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时代对于“研究型”教师的渴求使得高等师范院校必须与基础教育进行有效衔接,缩小培养与实际需求之间的矛盾。高等师范院校要明确培养“研究型”教师,实质是指要培养具有成为研究型教师潜质的师范生,这种潜质是指具有一定以问题意识、反思意识、合作意识与研究意识等为核心的意识与能力。为培养具有成为“研究型”教师潜质的师范生,研究性学习环境创设与策略有:充分利用微格教学、加强研究型教学与合作性学习指导、创设机会让师范生参与课题研究、充分利用网络课程平台,邀请校外专家和中小学优秀教师讲座等。
关键词:研究型教师;研究性学习环境;创设;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1-0015-03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教师即研究者”的口号的提出,使得我们对教师的期望发生改变,新时代的教师再不能只是传统的教书匠的角色。中小学教师要成长为研究型的教师成为社会各界的一个美好的期望与现实诉求。研究型教师的养成需要教师在职后的长期的培养与发展,同样也需要高等师范院校职前培养阶段的努力。高等师范院校在培养师范生时应确定明确的目标,为研究型教师的培养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一、高等师范院校培养研究型教师的内涵
研究型教师是我们提倡的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是每个教师努力追求的目标。但事实上,人人都成为研究型教师是不可能的。而“从高等师范院校一毕业就可以成为研究型教师”的观点,也只能是痴人说梦。必须要认识到的是研究型教师的专业发展过程是一个长期的专业发展过程,一个师范生毕业两三年不可能就能达到,更不可能一毕业就能成为研究型教师。研究型教师的培养需要分层次、分阶段的,不是一蹴而就的。高等师范院校要培养“研究型”教师,实质要培养具有成长为研究型教师潜质的师范生,这种潜质是指具有一定以问题意识、反思意识、合作意识与研究意识等为核心的意识与能力。
1.要培养具有问题意识的师范生。问题意识是指个体要有能够发现问题的主动性与意愿。发现问题表现为意识到寻常现象中的不同之处,主动探寻现象背后的实质。问题意识反映了个体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缺少问题意识必然导致缺乏创新精神。在教学过程中会充满着各种实际问题和理论问题。对这些问题,往往有两种态度。一种是以怀疑、困惑、探究的态度,对这些问题进行积极的思考,试图分析、解决这些问题;另一种是根本不会意识到这些问题的存在,只要重复地把前人获得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不断重复自己的教学过程。不同的认识态度带来不同的行动,不同的行动会导致不同的结果。同时,在中小学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也要求开发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然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离不开教师。作为未来的教师,师范生首先要有相应的问题意识,这样才能在以后的教学中有针对性的培养与启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2.要培养具有反思意识的师范生。反思意识实际上是问题意识的自身化,也就是个体认知过程中的自我监控、自我批判、自我调节。要想成为研究型的教师,必须要有发现自己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只有不断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才能够总结出自己的成功经验,并能解决存在的问题,提升自身理论与实践修养,才可能迈出从经验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转化的第一步。师范生要在职前学习阶段时就养成反思的习惯,具有反思意识,才能在就职后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找出自身差距,提高改善教学实践与理论水平。只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才能够总结积累成功经验,发现自身问题,找到继续进步的突破点,优化提升自身价值。培养师范生的反思意识同时也是培养个体的批判性思维。只有具有批判性思维的个体才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个体批判性思维的过程是寻找问题的主要逻辑的过程。批判性思维是个体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工具。所以,培养个体的反思意识,也就是培养个体的批判性思维,即培养个体的独立自主和自我校正的思维技能,培养和提高个体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素质与能力,要求个体能够抓住要领、善于质疑辨析。
3.要培养具有合作意识的师范生。合作意识是指个体对共同行动及其行为规则的认知与情感。人的合作意识是随人整个心理和行为活动能力的增强而逐渐发展,但并不一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是现代人应具备的一项基本素养。教师的工作虽然具有独立性的特点,但在如今的教育环境中,单打独干是绝对行不通的。教师要进步,要成长是需要他人(同事、学校管理者、专家等)的帮助的,尤其是同事的帮助。在日常教学中需要与同事进行合作备课、互评、经验交流;在教育科研活动中更是需要与同事合作才能顺利完成研究。合作意识还体现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间的关系上,教师只有自身具有良好的合作意识,才会在教学活动中正确定位自身的角色,不把自己放在高高在上的位置,而是当作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协调者,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培养师范生的合作意识就需要通过一些教学活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过程,通过分工合作以及成果与失败的共同经历与承担,加强对合作的认知与情感。
4.要培养具有研究意识的师范生。研究是一种有着明确的目的或目标的探索活动,是旨在解决问题的一种有组织的、有系统的方式。研究意识实际上是问题意识的延伸,问题意识是研究意识的前提。研究意识是发现问题、并具备相应的科学合理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的主动性与能力。教师的研究意识是指教师富有创造性地进行教育教学工作,主动探究教育实践,丰富知识,完善思维,健全人格,促进发展,追寻教育教学新的意义的精神力量的总和。研究意识来源于个体内在的认知和情感要素,也受个体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体现出的社会要素的影响。因此,师范生的研究意识是可以用一定的方法来加以培养的,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加强对师范生个体内在的研究认知与情感的促进。要培养师范生自觉、主动的思考问题的认知,主动学习的意念,才有具备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先决条件。
二、研究性学习环境创设与策略探讨 学习环境是影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展与素养形成的重要因素和必要条件。要培养具有成为研究型教师潜力的师范生,必须要有相应的研究性学习环境。同时,高校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探索与教学改革。下面简要介绍笔者所在学校以培养研究型教师为目标,在研究性学习环境创设及策略方面进行的尝试。
1.充分利用微格教学,提高师范生教学技能并培养其问题意识、反思意识与合作意识。利用微格教学来让学生模拟上课,体验教师角色,一直以来是师范生培养提高其教学技能的一个重要手段。微格教学可以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在实践中强化课堂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是把理论转化为实践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过微格教学,教学技能得以练习与强化,使师范生可以较为顺利实现由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化,为教育实习与以后工作奠定了基础。通过三轮实验我们发现,微格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师范生的教学技能,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反思意识、合作意识。我们采用了“行动—反思—问题—纠正—行动”的微格教学模式,以行动为开端,学生依据理论标准与优秀教师教学视频示范,进行自我反思,小组同学与教师的评价反馈,发现存在问题,寻找问题产生原因和解决办法,制定技能训练的行动策略并在实践中修正完善。在这整个的循环过程中,师范生通过自我反思,找到自身存在问题并思考原因;另一方面通过小组合作,互评,取长补短,增强了合作意识。
2.加强研究性教学与合作性学习指导,培养学生合作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师范生在理论培养上一直是以知识技能为中心的,知识灌输的方法一直到今天仍然是高校教师采用的主要方法。这种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让学生产生惰性,没有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要改变这种现状,一个较好的尝试是在常规教学中加入研究型教学。所谓研究型教学是指教师以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学识积累为基础,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优化课程结构,建立一种基于研究探索的学习模式。我们通过先对教师教育课程与相应专业课程教师的培训,使高校教师领会并掌握研究型教学的要领与意义,同时要求教师掌握合作学习的基本操作规范,要求教师把研究型教学与小组合作学习结合起来。结合相应的教学内容,让师范生真正参与到课程的学习中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提供相应的帮助与管理,要求学生必须明确各自分工角色,最后还要在课堂上汇报学习成果。经过实验发现,这种教学模式可以有效的将教学、学习、探究、合作、实践各环节协调起来,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也能够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能力。
3.创造机会让师范生参与课题研究,培养师范生研究意识与科研方法。师范生在校学习专业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训练,参与教育科学研究的机会相对研究生来说是非常少的。因此在本科阶段就应该有意识的创设相应的鼓励学生进行研究的环境,并给予他们参与课题研究的机会。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有一定的体验,锻炼其独立思考能力,了解并掌握做研究的基本程序与方法,训练其逻辑思维能力。让专业教师吸收师范生参与自己的科研课题是方法之一。在教师的指导下,师范生可以学习协助教师查阅相关资料,做些调查活动,可以从中受到基本的方法能力的训练,并可初步了解科研活动。另外,笔者所在的教师教育中心还设立了“师范生教育研究课题”,鼓励师范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研究”。课题有评价管理办法与奖励机制。在这个过程中指导教师给予一定的方法与成果表述的指导。第三种办法是加强对师范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指导,让师范生把社会调查与教育专业理论学习结合起来,加大对调查报告撰写的指导工作。
4.充分利用网络课程平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能力。有针对性的交流平台对学习交互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通过交流平台,学习者可以与其他学习者探讨学习的方法;也可以向其他人咨询疑难问题,获得他人的帮助。教育专业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课程的建设,加强与每个师范生的交流。教师要指导师范生有针对性自主学习网络课程上的学习资源,并通过平台解答学生问题,与学生沟通交流。
5.邀请校外专家和中小学优秀教师做讲座,扩大师范生学术视野。每年定期为师范生邀请一定数量的教育专家和中小学的优秀教师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入手为师范生做专题讲座,让师范生了解基础教育发展现状,扩大师范生的学术视野。高等师范教育培养与基础教育实践客观上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的,师范生的最主要的任务是完成专业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通过校外专家对当前热点教育问题的研究探讨,可以拓宽师范生的学术理论视野,而中小学一线的优秀教师的讲座以及与他们的沟通交流,则会让师范生对以后的职业规划与发展有更明确的认识,也能让师范生对基础教育有更为直观的感知。
参考文献:
[1]张忠华,耿云云.“研究型教师”研究的反思[J].大学教育科学,2008,(5).
[2]付薇薇,等.大学生合作意识培养的研究[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S1).
[3]吴刚平,余闻婧.论教师的研究意识[J].中国教育学刊,2010,(12).
[4]袁方.大学研究性教学与研究型教师的培养刍议[J].当代教育论坛,2011,(9).
基金项目:该文为浙江海洋学院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孔云(1978-),女,湖北枣阳人,讲师,教育学博士,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基本理论,教师教育等。
关键词:研究型教师;研究性学习环境;创设;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1-0015-03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教师即研究者”的口号的提出,使得我们对教师的期望发生改变,新时代的教师再不能只是传统的教书匠的角色。中小学教师要成长为研究型的教师成为社会各界的一个美好的期望与现实诉求。研究型教师的养成需要教师在职后的长期的培养与发展,同样也需要高等师范院校职前培养阶段的努力。高等师范院校在培养师范生时应确定明确的目标,为研究型教师的培养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一、高等师范院校培养研究型教师的内涵
研究型教师是我们提倡的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是每个教师努力追求的目标。但事实上,人人都成为研究型教师是不可能的。而“从高等师范院校一毕业就可以成为研究型教师”的观点,也只能是痴人说梦。必须要认识到的是研究型教师的专业发展过程是一个长期的专业发展过程,一个师范生毕业两三年不可能就能达到,更不可能一毕业就能成为研究型教师。研究型教师的培养需要分层次、分阶段的,不是一蹴而就的。高等师范院校要培养“研究型”教师,实质要培养具有成长为研究型教师潜质的师范生,这种潜质是指具有一定以问题意识、反思意识、合作意识与研究意识等为核心的意识与能力。
1.要培养具有问题意识的师范生。问题意识是指个体要有能够发现问题的主动性与意愿。发现问题表现为意识到寻常现象中的不同之处,主动探寻现象背后的实质。问题意识反映了个体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缺少问题意识必然导致缺乏创新精神。在教学过程中会充满着各种实际问题和理论问题。对这些问题,往往有两种态度。一种是以怀疑、困惑、探究的态度,对这些问题进行积极的思考,试图分析、解决这些问题;另一种是根本不会意识到这些问题的存在,只要重复地把前人获得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不断重复自己的教学过程。不同的认识态度带来不同的行动,不同的行动会导致不同的结果。同时,在中小学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也要求开发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然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离不开教师。作为未来的教师,师范生首先要有相应的问题意识,这样才能在以后的教学中有针对性的培养与启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2.要培养具有反思意识的师范生。反思意识实际上是问题意识的自身化,也就是个体认知过程中的自我监控、自我批判、自我调节。要想成为研究型的教师,必须要有发现自己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只有不断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才能够总结出自己的成功经验,并能解决存在的问题,提升自身理论与实践修养,才可能迈出从经验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转化的第一步。师范生要在职前学习阶段时就养成反思的习惯,具有反思意识,才能在就职后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找出自身差距,提高改善教学实践与理论水平。只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才能够总结积累成功经验,发现自身问题,找到继续进步的突破点,优化提升自身价值。培养师范生的反思意识同时也是培养个体的批判性思维。只有具有批判性思维的个体才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个体批判性思维的过程是寻找问题的主要逻辑的过程。批判性思维是个体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工具。所以,培养个体的反思意识,也就是培养个体的批判性思维,即培养个体的独立自主和自我校正的思维技能,培养和提高个体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素质与能力,要求个体能够抓住要领、善于质疑辨析。
3.要培养具有合作意识的师范生。合作意识是指个体对共同行动及其行为规则的认知与情感。人的合作意识是随人整个心理和行为活动能力的增强而逐渐发展,但并不一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是现代人应具备的一项基本素养。教师的工作虽然具有独立性的特点,但在如今的教育环境中,单打独干是绝对行不通的。教师要进步,要成长是需要他人(同事、学校管理者、专家等)的帮助的,尤其是同事的帮助。在日常教学中需要与同事进行合作备课、互评、经验交流;在教育科研活动中更是需要与同事合作才能顺利完成研究。合作意识还体现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间的关系上,教师只有自身具有良好的合作意识,才会在教学活动中正确定位自身的角色,不把自己放在高高在上的位置,而是当作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协调者,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培养师范生的合作意识就需要通过一些教学活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过程,通过分工合作以及成果与失败的共同经历与承担,加强对合作的认知与情感。
4.要培养具有研究意识的师范生。研究是一种有着明确的目的或目标的探索活动,是旨在解决问题的一种有组织的、有系统的方式。研究意识实际上是问题意识的延伸,问题意识是研究意识的前提。研究意识是发现问题、并具备相应的科学合理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的主动性与能力。教师的研究意识是指教师富有创造性地进行教育教学工作,主动探究教育实践,丰富知识,完善思维,健全人格,促进发展,追寻教育教学新的意义的精神力量的总和。研究意识来源于个体内在的认知和情感要素,也受个体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体现出的社会要素的影响。因此,师范生的研究意识是可以用一定的方法来加以培养的,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加强对师范生个体内在的研究认知与情感的促进。要培养师范生自觉、主动的思考问题的认知,主动学习的意念,才有具备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先决条件。
二、研究性学习环境创设与策略探讨 学习环境是影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展与素养形成的重要因素和必要条件。要培养具有成为研究型教师潜力的师范生,必须要有相应的研究性学习环境。同时,高校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探索与教学改革。下面简要介绍笔者所在学校以培养研究型教师为目标,在研究性学习环境创设及策略方面进行的尝试。
1.充分利用微格教学,提高师范生教学技能并培养其问题意识、反思意识与合作意识。利用微格教学来让学生模拟上课,体验教师角色,一直以来是师范生培养提高其教学技能的一个重要手段。微格教学可以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在实践中强化课堂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是把理论转化为实践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过微格教学,教学技能得以练习与强化,使师范生可以较为顺利实现由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化,为教育实习与以后工作奠定了基础。通过三轮实验我们发现,微格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师范生的教学技能,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反思意识、合作意识。我们采用了“行动—反思—问题—纠正—行动”的微格教学模式,以行动为开端,学生依据理论标准与优秀教师教学视频示范,进行自我反思,小组同学与教师的评价反馈,发现存在问题,寻找问题产生原因和解决办法,制定技能训练的行动策略并在实践中修正完善。在这整个的循环过程中,师范生通过自我反思,找到自身存在问题并思考原因;另一方面通过小组合作,互评,取长补短,增强了合作意识。
2.加强研究性教学与合作性学习指导,培养学生合作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师范生在理论培养上一直是以知识技能为中心的,知识灌输的方法一直到今天仍然是高校教师采用的主要方法。这种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让学生产生惰性,没有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要改变这种现状,一个较好的尝试是在常规教学中加入研究型教学。所谓研究型教学是指教师以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学识积累为基础,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优化课程结构,建立一种基于研究探索的学习模式。我们通过先对教师教育课程与相应专业课程教师的培训,使高校教师领会并掌握研究型教学的要领与意义,同时要求教师掌握合作学习的基本操作规范,要求教师把研究型教学与小组合作学习结合起来。结合相应的教学内容,让师范生真正参与到课程的学习中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提供相应的帮助与管理,要求学生必须明确各自分工角色,最后还要在课堂上汇报学习成果。经过实验发现,这种教学模式可以有效的将教学、学习、探究、合作、实践各环节协调起来,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也能够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能力。
3.创造机会让师范生参与课题研究,培养师范生研究意识与科研方法。师范生在校学习专业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训练,参与教育科学研究的机会相对研究生来说是非常少的。因此在本科阶段就应该有意识的创设相应的鼓励学生进行研究的环境,并给予他们参与课题研究的机会。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有一定的体验,锻炼其独立思考能力,了解并掌握做研究的基本程序与方法,训练其逻辑思维能力。让专业教师吸收师范生参与自己的科研课题是方法之一。在教师的指导下,师范生可以学习协助教师查阅相关资料,做些调查活动,可以从中受到基本的方法能力的训练,并可初步了解科研活动。另外,笔者所在的教师教育中心还设立了“师范生教育研究课题”,鼓励师范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研究”。课题有评价管理办法与奖励机制。在这个过程中指导教师给予一定的方法与成果表述的指导。第三种办法是加强对师范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指导,让师范生把社会调查与教育专业理论学习结合起来,加大对调查报告撰写的指导工作。
4.充分利用网络课程平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能力。有针对性的交流平台对学习交互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通过交流平台,学习者可以与其他学习者探讨学习的方法;也可以向其他人咨询疑难问题,获得他人的帮助。教育专业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课程的建设,加强与每个师范生的交流。教师要指导师范生有针对性自主学习网络课程上的学习资源,并通过平台解答学生问题,与学生沟通交流。
5.邀请校外专家和中小学优秀教师做讲座,扩大师范生学术视野。每年定期为师范生邀请一定数量的教育专家和中小学的优秀教师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入手为师范生做专题讲座,让师范生了解基础教育发展现状,扩大师范生的学术视野。高等师范教育培养与基础教育实践客观上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的,师范生的最主要的任务是完成专业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通过校外专家对当前热点教育问题的研究探讨,可以拓宽师范生的学术理论视野,而中小学一线的优秀教师的讲座以及与他们的沟通交流,则会让师范生对以后的职业规划与发展有更明确的认识,也能让师范生对基础教育有更为直观的感知。
参考文献:
[1]张忠华,耿云云.“研究型教师”研究的反思[J].大学教育科学,2008,(5).
[2]付薇薇,等.大学生合作意识培养的研究[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S1).
[3]吴刚平,余闻婧.论教师的研究意识[J].中国教育学刊,2010,(12).
[4]袁方.大学研究性教学与研究型教师的培养刍议[J].当代教育论坛,2011,(9).
基金项目:该文为浙江海洋学院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孔云(1978-),女,湖北枣阳人,讲师,教育学博士,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基本理论,教师教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