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学雷锋理论研究与创新中,广大理论工作者学者围绕着“雷锋”、“雷锋精神”开展广泛研究,研究视域随着形势发展其重点也有所变化,即由雷锋形象的塑造到雷锋精神的挖掘与抽象;由雷锋言行的宣传到雷锋精神时代化的阐释;由学雷锋活动的常态化到雷锋精神的大众化,探索了学雷锋活动领域方方面面的问题:雷锋精神的基本内涵和核心、雷锋精神产生和存在的社会基础、雷锋精神弘扬的途径。梳理学雷锋活动的历史阶段,总结学雷锋活动的客观规律,学雷锋活动制度化与常态化,雷锋精神的时代性与大众化等诸多问题。痛击了一段时间以来,历史虚无主义对雷锋等英模的诋毁抹黑,坚持和捍卫了老一辈革命家开创的学雷锋光荣传统。可以说,随着研究深入,关于雷锋及其精神的研究呈现出理论化、系统化、时代化、多元化等特点。
学雷锋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形成了一批具有较高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的研究成果。如体现《解放军报》编辑部与国防大学科研部联合在北京召开“学习雷锋回顾与展望理论座谈会”成果的《论雷锋:1963———1990学雷锋经验与展望理论座谈会论文集》,还有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的《学雷锋向导》,抚顺、长沙先后共同出版的《雷锋精神永恒》、《雷锋精神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雷锋精神与跨世纪的中国》等书籍。其他各地也先后出版了、《雷锋新论》、《时代的强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弘扬雷锋精神》等论著。
学雷锋理论研究,带动了相应组织机构和阵地建设。以抚顺为例,1990年2月13日,抚顺市成立了全国第一个雷锋基金会。1990年2月21日創办了全国第一个雷锋理论研究协会----抚顺市学雷锋研究会,同时,创办了会刊———《学雷锋论坛》。1990年7月20日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学雷锋典型联谊会。2005年创建了全国首家雷锋精神研究与实践创新推进机构——抚顺雷锋精神研究所,编辑出版第一本研究雷锋精神的理论月刊《雷锋精神研究》。
随着雷锋精神研究的深入,对雷锋文化现象的研究进入人们的视野。1990年问世的《中国雷锋现象》论著,提出“雷锋现象”概念,为雷锋文化概念的形成,做了铺垫与准备。2006年3月1日,抚顺召开全国首届“雷锋文化学术研讨会”。抚顺市雷锋精神研究所推出论文《雷锋文化是党和人民的选择和创造》,第一次提出“雷锋文化”的概念,引起理论界与众多媒体的关注。对会议成果进行报道的辽沈官方媒体,也第一次在文稿中采用了“雷锋文化”新概念。 2011年6月,辽宁省委组织部、辽宁省委宣传部、辽宁省委党校、辽宁省委党史研究室、辽宁省教育厅、辽宁省社科联、辽宁社科院、辽宁省委讲师团八家机构联合举办“辽宁省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理论研讨会”。抚顺市雷锋精神研究所所所长翟元斌论文《雷锋文化新视野》,获优秀论文一等奖。这是官方意识形态主管机构对雷锋文化研究成果的首次认同和公开褒奖。
雷锋文化研究与实践发展对接最鲜活的例子,是抚顺市供电公司实施的“雷锋工程”。他们将雷锋文化融入企业管理全过程全领域,带出一支向雷锋那样做人、做事的高素质职工队伍,提升了企业核心竞争力。中宣部高度评价“雷锋工程”实践,向全国推荐他们的经验。
近年来,雷锋文化话题热度不减。网页搜索雷锋文化关键词,竟达6110000之多。各地建立了诸多雷锋文化研究会、雷锋文化博物馆,出版了雷锋文化书籍和刊物。
学雷锋活动与志愿服务相结合,创造中国特色学雷锋志愿服务文化
学雷锋活动与志愿服务的关系及其协调发展,是改革开放当中遇到的新问题。学雷锋活动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初期,深刻影响和改变了中国人的精神风貌。志愿服务是在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改革开放在中国兴起的。我国的志愿服务有着学雷锋活动的历史铺垫,获得广泛的群众基础以及活动空间,因而一开始便具有中国特色。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推动学习活动常态化的战略,具有为新时期学雷锋活动打下定海神针的意义。党的十八大首次把三项主体活动并列,即把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并列,以阐释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发表倡导学雷锋的重要论述,为新形势下大力弘扬雷锋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不竭动力。在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强调把学雷锋和志愿服务结合起来,建立健全志愿服务制度,完善激励机制和政策法规保障机制,把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做到基层、做到社区、做进家庭。“学雷锋志愿服务”新概念开始出现在党的文献中。
2013年12月5日、2014年1月28日、2014年3月4日、2014年5月5日,习近平分别就华中农业大学本禹志愿服务队、大学生村官张广秀、郭明义爱心团队的情况汇报信给予了回复,信中不仅表达了对学雷锋活动、志愿服务行为的肯定和赞扬,而且针对当前形势提出了实践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几次谈到学雷锋和志愿服务,都将二者联系在一起。这是他继承传统、面向世界、开创未来的大视野、大思路的必然 ;是学雷锋活动时代化,志愿服务中国化,精神文明建设领域的一个具有标志性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
党的十八大以来,学雷锋志愿服务工作开创新局面:其一是把学雷锋与志愿服务紧密结合,树立起“学雷锋志愿服务”这个闪亮的品牌。经过长期的志愿服务努力,我国在志愿服务的理论和实践中,已经走出了一条与西方国家有本质区别的发展道路,它不是源于宗教性的慈善服务,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做点好事,它实际上已经上升到了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国家现代治理结构与社会公益事业格局的高度。“学雷锋志愿服务”社会知晓度、认同度、参与度越来越高,成为推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的有力抓手,成为开展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载体。其二是制度建设不断加强。中央文明委、中央文明办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重要文件,比如说《关于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的意见》《关于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的意见》《关于公共文化设施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的实施意见》《社区志愿服务方案》《志愿服务条例》。这些都为学雷锋志愿服务的持续有效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体制保障、政策保障、法律保障。其三是志愿服务队伍不断壮大。志愿者的注册人数逐年增加,志愿服务组织的发展规模逐步扩大。从青年志愿者到老年志愿者,年龄层次更加丰富;从职工志愿者、巾帼志愿者到党员志愿者,人员构成更加多元;从行政力量推动为主到群众自发建立起志愿服务组织,社会力量日趋活跃。其四是志愿服务的内容日益广泛。内容项目涉及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交通、治安、扶贫、环保等多个领域,涵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志愿服务越来越成为服务国家发展、满足百姓需求、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方式和重要载体。其五是全社会的志愿服务意识不断加强。“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有时间做志愿者、有困难找志愿者”逐渐成为一种时尚,成为人们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
中国正走在快速崛起、并轨世界的道路上,首要的是文化的崛起和自信。中国传统的学雷锋活动与西方的志愿服务不是简单的替代与被替代的关系,而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雷锋精神对西方的志愿精神的一次全面整合,即有选择地吸纳了外来文明中的先进因素,以适应我国国情为基本前提,对适合自身的接受、不适合的排除,整合成为学雷锋志愿服务新的文化范式。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学雷锋关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育一代新人的战略性、方向性的社会实践,最终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树立什么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问题。学雷锋志愿服务则是在具体层面的一种展示,是学雷锋的实践载体和形式。二者是纲目关系。
习总书记讲得好,“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我们发展中国特色的志愿服务,既需要紧密结合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同时更需要中华文化的滋养和支撑、培育中国特色的志愿精神、创造中国特色的志愿文化。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最鲜明的旗帜。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改革开放之于学雷锋活动,既是一场巨大变革而带来的挑战,同时也是时空转换带来的发展机遇,学雷锋活动在改革开放中认识和实践上的每一次突破和发展,无不来自党的思想理论引领,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来自人民群众的实践和智慧。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良性互动、有机结合是学雷锋活动永不枯竭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