距离太阳升起或许还有一段时间呢。可是,黎明前的黑暗倒渐渐浓重起来,一阵阵沉沉的倦意袭来,他眼前的这片樱桃树变得模糊起来……第一章 归却长离  伴着太阳升起随之而来的刺眼光线,羽片儿感到自己的身体微微被抱起。他努力地睁开双眼,想要看清楚是谁,但又被那强烈的光线挡了回去。他没有力气再次去睁开眼,任由自己的身体任人随意晃动着……渐渐地,渐渐地,羽片儿又一次沉入到了自己的梦乡里去了。  “他醒了吗
期刊
严歌苓刘艳  按语:  与《陆犯焉识》同系作家出版社首版和出自同一位责编之手,严歌苓的长篇小说《小姨多鹤》(作家社的2个版本:作家出版社2008年4月第1版和2010年3月第1版,25万字,责编:张亚丽),是笔者特别喜爱的严歌苓的作品。笔者曾经在此前的访谈和研究文章中,反复讲到过“《小姨多鹤》毫无疑问是严歌苓的代表作”,以及“异族女性视角和抗战后叙事”也是这部长篇小说的典型特征。①  刘 艳:严歌
期刊
在一座城市不起眼的地带,却意外地有老式住宅区。四堵矮墙,一个平顶——这便构成了一间屋。而老钱,就在这儿的边缘安了家。  老钱虽说姓钱,但钱这个东西似乎总与他差了点儿缘分。四十多岁的人,两袋空空,连老婆都没讨到。若说他好吃懒做,却也不是。到如今连份正经工作也没有,靠着偶尔打零工度日,真是怪事。  平日里,老钱就喜欢在这个“世外桃源”散步。听着谁家的狗又叫啦,看着孩童乐此不疲地追逐啦,他心里总是充实。
期刊
胡性能上党书一  汽车沿着山脊上的公路前行,两旁皆是巨大的虚空。从岳家寨出来前往平顺县城有一段公路被称之为“天路”,陡峭、弯曲、狭窄、难以控制和驾驭,我一直暗自祈祷对面不要有来车。这是八百里太行的一段,隆起的山脊,高耸、雄浑、苍翠。公路两侧能够看到铺陈到远天的连绵群山,一道道逶迤的山梁,颜色由浓渐淡,如同由强变弱的乐曲,最远处似乎融化在天光里。在我所居住的云南,山不是这个样子。于坚写过一首《高山》
期刊
2020年5月,曹文轩的新书《寻找一只鸟》出版并进行了线上的新书发布会。同年六月,《美文》与未来青少年文学文化公益计划行动办、松果公益一同推出了“寻找一只鸟” 首届曹文轩青少年文化素养大赛。在与自己的学生徐则臣、丛治辰、陈思交流时,曹文轩非常放松地讲述着自己对于文学,对于新书的见解。以此为契机,《美文》预约了他的专访,在2021跨年之际,曹文轩接受了《美文》的采访,讲述了他创作的动力,谈到对写作的
期刊
别忘了那一缕炊烟。  ——题记  “奶奶,快点!”碧绿的田埂间,一个欢脱的小女孩蹦蹦跳跳地跑着,活像只小兔子。“囡囡,小心点——”一个中年妇女正紧跟在女孩几米远的后面,一边快步走着一边看着前面女孩生怕她磕着碰着。  回到家里,小女孩便奔向厨灶找老猫,老猫是一只橘黄色的条纹猫,爱吃爱睡,爱整日待在厨灶里的柴堆里。“喵,今天我种了番薯,明年给你晒番薯干好不好!”老猫正打盹儿,翻了翻眼皮,发出了点“唔唔
期刊
陈楠  相传鲁国史官左丘明为孔子所著《春秋》作传,阐发了孔子《春秋》的微言大义,写成了一部《春秋左氏传》。又传其在双目失明后仍以顽强的毅力汇集整理各国史料,编纂了我国第一部“以国为别,分而述之”的国别体史书,后人称之为《国语》。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也采用了这个说法。而经过考证,左丘明作《国语》一事未必属实,很可能是他的弟子根据左丘明的记载整理加工而成。  汉代学者认为《国语》和《春秋左氏传》都是
期刊
张炜  苏东坡的确是作随手文章的高手。有时候我们会觉得他的诗词只是有韵的记述而已,即兴记下,场景簇新。因为这种文字太多,作为游戏和记录方式未尝不可,但有时又显得过分随意了一点。历史上那些纵才不拘的诗人常有这样的放松自娱。苏东坡当年似乎没有想得太多,不过是信手而为,随作随掷,看上去没有更多的挂记也不想深究。一篇文字耗掉了多少心力其实是可察的。有人认为苏东坡所有的诗词中,占比最大的文字都是挥挥洒洒,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