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体验感恩,唤醒善根
“同学们,是谁为你擦干第一滴眼泪?是谁教会你第一个字?是谁在你需要钱的时候给你送来?是谁在你半夜生病时照顾你到天明?然而,同学们,你们是否扪心自问过:我对父母的挂念又有多少呢?你是否留意过父母的生日?民间有谚语:儿生日,娘苦日。当你在为自己生日庆贺时,你是否想到过用死亡般的痛苦,让你降生的母亲呢?是否曾真诚地给孕育你生命的母亲一声祝福呢?”当主持人不停地抛出这些问题的时候,全场一片寂静,继而传来的是阵阵抽噎……在最后真情告白的时刻,同学们似乎在一瞬之间长大了,千言万语化作一句:“爸爸妈妈,我爱你们”。与此同时进行的是签名活动,同学们无声地走到千人签名白布前,把自己心里想的都写在了上面,一位还未签名的学生懊恼地说:“来得晚了一点就没有签名的地方了,即使把名字写得小一点我也要签上去,因为这将见证以后我对父母的孝心。”这是4月23日我校感恩教育体验活动——“共托明天的太阳”的现场集锦。
“共托明天的太阳”是我校继“圆大学梦,报父母恩”感恩教育活动之后的又一次大型主题活动。这是一次贴近生活、贴近心灵的主题活动,是一场别开生面的、感人肺腑的体验活动。令人铭心的,是主持人在台上深情的呼唤;令人感动的,是只有抽噎哭泣的场面;令人欣慰的,是同学们面对父母说出真心话的瞬间;令人震撼的,是全场肃然起立宣誓的那一刻。一位同学说:“我长这么大,不知道应该感谢谁,觉得父母照顾我是应该的。现在才明白,其实养育我们的父母很不容易,我们应该懂得对父母、老师以及所有关心我们的人感恩。”一位全程参加完感恩教育体验活动的家长激动地说:“通过参加今天的活动,我的孩子懂得了体谅人、尊重人,这对孩子将来参加工作,走向社会都有好处。”……
学生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据调查,学生对现行的德育感触最深的是“离我太远”,最反感“有口无心”的道德教育,最痛苦的是“坐在德育课堂上受罪,浪费生命”。教育之“育”,应该从尊重生命开始,使人性向善,使人胸襟开阔,使人唤起自己身上的美好“善根”。真正的德育是一种唤醒,是一种能够有效诱发和唤醒学生内在的真善美、激发学生对生命的感激、对生活的热爱、对他人的责任心的道德教育。
道德滑坡,不容小觑
这样的报道已见怪不怪:自1996年夏开始,经《福州晚报》牵线搭桥,得以圆了大学梦的逾千名学子,已有近400名完成学业。但这中间只有不到一成的人与资助者有过信件往来,表达过感激之情,写过两封信的不足十人;四川一名17岁女孩因上网成瘾,在要求去网吧遭拒后竟挥刀砍伤母亲;广州某重点中学一位教师带学校优秀学生外出交流访问,乘车时因人多座位少,她和校长只好坐在车门槛上,没有一个同学让座,在几天乘车时间里,一直如此……
再看看我们的身边吧,不规范的道德行为也时有发生,学生随地乱丢垃圾,尽管不远处就是垃圾筒;路遇老师,视而不见;在课堂上做与上课无关的事,甚至顶撞老师;不服师长的管教,动辄擅自出走……
以上事实不禁让我怀疑现在学生们的感恩心在哪呢?我们的社会是怎么了?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马无欺母之心,动物尚且懂得感恩,何况我们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呢?那么,是什么造成了现在孩子们的冷漠呢?
家庭教育难辞其咎。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对孩子的态度、要求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孩子不懂得感恩,与家长的宠爱溺爱密切相关。现在的孩子几乎都是独生子女,在“父母再穷不能穷孩子”的娇宠中长大,自幼娇生惯养,以至于他们觉得长辈们的付出、他们的接受是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的。由于父母这一辈受教育不多,因此希望在孩子身上能得到补偿,孩子除了读书,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之外,就根本不知道父母的艰辛。这样“抱大的一代”,直到成年乃至踏上社会后,依然只知道对父母撒娇伸手,一旦家长不遂其心愿,就由娇而横,由爱生恨,更有恩将仇报的。
学校教育“目中无人”。应试教育急功近利,学校往往忽视对学生品德、修养等方面的引导和教育,所谓五育并举,德育为首,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评价学生时,往往只注重学习成绩,情感教育变得微不足道,这些都使学生的价值取向受到影响。而学校德育工作本身也存在问题:一是学校德育内容往往是大而无当,例如,当前学校的德育长期强调的是政治教育,要“爱祖国、爱人民”,这种教育当然很重要,而对于学生而言,这种“爱”能不能被他们所理解呢?所以,与其先治国平天下,不如先修身齐家,因为直观的东西比抽象的东西更好理解。而对于学生而言,“爱家、爱父母”也远比“爱祖国、爱人民”实际得多。二是德育方式往往停留在空洞的说教上,没有将德育的实践活动与学生真实的生活和具体情境联系起来,在最现实、最本真的生活中,让学生通过体悟,拨动心灵深处那根善良之弦,让真挚、同情和责任成为他们的精神追求。
社会影响不可忽视。我们正处于社会快速发展期,追求金钱和名利已成为当今社会相当一部分人的价值取向,亲情和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在金钱和名利面前变得越来越不重要,想方设法地索取,甚至不择手段地索取已司空见惯;不赡养父母,甚至打骂虐待父母的事件时有发生,有的父母为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迫不得已,把自己亲生儿女告上法庭。这些不良社会现象不能不对学生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以上各方面的因素,导致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个性特征突出地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心理脆弱、情感冷漠、缺乏责任心、没有感激之情,甚至有的存在严重的心理问题或人格障碍。“别让中国现在的孩子成为不懂感谢、不愿感激、不会感动,只知索取的冷漠一代。”这是某政协委员在两会上的观点。曾经有人说过,看一个国家的后50年就要看这个国家的青年一代,以此类推,面对这一代的年轻人,我们该如何计划我国的后50年?这不仅仅要求社会的警惕,也警告包括父母们在内的一群人,别再对孩子们的道德滑坡视而不见了,因为他们关系到的是整个民族的未来。
亡羊补牢,责无旁贷
学生习惯的养成、道德的完善都不是与生俱来的,所以我们无需责怪现在有道德缺陷的学生,但我们有责任改善和挽救正在渐渐淡化的道德观念和日益冷漠的心。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曾经指出:若要为我们的教育事业提供必要的驱动力,我们就必须努力遴选出作为我们道德性情之基础的基本情感。而遴选的过程即是我们感恩教育的过程。只有学会感恩,我们才能明确责任,只有学会感恩,我们才能体味真情,只有学会感恩,我们才能感受幸福,享受生活。因此,对青少年进行“感恩教育”已经迫在眉睫。要求青少年懂得和学会感恩,塑造学生的感恩意识,加强对中学生的感恩教育已成为时代的呼唤。
首先,家长先端正态度,以身作则。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父母间的互相关心、爱护,对长辈的尊敬,对周围人的友好态度,都能对孩子产生积极的影响。作为孩子最初教育者的家长们,应该以身作则,从小就培养孩子们的感恩之心。同时家长给孩子的爱需要理智。什么都让给孩子,一味地满足他们的要求,只会让孩子的私欲膨胀,心无他人。中国家庭教育形象大使柴洁心的话发人深省:“父母们,当你们为孩子付出一切时,你有没有想过,你付出的爱是否有助于孩子的成长?如果一个孩子连生他养他的父母都不爱,以后他还会爱谁?爱孩子要爱得科学,不浅薄,让他们对帮助他们的人拥有感恩之心。当他们长大后,就会爱自己的亲人、爱工作、爱周围的人。”为此,我校聘请赏识教育专家欧阳唯健为全校家长作《赏识教育》的专题报告,同时在家访和家长会上特别加入了加强孩子们“感恩教育”的内容,描述了在完成感恩任务后学生的表现,并把学生调查的结果反馈给家长,当家长们发现自己的孩子最不愿与自己倾诉时甚感失落。并和家长们协商在以后的学习教育中如何融入这方面的教育,家长们也表示会配合学校的活动,更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观点和措施。如在家里安排孩子一定量的劳动;有机会带孩子深入贫困山区,体会山区孩子生活的艰辛;暑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孩子体会生活的辛苦等。
其次,作为孩子们接受正规教育的学校和老师要清楚基础知识教育固然重要,道德教育更不能松懈。打破知识灌输式、规范式教育,只有打动学生心灵的德育才是真正的德育。为此,我校通过一系列实实在在打动学生心灵和加强学生体验的活动,唤醒学生形成高尚道德素质的动机,并把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和内化变成了自觉、自愿的主体性行为,最大程度地让学生在生活中愉悦、自信、有尊严感地成长与发展,以此培养学生的爱心、同情心和责任心。这些活动既有以校为单位组织的,例如“圆大学梦,报父母恩”“共托明天的太阳”“算算亲情帐,感知父母恩”,也有以年级、班级为单位组织的,如“感恩节暨毕业典礼”“二十四孝”故事会;在班会课中结合社会中的感恩典型事例(这些典型事例都要求由学生自己去寻找)展开讨论,在班级中树立感恩的基本意识;寻找身边值得感恩的鲜活事例;感恩从身边小事做起,明确自己在班级中的责任与义务,如遵守学校基本规范,在班级大扫除中,要求学生自己承包打扫任务,并对自己的劳动负责;要对保洁的同学感恩,不随地乱扔垃圾;要对帮助自己的同学感恩,多说谢谢;要懂得体会批评自己的老师和家长,因为他们的目的是为了自己好;在周记中回顾和记录自己的感恩心得,发现身边的感恩事件,从中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过程及对感恩教育的接受程度等。
只有让学生真正获得了切身体验的东西,才容易珍藏于心,有效提升道德境界。其实学生很珍惜自己直接从学习生活中获取的各种人生体验。作为教师特别是班主任,不仅要重视道德规范知识的传授,更要重视道德情感的投入,加强道德实践活动和情境的创设,诱发和唤醒学生的道德体验。通过家庭和学校的共同努力,学生在道德行为上有了很大改善,校园干净整洁了,师生关系和谐了,那些为班级做了很多事的学生得到了其他同学的认可,那些因为违纪扣了班级评比分的学生感到了惭愧。
这些改变固然可喜,但感恩教育光凭家长和老师的教育是不够的,学生除了接触家庭和学校,他们更是社会的一员。所以社会正面感恩教育必不可少。尤其是舆论的正面宣传,发扬二十四孝等传统思想中好的一面的教育,对于社会中出现的过河拆桥、落井下石等与感恩之心背离的行为给予严厉的批判和打击。
新时期,新教育,我们(家庭、学校和社区)的思想教育工作何不从感恩教育突出重围呢?学生的心理疏导和德育工作何不从感恩教育这个源头开启呢?
(作者单位:江苏武进高级中学)
“同学们,是谁为你擦干第一滴眼泪?是谁教会你第一个字?是谁在你需要钱的时候给你送来?是谁在你半夜生病时照顾你到天明?然而,同学们,你们是否扪心自问过:我对父母的挂念又有多少呢?你是否留意过父母的生日?民间有谚语:儿生日,娘苦日。当你在为自己生日庆贺时,你是否想到过用死亡般的痛苦,让你降生的母亲呢?是否曾真诚地给孕育你生命的母亲一声祝福呢?”当主持人不停地抛出这些问题的时候,全场一片寂静,继而传来的是阵阵抽噎……在最后真情告白的时刻,同学们似乎在一瞬之间长大了,千言万语化作一句:“爸爸妈妈,我爱你们”。与此同时进行的是签名活动,同学们无声地走到千人签名白布前,把自己心里想的都写在了上面,一位还未签名的学生懊恼地说:“来得晚了一点就没有签名的地方了,即使把名字写得小一点我也要签上去,因为这将见证以后我对父母的孝心。”这是4月23日我校感恩教育体验活动——“共托明天的太阳”的现场集锦。
“共托明天的太阳”是我校继“圆大学梦,报父母恩”感恩教育活动之后的又一次大型主题活动。这是一次贴近生活、贴近心灵的主题活动,是一场别开生面的、感人肺腑的体验活动。令人铭心的,是主持人在台上深情的呼唤;令人感动的,是只有抽噎哭泣的场面;令人欣慰的,是同学们面对父母说出真心话的瞬间;令人震撼的,是全场肃然起立宣誓的那一刻。一位同学说:“我长这么大,不知道应该感谢谁,觉得父母照顾我是应该的。现在才明白,其实养育我们的父母很不容易,我们应该懂得对父母、老师以及所有关心我们的人感恩。”一位全程参加完感恩教育体验活动的家长激动地说:“通过参加今天的活动,我的孩子懂得了体谅人、尊重人,这对孩子将来参加工作,走向社会都有好处。”……
学生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据调查,学生对现行的德育感触最深的是“离我太远”,最反感“有口无心”的道德教育,最痛苦的是“坐在德育课堂上受罪,浪费生命”。教育之“育”,应该从尊重生命开始,使人性向善,使人胸襟开阔,使人唤起自己身上的美好“善根”。真正的德育是一种唤醒,是一种能够有效诱发和唤醒学生内在的真善美、激发学生对生命的感激、对生活的热爱、对他人的责任心的道德教育。
道德滑坡,不容小觑
这样的报道已见怪不怪:自1996年夏开始,经《福州晚报》牵线搭桥,得以圆了大学梦的逾千名学子,已有近400名完成学业。但这中间只有不到一成的人与资助者有过信件往来,表达过感激之情,写过两封信的不足十人;四川一名17岁女孩因上网成瘾,在要求去网吧遭拒后竟挥刀砍伤母亲;广州某重点中学一位教师带学校优秀学生外出交流访问,乘车时因人多座位少,她和校长只好坐在车门槛上,没有一个同学让座,在几天乘车时间里,一直如此……
再看看我们的身边吧,不规范的道德行为也时有发生,学生随地乱丢垃圾,尽管不远处就是垃圾筒;路遇老师,视而不见;在课堂上做与上课无关的事,甚至顶撞老师;不服师长的管教,动辄擅自出走……
以上事实不禁让我怀疑现在学生们的感恩心在哪呢?我们的社会是怎么了?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马无欺母之心,动物尚且懂得感恩,何况我们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呢?那么,是什么造成了现在孩子们的冷漠呢?
家庭教育难辞其咎。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对孩子的态度、要求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孩子不懂得感恩,与家长的宠爱溺爱密切相关。现在的孩子几乎都是独生子女,在“父母再穷不能穷孩子”的娇宠中长大,自幼娇生惯养,以至于他们觉得长辈们的付出、他们的接受是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的。由于父母这一辈受教育不多,因此希望在孩子身上能得到补偿,孩子除了读书,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之外,就根本不知道父母的艰辛。这样“抱大的一代”,直到成年乃至踏上社会后,依然只知道对父母撒娇伸手,一旦家长不遂其心愿,就由娇而横,由爱生恨,更有恩将仇报的。
学校教育“目中无人”。应试教育急功近利,学校往往忽视对学生品德、修养等方面的引导和教育,所谓五育并举,德育为首,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评价学生时,往往只注重学习成绩,情感教育变得微不足道,这些都使学生的价值取向受到影响。而学校德育工作本身也存在问题:一是学校德育内容往往是大而无当,例如,当前学校的德育长期强调的是政治教育,要“爱祖国、爱人民”,这种教育当然很重要,而对于学生而言,这种“爱”能不能被他们所理解呢?所以,与其先治国平天下,不如先修身齐家,因为直观的东西比抽象的东西更好理解。而对于学生而言,“爱家、爱父母”也远比“爱祖国、爱人民”实际得多。二是德育方式往往停留在空洞的说教上,没有将德育的实践活动与学生真实的生活和具体情境联系起来,在最现实、最本真的生活中,让学生通过体悟,拨动心灵深处那根善良之弦,让真挚、同情和责任成为他们的精神追求。
社会影响不可忽视。我们正处于社会快速发展期,追求金钱和名利已成为当今社会相当一部分人的价值取向,亲情和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在金钱和名利面前变得越来越不重要,想方设法地索取,甚至不择手段地索取已司空见惯;不赡养父母,甚至打骂虐待父母的事件时有发生,有的父母为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迫不得已,把自己亲生儿女告上法庭。这些不良社会现象不能不对学生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以上各方面的因素,导致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个性特征突出地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心理脆弱、情感冷漠、缺乏责任心、没有感激之情,甚至有的存在严重的心理问题或人格障碍。“别让中国现在的孩子成为不懂感谢、不愿感激、不会感动,只知索取的冷漠一代。”这是某政协委员在两会上的观点。曾经有人说过,看一个国家的后50年就要看这个国家的青年一代,以此类推,面对这一代的年轻人,我们该如何计划我国的后50年?这不仅仅要求社会的警惕,也警告包括父母们在内的一群人,别再对孩子们的道德滑坡视而不见了,因为他们关系到的是整个民族的未来。
亡羊补牢,责无旁贷
学生习惯的养成、道德的完善都不是与生俱来的,所以我们无需责怪现在有道德缺陷的学生,但我们有责任改善和挽救正在渐渐淡化的道德观念和日益冷漠的心。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曾经指出:若要为我们的教育事业提供必要的驱动力,我们就必须努力遴选出作为我们道德性情之基础的基本情感。而遴选的过程即是我们感恩教育的过程。只有学会感恩,我们才能明确责任,只有学会感恩,我们才能体味真情,只有学会感恩,我们才能感受幸福,享受生活。因此,对青少年进行“感恩教育”已经迫在眉睫。要求青少年懂得和学会感恩,塑造学生的感恩意识,加强对中学生的感恩教育已成为时代的呼唤。
首先,家长先端正态度,以身作则。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父母间的互相关心、爱护,对长辈的尊敬,对周围人的友好态度,都能对孩子产生积极的影响。作为孩子最初教育者的家长们,应该以身作则,从小就培养孩子们的感恩之心。同时家长给孩子的爱需要理智。什么都让给孩子,一味地满足他们的要求,只会让孩子的私欲膨胀,心无他人。中国家庭教育形象大使柴洁心的话发人深省:“父母们,当你们为孩子付出一切时,你有没有想过,你付出的爱是否有助于孩子的成长?如果一个孩子连生他养他的父母都不爱,以后他还会爱谁?爱孩子要爱得科学,不浅薄,让他们对帮助他们的人拥有感恩之心。当他们长大后,就会爱自己的亲人、爱工作、爱周围的人。”为此,我校聘请赏识教育专家欧阳唯健为全校家长作《赏识教育》的专题报告,同时在家访和家长会上特别加入了加强孩子们“感恩教育”的内容,描述了在完成感恩任务后学生的表现,并把学生调查的结果反馈给家长,当家长们发现自己的孩子最不愿与自己倾诉时甚感失落。并和家长们协商在以后的学习教育中如何融入这方面的教育,家长们也表示会配合学校的活动,更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观点和措施。如在家里安排孩子一定量的劳动;有机会带孩子深入贫困山区,体会山区孩子生活的艰辛;暑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孩子体会生活的辛苦等。
其次,作为孩子们接受正规教育的学校和老师要清楚基础知识教育固然重要,道德教育更不能松懈。打破知识灌输式、规范式教育,只有打动学生心灵的德育才是真正的德育。为此,我校通过一系列实实在在打动学生心灵和加强学生体验的活动,唤醒学生形成高尚道德素质的动机,并把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和内化变成了自觉、自愿的主体性行为,最大程度地让学生在生活中愉悦、自信、有尊严感地成长与发展,以此培养学生的爱心、同情心和责任心。这些活动既有以校为单位组织的,例如“圆大学梦,报父母恩”“共托明天的太阳”“算算亲情帐,感知父母恩”,也有以年级、班级为单位组织的,如“感恩节暨毕业典礼”“二十四孝”故事会;在班会课中结合社会中的感恩典型事例(这些典型事例都要求由学生自己去寻找)展开讨论,在班级中树立感恩的基本意识;寻找身边值得感恩的鲜活事例;感恩从身边小事做起,明确自己在班级中的责任与义务,如遵守学校基本规范,在班级大扫除中,要求学生自己承包打扫任务,并对自己的劳动负责;要对保洁的同学感恩,不随地乱扔垃圾;要对帮助自己的同学感恩,多说谢谢;要懂得体会批评自己的老师和家长,因为他们的目的是为了自己好;在周记中回顾和记录自己的感恩心得,发现身边的感恩事件,从中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过程及对感恩教育的接受程度等。
只有让学生真正获得了切身体验的东西,才容易珍藏于心,有效提升道德境界。其实学生很珍惜自己直接从学习生活中获取的各种人生体验。作为教师特别是班主任,不仅要重视道德规范知识的传授,更要重视道德情感的投入,加强道德实践活动和情境的创设,诱发和唤醒学生的道德体验。通过家庭和学校的共同努力,学生在道德行为上有了很大改善,校园干净整洁了,师生关系和谐了,那些为班级做了很多事的学生得到了其他同学的认可,那些因为违纪扣了班级评比分的学生感到了惭愧。
这些改变固然可喜,但感恩教育光凭家长和老师的教育是不够的,学生除了接触家庭和学校,他们更是社会的一员。所以社会正面感恩教育必不可少。尤其是舆论的正面宣传,发扬二十四孝等传统思想中好的一面的教育,对于社会中出现的过河拆桥、落井下石等与感恩之心背离的行为给予严厉的批判和打击。
新时期,新教育,我们(家庭、学校和社区)的思想教育工作何不从感恩教育突出重围呢?学生的心理疏导和德育工作何不从感恩教育这个源头开启呢?
(作者单位:江苏武进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