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 不能迷信改革
苏联的改革最主要的是它的浪漫主义,它在不清楚原有体制是如何造成了令人不满意的状况下,就想去改革这种状况,那是不可能的。改革必须有深刻的理性,改革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改革也要循序渐进,要让改革所带来的生产力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逐渐去消除问题,而不是通过改革直接消除问题。我们不能迷信改革,不能迷信制度的变革就能解决一切,不在于制度要不要变革,不在于改革要不要改,而在于怎么改。——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所长房宁谈苏联解体的历史教训,据凤凰网,2011年12月28日
关注理由:苏联解体是20世纪最重大的历史事件之一,也同样影响了20年来中国的历史进程和思想变迁。给我们的教训和启示,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2 . 政治天平向精英政治方向太过倾斜
任何制度安排都有其相对优势与劣势,就目前西方发达国家来看,他们由于民主充裕而陷入困境,因此,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克服“民主的经济矛盾”和“民主的公地悲剧”。从中国的情况来看,政治天平向精英政治方向太过倾斜,政府太过强势,以至于平民团队由于难以把自己的“话题”转变成政治决策的“议题”而变得火气十足。因此,如何克服全能主义困境和公权主导下的“私田”悲剧,那可能是中国的问题。——北京大学教授燕继荣,“当代中国政治发展: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发言,2011年10月9日
关注理由:民主是一个内生的过程,其路径不是单一的、更不是固定的,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道路在内的任何一种探索都可能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也都可能通过解决这些问题,对推动世界政治民主的发展作出贡献。
3 . 政治体制之“体”不能变也变不了
当我们从“体”与“用”的角度分析政治体制诸问题的时候,就会发现政治体制改革中什么可以改也必须改、什么不能改也改不了,其实是很明确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是中国政治体制“体”的层面的要求;人民民主,同样是中国政治体制“体”的层面的要求;社会主义法治,当然也是中国政治体制“体”的层面的要求。这些要求是中国政治体制的本质属性,不能变也变不了。——中共中央党校教授辛鸣,《人民论坛》,2011年2月下
关注理由:在谈论政治体制改革之时,不少人对政治体制的理解却各不相同乃至很不相同,评价中国政治体制成功与否的标准是什么,亟待达成共识。
4 . 法治要成为中国人的生活方式
吴邦国委员长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讲话,一方面宣告用法治来巩固革命的成果,从而“夯实了立国兴邦、长治久安的法制根基,从制度上、法律上确保中国共产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确保国家一切权力牢牢掌握在人民手中”,另一方面宣告用法治来遏制革命的冲动,从而宣布从清末法制改革以来以革命为导向的法律移植运动趋于终结,法律真正在本土社会关系中扎根,法治要成为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法学家强世功,《文化纵横》,2011年6月刊
关注理由:中国特色法律主义体系的形成,为法治中國的宏伟大厦奠基,更是培育法治精神的崭新起点。“当全社会都把法治当成一种生活方式的时候,法治中国就会形成。”
5 . 权力转移“隐性世袭”误国误民
“因人设岗”“定制招聘”这种“隐性世袭”与大学扩招和学历贬值等同时出现,让群众看到的是赤裸裸的权力转移。从最近的“定制招聘”事件来看,获得照顾的官员子女的教育背景恐怕都“不足与外人道”也,不然也不至于劳烦父辈们煞费苦心地设计“非请莫入”的幽暗竞技场,搞得一旦曝光就惨不忍睹。这种损害政府正当性和公共治理合法性的“隐性世袭”,误国又误民,当休矣。——香港大学法学院教授郑戈,《新世纪周刊》,2011年第2期
关注理由:2011年,福建屏南、江苏句容、浙江上虞、安徽黄山和湖南怀化等地先后出现为领导干部子女“因人设岗”“定制招聘”的事件,引起媒体关注和网络热议。
6 . 尽快弥补民权政治之课
不管你是否重视,是否感恩,我们都是这场革命的消费者和受益者。正是因为辛亥革命,中国人的脑袋和双腿不再为磕头而准备着,而是可以为思考和走路而准备着。通过纪念辛亥先烈的亡灵,缅怀他们为国为民的情操,追思他们浴血奋战的业绩,学习他们不畏内外强权的进取精神与牺牲精神。无论是研究者,还是广大读者与公民,都不要白费辛亥先驱的心血,尽快弥补民权政治之课,明确个人的权利与义务,向法治目标迈进。——中国政法大学教授郭世佑,《光明日报》,2011年11月7日
关注理由:在辛亥革命100周年之际,各界掀起了纪念热潮,但是到底纪念什么,学习什么呢?或许我们是应该先好好研究一下辛亥历史。
7 . 社会主义就是普遍幸福主义
在改革开放中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归根到底就是要从实际出发,实现和保障人民的普遍幸福。人的全部追求最终都是对于幸福的追求,人的最高利益实际就是人的幸福利益。因此,在基本价值观方面继续解放思想,最根本的就是要确立幸福至上、特别是普遍幸福至上的新观念。追求普遍幸福是最实在的,也是最大的实事求是。我们应该认识到,人类天赋的终极价值目标永远是幸福,所谓“好日子”实际就是幸福生活。金钱、权力、名望等等只是获得幸福的有限手段。——中央社会主义学院政治学教研室主任、教授王占阳,《求是》2011年7月1日
关注理由:在当前中国,“幸福”比“GDP增长”更凸显了以人为本的内涵。
8 . 对官僚主义决不能掉以轻心
当代中国,官僚主义仍是党和国家机关中的痼疾。官僚主义表现为两种基本形态,一类是官僚主义的工作作风、工作方式,诸如脱离实际、脱离群众、消极怠惰、热衷开会、命令主义、形式主义等现象;另一类是不正当地谋求权力,并利用官位谋求特权利益的官僚主义,即出现官僚特权者,诸如跑官要官、行贿受贿、徇私枉法、贪污腐败等。对于官僚主义,决不能掉以轻心,置之不理。有必要抓紧反对官僚主义的斗争,将其列为当前一项重要的任务,持续进行下去。——国家行政学院科研部主任、教授许耀桐,《同舟共进》2011年第5期
关注理由:建党90周年之际,关于中国共产党如何跳出“兴亡历史周期律”成为学界讨论的热点。反对官僚主义、消除滋生官僚阶层的温床,是中国共产党永葆本色的极其重要的方面。
9 . 我们没有足够重视属于自己的那张选票
如今我们经常看到网民抱怨政府这个不是、那个不是,但只是抱怨或批评显然是没有用的,怨天尤人的心态也不可取。其实宪法还是把权利给了我们,是我们自己没有足够重视属于自己的那张选票;对于今天这种状态,我们不能全怪别人,还应该问问自己对改变现状究竟做过什么。可别再说“我一介小民能做什么”,至少你可以在这次选举中认真对待那张选票。别指望选举那天搭别人的便车,自己躲在家里;你的一张票确实不能改变现实,但是如果所有人都那样想、什么都不做,就永远不可能改变现实。——中国宪法学会副会长张千帆,南方网,2011年5月14日
关注理由:“珍惜民主权利,投好庄严一票”的标语,2011年显得格外醒目。
10 . 党内批评的习惯性壁垒太多了
一些党的领导机关领导干部对党内批评的认识陷入了误区。他们错误地认为,党内批评多了,不利于党的稳定和团结、不利于党的形象和大局、不利于党内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甚至会给某些别有用心的人提供攻击党的口实而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因此他们就有意无意地限制、控制党内批评。这些批评的禁区,虽然绝大多数都没有具体的党内文件规定,但在现实的党内生活中却早已形成一种习惯性的壁垒。若谁要去触碰这种壁垒,那么一定是“领导很生气,后果很严重”。禁区如此之多,党员开展党内批评的空间自然就很狭窄了,党员开展党内批评的权利难以得到真实有效的保障,应当引起高度重视。——中共成都市委党校教授刘益飞,《学习时报》,2011年8月8日
关注理由:当前,在正式的党的组织生活中(包括党的各种会议、党的组织活动、党报党刊、党的网络、党内学习培训、党内通信、党员向党组织及党的领导人汇报及反映等党内生活形态),党内批评的声音越来越少。
苏联的改革最主要的是它的浪漫主义,它在不清楚原有体制是如何造成了令人不满意的状况下,就想去改革这种状况,那是不可能的。改革必须有深刻的理性,改革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改革也要循序渐进,要让改革所带来的生产力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逐渐去消除问题,而不是通过改革直接消除问题。我们不能迷信改革,不能迷信制度的变革就能解决一切,不在于制度要不要变革,不在于改革要不要改,而在于怎么改。——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所长房宁谈苏联解体的历史教训,据凤凰网,2011年12月28日
关注理由:苏联解体是20世纪最重大的历史事件之一,也同样影响了20年来中国的历史进程和思想变迁。给我们的教训和启示,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2 . 政治天平向精英政治方向太过倾斜
任何制度安排都有其相对优势与劣势,就目前西方发达国家来看,他们由于民主充裕而陷入困境,因此,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克服“民主的经济矛盾”和“民主的公地悲剧”。从中国的情况来看,政治天平向精英政治方向太过倾斜,政府太过强势,以至于平民团队由于难以把自己的“话题”转变成政治决策的“议题”而变得火气十足。因此,如何克服全能主义困境和公权主导下的“私田”悲剧,那可能是中国的问题。——北京大学教授燕继荣,“当代中国政治发展: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发言,2011年10月9日
关注理由:民主是一个内生的过程,其路径不是单一的、更不是固定的,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道路在内的任何一种探索都可能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也都可能通过解决这些问题,对推动世界政治民主的发展作出贡献。
3 . 政治体制之“体”不能变也变不了
当我们从“体”与“用”的角度分析政治体制诸问题的时候,就会发现政治体制改革中什么可以改也必须改、什么不能改也改不了,其实是很明确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是中国政治体制“体”的层面的要求;人民民主,同样是中国政治体制“体”的层面的要求;社会主义法治,当然也是中国政治体制“体”的层面的要求。这些要求是中国政治体制的本质属性,不能变也变不了。——中共中央党校教授辛鸣,《人民论坛》,2011年2月下
关注理由:在谈论政治体制改革之时,不少人对政治体制的理解却各不相同乃至很不相同,评价中国政治体制成功与否的标准是什么,亟待达成共识。
4 . 法治要成为中国人的生活方式
吴邦国委员长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讲话,一方面宣告用法治来巩固革命的成果,从而“夯实了立国兴邦、长治久安的法制根基,从制度上、法律上确保中国共产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确保国家一切权力牢牢掌握在人民手中”,另一方面宣告用法治来遏制革命的冲动,从而宣布从清末法制改革以来以革命为导向的法律移植运动趋于终结,法律真正在本土社会关系中扎根,法治要成为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法学家强世功,《文化纵横》,2011年6月刊
关注理由:中国特色法律主义体系的形成,为法治中國的宏伟大厦奠基,更是培育法治精神的崭新起点。“当全社会都把法治当成一种生活方式的时候,法治中国就会形成。”
5 . 权力转移“隐性世袭”误国误民
“因人设岗”“定制招聘”这种“隐性世袭”与大学扩招和学历贬值等同时出现,让群众看到的是赤裸裸的权力转移。从最近的“定制招聘”事件来看,获得照顾的官员子女的教育背景恐怕都“不足与外人道”也,不然也不至于劳烦父辈们煞费苦心地设计“非请莫入”的幽暗竞技场,搞得一旦曝光就惨不忍睹。这种损害政府正当性和公共治理合法性的“隐性世袭”,误国又误民,当休矣。——香港大学法学院教授郑戈,《新世纪周刊》,2011年第2期
关注理由:2011年,福建屏南、江苏句容、浙江上虞、安徽黄山和湖南怀化等地先后出现为领导干部子女“因人设岗”“定制招聘”的事件,引起媒体关注和网络热议。
6 . 尽快弥补民权政治之课
不管你是否重视,是否感恩,我们都是这场革命的消费者和受益者。正是因为辛亥革命,中国人的脑袋和双腿不再为磕头而准备着,而是可以为思考和走路而准备着。通过纪念辛亥先烈的亡灵,缅怀他们为国为民的情操,追思他们浴血奋战的业绩,学习他们不畏内外强权的进取精神与牺牲精神。无论是研究者,还是广大读者与公民,都不要白费辛亥先驱的心血,尽快弥补民权政治之课,明确个人的权利与义务,向法治目标迈进。——中国政法大学教授郭世佑,《光明日报》,2011年11月7日
关注理由:在辛亥革命100周年之际,各界掀起了纪念热潮,但是到底纪念什么,学习什么呢?或许我们是应该先好好研究一下辛亥历史。
7 . 社会主义就是普遍幸福主义
在改革开放中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归根到底就是要从实际出发,实现和保障人民的普遍幸福。人的全部追求最终都是对于幸福的追求,人的最高利益实际就是人的幸福利益。因此,在基本价值观方面继续解放思想,最根本的就是要确立幸福至上、特别是普遍幸福至上的新观念。追求普遍幸福是最实在的,也是最大的实事求是。我们应该认识到,人类天赋的终极价值目标永远是幸福,所谓“好日子”实际就是幸福生活。金钱、权力、名望等等只是获得幸福的有限手段。——中央社会主义学院政治学教研室主任、教授王占阳,《求是》2011年7月1日
关注理由:在当前中国,“幸福”比“GDP增长”更凸显了以人为本的内涵。
8 . 对官僚主义决不能掉以轻心
当代中国,官僚主义仍是党和国家机关中的痼疾。官僚主义表现为两种基本形态,一类是官僚主义的工作作风、工作方式,诸如脱离实际、脱离群众、消极怠惰、热衷开会、命令主义、形式主义等现象;另一类是不正当地谋求权力,并利用官位谋求特权利益的官僚主义,即出现官僚特权者,诸如跑官要官、行贿受贿、徇私枉法、贪污腐败等。对于官僚主义,决不能掉以轻心,置之不理。有必要抓紧反对官僚主义的斗争,将其列为当前一项重要的任务,持续进行下去。——国家行政学院科研部主任、教授许耀桐,《同舟共进》2011年第5期
关注理由:建党90周年之际,关于中国共产党如何跳出“兴亡历史周期律”成为学界讨论的热点。反对官僚主义、消除滋生官僚阶层的温床,是中国共产党永葆本色的极其重要的方面。
9 . 我们没有足够重视属于自己的那张选票
如今我们经常看到网民抱怨政府这个不是、那个不是,但只是抱怨或批评显然是没有用的,怨天尤人的心态也不可取。其实宪法还是把权利给了我们,是我们自己没有足够重视属于自己的那张选票;对于今天这种状态,我们不能全怪别人,还应该问问自己对改变现状究竟做过什么。可别再说“我一介小民能做什么”,至少你可以在这次选举中认真对待那张选票。别指望选举那天搭别人的便车,自己躲在家里;你的一张票确实不能改变现实,但是如果所有人都那样想、什么都不做,就永远不可能改变现实。——中国宪法学会副会长张千帆,南方网,2011年5月14日
关注理由:“珍惜民主权利,投好庄严一票”的标语,2011年显得格外醒目。
10 . 党内批评的习惯性壁垒太多了
一些党的领导机关领导干部对党内批评的认识陷入了误区。他们错误地认为,党内批评多了,不利于党的稳定和团结、不利于党的形象和大局、不利于党内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甚至会给某些别有用心的人提供攻击党的口实而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因此他们就有意无意地限制、控制党内批评。这些批评的禁区,虽然绝大多数都没有具体的党内文件规定,但在现实的党内生活中却早已形成一种习惯性的壁垒。若谁要去触碰这种壁垒,那么一定是“领导很生气,后果很严重”。禁区如此之多,党员开展党内批评的空间自然就很狭窄了,党员开展党内批评的权利难以得到真实有效的保障,应当引起高度重视。——中共成都市委党校教授刘益飞,《学习时报》,2011年8月8日
关注理由:当前,在正式的党的组织生活中(包括党的各种会议、党的组织活动、党报党刊、党的网络、党内学习培训、党内通信、党员向党组织及党的领导人汇报及反映等党内生活形态),党内批评的声音越来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