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通过对艾滋合并卡氏肺孢子菌肺炎的患者进行CT检查,探讨CT检查对疾病表现的诊断价值。方法:按照随机数表法从我院2009年3月~2013年11月就诊的确诊为艾滋合并卡氏肺孢子菌肺炎的患者中抽出28名,回顾性分析这些患者的CT表现,判断其对疾病的诊断意义。结果:经过检查发现,28名患者的双肺出现磨玻璃样变(96.43%)明显高于条索以及网状阴影(64.00%),肺气囊(42.86%),小叶间隔增厚(39.26%),月弓征(28.57%),碎石征(14.29%),统计学上有意义(P<0.05)。而在病变的发生部位方面,磨玻璃样变、索条状、网状阴影、碎石征主要出现于全肺,月弓征主要出现于肺部的下叶,肺气囊主要出现于肺部的上叶或是上中叶,在所有的患者中主要以两种或两种以上病变征象者居多,并且呈对称性分布。结论:CT检查发现艾滋病合并卡氏肺孢子菌肺炎的患者多数会表现为双肺的对称性分布,并且常见的病变包括肺的磨玻璃样变、索条状或网状阴影、碎石征、小叶间增厚等,肺气囊及月弓征是该病的特征性表现,一旦发现艾滋病患者出现上述症状,应怀疑有感染卡氏肺孢子菌肺炎的可能,需及时给予治疗。
【关键词】 艾滋病卡氏肺孢子菌肺炎CT表现分析
【中图分类号】R512.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7-0011-01艾滋病属于一种获得性的免疫缺陷综合症,是由于患者感染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所导致的免疫缺陷疾病,并且这种疾病较容易并发各种感染、肿瘤,容易传染,严重者甚至容易导致死亡,具有非常高的致死率[1-2]。而卡氏肺孢子肺炎就是HIV病毒感染的常见疾病[3]。为了探究CT在艾滋病合并卡氏肺孢子菌肺炎上的诊断作用,更好地对患者进行治疗,我院特进行了试验,分析CT对该疾病临床表现的提示作用,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我院2009年3月~2013年11月期间的确诊为艾滋合并卡氏肺孢子菌肺炎的患者中按照随机数表法抽取28名,并对这28名患者进行回顾性的分析。在所有患者中男19人,女9人,年龄23~63岁,平均年龄为(37±2.5)岁,确诊患有艾滋病的病程为3个月~10年,平均病程为(1.4±0.8)年。其中经过性途径感染的有18人(64.29%),经过血感染的5人(17.86%),经过静脉途径感染的有3人(10.71%)。患者入院时的表现包括:高热、干咳、呼吸困难、不同程度的消瘦,伴有淋巴结的肿大,肺部听诊可闻及湿罗音,患者的CD4 + T淋巴细胞计数在1~150个/ul之间,并且卡氏肺孢子菌的检测为阳性(+)。
1.2方法
对所有患者在入院时即进行CT检测,使用飞利浦公司生产的Brilliance 16排螺旋CT 机。嘱托患者深吸气,然后再患者吸气终末闭气时进行扫描,扫描的范围由肺尖一直到肺底部肋膈角水平,CT扫描的设置为层厚4~ 9mm,120 kV、200 mA,层与层之间的间距为7.5 mm,每次的重建的间隔为4 mm。
1.3观察标准
艾滋病合并卡氏孢子菌肺炎确诊依据:①痰检、支气管镜活检或支气管灌洗液检测卡氏肺孢子菌阳性(+);②符合艾滋病的诊断依据;③CD4 + T淋巴细胞计数<200个/uL;④患者有明显的干咳、呼吸困难、发热、胸痛、体重下降;⑤典型的胸部影像学体征;⑥经验性抗卡氏肺孢子菌肺炎治疗有效;⑦连续3次检测血清乳酸脱氢酶升高。
1.4统计学处理
对文中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所有患者CT影像学的改变情况
经过检查发现,28名患者的双肺出现磨玻璃样变(96.43%)明显高于条索以及网状阴影(64.00%),肺气囊(42.86%),小叶间隔增厚(39.26%),月弓征(28.57%),碎石征(14.29%),统计学上有意义(P<0.05)。
2.2患者CT检查病变部位的分布情况
患者的病变主要呈现对称分布,并且磨玻璃样变、索条状、网状阴影、碎石征等病变症状主要出现于全肺,而月弓征主要分布于于肺部的下叶,上叶或是上中叶较易发生肺气囊,患者多以两种或多种病变症状出现。
3 结论
卡氏肺孢子虫肺炎是一种由肺孢子菌感染而导致的间质性浆细胞性肺炎,属于条件性肺部的感染性疾病,最初只发生在早产儿或是营养不良婴儿群体,但随着免疫抑制剂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化疗的普及特别是HIV感染的出现,其患病率也逐渐升高,成为艾滋病患者最常见的机会感染并最终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对孢子菌肺炎的诊断就显得尤其重要[4-5]。成人型的肺孢子肺炎的患者常起病急骤,并且伴有干咳症状,随后迅速出现高热、气促、发绀,而并发艾滋病的患者发病就比较缓慢,渐进,伴随体重的下降、盗汗,淋巴结肿大,全身不适,继而出现一系列呼吸道症状,但患者的肺部体征较少,所以不易诊断[6]。而对于胸部疾病的诊断,由于CT检查的高分辨力的优点,越来越受到重视和应用。通过造影增强扫描可以很好地明确纵隔和肺门部有没有肿块或淋巴结的增大、支气管有没有狭窄或阻塞,对原发和转移性纵隔肿瘤、淋巴结结核、中心型肺癌等疾病的诊断,都可以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肺内间质以及实质性的病变部位方面也可以得到较好的提示。通过上述实验可以看出,艾滋病合并肺孢子肺炎的患者在CT影像学的表现上比较复杂多样,但主要的病变征象都是在两肺对称的出现,在本次试验的28名患者中,双肺出现磨玻璃样变(96.43%)明显高于条索以及网状阴影(64.00%),肺气囊(42.86%),小叶间隔增厚(39.26%),月弓征(28.57%),碎石征(14.29%),统计学上有意义(P<0.05)。并且可以明显发现患者大多数都是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病变征象。而艾滋病合并卡氏肺孢子菌肺炎的患者在CT检查时的常见病变包括肺的磨玻璃样变、索条状或网状阴影、碎石征、小叶间增厚等,具有特征性的改变是出现肺气囊及月弓征,因此若是发现艾滋病患者出现上述症状,就应该高度怀疑是否感染了卡氏肺孢子菌肺炎,然后对患者做出及时的诊断和治疗。
综上所述,CT检查可以很好的对艾滋病合并肺孢子菌肺炎有很好的提示,在疾病的诊断上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应用于临床。
参考文献
[1] 郭艳,刘挨师.艾滋病合并卡氏肺孢子菌肺炎的CT影像学分析[J].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2013,7(1):33-36.
[2] 齐雯俊,贾秋龙,赵治凤.艾滋病合并卡氏肺孢子菌肺炎56例护理体会[J].中国民康医学,2012,24(18):2250-2251.
[3] 黄文娟.例肾移植术后合并卡氏肺孢子菌肺炎患者的护理[J].临床护理杂志,2012,11(6):36-37.
[4] 吴国云,侯刚,田克凰.艾滋病合并卡氏肺孢子菌肺炎影像表现分析[J].江西医药,2012,47(1):75-76.
[5] 余纪会,敖敏,郭述良.艾滋病合并卡氏肺孢子菌肺炎15 例临床分析[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12,37(2):165-168.
[6] 宋留存,赵慧敏,王雪伟,等.艾滋病合并肺孢子菌肺炎的CT 表现分析[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1,13(11):52-53.
【关键词】 艾滋病卡氏肺孢子菌肺炎CT表现分析
【中图分类号】R512.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7-0011-01艾滋病属于一种获得性的免疫缺陷综合症,是由于患者感染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所导致的免疫缺陷疾病,并且这种疾病较容易并发各种感染、肿瘤,容易传染,严重者甚至容易导致死亡,具有非常高的致死率[1-2]。而卡氏肺孢子肺炎就是HIV病毒感染的常见疾病[3]。为了探究CT在艾滋病合并卡氏肺孢子菌肺炎上的诊断作用,更好地对患者进行治疗,我院特进行了试验,分析CT对该疾病临床表现的提示作用,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我院2009年3月~2013年11月期间的确诊为艾滋合并卡氏肺孢子菌肺炎的患者中按照随机数表法抽取28名,并对这28名患者进行回顾性的分析。在所有患者中男19人,女9人,年龄23~63岁,平均年龄为(37±2.5)岁,确诊患有艾滋病的病程为3个月~10年,平均病程为(1.4±0.8)年。其中经过性途径感染的有18人(64.29%),经过血感染的5人(17.86%),经过静脉途径感染的有3人(10.71%)。患者入院时的表现包括:高热、干咳、呼吸困难、不同程度的消瘦,伴有淋巴结的肿大,肺部听诊可闻及湿罗音,患者的CD4 + T淋巴细胞计数在1~150个/ul之间,并且卡氏肺孢子菌的检测为阳性(+)。
1.2方法
对所有患者在入院时即进行CT检测,使用飞利浦公司生产的Brilliance 16排螺旋CT 机。嘱托患者深吸气,然后再患者吸气终末闭气时进行扫描,扫描的范围由肺尖一直到肺底部肋膈角水平,CT扫描的设置为层厚4~ 9mm,120 kV、200 mA,层与层之间的间距为7.5 mm,每次的重建的间隔为4 mm。
1.3观察标准
艾滋病合并卡氏孢子菌肺炎确诊依据:①痰检、支气管镜活检或支气管灌洗液检测卡氏肺孢子菌阳性(+);②符合艾滋病的诊断依据;③CD4 + T淋巴细胞计数<200个/uL;④患者有明显的干咳、呼吸困难、发热、胸痛、体重下降;⑤典型的胸部影像学体征;⑥经验性抗卡氏肺孢子菌肺炎治疗有效;⑦连续3次检测血清乳酸脱氢酶升高。
1.4统计学处理
对文中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所有患者CT影像学的改变情况
经过检查发现,28名患者的双肺出现磨玻璃样变(96.43%)明显高于条索以及网状阴影(64.00%),肺气囊(42.86%),小叶间隔增厚(39.26%),月弓征(28.57%),碎石征(14.29%),统计学上有意义(P<0.05)。
2.2患者CT检查病变部位的分布情况
患者的病变主要呈现对称分布,并且磨玻璃样变、索条状、网状阴影、碎石征等病变症状主要出现于全肺,而月弓征主要分布于于肺部的下叶,上叶或是上中叶较易发生肺气囊,患者多以两种或多种病变症状出现。
3 结论
卡氏肺孢子虫肺炎是一种由肺孢子菌感染而导致的间质性浆细胞性肺炎,属于条件性肺部的感染性疾病,最初只发生在早产儿或是营养不良婴儿群体,但随着免疫抑制剂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化疗的普及特别是HIV感染的出现,其患病率也逐渐升高,成为艾滋病患者最常见的机会感染并最终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对孢子菌肺炎的诊断就显得尤其重要[4-5]。成人型的肺孢子肺炎的患者常起病急骤,并且伴有干咳症状,随后迅速出现高热、气促、发绀,而并发艾滋病的患者发病就比较缓慢,渐进,伴随体重的下降、盗汗,淋巴结肿大,全身不适,继而出现一系列呼吸道症状,但患者的肺部体征较少,所以不易诊断[6]。而对于胸部疾病的诊断,由于CT检查的高分辨力的优点,越来越受到重视和应用。通过造影增强扫描可以很好地明确纵隔和肺门部有没有肿块或淋巴结的增大、支气管有没有狭窄或阻塞,对原发和转移性纵隔肿瘤、淋巴结结核、中心型肺癌等疾病的诊断,都可以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肺内间质以及实质性的病变部位方面也可以得到较好的提示。通过上述实验可以看出,艾滋病合并肺孢子肺炎的患者在CT影像学的表现上比较复杂多样,但主要的病变征象都是在两肺对称的出现,在本次试验的28名患者中,双肺出现磨玻璃样变(96.43%)明显高于条索以及网状阴影(64.00%),肺气囊(42.86%),小叶间隔增厚(39.26%),月弓征(28.57%),碎石征(14.29%),统计学上有意义(P<0.05)。并且可以明显发现患者大多数都是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病变征象。而艾滋病合并卡氏肺孢子菌肺炎的患者在CT检查时的常见病变包括肺的磨玻璃样变、索条状或网状阴影、碎石征、小叶间增厚等,具有特征性的改变是出现肺气囊及月弓征,因此若是发现艾滋病患者出现上述症状,就应该高度怀疑是否感染了卡氏肺孢子菌肺炎,然后对患者做出及时的诊断和治疗。
综上所述,CT检查可以很好的对艾滋病合并肺孢子菌肺炎有很好的提示,在疾病的诊断上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应用于临床。
参考文献
[1] 郭艳,刘挨师.艾滋病合并卡氏肺孢子菌肺炎的CT影像学分析[J].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2013,7(1):33-36.
[2] 齐雯俊,贾秋龙,赵治凤.艾滋病合并卡氏肺孢子菌肺炎56例护理体会[J].中国民康医学,2012,24(18):2250-2251.
[3] 黄文娟.例肾移植术后合并卡氏肺孢子菌肺炎患者的护理[J].临床护理杂志,2012,11(6):36-37.
[4] 吴国云,侯刚,田克凰.艾滋病合并卡氏肺孢子菌肺炎影像表现分析[J].江西医药,2012,47(1):75-76.
[5] 余纪会,敖敏,郭述良.艾滋病合并卡氏肺孢子菌肺炎15 例临床分析[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12,37(2):165-168.
[6] 宋留存,赵慧敏,王雪伟,等.艾滋病合并肺孢子菌肺炎的CT 表现分析[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1,13(11):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