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二生肖类习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十二生肖为鼠、牛、虎、兔、龙、虎、马、羊、猴、鸡、狗、猪。本文选取狗、虎、龙这三种属相作为研究对象,从隐喻视角入手,以定性为主,定量为辅,探讨这三种属相习语的褒贬用法情况,并通过表格呈现这三种动物有关成语的感情色彩倾向,最后通过详细的举例分析其目标域和源域,进一步探讨这三种属相狗、虎、龙褒贬含义用法及其背后承载的文化含义。
一、研究意义
对于十二生肖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分别有星宿说、岁星说、图腾说、外来说。据目前的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十二生肖的起源应不晚于西周时期。先秦文献中就已出现了将生肖动物与干支相配的语句。如《诗经·小雅·车攻》曰:“吉日庚午,既差我马。”而具体来说《小雅》创作于西周初年至末年。
自古以來,十二生肖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包括衣食住行紧密相关,承载了人们对大自然界、动物的崇拜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古代人们寻求人类与自然界关系的一个契合点。十二生肖对中国人影响比较大的,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中国人讲究以生肖配对论嫁娶是否适宜、文物收藏是否有价值、饰品装饰是否符合自己。含有生肖的习语也应用广泛。生肖习语承载的传统文化、映射的文化意象都值得人们探究。
二、研究方法
一般来说,习语包括成语、谚语、惯用语和歇后语等。本文研究对象主要为含有狗、虎、龙的单语素的成语。
笔者选取《中华成语大辞典》含狗、虎、龙成语各20个,通过表格的方式呈现统计出的狗、虎、龙相关成语的感情色彩的数量,以此来揭示传统文化中狗、虎、龙承载的含义,如表1。
通过对含狗、虎、龙这三种动物的成语的感情色彩分析,笔者结合我国历史、习俗、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等诸多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具体举例分析我国民族历史赋予这三类成语的文化含义。本文最后简单介绍了概念隐喻理论,并把概念隐喻的理论具体运用到了动物成语含义分析中,以更深层次地理解动物成语本身的含义和民族文化特点的融合。汉语动物成语中,目标域分为人和事物行为两大类,并以此对动物成语的文化含义进行分析。
三、狗、虎、龙相关成语褒贬感情色彩分析
(一)狗的相关成语褒贬感情色彩分析
狗是人类驯养最早的家畜之一,狗一直被当作人们最好的朋友,狗对人极为忠诚,与人关系亲密,因而有很多含狗的习语。但是狗也常被人们用来讽刺阿谀奉承、没有骨气的小人。而现代人提起狗多想起的是忠诚、勇敢,对主人不离不弃。关于对狗以及它本身特性映射的人物形象的评论众说纷纭,总体来说,对狗形象的定义贬损多于称赞。比如成语“狐朋狗友”用来指不靠谱的朋友或一群浮躁的人;“狗仗人势”用来形容人势利眼。这些都是狗在习语中所体现出来的负面意象。
经表1可以看出,含“狗”的成语大多都含贬义。农耕社会时,狗的作用不如牛羊大。直到现代社会,各种品种狗引入我国,也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狗作为宠物进入人们的生活,狗的形象才慢慢发生改变。现在,狗这一形象还多用于人的自嘲,如“单身狗”。
(二)虎的相关成语褒贬感情色彩分析
虎是勇猛、威严的象征,如如虎添翼、龙争虎斗。除了好的寓意,不可忽视的还有它食肉凶残的本性。虎在古代比喻凶恶残暴的恶势力,如“暴虎冯河”“豺虎肆虐”“为虎作伥”等。古时人们把老虎比作压榨百姓、鱼肉人民的权贵和善于争斗的政客。
通过表1的统计,可以看出带有“虎”的成语在感情色彩上,贬稍大于褒。
(三)龙的相关成语褒贬感情色彩分析
虽然人们并没有见过真龙,但这不妨碍古时人们把龙当作至高无上的象征。人们的日常生活也承载着龙的文化,蕴含着祝福的含义,如龙凤呈祥。龙凝聚和积淀了我们中国人独特的民族文化,龙象征腾飞、威武、帝王、英雄豪杰、贤人能士、佳婿等。在所有带龙字的成语当中,大多数是用来形容美好的事物和杰出的人才的,如“人中之龙”;另外形容人的长相出众可以说“龙眉凤目”;也可以形容书法,如“矫若惊龙”。
由表1可知,龙的成语用法大多是褒义,这些褒义用法大多以龙的神秘感、抽象姿态和古代人赋予的至高无上的权利和地位为基点。贬义用法较少。值得注意的是,贬义的用法并没有涉及龙的本身特性,而是以另一种事物做贬义对比形成了其贬义用法。如“鱼龙曼衍”,这个成语原意指各种杂戏同时演出,后形容事物杂乱。以鱼出现时数量大、种类多带给人的杂乱之感作对比,映射目标域中水平参差不齐的事物一片杂乱的景象。
四、隐喻分析
亚里士多德认为传统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法,是语言运用中的一种偏离。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对隐喻的研究最为引人注目的是从认知的角度进行对隐喻的研究。美国学者莱考夫和约翰逊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修辞手段,还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认知形式,是文化的反映。
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在日常生活中无所不在。概念隐喻理论的基本要素是源域、目标域和映射。隐喻的映射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只涉及源域和目标域两个认知域,而且映射的方向是单向的,由源域至目标域。
《人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莱考夫和约翰逊将隐喻分为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和实体隐喻三种,动物成语是实体隐喻的恰当实例。动物隐喻以动物较有特点的外貌、性情、习性、生活场所等为构成要素进入成语,从而间接对人文社会进行说明。弱肉强食的自然界,动物无所谓好与坏,有的只是一切能够生存下去的本能的谋生手段,能够分为强和弱,只不过当人类将自己的境遇和看法附加到它们身上,其形成的成语也才具有评价功能,即喻人说事功能。源域和目标域是形成动物隐喻的重要两个方面,对应着两个具有联系的事物:动物本身特征和人类的行为品质,构成一个完整的映射。在汉语动物成语中,隐喻的源域是动物,而作为认知对象的目标域主要分为人、事物行为两类。
(一)以人为目标域的隐喻
一、研究意义
对于十二生肖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分别有星宿说、岁星说、图腾说、外来说。据目前的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十二生肖的起源应不晚于西周时期。先秦文献中就已出现了将生肖动物与干支相配的语句。如《诗经·小雅·车攻》曰:“吉日庚午,既差我马。”而具体来说《小雅》创作于西周初年至末年。
自古以來,十二生肖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包括衣食住行紧密相关,承载了人们对大自然界、动物的崇拜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古代人们寻求人类与自然界关系的一个契合点。十二生肖对中国人影响比较大的,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中国人讲究以生肖配对论嫁娶是否适宜、文物收藏是否有价值、饰品装饰是否符合自己。含有生肖的习语也应用广泛。生肖习语承载的传统文化、映射的文化意象都值得人们探究。
二、研究方法
一般来说,习语包括成语、谚语、惯用语和歇后语等。本文研究对象主要为含有狗、虎、龙的单语素的成语。
笔者选取《中华成语大辞典》含狗、虎、龙成语各20个,通过表格的方式呈现统计出的狗、虎、龙相关成语的感情色彩的数量,以此来揭示传统文化中狗、虎、龙承载的含义,如表1。
通过对含狗、虎、龙这三种动物的成语的感情色彩分析,笔者结合我国历史、习俗、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等诸多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具体举例分析我国民族历史赋予这三类成语的文化含义。本文最后简单介绍了概念隐喻理论,并把概念隐喻的理论具体运用到了动物成语含义分析中,以更深层次地理解动物成语本身的含义和民族文化特点的融合。汉语动物成语中,目标域分为人和事物行为两大类,并以此对动物成语的文化含义进行分析。
三、狗、虎、龙相关成语褒贬感情色彩分析
(一)狗的相关成语褒贬感情色彩分析
狗是人类驯养最早的家畜之一,狗一直被当作人们最好的朋友,狗对人极为忠诚,与人关系亲密,因而有很多含狗的习语。但是狗也常被人们用来讽刺阿谀奉承、没有骨气的小人。而现代人提起狗多想起的是忠诚、勇敢,对主人不离不弃。关于对狗以及它本身特性映射的人物形象的评论众说纷纭,总体来说,对狗形象的定义贬损多于称赞。比如成语“狐朋狗友”用来指不靠谱的朋友或一群浮躁的人;“狗仗人势”用来形容人势利眼。这些都是狗在习语中所体现出来的负面意象。
经表1可以看出,含“狗”的成语大多都含贬义。农耕社会时,狗的作用不如牛羊大。直到现代社会,各种品种狗引入我国,也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狗作为宠物进入人们的生活,狗的形象才慢慢发生改变。现在,狗这一形象还多用于人的自嘲,如“单身狗”。
(二)虎的相关成语褒贬感情色彩分析
虎是勇猛、威严的象征,如如虎添翼、龙争虎斗。除了好的寓意,不可忽视的还有它食肉凶残的本性。虎在古代比喻凶恶残暴的恶势力,如“暴虎冯河”“豺虎肆虐”“为虎作伥”等。古时人们把老虎比作压榨百姓、鱼肉人民的权贵和善于争斗的政客。
通过表1的统计,可以看出带有“虎”的成语在感情色彩上,贬稍大于褒。
(三)龙的相关成语褒贬感情色彩分析
虽然人们并没有见过真龙,但这不妨碍古时人们把龙当作至高无上的象征。人们的日常生活也承载着龙的文化,蕴含着祝福的含义,如龙凤呈祥。龙凝聚和积淀了我们中国人独特的民族文化,龙象征腾飞、威武、帝王、英雄豪杰、贤人能士、佳婿等。在所有带龙字的成语当中,大多数是用来形容美好的事物和杰出的人才的,如“人中之龙”;另外形容人的长相出众可以说“龙眉凤目”;也可以形容书法,如“矫若惊龙”。
由表1可知,龙的成语用法大多是褒义,这些褒义用法大多以龙的神秘感、抽象姿态和古代人赋予的至高无上的权利和地位为基点。贬义用法较少。值得注意的是,贬义的用法并没有涉及龙的本身特性,而是以另一种事物做贬义对比形成了其贬义用法。如“鱼龙曼衍”,这个成语原意指各种杂戏同时演出,后形容事物杂乱。以鱼出现时数量大、种类多带给人的杂乱之感作对比,映射目标域中水平参差不齐的事物一片杂乱的景象。
四、隐喻分析
亚里士多德认为传统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法,是语言运用中的一种偏离。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对隐喻的研究最为引人注目的是从认知的角度进行对隐喻的研究。美国学者莱考夫和约翰逊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修辞手段,还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认知形式,是文化的反映。
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在日常生活中无所不在。概念隐喻理论的基本要素是源域、目标域和映射。隐喻的映射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只涉及源域和目标域两个认知域,而且映射的方向是单向的,由源域至目标域。
《人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莱考夫和约翰逊将隐喻分为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和实体隐喻三种,动物成语是实体隐喻的恰当实例。动物隐喻以动物较有特点的外貌、性情、习性、生活场所等为构成要素进入成语,从而间接对人文社会进行说明。弱肉强食的自然界,动物无所谓好与坏,有的只是一切能够生存下去的本能的谋生手段,能够分为强和弱,只不过当人类将自己的境遇和看法附加到它们身上,其形成的成语也才具有评价功能,即喻人说事功能。源域和目标域是形成动物隐喻的重要两个方面,对应着两个具有联系的事物:动物本身特征和人类的行为品质,构成一个完整的映射。在汉语动物成语中,隐喻的源域是动物,而作为认知对象的目标域主要分为人、事物行为两类。
(一)以人为目标域的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