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语文教学中,丰富学生的语言是发展学生思维的一种有效手段。本文从课内、课外、写作三个方面分析了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语言积累,丰富学生的语言,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 语文教学 语言积累 丰富词汇
要建高楼大厦,只研究楼房式样,而缺少必要的砖头和水泥等建房材料,再精妙的图纸也是空谈。同样在语文教学中,再精妙的思想,如若没有很好的语言支撑,也是茶壶煮饺子——倒不出来。语言不仅是交际的工具,还是思维的好帮手。一个语言贫瘠的人,他的思维会活跃到哪里去呢?因此丰富学生的语言,是教会学生思维的有效手段。
小学生活泼好动,模仿力强,悟性却相对薄弱。因此,新课标非常重视语言的积累,特别强调通过课内外阅读,通过生活中的事、情、景话来积累语言。语文课程标准一再强调语文教学要放弃繁琐的内容分析,让学生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中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每位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学习语文素养的提高,都离不开教师长期的施教和巩固。积累也是如此,下面将谈谈我指导学生丰富词汇的收获。
一、课外初“相识”,拓宽词汇的空间
扩大词汇量,最好的方法就是阅读书籍,这是众多教师都认同的。许多词语、句子、段落积累作业由学生独立完成,他们边阅读边摘抄,而教师一眼而过简单批阅。我认为这远远不够,因为小学生的识别能力和自控能力较差,语言积累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往往只是记在纸上,所以教师要给予恰当的指导。首先,引导学生分类汇总,例如:写人类可分为外貌、动作、心理、语言;写季节可分为春、夏、秋、冬四季不同的物候;写物可分为色、行、味等。其次,教师在学生课外摘抄的基础上,可以鼓励孩子们摘抄一些自己感兴趣的词语句子或段落,让孩子在课堂上朗读自己的摘抄积累,达到强化记忆的目的。同样根据课文内容的需要,可选择出一些优美词句可让学生写记,以加深印象。如:《桂林山水》一课,选择的好词是:波澜壮阔、水平如镜、无瑕翡翠、峰峦雄伟、红叶似火、奇峰罗列。通过课文的学习,同学们知道“波澜壮阔、水平如镜、无瑕翡翠”都是描写水的,那么可以建议他们把这些词积累在一起。还可以引导他们把那些描写水的四字词,如:波涛汹涌、无边无际等词汇总在一起,便于记忆、查阅记忆提取。同样描写山的词也可以这样汇总摘记。
二、课内再“熟悉”,巩固词汇的学习
课外的积累,如果没有经过长期的提取、运用,其巩固率是相当低的,我们常看到这一现象:某位同学很喜欢看书,也很听话地做了摘抄,但是他习作里的词、话还是那么淡而无味。其原因是这些摘记的好词没有及时消化、强化,而是被遗忘了。这是相当可惜的,如若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有意识地创设语境让学生闭目回想课外获得的词汇,再加以运用,假以时日,所掌握的词汇就会相当可观。如教学《乡下人家》时,我做了如下设计:
看图用词。将一幅优美的乡下春天的风景画展示给学生看。我们桑园地处林州的西部,所处山区,孩子们对乡下的生活再熟悉不过。这样就把学习与生活联系在了一起,激起了孩子们的兴趣,然后让他们说说春、夏、秋、冬的家乡是什么样子,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认识,而且调动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积累与体验。要让孩子们明确生活体验就是很好的写作素材,只是我们缺少一种联结组织方法。
学习课文时要让学生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发现作者的写作顺序,彼此交流想法。学生在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后,马上效仿别人的写作方法,运用已有的词语积累,描述自己所处的乡下的那田园生活,那知识可马上内化。
体会课文中的用词,再次积累。如:春雨过后,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许多”、“成群”说明笋很多很密,“探”把沉睡一冬的竹笋在春雨的滋润下迫不及待地想看新世界的心情充分表达了出来了,同时让人感觉这些笋好似一群活泼可爱的顽皮孩子,用词极准确、传神。体会之后,写到摘抄本上,便于记忆。
用词形式多样化。将我们学的词汇绘制成卡片,在课堂上适时张贴在黑板上,给学生直观的印象,总结课文时,以比赛的形式再巩固一遍。课后,再将卡片附在教室的学习园地上,保证这些词语在学生面前的再现率。要让学生跳出课堂,积累生活体验。语文是母语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语文课程资源,不同地区都有取之不尽、各具特色的语文课程资源。当地的自然环境、风俗民情、节日文化都独具魅力、各具神韵,城镇有城镇的优势,乡村有乡村的长处,城镇文化氛围浓厚,乡村自然资源丰富,况且城镇学生向往广袤的大自然,乡村学生向往与都市的繁华,我们可以凭借多种渠道加以互补。让学生关注生活,与生活为伴;亲近大自然,与大自然为友;走近社会,与社会对话。积极积累生活体验,从而为写作积累必不可少的生活素材。
通过课内课外的结合,学生摆脱积累词汇、体验词汇的盲目状态。每个词语、情景经过信息处理后储存到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中,强化了词句学习。
三、习作里展身手,内化词汇的学习
作文是学生语文学习的最高阶段,是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全面体现。用词是否恰当、生动,将体现出学生词汇内化程度的高低。叙述是否生动、具体,可以体现出学生体验深刻程度的高低。因此,教师应有意识地给学生呈现他们学过的词汇,引导、再现和体验相关的图片、场景,帮助他们从无意识状态的积累上升到有意识的运用状态。所以每次习作教学,我都给同学提供大量与主题相关的词语,有意提示与主题相关的场景,请他们随意选用。如果学生选用的超过教师所呈现的,则给予称赞和鼓励。经过课内—课外—课外的几次反复,学生自然而然地就会准确运用词语了。经过一阶段的训练,学生不仅习作时不会觉得无话可说,而且会对积累运用词语产生浓厚的兴趣。
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在于运用,而积累和理解是运用的前提。学生只有日积月累而后加以练习巩固,才会形成深厚的语文素养,才能厚积而薄发,从而他们的语言才不会那么苍白无力,他们思维火花才会被激起、点亮。
关键词: 语文教学 语言积累 丰富词汇
要建高楼大厦,只研究楼房式样,而缺少必要的砖头和水泥等建房材料,再精妙的图纸也是空谈。同样在语文教学中,再精妙的思想,如若没有很好的语言支撑,也是茶壶煮饺子——倒不出来。语言不仅是交际的工具,还是思维的好帮手。一个语言贫瘠的人,他的思维会活跃到哪里去呢?因此丰富学生的语言,是教会学生思维的有效手段。
小学生活泼好动,模仿力强,悟性却相对薄弱。因此,新课标非常重视语言的积累,特别强调通过课内外阅读,通过生活中的事、情、景话来积累语言。语文课程标准一再强调语文教学要放弃繁琐的内容分析,让学生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中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每位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学习语文素养的提高,都离不开教师长期的施教和巩固。积累也是如此,下面将谈谈我指导学生丰富词汇的收获。
一、课外初“相识”,拓宽词汇的空间
扩大词汇量,最好的方法就是阅读书籍,这是众多教师都认同的。许多词语、句子、段落积累作业由学生独立完成,他们边阅读边摘抄,而教师一眼而过简单批阅。我认为这远远不够,因为小学生的识别能力和自控能力较差,语言积累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往往只是记在纸上,所以教师要给予恰当的指导。首先,引导学生分类汇总,例如:写人类可分为外貌、动作、心理、语言;写季节可分为春、夏、秋、冬四季不同的物候;写物可分为色、行、味等。其次,教师在学生课外摘抄的基础上,可以鼓励孩子们摘抄一些自己感兴趣的词语句子或段落,让孩子在课堂上朗读自己的摘抄积累,达到强化记忆的目的。同样根据课文内容的需要,可选择出一些优美词句可让学生写记,以加深印象。如:《桂林山水》一课,选择的好词是:波澜壮阔、水平如镜、无瑕翡翠、峰峦雄伟、红叶似火、奇峰罗列。通过课文的学习,同学们知道“波澜壮阔、水平如镜、无瑕翡翠”都是描写水的,那么可以建议他们把这些词积累在一起。还可以引导他们把那些描写水的四字词,如:波涛汹涌、无边无际等词汇总在一起,便于记忆、查阅记忆提取。同样描写山的词也可以这样汇总摘记。
二、课内再“熟悉”,巩固词汇的学习
课外的积累,如果没有经过长期的提取、运用,其巩固率是相当低的,我们常看到这一现象:某位同学很喜欢看书,也很听话地做了摘抄,但是他习作里的词、话还是那么淡而无味。其原因是这些摘记的好词没有及时消化、强化,而是被遗忘了。这是相当可惜的,如若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有意识地创设语境让学生闭目回想课外获得的词汇,再加以运用,假以时日,所掌握的词汇就会相当可观。如教学《乡下人家》时,我做了如下设计:
看图用词。将一幅优美的乡下春天的风景画展示给学生看。我们桑园地处林州的西部,所处山区,孩子们对乡下的生活再熟悉不过。这样就把学习与生活联系在了一起,激起了孩子们的兴趣,然后让他们说说春、夏、秋、冬的家乡是什么样子,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认识,而且调动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积累与体验。要让孩子们明确生活体验就是很好的写作素材,只是我们缺少一种联结组织方法。
学习课文时要让学生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发现作者的写作顺序,彼此交流想法。学生在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后,马上效仿别人的写作方法,运用已有的词语积累,描述自己所处的乡下的那田园生活,那知识可马上内化。
体会课文中的用词,再次积累。如:春雨过后,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许多”、“成群”说明笋很多很密,“探”把沉睡一冬的竹笋在春雨的滋润下迫不及待地想看新世界的心情充分表达了出来了,同时让人感觉这些笋好似一群活泼可爱的顽皮孩子,用词极准确、传神。体会之后,写到摘抄本上,便于记忆。
用词形式多样化。将我们学的词汇绘制成卡片,在课堂上适时张贴在黑板上,给学生直观的印象,总结课文时,以比赛的形式再巩固一遍。课后,再将卡片附在教室的学习园地上,保证这些词语在学生面前的再现率。要让学生跳出课堂,积累生活体验。语文是母语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语文课程资源,不同地区都有取之不尽、各具特色的语文课程资源。当地的自然环境、风俗民情、节日文化都独具魅力、各具神韵,城镇有城镇的优势,乡村有乡村的长处,城镇文化氛围浓厚,乡村自然资源丰富,况且城镇学生向往广袤的大自然,乡村学生向往与都市的繁华,我们可以凭借多种渠道加以互补。让学生关注生活,与生活为伴;亲近大自然,与大自然为友;走近社会,与社会对话。积极积累生活体验,从而为写作积累必不可少的生活素材。
通过课内课外的结合,学生摆脱积累词汇、体验词汇的盲目状态。每个词语、情景经过信息处理后储存到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中,强化了词句学习。
三、习作里展身手,内化词汇的学习
作文是学生语文学习的最高阶段,是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全面体现。用词是否恰当、生动,将体现出学生词汇内化程度的高低。叙述是否生动、具体,可以体现出学生体验深刻程度的高低。因此,教师应有意识地给学生呈现他们学过的词汇,引导、再现和体验相关的图片、场景,帮助他们从无意识状态的积累上升到有意识的运用状态。所以每次习作教学,我都给同学提供大量与主题相关的词语,有意提示与主题相关的场景,请他们随意选用。如果学生选用的超过教师所呈现的,则给予称赞和鼓励。经过课内—课外—课外的几次反复,学生自然而然地就会准确运用词语了。经过一阶段的训练,学生不仅习作时不会觉得无话可说,而且会对积累运用词语产生浓厚的兴趣。
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在于运用,而积累和理解是运用的前提。学生只有日积月累而后加以练习巩固,才会形成深厚的语文素养,才能厚积而薄发,从而他们的语言才不会那么苍白无力,他们思维火花才会被激起、点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