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悖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启示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dyd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如何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一直困扰着广大教育工作者,学界对道德悖论研究的深入,为我们解决这一问题、提高工作成效指明了一个方向。借鉴和运用道德悖论中的有关理论和思维,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成效性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 道德悖论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启示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任,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点,更是难点。在这个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教育手段和教育内容遭到教育者反感和不屑,教育结果与教育者初衷大相径庭的情况,这让教育者感到疑惑和苦恼,也导致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不高。教育者往往把这些事与愿违、南辕北辙的原因归咎到学生身上,认为学生叛逆、自私、不听话、不可教等,孰不知有些教育活动本身就存在道德悖论的问题。
  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关怪现象
  近日在某高校学生论坛上看到一个帖子,标题:“怒!为什么不给我们拉网线?!!”内容:“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不给拉网线……为什么别的系给拉而我们系搞特殊!!”可以看到发帖的学生用了多个“!”和“为什么”来表示对老师“不给拉网线”这件事情的愤怒和不理解。
  这个帖子引发了很多同学的议论,跟帖的非常多,概括来说有以下几类:一是牢骚型,叙述自己的类似经历及所受到的批评,等等;二是理解型,说接受现实吧,省得影响晚上休息,不利于学业发展,自己就是反面典型,等等;三是幸灾乐祸型,说我不是接好了,你倒霉,等等;四是反抗型,提议到校外网吧上网,甚至提议接校外宽带,并“热心”地将有关费用公布了出来,并声称这样老师就不知道了,即使考试挂了科也不用担心挨骂了,等等。以上属于第一型和第四型的回帖占多数。
  由以上我们知道,发帖的学生申请使用学校的网络资源,老师没有同意,并且可能就这一问题对该名学生进行了教育、引导和批评,事后该名学生通过网络表达了自己对老师做法的不满、愤怒和反抗情绪,并且得到了很多同学的理解、共鸣和支持。
  至于申请没有被批准的主要原因发帖的同学没有具体说明,我想不外乎以下几点:一是该同学平时学习不努力,成绩比较差,甚至有“挂科”;二是该同学网瘾较大,接通网络后可能会控制不住自己;三是该同学自控能力差、贪玩,可能会因此而沉迷于网络;四是接通网线后可能会对周围的同学甚至整个集体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老师是出于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从学生的学业发展、身心健康等方面考虑,认为拉网线这件事“弊”大于“利”,从而拒绝了学生的请求。而且按常理分析,老师肯定也会对学生说明“不让拉网线”的原因和理由,并借此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目的等方面进行教育。所以,老师应该是一个负责、称职的老师,是一个讲师德的老师,否则的话完全可以大笔一挥“同意”,师生皆大欢喜,也不会看到这样的帖子了。
  以上事例只是一个缩影,类似的情形我们经常会碰到,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好心办坏事”、“好心得不到好报”的“怪现象”呢?
  二、道德悖论与以上“怪现象”的联系
  我们再来看一看整件事情。老师首先坚守自己的师德标准和行为准则(不同意拉网线),然后对学生进行说教,希望学生能理解和同意自己的做法(肯定是把学生的思想工作做到通为止),学生表态无异议和接受(但心里不是这么想),后来学生通过其它途径表达了自己的真实想法,并引起了同学们的热议。
  再看看什么是“道德悖论”。王习胜教授指出道德悖论是“在一定的道德背景知识之下,经过合乎经典逻辑规则的推导,得出了与其道德常识或其公认的道德观念和原则相冲的结论”。
  老师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要求学生向好的方面发展是没有问题的,也是大众所期盼的(一定的道德背景知识),老师通过说服、教育希望学生能够接受大众的德行标准,虽然学生不认同老师的观点,但却因为不能违背老师合理的意愿而告知自己的思想工作已被做通(合理的逻辑推导),从而造成了学生对老师说谎,而当表达自己的真实意愿、说真话时,又被冠以两面三刀、阳奉阴违(与公认的道德观念相冲突),这显然可以与道德悖论建立起联系。如果这样类似的“训练”多了,学生就会培养出虚伪、虚假的性格,这也是教育者始料不及的。
  三、教育活动中的道德悖论
  按照钱广荣教授的理解,老师的做法选择应该属于社会选择的范畴,即选择本身与道德上的善与恶没有直接联系,但在“行”的过程中却会同时出现善与恶自相矛盾的悖论问题,属于道德悖论中“无意选择的结构模态”。
  老师教育学生无所谓善还是恶,但是在教育的过程中却同时出现了同学接受(善)和同学反对(恶)自相矛盾的悖论问题,究其原因,按照朱平教授的分析,属于“教育即‘塑造’的观念所产生的悖论”和“手段与目的、条件与结果的循环依赖所形成的悖论”之综合。前一悖论指老师的教育活动忽视了人的主体能动性,剔除了人的生长发展的一切丰富内涵,把人的教育等同于物品的机械制造,认为可以把人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塑造和改造,以上为例就是认可“要想好好学习、只能不拉网线”;后一悖论指道德作为自律规范是依靠人的良心或自觉性而起作用的,一定的道德自觉性是道德教育目标实现的主体条件或手段,即自觉性越高的学生,他们更认同老师的要求,教育的效果越好,而自觉性越不高的学生恰恰更需要教育,如不予以区分,可能就会造成教育结果的“两极分化”。
  由此可见,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经常出现的“怪现象”不能仅定性于学生“坏”,还要寻找更深层次的原因,用道德悖论的原理去分析和探索其中的因果联系和必然性,才能对这些“怪现象”的产生、发展和结果了然于胸。
  四、道德悖论的消解
  既然找到了问题,必然要解决问题。解决了这个问题,对提高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德育教育的成效性都有着积极的意义,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成效。寻求道德悖论问题解决的办法和方式,也叫“解悖”的过程。
  1.加强有关道德悖论理论的学习和宣传。
  教育者要加强有关知识的学习,始终保持道德悖论的思维意识,形成理性的自觉,并且把有关理论知识介绍给学生,让学生也有一定的了解,形成理性的自觉,这样教育者在教育学生和处理问题的过程中才能预防道德悖论的产生,受教育者在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的选择上才能避免道德悖论的产生。
  2.有关“无意选择的结构模态”的消解。
  对于“无意选择的结构模态”,因其内含某种“悖论基因”而在实践中会演绎出善恶同生同在的道德悖论,为其“解悖”恰恰是确立新的政策和作出新的决策、谋求新的发展的一种机遇。还以上例为例,“悖论基因”就是要求不同的人心甘情愿地接受同一观念、做同一个选择。而每个人的价值观念和诉求都不一样,因此每个人的内心对同一事物都会有不同的选择,甚至是完全相反的选择。为其“解悖”,就是要改变教育者思想深处某些根深蒂固的东西,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有关“教育即‘塑造’的观念所产生的悖论”的消解。
  对于“教育即‘塑造’的观念所产生的悖论”,必须摈弃“教育学以学生的可塑性作为其基本概念”。不要把学生当成一件物品去捏造外形,而是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能动性,给予学生生长发展所需的条件和空间,通过引导和培养,让学生自我选择和塑造,不求统一的外在,但求强大的内在。我们要培养的学生应是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而不是经过小心翼翼修剪的“盆景”。
  4.有关“手段与目的、条件与结果的循环依赖所形成的悖论”消解。
  对于“手段与目的、条件与结果的循环依赖所形成的悖论”,必须认真对待和观察每一位受教育者,分析他们的优点和缺点,如学生的个性强不强、自觉性高不高、思想方面成不成熟等,以做到区别对待、因材施教。
  对道德悖论的研究还在继续,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还在进行。虽然道德悖论在学界仍然还有争议和不完善的地方,但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和借鉴现有成熟的理论成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指导和服务。
  
  参考文献:
  [1]王习胜.道德悖论研究的价值与意义[J].道德与文明,2008,(06):15-18.
  [2]钱广荣.道德悖论的本质与模态[N].光明日报,2008-09-191.
  [3]朱平.学校道德教育中的悖论问题[J].道德与文明,2008,(06):8-11.
  [4]张鲁宁.道德教育中的道德悖论问题及消解[J].教育学报,2009,5,(1):108-111.
  [5]钱广荣.浅析人的虚伪品质——兼析道德教育中的悖论现象[J].滁州学院学报,2009,11,(4).
  [6]王敬华.道德教育悖论界说及其德育启示[J].教育探索.2009,(10):133-135.
其他文献
在高职院校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环境下.高职学生的管理工作出现了新难点和新挑战。本文结合实际,对如何开展学生管理工作进行了探讨。
结合理论界的研究成果,对西部某综合性大学本科实践教学综合满意度学生问卷数据的实证研究,主要包括对学生接触过的实践教学方式、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学校提供的实践教学硬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