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企业文化在国内的兴起,学校文化也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甚至成为了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教育管理者们热捧的话题。
不管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还是教育科研机构和学术团体,也不管是公立学校,还是民办学校,只要和要教育相关的人们都给予学校文化建设足够的重视。
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校园文化”一词的悄然流行,到后来“学校文化”概念的郑重提出,再到近几年一大批以学校文化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机构的相继成立和文章书籍的陆续发表出版,一个学校文化研究和建设的热潮正在兴起……
学校文化热现状扫描
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初,“学校文化”这一概念就被美国学者华勒(Waller,W.)在其1932年出版的《教学社会学》一书中提出,在六、七十年代成为世界范围内教育界研究的热点问题。我国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才提出“校园文化”及其建设,但随后对其研究的思路逐步拓展、立意迅速提升,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学校文化及其建设问题越来越成为教育改革深入的热点话题,甚至有专家认为对学校文化建设的探索已经成为了我国学校教育改革深入的表征之一。
学校实践。学校文化建设问题不仅在理论界,而且在实践领域成为备受关注的问题。2003年5月,山东省德州市一批中小学开始实施“学校文化管理”课题,由此而引发了一系列链式反应,学校文化建设正悄悄改变着师生的行为习惯,改变着校风校貌,改变着学校的管理方式。同年,山东大学推出了《关于加强文化建设工作的意见》,正式启动学校文化建设,一次性投入研究经费100万元。2004年,北京十一所学校制定了文化建设纲要。上海建平中学校长程红兵适时提出以“创建现代学校文化”为核心的发展思路,提出新的培养目标,围绕建设现代学校文化举办全国校长论坛。山东省诸城实验中学校长李庆平提出实施文化立校方略。他认为,“如果一所学校没有文化,这所学校严格意义上还不能算是一所学校。如果一所学校不能形成属于自己的积极、向上的学校文化,这所学校就很难有长久的生命力和核心竞争力”。
专家思辨。在理论研究方面,国内许多知名教育专家都对学校文化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思考,并且著书立说,发表文章,其中较为有影响力的有顾明远教授2006年发表的《论学校文化建设》,叶澜发表在教育发展研究中的《试论当代中国学校文化建设》,以及杨全印、赵中建发表在上海教育科研《我们是这样研究学校文化的》。2010年由教育部小学校长培训中心编的“21世纪校长研修丛书”收录了由余清臣、卢元凯撰写的《学校文化学》,全面深入的阐述了学校文化方方面面的问题。
机构设置。2009年,为适应学校文化教育事业发展与改革的需要,经教育部、民政部批准,中国教育学会学校文化研究分会成立,分会以中小学生为主体,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学校文化建设的新思路、新举措,在全国范围内推进学校文化建设深入发展,引导学校积极开展具有现代特色并结合本地实际的丰富多彩的学校文化系列活动。2010年,四川省学校文化建设研究会成立,成为第一个省一级学校文化研究团体。
学术研讨。本世纪以来,全国各地针对学校文化建设的话题召开了多次学术研讨大会。2004年5月在江苏张家港召开“当代学校文化战略论坛暨后塍高中文化建设汇报会”。2004年12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教育策划学术委员会学术年会上,一批来自北京、上海、成都等地的知名专家学者也提出了办学校就是办文化,“文化是学校的无形资产”;“学校文化是学校品牌的第一要素,是学校品牌的核心,是学校品牌的灵魂”;“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文化价值的竞争上”等重要观点。2006年5月14日至16日在沈阳召开“全国首届学校文化建设高层论坛暨颁奖大会”。2007年4月18日至19日,在江苏省无锡市举行首届学校文化建设论坛暨“五爱文化”展示研讨会,以及其他地方性质的学校文化建设研讨。2010年5月30日,全国学校文化建设高峰论坛暨中国教育学会学校文化研究分会成立大会在新乡市隆重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教育和文化专家齐聚一堂,畅谈学校文化建设。
早在2006年4月,教育部下发《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通知》。通知指出,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育人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良好的校园文化,对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各地必须高度重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学校文化建设成为热门话题决不是偶然的,更不是哪一个领导人或者专家学者的心血来潮。它既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学校教育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的必然,是学校竞争与发展的一个新的平台,是学校发展实现新的飞跃的一个新的重要的突破口。
学校文化热原因解读
“建设学校文化”已经成为教育界高频交流的话题。而当前学校之间的竞争,也已从规模数量发展到文化质量的较量,已从表面的物质设施、教师与学生人数等方面的竞争,转向更深层次的学校文化理念的竞争。“学校文化”已经成为一个学校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成为一个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所谓之核心竞争力,是普拉哈德和哈默尔早于1990年时,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题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文中提出的。文中认为,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的学识就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种能力首先能很好地实现顾客所看重的价值,如:能显著地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提高服务效率,增加顾客的效用,从而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
对于学校来说,其学校文化则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可以积极的影响学校中师生的综合素质、价值取向、知识技能、人格心理等诸多方面。在学校文化的不断感染和熏陶下,师生的思想得到了塑造,心灵得到了陶冶,个性得到了发展。因此,我们可以说,学校文化正是学校的生命所在。
在国内,由于义务教育和非义务教育、公办与民办的区分,在学校之间必然形成了一定的竞争。我们已经认同,一个成熟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主要在企业文化;那么,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也必然在于学校文化。
优秀的学校文化能使一所学校走向成熟,能使一所学校获得持续发展。在现实中,我们也时常发现:一所学校换了一个非常能干的校长,于是学校发展不错,过了几年,校长调走了,学校也就不成样了;然而,另一所学校,即便新任校长与老校长的能力相差甚远,但几年来学校质量仅仅是略有滑坡;但是,还有一所学校,校长换了好几位,教师们仍然照常工作,学校也照样发展……
在同样的制度下,究竟为什么会有如此差别呢?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许多教育管理者,直到今天仍然又不少人迷惑不解。其实,原因就在于这个学校有没有自己的学校文化。我们可以说一所好学校,就好在它有优秀的学校文化上;而一所薄弱学校,也薄弱在它的学校文化上。
学校文化建设未来展望
由此可见,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是毋庸置疑的。加拿大学者迈克尔•富兰(Fullan,M.G.)曾指出学校文化是学校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我们“所需要做的就是重新认识学校的文化,建立适应教育变革的新的学校文化。”
因此,在国内有不少学者对学校文化建设的未来进行了展望:
从校外生态环境来看:学校文化建设已经引起了理论界和有关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视,“在文化再建过程中不能仅仅提学校文化再建,而必须(至少)同步提出中国教育行政文化的再建。学校是社会中的学校,学校所在地区的文化必然会影响学校文化。教育行政文化和地方文化是学校文化的土壤,是学校文化建设必须考虑的客观性。学校文化建设必须植根于学校中人们生活的地区文化,充分吮吸其中的营养。”学校应该抓住时机,全面而透彻地掌握校情,包括学校历史、学校现状中的优势与劣势、学校发展定向,在各个层面的学校实践活动中创生、积淀和提炼学校文化。
从校内文化环境来看:要着眼于“学校人”主体(主要包括校长、师生,同时考虑到有关行政当局和社区、家庭中有关人员)的发展,激发学校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文化本质上是人实践创造的产物。文化体现为人的行为习惯中。在学校内部,着力进行教学改革,这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土壤。当代中国社会转型,对学校变革提出了要求,也提供了可能,学校变革的核心是课堂教学改革,在课堂教学改革中形成新型教学行为习惯、形成新型师生关系,是学校文化在行为层面、精神层面的集中体现。当然这是一个持续创生的过程,学校文化建设本身就是一个持续创生的过程,不是急功近利能够切实实现的。
(责任编校:白水)
不管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还是教育科研机构和学术团体,也不管是公立学校,还是民办学校,只要和要教育相关的人们都给予学校文化建设足够的重视。
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校园文化”一词的悄然流行,到后来“学校文化”概念的郑重提出,再到近几年一大批以学校文化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机构的相继成立和文章书籍的陆续发表出版,一个学校文化研究和建设的热潮正在兴起……
学校文化热现状扫描
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初,“学校文化”这一概念就被美国学者华勒(Waller,W.)在其1932年出版的《教学社会学》一书中提出,在六、七十年代成为世界范围内教育界研究的热点问题。我国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才提出“校园文化”及其建设,但随后对其研究的思路逐步拓展、立意迅速提升,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学校文化及其建设问题越来越成为教育改革深入的热点话题,甚至有专家认为对学校文化建设的探索已经成为了我国学校教育改革深入的表征之一。
学校实践。学校文化建设问题不仅在理论界,而且在实践领域成为备受关注的问题。2003年5月,山东省德州市一批中小学开始实施“学校文化管理”课题,由此而引发了一系列链式反应,学校文化建设正悄悄改变着师生的行为习惯,改变着校风校貌,改变着学校的管理方式。同年,山东大学推出了《关于加强文化建设工作的意见》,正式启动学校文化建设,一次性投入研究经费100万元。2004年,北京十一所学校制定了文化建设纲要。上海建平中学校长程红兵适时提出以“创建现代学校文化”为核心的发展思路,提出新的培养目标,围绕建设现代学校文化举办全国校长论坛。山东省诸城实验中学校长李庆平提出实施文化立校方略。他认为,“如果一所学校没有文化,这所学校严格意义上还不能算是一所学校。如果一所学校不能形成属于自己的积极、向上的学校文化,这所学校就很难有长久的生命力和核心竞争力”。
专家思辨。在理论研究方面,国内许多知名教育专家都对学校文化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思考,并且著书立说,发表文章,其中较为有影响力的有顾明远教授2006年发表的《论学校文化建设》,叶澜发表在教育发展研究中的《试论当代中国学校文化建设》,以及杨全印、赵中建发表在上海教育科研《我们是这样研究学校文化的》。2010年由教育部小学校长培训中心编的“21世纪校长研修丛书”收录了由余清臣、卢元凯撰写的《学校文化学》,全面深入的阐述了学校文化方方面面的问题。
机构设置。2009年,为适应学校文化教育事业发展与改革的需要,经教育部、民政部批准,中国教育学会学校文化研究分会成立,分会以中小学生为主体,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学校文化建设的新思路、新举措,在全国范围内推进学校文化建设深入发展,引导学校积极开展具有现代特色并结合本地实际的丰富多彩的学校文化系列活动。2010年,四川省学校文化建设研究会成立,成为第一个省一级学校文化研究团体。
学术研讨。本世纪以来,全国各地针对学校文化建设的话题召开了多次学术研讨大会。2004年5月在江苏张家港召开“当代学校文化战略论坛暨后塍高中文化建设汇报会”。2004年12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教育策划学术委员会学术年会上,一批来自北京、上海、成都等地的知名专家学者也提出了办学校就是办文化,“文化是学校的无形资产”;“学校文化是学校品牌的第一要素,是学校品牌的核心,是学校品牌的灵魂”;“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文化价值的竞争上”等重要观点。2006年5月14日至16日在沈阳召开“全国首届学校文化建设高层论坛暨颁奖大会”。2007年4月18日至19日,在江苏省无锡市举行首届学校文化建设论坛暨“五爱文化”展示研讨会,以及其他地方性质的学校文化建设研讨。2010年5月30日,全国学校文化建设高峰论坛暨中国教育学会学校文化研究分会成立大会在新乡市隆重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教育和文化专家齐聚一堂,畅谈学校文化建设。
早在2006年4月,教育部下发《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通知》。通知指出,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育人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良好的校园文化,对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各地必须高度重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学校文化建设成为热门话题决不是偶然的,更不是哪一个领导人或者专家学者的心血来潮。它既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学校教育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的必然,是学校竞争与发展的一个新的平台,是学校发展实现新的飞跃的一个新的重要的突破口。
学校文化热原因解读
“建设学校文化”已经成为教育界高频交流的话题。而当前学校之间的竞争,也已从规模数量发展到文化质量的较量,已从表面的物质设施、教师与学生人数等方面的竞争,转向更深层次的学校文化理念的竞争。“学校文化”已经成为一个学校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成为一个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所谓之核心竞争力,是普拉哈德和哈默尔早于1990年时,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题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文中提出的。文中认为,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的学识就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种能力首先能很好地实现顾客所看重的价值,如:能显著地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提高服务效率,增加顾客的效用,从而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
对于学校来说,其学校文化则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可以积极的影响学校中师生的综合素质、价值取向、知识技能、人格心理等诸多方面。在学校文化的不断感染和熏陶下,师生的思想得到了塑造,心灵得到了陶冶,个性得到了发展。因此,我们可以说,学校文化正是学校的生命所在。
在国内,由于义务教育和非义务教育、公办与民办的区分,在学校之间必然形成了一定的竞争。我们已经认同,一个成熟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主要在企业文化;那么,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也必然在于学校文化。
优秀的学校文化能使一所学校走向成熟,能使一所学校获得持续发展。在现实中,我们也时常发现:一所学校换了一个非常能干的校长,于是学校发展不错,过了几年,校长调走了,学校也就不成样了;然而,另一所学校,即便新任校长与老校长的能力相差甚远,但几年来学校质量仅仅是略有滑坡;但是,还有一所学校,校长换了好几位,教师们仍然照常工作,学校也照样发展……
在同样的制度下,究竟为什么会有如此差别呢?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许多教育管理者,直到今天仍然又不少人迷惑不解。其实,原因就在于这个学校有没有自己的学校文化。我们可以说一所好学校,就好在它有优秀的学校文化上;而一所薄弱学校,也薄弱在它的学校文化上。
学校文化建设未来展望
由此可见,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是毋庸置疑的。加拿大学者迈克尔•富兰(Fullan,M.G.)曾指出学校文化是学校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我们“所需要做的就是重新认识学校的文化,建立适应教育变革的新的学校文化。”
因此,在国内有不少学者对学校文化建设的未来进行了展望:
从校外生态环境来看:学校文化建设已经引起了理论界和有关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视,“在文化再建过程中不能仅仅提学校文化再建,而必须(至少)同步提出中国教育行政文化的再建。学校是社会中的学校,学校所在地区的文化必然会影响学校文化。教育行政文化和地方文化是学校文化的土壤,是学校文化建设必须考虑的客观性。学校文化建设必须植根于学校中人们生活的地区文化,充分吮吸其中的营养。”学校应该抓住时机,全面而透彻地掌握校情,包括学校历史、学校现状中的优势与劣势、学校发展定向,在各个层面的学校实践活动中创生、积淀和提炼学校文化。
从校内文化环境来看:要着眼于“学校人”主体(主要包括校长、师生,同时考虑到有关行政当局和社区、家庭中有关人员)的发展,激发学校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文化本质上是人实践创造的产物。文化体现为人的行为习惯中。在学校内部,着力进行教学改革,这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土壤。当代中国社会转型,对学校变革提出了要求,也提供了可能,学校变革的核心是课堂教学改革,在课堂教学改革中形成新型教学行为习惯、形成新型师生关系,是学校文化在行为层面、精神层面的集中体现。当然这是一个持续创生的过程,学校文化建设本身就是一个持续创生的过程,不是急功近利能够切实实现的。
(责任编校:白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