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爱国主义是大学生德育的核心内容,也是现代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当代大学生即将成为中国小康社会建设和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主体力量,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觉悟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体现,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的精神风向标。笔者调查了所在高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意识的现状,发现部分大学生爱国主义思想不强等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对策。笔者认为,大学生应该将爱国主义情怀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理性和务实的实际行动。在完成学业、追求专业发展的同时,大学生也应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勤于实践,做新时代正能量的传播者和实践者,做有理想、有本领、有能力、有担当、有血性的青年,实现个人价值与国家利益的和谐统一。
关键词:大学生 爱国主义 爱国意识
一、爱国主义的内涵
先有国后有家,有了强大的国,才会有幸福的家,这道理不言自明,五洲共通。简而言之,爱国主义就是指国家公民要自觉地尽公民之道,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在大是大非面前坚定自己的立场,在祖国和人民需要你的时候挺身而出。伟大的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的辉煌历史,历经了巨大的磨难,但是国家历史、民族文化仍然绵延至今,从无断代。如今,中华民族正以强大的实力傲然屹立于世界东方。之所以有这样的成就,是因为我们民族中不乏仁人志士,在和平时代励精图治,在民族危亡之时勇立潮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的豪迈诗句一直为后人所歌颂,其铮铮铁骨不知鼓舞了多少有志青年。爱国主义从古至今都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是千百年沉淀下来对我们祖国深厚的感情。当下敏感多变的国际关系和日趋紧张的国际形势更是引发了我们对爱国主义意识的关注。一个国家的强大与否,与这个国家人民的凝聚力密不可分,而大学生正是爱国群体的中坚力量。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如何,直接影响着我国国民素质的整体水平,是新时代社会的精神风向标。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做时代的弄潮儿,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弘扬中国精神,做一个忠诚的爱国者,是当代大学生的基本要求。
二、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现状
爱国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应该是当代大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和人生选择。然而,现在一些大学生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出现了精神空虚,对前途失去了行动力,片面地追求物质享受,爱国主义思想减退,国家意识淡漠,缺乏担当精神。其具体表现在:
1.对国家历史、中华民族传统知识不感兴趣
现在,部分大学生热衷于过一些“情人节”“圣诞节”“光棍节”等与我们国家传统节日无关的西方节日,对中国传统的“端午节”等的来源却漠不关心,知之甚少。这也凸显了西方和平演变的效果不可小视,我国对大学生开展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已是迫在眉睫。
2.对依法爱国的法制观点了解不足
现在的大学生只要谈到爱国,就会习惯性地将思维简单地锁定在“支持国货,抵制韩货和日货”上,把爱国等同于“抵制”,简化为游行,有时还会转变成个人情绪发泄的一些违法举动。应该说,支持国货,力挺民族工商业的确是爱国之举,但当下我国正在构建法治社会,爱国行动应该在依法守法的前提下进行,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而需要渗透进骨子里,彰显理性,体现内涵。
3.缺乏对时下国内各种矛盾的理性分析
对于开设的思想政治课程,例如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知识的学习,部分大学生只是为了应付学校的考试,只要分数及格就好,对马克思是何人,对《资本论》是谁创作等一些基本常识一概不知,更谈不上对内容的深刻了解,以至于大部分大学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政治信仰迷茫,价值观不同程度的扭曲等现象。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缺失,导致拜金主义、追求享乐的观念很重。
4.网络媒体信息时代削减了大学生的政治意识与社会责任感
在当今网络大数据时代中,每个人每天的生活几乎都离不开互联网,许多大学生成了“低头族”。网络信息传播速度之快,涉及领域和地域之广,使得多元文化与政治形态都能够呈现在新媒体的屏幕上。一些西方国家企图利用网络文化,对我国进行霸权思想的灌输,这深深影响着一些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还未完全成熟的大学生。
三、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意识的对策
当代大学生基本都是“95后”,即将成为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生力军,也必将成为建设祖国未来的中坚力量,他们的思想和综合素质直接决定着国家的未来。因此,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至关重要。那么,大学生应该如何弘扬和发展爱国主义呢?
1.将爱国主义转变为大学生的实际行动
首先,社会要给予大学生正确的引领和足够的关注。大学生是青年的主体,是思想最活跃的群体,是推动时代发展和社会变迁的蓬勃力量。五四运动促使一群有觉悟的青年人接受了民主进步的先进思想,勇敢地担起了社会责任,他们寻觅真理,救亡图存,为民族振兴而不懈努力。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就是这场运动的杰出代表,特别是毛泽东在运动中展露出来的斗志和才华,引导他向着自己的人生目标——为共产主义事业不懈奋斗迈进,最终成为新中國的开国领袖。青年人要志存高远,时下正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伟大的中国梦正等着有为青年去实现,实现人生的价值正当其时。大学生风华正茂,当早立报国之志,多积报国之识,多建报国之行,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事业中冲锋陷阵。
2.利用微博、公众号推送关于爱国主义的相关知识
高校可利用宣传海报和班级黑板报宣传祖国的历史和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开展升国旗活动,反复播放国际体育赛事上五星红旗升起、义勇军进行曲奏响的场景,让大学生感受到国家的荣耀,激发他们的壮志豪情。要大学生向民族英雄学习,了解我国的历史,继承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和精神,抵制西方的和平演变,不盲目崇洋,不妄自尊大,不妄自菲薄,行稳致远。所有这些措施都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通过这些方法使大学生不断提高文化素养,强化民族底蕴,提升自身素质,做到书本知识与实践相统一,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打下坚实的基础。
3.要保持一颗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的心
大学生要学会包容、自信、理性、自信,应当以国家核心利益为重,热情加理性才是大学生表达爱国主义的正确态度。大学生应时刻铭记历史,用爱国主义精神激励和鞭策自己,把爱国之情用到实际行动中去,做坚定的爱国主义有为青年。
4.建立健全爱国主义教育体制
高校应真正让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教师爱国主义的热情和意识,利用教师的言传身教带动和感染学生。同时,高校也应搭建爱国主义教育实践的平台,促进大学生将爱国主义落实到行动中。大学生要从各方面丰富自己,锻造能力,打磨意志,做到有理想、有抱负、有担当、有能量,且四肢强健、头脑发达,在祖国召唤之时能够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
5.充分发挥舆论的引导作用
高校应增加大学生对国内外形势的了解,对国家工作的了解,鼓励大学生及时关注新闻时政,倡导爱国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大学生还需要学习借鉴他人之长处,比如日本大和民族的危机感、一致对外的团结精神等。
毛泽东曾经这样对青年人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还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就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这也是祖国和人民对青年人的殷殷重托。
总之,大学生是青年的主体,高校要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充分发挥校园育人主阵地的作用,动员社会多方力量,为青年成长提供沃土,搭建爱国主义平台,让大学生真正成为党事业的继承者、国家建设的接班人、民族复兴的生力军。
参考文献:
[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作者单位:江西服装学院)
关键词:大学生 爱国主义 爱国意识
一、爱国主义的内涵
先有国后有家,有了强大的国,才会有幸福的家,这道理不言自明,五洲共通。简而言之,爱国主义就是指国家公民要自觉地尽公民之道,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在大是大非面前坚定自己的立场,在祖国和人民需要你的时候挺身而出。伟大的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的辉煌历史,历经了巨大的磨难,但是国家历史、民族文化仍然绵延至今,从无断代。如今,中华民族正以强大的实力傲然屹立于世界东方。之所以有这样的成就,是因为我们民族中不乏仁人志士,在和平时代励精图治,在民族危亡之时勇立潮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的豪迈诗句一直为后人所歌颂,其铮铮铁骨不知鼓舞了多少有志青年。爱国主义从古至今都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是千百年沉淀下来对我们祖国深厚的感情。当下敏感多变的国际关系和日趋紧张的国际形势更是引发了我们对爱国主义意识的关注。一个国家的强大与否,与这个国家人民的凝聚力密不可分,而大学生正是爱国群体的中坚力量。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如何,直接影响着我国国民素质的整体水平,是新时代社会的精神风向标。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做时代的弄潮儿,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弘扬中国精神,做一个忠诚的爱国者,是当代大学生的基本要求。
二、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现状
爱国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应该是当代大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和人生选择。然而,现在一些大学生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出现了精神空虚,对前途失去了行动力,片面地追求物质享受,爱国主义思想减退,国家意识淡漠,缺乏担当精神。其具体表现在:
1.对国家历史、中华民族传统知识不感兴趣
现在,部分大学生热衷于过一些“情人节”“圣诞节”“光棍节”等与我们国家传统节日无关的西方节日,对中国传统的“端午节”等的来源却漠不关心,知之甚少。这也凸显了西方和平演变的效果不可小视,我国对大学生开展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已是迫在眉睫。
2.对依法爱国的法制观点了解不足
现在的大学生只要谈到爱国,就会习惯性地将思维简单地锁定在“支持国货,抵制韩货和日货”上,把爱国等同于“抵制”,简化为游行,有时还会转变成个人情绪发泄的一些违法举动。应该说,支持国货,力挺民族工商业的确是爱国之举,但当下我国正在构建法治社会,爱国行动应该在依法守法的前提下进行,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而需要渗透进骨子里,彰显理性,体现内涵。
3.缺乏对时下国内各种矛盾的理性分析
对于开设的思想政治课程,例如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知识的学习,部分大学生只是为了应付学校的考试,只要分数及格就好,对马克思是何人,对《资本论》是谁创作等一些基本常识一概不知,更谈不上对内容的深刻了解,以至于大部分大学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政治信仰迷茫,价值观不同程度的扭曲等现象。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缺失,导致拜金主义、追求享乐的观念很重。
4.网络媒体信息时代削减了大学生的政治意识与社会责任感
在当今网络大数据时代中,每个人每天的生活几乎都离不开互联网,许多大学生成了“低头族”。网络信息传播速度之快,涉及领域和地域之广,使得多元文化与政治形态都能够呈现在新媒体的屏幕上。一些西方国家企图利用网络文化,对我国进行霸权思想的灌输,这深深影响着一些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还未完全成熟的大学生。
三、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意识的对策
当代大学生基本都是“95后”,即将成为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生力军,也必将成为建设祖国未来的中坚力量,他们的思想和综合素质直接决定着国家的未来。因此,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至关重要。那么,大学生应该如何弘扬和发展爱国主义呢?
1.将爱国主义转变为大学生的实际行动
首先,社会要给予大学生正确的引领和足够的关注。大学生是青年的主体,是思想最活跃的群体,是推动时代发展和社会变迁的蓬勃力量。五四运动促使一群有觉悟的青年人接受了民主进步的先进思想,勇敢地担起了社会责任,他们寻觅真理,救亡图存,为民族振兴而不懈努力。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就是这场运动的杰出代表,特别是毛泽东在运动中展露出来的斗志和才华,引导他向着自己的人生目标——为共产主义事业不懈奋斗迈进,最终成为新中國的开国领袖。青年人要志存高远,时下正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伟大的中国梦正等着有为青年去实现,实现人生的价值正当其时。大学生风华正茂,当早立报国之志,多积报国之识,多建报国之行,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事业中冲锋陷阵。
2.利用微博、公众号推送关于爱国主义的相关知识
高校可利用宣传海报和班级黑板报宣传祖国的历史和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开展升国旗活动,反复播放国际体育赛事上五星红旗升起、义勇军进行曲奏响的场景,让大学生感受到国家的荣耀,激发他们的壮志豪情。要大学生向民族英雄学习,了解我国的历史,继承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和精神,抵制西方的和平演变,不盲目崇洋,不妄自尊大,不妄自菲薄,行稳致远。所有这些措施都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通过这些方法使大学生不断提高文化素养,强化民族底蕴,提升自身素质,做到书本知识与实践相统一,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打下坚实的基础。
3.要保持一颗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的心
大学生要学会包容、自信、理性、自信,应当以国家核心利益为重,热情加理性才是大学生表达爱国主义的正确态度。大学生应时刻铭记历史,用爱国主义精神激励和鞭策自己,把爱国之情用到实际行动中去,做坚定的爱国主义有为青年。
4.建立健全爱国主义教育体制
高校应真正让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教师爱国主义的热情和意识,利用教师的言传身教带动和感染学生。同时,高校也应搭建爱国主义教育实践的平台,促进大学生将爱国主义落实到行动中。大学生要从各方面丰富自己,锻造能力,打磨意志,做到有理想、有抱负、有担当、有能量,且四肢强健、头脑发达,在祖国召唤之时能够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
5.充分发挥舆论的引导作用
高校应增加大学生对国内外形势的了解,对国家工作的了解,鼓励大学生及时关注新闻时政,倡导爱国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大学生还需要学习借鉴他人之长处,比如日本大和民族的危机感、一致对外的团结精神等。
毛泽东曾经这样对青年人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还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就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这也是祖国和人民对青年人的殷殷重托。
总之,大学生是青年的主体,高校要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充分发挥校园育人主阵地的作用,动员社会多方力量,为青年成长提供沃土,搭建爱国主义平台,让大学生真正成为党事业的继承者、国家建设的接班人、民族复兴的生力军。
参考文献:
[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作者单位:江西服装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