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帝》乾隆皇帝真的不知道英国在哪里吗?

来源 :精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qy19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乾隆帝》
  作者: [美] 欧立德 (Mark C. Elliott)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年4月
  1793年,英国使者马戛尔尼的队伍抵达北京,受到乾隆皇帝的接见。这次会见被认为是近代东西方一次至关重要的接触,尽管结果令人沮丧。在英国使者面前,乾隆皇帝展现了东方独裁者的傲慢、保守和愚昧,他宣称“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无有”,他甚至在接见使者时问:“英国距离俄罗斯多远?他们的关系是否友好?意大利和葡萄牙是否距离英格兰不远?是否向英格兰朝贡?”
  这一段公案,几乎成了晚近中国衰朽封闭的象征。然而,历史是否真的像它表面呈现的样子呢?欧立德的《乾隆帝》重新叙述了这个故事。作者在序言中说,绝大多数欧美读者对乾隆的事迹一无所知,甚至不知晓其名号。这种状况让欧立德感到惋惜,但其实并不奇怪,中国人同样不太搞得清伊丽莎白一世和路易十六,这两个名称可能更容易让中国人想起一种甜瓜和一种昂贵的酒。
  实际上,乾隆对于西方地理并非一无所知。1760 年,法国耶稣会士蒋友仁就曾进献《坤舆全图》,这张世界地图中,两个世纪以来东西方地理调查和地理发现的各项重要成果都包含其中。蒋友仁还曾受乾隆皇帝的委派,勘测绘制新疆地区的地图。一个对地图如此感兴趣的皇帝,怎么会搞不清英国在什么地方?而从康熙皇帝的时代起,法国政府就一直在向中国派遣“科学传教团”,他们与清国的皇室建立了良好的交往。如果不是在1789年爆发法国大革命,乾隆的使团也将抵达巴黎,拜见路易十六。
  欧立德猜测,乾隆皇帝之所以提出这样幼稚的问题,是故意要给马戛尔尼使团留下一个印象,即“伟大的大清帝国不可能对遥远的小岛国家英国有任何的兴趣”。如果我们去察看更多关于这次觐见的史料,就会对乾隆皇帝“保守愚昧”的刻板印象产生怀疑。当英国使者向他展示英国海船模型时,皇帝详细询问了关于军舰零件以及英国造船业的问题,第二天,乾隆密令军机大臣传谕两广总督,“英吉利在西洋诸国中较为强悍,且闻其向在海洋有劫掠西洋各国商船之事”,需振作海防,提高警惕。
  乾隆皇帝所处的时代几乎跨越了整个18世纪。这个世纪的西方正处在独一无二的“革命时代”。人们往往认为这个时代只发生在西方,而东方却在康乾盛世中固步自封。东方是否成为纯粹的旁观者呢?事实上,东亚的深刻变革也在乾隆的时代发生,并奠定了现代中国的基础。乾隆的军队征服了新疆,尽管后来依然叛乱频仍,而中央政府也一直无法在此建立起像中原地区那样的统治方式,但乾隆朝的远征依然影响深远。它不仅大大扩展了清朝的疆域,而且影响了世界历史。中国和俄国的竞争不再仅限于蒙古和满洲的北部,而延伸到了中亚;准噶尔的消亡,则意味着欧亚大陆最后一个有威胁的游牧民族联盟已经消失,“上帝之鞭”和成吉思汗的时代彻底成为过去。欧立德评价:“乾隆的这次征服其实是世界历史的一个分水岭。”
  虽然乾隆并不那么喜欢外国人,但他对东西方的贸易并不排斥。当贸易禁令使得南方的丝绸市场受到影响,威胁到蚕农和纺纱工人的生计时,乾隆批评道:“徒立出洋之禁,则江浙所产粗丝转不得利,是无益于外洋,而更有损于民计。又何如照旧弛禁,以天下之物供天下之用,尤为通商便民乎?”中西方贸易在乾隆年间获得飞速发展,英国每年要从中国进口2300万镑红茶,这些茶叶带来的茶叶税为英国王室提供了十分之一的收入来源。与此同时,每年有3000万两白银流入中国。在商业的主导下,一个新世界正在展开,中国无疑参与其中。
  乾隆朝作为旧时代最后一个盛世,有很多弊病值得批评,但它未必如我们所想的那么固步自封。在这样一个时代的乾隆皇帝,无论他本人是否愿意,也不得不如欧立德所言:“天之骄子,世界之人”。
其他文献
马原:幕天讲坛发起人,著名作家,先锋派小说代表人物。远离都市,逃离死神,马原得到了命运之神的眷顾。内心的安宁,对神明的敬畏,让他找到了寻觅已久的故乡。  马原逃了,他远离死神,让生命之花重新绽放,他相信,人类固有的慈悲心,能够将存在诸多问题的中国公益事业逐渐引上正轨。  幕天讲坛,大理。无论是在教室还是操场,面对一双双好奇的眼睛,马原始终面带微笑,说话轻柔,仿佛雨露一般,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田。这是对
期刊
记者:宣德炉听来在收藏品类中还是比较小众,什么是宣德炉?  何朝阳:宣德炉,是明代宣德年间设计制造的铜香炉,简称“宣炉”。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运用黄铜铸成的铜器。为制作精品的铜炉,在宣德皇帝的亲自督促下,整个制作过程,包括炼铜、造型必须自《宣和博古图》《考古图》等典籍及内府密藏的数百件宋元名窑中,精选出符合适用对象,经过筛选确定后,再铸成实物样品让宣宗过目,满意后方准开铸。  记者:你能为我们介绍
期刊
记者:对于普通读者来说,是否存在必须要看的书?  杨早:一个人要构成完整的知识谱系,各个领域的书都要涉猎一点。对于中国人,还是有一些作家的作品不得不看,如果你不看的话,对语言是不够了解的。比如说,六大名著,所谓“四大名著”加上《儒林外史》和《金瓶梅》。  记者:对读书的环境有要求吗?  杨早:不太有。小的时候在地摊上读武侠小说,周围都是卖菜的也读得下去。但最近的习惯是越读越慢了,有的时候一个月也读
期刊
门生校友,自成一系。联络投资、组织人脉、畅行公益,赶不完的场子,让同学们脚步匆匆。他们以同窗学友和新老校友为主体,讨论商业之道,畅谈人生价值。场面上,他们或醉酒探戈,或涕泪豪情。大学的、硕士的、博士的、海内的、海外的,多重校友身份,让他们赶集般穿梭于各种场所。相互的比拼和利用,更让这个圈子参杂着功利色彩。不过,无利不起早,既要做生意,也要讲感情,这里的人,将商道提升到出神入化的境界。  闫长明  
期刊
余生也晚,未能躬逢其盛,只能在传媒圈子围炉夜话的间隙听见范以锦的名字在江湖出没。  老范不老。有幸当面向他请教报业历史和他的前辈。老一辈报人的名字杨奇、丁希凌、黄文俞的名字不时穿插其中。他对前辈有感佩,有怀念,有订正。没有欲说还休的城府,多的是率直的坦荡。  这位68岁的报人,可以为事业激情,但处世待人,冲淡平和。“冲淡”是二十四诗品中和“雄浑”并列的另一类重要诗境。它和“雄浑”不是对立的,而是相
期刊
《唯爱永生》  导演:吉姆·贾木许  主演:蒂尔达·斯文顿 / 汤姆·希德勒斯顿  正如那个经典的老段子,如果组个电影导演的摇滚乐队,贾木许大概是前三甲的人选。余下的可能还有库斯图里卡、马丁·斯科塞斯、文德斯等……在《唯爱永生》里,贾木许显然越玩越嗨了,嗨到他忘记了自己还是一名电影导演,而更像是不修边幅的摇滚乐手、放浪不羁的诗人。  这名文艺腔极重的美国独立电影导演,极尽能事地摆弄着演员造型、私家
期刊
由上海仁德基金会举办的“丰盛生命 仁爱永续”仁德基金会2013感恩慈善晚宴在上海浦东香格里拉大酒店举行。社会各界爱心名士共聚,为上海仁德基金会资助的城市社区发展类公益项目募集善款。  “丰盛生命 仁爱永续”上海仁德基金会2013感恩慈善晚宴是上海仁德基金会举办的一场年度感恩活动,整场活动贯穿“感恩”主题,通过各种形式的艺术表演让每位嘉宾在温馨的氛围中感受爱的美好,并通过各位关注仁德的爱心友人捐赠出
期刊
嗜书如命的杨早说自己和鲁迅一样,中了中国文化的两个“毒”:韩非的峻急和庄子的随便。有趣的是,他也是汪曾祺的“信徒”,清淡沉静,迷恋趣味。  杨早 知名学者、 《话题2005》至《话题2013》主编,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著有《民国了》、《纸墨勾当》、《野史记—传说中的近代中国》、《清末民初北京舆论环境与新文化的登场》等。编有《沈从文集》、《汪曾祺集》等,译有《合肥四姐妹》。  杨早
期刊
2013年11月,艺术家蔡国强在澳大利亚的首次个展《归去来兮》在澳洲昆士兰美术馆暨现代美术馆(简称 QAGOMA)开幕,来自全球的媒体都来到了布里斯班,等待蔡国强和他的作品的亮相。  这一天,蔡国强早早地来到美术馆,准备在十点举行这次展览的全球新闻发布会,并为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媒体进行导览。他穿了一件黑灰色西服,前额留着唯一的一小束头发,腰板挺得直直。“今天来了很多中国媒体,以致我不敢乱说话。”蔡
期刊
江南的夏日让人聒噪,大都市不仅像个蒸笼,人们更是被拥堵的道路和滚烫的钢筋水泥,弄得焦头烂额。  周末不如来到苏州金鸡湖,漫步李公堤,约三两好友坐在御庭精品酒店湖边的平台上,远处的湖光水色尽收眼底,夏日的阳光尽管刺眼火辣,却给人带来健康活力。  最近,苏州再次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荣获“李光耀世界城市奖”,这是继西班牙毕尔巴鄂市和美国纽约市之后的全球第三个获奖城市。在宣传片中,世界城市奖对苏州的定义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