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水利文献整理出版问题初探

来源 :出版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juanhuahar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水利文献 古籍整理 古籍出版
  近年来,我国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挖掘和传承越来越重视,科技类典籍的整理出版种类越来越丰富,水利类典籍作为科技类典籍的一个重要方面,也逐渐走入大众视野。我国是一个治水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历史上的水利典籍不可胜数,这些专门记载古人治水技术和思想的水利历史文献是祖先留下的宝贵遗产,凝聚了中华民族在治水兴水漫长历史进程中积累的科学认识和思想理念。从出版领域看,水利类古籍的整理出版既有传统古籍出版的特点,又离不开防洪、灌溉、航运等现代水利的科学范畴。可以说,这类历史文献的整理既有一般古籍整理的共同点,又有自身鲜明的专业特色。下面笔者以国家古籍整理专项资助项目《中国古代河工技术通解》的出版为例,谈谈这类图书编纂出版过程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收录经典文献,指导现代水利科技发展
  本书在编纂过程中对中国古代河工技术类典籍进行了系统梳理,收录整理的古代河工技术类水利文献具有很强的权威性、很高的史料价值和文献价值。例如,本书所收《中国河工辞源》现已绝版,它是以郑肇经、汪胡桢、杨保璞三位水利界前辈的手录河工名词札记为蓝本,汇辑了《史记·河渠志》《河防通议》《行水金鉴》等二十七种从西汉至民国时期的水利典籍,经多位学者采辑、补充、分类、摘录、核对而成,图文并茂,共计手录河工名词数千个,是研究中国水利史和了解古代河工水利名词源流的第一手资料。
  本书所整理的历史数据和资料对研究历史上水利与政治、经济等的关系,提出可供现代水利建设参考的意见,有着重要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如《河工器具圖说》中详细记载了成熟于宋代的“埽工”技术,这一我国独特的防洪工程形式正是在古代石料加工不易、缺乏水下胶结条件的生产力状况下形成的,至今在小型防洪工程、引水工程以及施工围堰工程中仍有应用。
  书中所收历史文献是研究我国古代水利发展历史必备的基础资料,也是研究相应历史时期水利工程技术机制原理的重要参考资料,对于今天水利事业的发展仍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实用价值。
  二、文献类型丰富,覆盖全面
  水利类历史文献的整理出版,一般以地方志或历史名人专著的汇编或单种文献出版为主,往往是一种文献或几种文献汇编出版,而聚焦某一水利专题策划出版的古籍汇编则很少。《中国古代河工技术通解》作为国内第一部以“中国古代河工技术”为主题,在编纂之初就将文献收录内容范围定义为:全方位总结传统水利物化技术的古籍整理汇编,填补前人在古代河工技术整理方面的空白。本书收录历史文献内容丰富、类型覆盖完备,记述视角各异,文献内容涉及河工器具使用原理、古代水利工程专门术语、水利工程施工步骤、人员组织情况、河工管理规范、河渠治理经费使用等各层面的内容,基本上对中国古代河工技术进行了全方位的总结和阐释。其中:有详细记述治河工程器具效用和形制的《河工器具图说》《木龙书》;有关河工制度、工程构件制作方法、治河抢险方法及管理的《河工蠡测》;有介绍河道水利工程修筑、治理、维护费用及物料工费使用规章制度的《钦定河工则例章程》;有专门记述荆楚水利工程修防的《荆州万城堤志》《楚北水利堤防纪要》;有汇集清代及之前几十种水利古籍中河工技术专业术语的工具书《中国河工辞源》等。这些水利历史文献是中华民族的祖先们经过长期的治河实践,在防洪、灌溉、航运等方面所总结的宝贵经验。
  三、摸底调研底本,吸收优质版本资源
  本书对各文献底本进行了摸底调研,以收录内容价值高、内容清晰完整的底本为原则。若部分底本清晰度不高,却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化价值,则尽量选择质量较好的底本与工作本核对互补。本书部分刊刻时代较早的底本由于过于古旧,往往有字迹漫漶、书页残破、内容显示不全的情况出现,降低了校点稿和排录稿的正确率,但为了保证其文献价值和史料价值。整理者通过调研找到清晰度较高、内容完整的底本与工作本互相比对,互为补充。如本书所收《钦定河工则例章程》原底本部分文字漫漶不清,整理者通过检索国家数字图书馆中的特藏古籍查询到清晰完整的底本,与工作本进行核对,补足工作本的不足之处。
  四、标点断句合乎规范
  (1)书稿中标点断句问题。句读问题主要表现为当断不断、断句过细、不可断而断等情况。如《河工蠡测》中“今昔异形南北,异势变生于眉睫之前”,断句不妥,根据文义改为“今昔异形,南北异势,变生于眉睫之前”;《钦定河工则例章程》中“瓦砾土系逼近城市居民,稠密瓦砾等类倒卸河内”不妥,应为“瓦砾土系逼近城市,居民稠密,瓦砾等类倒卸河内”。这些情况需请作者做进一步的通读和修改。
  (2)应给一些书名的简称加书名号。古人崇尚语言简洁,提到书名的时候经常用简称,有时即便是简称也有很多种称谓。如书中的“郦注”其实就是郦道元《水经注》的简称,故“郦注”应加书名号,以便于读者理解。
  (3)引用文献中的省略号。省略号之前是句内停顿符号(顿号、分号、逗号、冒号)的,除冒号要保留外,其余可以不写。如书稿中“其性易乾,……亦易施工”,省略号前逗号可删除。省略号之前是句尾符号的(句号、问号、叹号),应一律保留。这是为了保留原句语气的原貌。如书稿中“即古之行泽车也。……《农书》”,句号须保留。
  五、辅文具备文化解读功能
  本书的辅文包括整理说明、校勘记、注释等说明性辅文,类型丰富、功能各异,对文献有很强的参考、诠释、说明、推荐、宣传作用,对提升整理文献的研究价值、现实价值和普及价值有积极意义。
  (1)整理说明。本书所收文献均附有整理说明,重点介绍了书中文献的作者生平、作品内容、作品价值、版本流传情况、原始著录信息等。除了对文献自身内容的解读阐述外,本书对文献产生的历史背景、写作特色、现实价值的介绍和剖析较多,尽量以通俗生动的语言、深入浅出的叙述方式丰富整理说明中的“血肉”,增强“整理说明”解读文献内涵、继承优秀传统河工文化的功能。   (2)校勘记。水利类古籍底本由于原底本是孤本或参校本难以获得,往往只能进行本校和理校,没有其他版本参校。本书在整理过程中尽量找到质量较好的参校本与工作本进行核对,对所收文献作了大量的版本校勘工作,校勘记数量多、核对精准、撰写规范,以校是非和校异同为主,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工作本的正确率和文献的整理价值。
  (3)注释。本书辅文主要以校勘记为主,注释性辅文较少。本次整理对史实记载过于简略、文字生涩难懂、明显谬误之处,以及古代水利技术专有术语、专业管理机构、工程专有名词等进行了注释。如《河工器具图说》中引用了大量历史文献中的文字记述,对河道治理工具进行阐述和佐证,包括《农政全书》《吕氏春秋》《说文解字》《诗经》《集韵》《玉篇》《宋史》《尚书》《礼记》《汉书》《魏略》《正字通》等,可谓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尤其是一些古籍原书已亡佚无考,因此引文的文献价值和史料价值很高。整理者对书中所引用文献添加注释进行了注解,内容包括引用文献的朝代、作者、卷册、出版情况、引文解释等。如书稿有对“水车”的记述,文中引用了《魏略》中的一段文字,而此书早已佚失,注释为:“《魏略》,五十卷,魏郎中魚豢編,爲中國三國時代中記載魏國的史書。《三國志注》多引用此書内容注釋。此書久佚,現今只有佚文。清代王仁俊、張鵬一分別作有輯佚。以張鵬一輯本爲佳,輯有二十五卷並附遺文六條。”
  (4)出版前言。本书所收河工技术类文献类型丰富、系统完整,因此总纂有一篇总领全书、提纲挈领作用的“出版前言”。“出版前言”详细阐述了对这些文献进行系统整编的初衷,文献整理出版与当代社会的关联和现实意义,说明文献价值和整理原则。主要内容应包括:①我国古代水利工程发展的历史脉络和背景,介绍重要的古代水利事件、水利工程、水利典籍,以及这些事件、工程、典籍在现代水利中的借鉴意义、实用价值及其参考实例。②介绍我国河工技术类典籍存留概况以及典籍入选原则。③编纂组织工作和编纂原则简介。
  (5)后记。本书末尾附一篇“后记”,主要是尽述前言未尽之处,说明整理过程中进行过特殊处理的内容,文献确有价值又未能收入本书的原因,在字形、标点断句、校勘等方面不同于其他古籍整理方式的问题,以及需特别向读者做补充说明的重要问题,等等。
  六、规范引文用法
  本书中存在底本原文和征引文献名称、文字内容不对应的问题,在整理出版过程中对这些引经据典之处进行了重点核对和校勘,错漏之处均出校勘记说明。本书原文献校勘记中引用其他文献的引文部分,对是直接引用、间接引用或节选进行了细致的查勘,凡能够找到权威底本的,均对原文进行了核对。引文处理原则如下:
  (1)若引文與原文一致,可以认定为直接引用,可加冒号、引号,句号在引号内。如书稿中“《風俗通》:‘積冰曰淩,冰壯曰凍,水流曰澌,冰解曰泮。’”
  (2)若引文为部分引用原文,则认定为节选,可加冒号、引号,逗号或句号在引号外。如“陸龜蒙《耒耜經》:‘治金而為之者曰犁,曰犁壁……曰犁槃’,凡十有一……”
  (3)引文与原文相似,对原文间接引用或无法核对原文的,可按照间接引用处理,在引文前加冒号或逗号。如书稿231页“《南史》:宋武帝微时,有衲衣布襖,既贵,与公主曰……”
  七、关于字的处理
  (1)新旧字形。本书为排录本,采用新字形繁体字,对旧字形的替换参考《新旧字形表》。书中存在《新旧字形表》以外的一些旧体字,应进行统一规范,将其转化为通行繁体字,如将“髙”改为“高”,将“湏”改为“须”,将“冐”改为“冒”,将“乆”改为“久”,等等。
  (2)异体字整理。本书对异体字的整理以尊重底本为原则,不强行将书稿中异体字统一为通行繁体字。从尽量减少修改错误和避免漏改的角度,如无确定的错误,尽量不改。这是由于我国的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是解放后由文化部和文改会于1955年联合发布的,在此之前的书籍并无通行繁体字与异体字之分,许多异体字有其自身的特定含义,有一些字形的存在有着重要的版本价值、文字学价值和研究意义。统一字体虽方便了现代出版阅读,但对于古代文化传承而言却是一大损失,削弱了古典文化中字体、字形多样化的鲜明特色,且极易因认知不全面而致修改错误。因此,应尽可能保持底本原貌,对文中异体字不作大规模统一。
  (3)形似易错字。本书中存在一些不易发现的隐性问题,如“采”与“釆”,前者为“采摘、采纳、采用”之意,后者为“辨别”之意,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诸如此类的错误,还有“椿”与“樁”、“汎”与“汛”、“榖”与“穀”、“義”与“羲”、“禆”与“裨”、“祇”与“衹”,等等。这些问题往往与底本清晰度和刊刻质量有关。这类字往往在底本中就不甚清楚,或原书在刻印时就未能精细区分。此类错误较为隐蔽,在排版录入甚至校对时不易发现,因此在整理过程中这些易错字一经发现,则及时在底稿中标注清楚。
  (4)通假字。书稿中存在一字多用、一字多义的通假字,这些字很容易因古今用法不同被认定为谬误,如书中多次出现“以工代振”“振灾”之“振”,一些整理者认为底本有误,遂将其改为“赈”。查阅资料可知,古“振”通“赈”,不改为宜。诸如此类的情况,还有“媮”与“偷”、“杪”与“秒”、“梁”与“梁”、“幸”与“倖”等等。这些字的用法与今天不同,往往一字多义、一词多用,整理过程中对这些字词进行了仔细查对,无据不改。
  (5)生僻字。书稿中有些较为罕见的字体、字形,多方查阅资料,仍找不到踪迹源头。对这种字的处理原则为:这种字体需再进行历史资料查对、探究和问询,尽量找到对应的通行繁体字。如确实找不到通行繁体字,可在排版时造字录入,并出校勘记以作说明。
  八、关于文献插图
  (1)插图版式设计。本书中配有大量插图,大部分为河工器具图,一般采用一图一说的形式对河工器具原理进行介绍。由于图的说明作用比文字更为直观,因此图的作用可比肩文字,本书在版式设计时以较大的版面展示图幅,力争做到清晰、美观、一目了然。   (2)插图技术处理。本书中图片有些为扫描图,精度不高,清晰度较差,如“水輪車图”“條船图”等。有些图不完整,存在内容污损、缺角、断线的现象,如“木龍全圖”。对于模糊的图,整理过程中探访国家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等多家藏馆,复制清晰的底本图片;对于残缺污损的图,在原貌影印呈现的基础上进行了去脏、微调、精修、补绘等数字技术处理。
  (3)图文对应问题。由于受当时排印技术和校勘水平的限制,原稿中的图出现了图序错误、图号不连贯、图文不对应的情况,本次整理按文字内容排列出正确的图序,调整图幅位置,做到圖文对应。改动之处,写出校对说明。如书稿479页图一三六与图一三五、图一四九与图一四八等顺序颠倒;504页图一五六至图一五四,文中并未提及,需核查原文。
  九、关于专业术语索引
  本书所收《中国河工辞源》汇辑了大量水利工程专业术语,在原稿末尾有“笔画索引”,按照笔画数与笔顺对河工名词进行了分类,并标注出其在书中对应的页码。而本次出版一律采用新字形,不再使用旧字形,许多繁体字的笔画、笔顺则都有变化,且本书为多种文献的汇编本,因此河工名词在索引中的位置顺序和对应正文页码也会不同于原书。因此,在本书整理过程中,在用新字形替换旧字形之后,对索引中每一个字的笔画、笔顺进行了仔细核查,重新排列名词顺序,按本书排版顺序对“笔画索引”中河工名词的对应页码进行重新标注。同时,对河工名词进行查重,删除了原稿中重复出现的条目。
  十、关于署名
  截至目前,尚未有人对河工技术类水利古籍进行过系统整编、繁体排录、标点、注释等整理工作,仅有几种文献曾作过原文影印出版。因此,本书的收录、整理工作未曾参考过其他汇编本、标点本,文献的编排、标点断句等整理成果,著作权清晰。本书为整理者的职务作品,著作权属于出版社,但整理者应具有署名权。因此,本书对所收每种文献都在其正文前设计独立的封面,署书稿原作者和整理人姓名,以示古人与今人所做工作之区别。
  如本书所收《中国河工辞源》的整理工作。《中国河工辞源》是以郑肇经、汪胡桢、杨保璞三位先生的手录河工名词札记为蓝本辑录而成,内含数千个河工名词,征引大量水利古文献中的文字。由于原书是手录稿,文中讹误之处较多,三位来自清华大学的整理者不仅对原稿进行了标点工作,还利用大学图书馆藏书的资源优势逐一查找征引文献原书,逐条核对术语原文,大大提高了书稿的整理质量和文献价值。因此,本次整理,在整理说明中将文献的原作者、今天的整理者所做的整理工作介绍清楚,使读者在阅读时不致产生错觉。
  以上是笔者通过编辑本书引发的一些思考。为了能做好一本令读者满意的科技类古籍图书,本书在编纂、整理、审稿、编辑加工、校对、印制等各环节都严格按照国家有关出版管理规定,并在此基础上精益求精,确保出版质量。阅读本书,读者可以详细深入地了解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治水实践中所创造并积淀的物质文明和文化财富,洞悉古代河工技术原理,继承仍能在今天发挥积极作用的优秀水利经验,向社会输出能够引导人、塑造人、鼓舞人的精美精神食粮。
  (作者单位系中国水利水电出版传媒集团)
其他文献
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提出了“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命题。这一命题的提出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到新的阶段,达到新的高度,同时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注入了新内涵,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研究提出新要求。  最近笔者认真拜读了赵剑英教授的《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年出版)一书,该书是在深入学习和研究习近平新时
期刊
摘 要:2018年9月,教育部、国家语委发布《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实施方案》,中国传媒大学联合高等教育出版社迅速行动,进一步推进“读起来”青少年诵读艺术教育品牌的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  关键词:诵读工程 青少年诵读 品牌建设 教材出版  2018年9月,为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提出的要求,教育部、国家语委研究制定了《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实施方案
期刊
专题策划:缪立平  近十年来,在国家有关部门的持续鼓励、推动和支持下,各出版单位把握时代脉搏,深度关注党和国家的重大理论、重大活动、重大事件、重大题材等内容,不断地推出了一大批回應历史、讴歌时代、解析主题的图书,其中一大批主题图书在产生了社会效益的同时,也越来越受到市场的欢迎,改变了畅销书被通俗读物一统江山的局面,引领了新时代主题读物“畅销”“常销”的新风尚。更有一些反映中国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
期刊
摘 要:科技图书一般具有极强的专业性,不仅需要图书编辑具有编校相关知识,更要有专业的学科背景。在图书编校质量要求日益严格的背景之下,如何提高编辑的审读质量是目前的关注重点之一。科技图书的目录凝聚了全书的内容和观点,是图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应是审读的关键环节之一。审读目录可以作为编辑审读工作的有效抓手,有助于编辑把握图书的写作方向和主要内容,提高审读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更好地践行编辑出版的初心,为
期刊
关键词:中国书法 地域书法史 出版笔谈  作为地域书法史研究的学术标杆、文献集成的《中国书法全史》,自2013年7月立项为中国文学艺术发展专项基金文艺出版报刊精品工程资助项目到2021年1月完成出版,历时8年之久,以张永基、赵生泉、孟鸿声、孟庆星、桂雍、李志东为首的一批专家、学者辛勤笔耕,经过出版社的编辑、加工以及作者的不断修改、完善,终于顺利出版。目前已完成《中国书法全史》一期项目六卷本(河北卷
期刊
关键词:公益精神 社会责任 路径探索  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在这一年中,我们战胜了新冠肺炎疫情和暴雨洪灾,取得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胜利、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这有赖于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社会各界、各行各业也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乐于公益付出、敢于担当作为,使举国上下万众一心,同舟共济。在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斗争中,出版业作为重要的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许多出版单位积极行
期刊
关键词:区块链 去中心化 Scriptarnica 数字出版 数字内容  在传统出版从作者、出版社、书店到消费者的链式流程中,[1]较多中间商的存在带来了高昂的成本。在这种流程中,作者无法与读者进行直接的沟通交流,更无法掌握主导权,因此在合同签订与利益分成等方面也处于劣势。一般情况下作者所能得到的收益仅为作品销售收入的7%—25%。[2]在新兴的数字出版活动中,由于缺乏必要的版权登记机制,数字出版
期刊
摘 要:新时期科技出版融合大有可为,科技出版人在新时期应牢记使命担当,找准自己的优势定位,坚持内容为王、用户至上,积极拥抱新技术新媒体,勇于打破思维定式。本文列举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的融合发展探索实践,旨在给业界提供一些参考和思路。  关键词:出版+ 知识服务 融合发展  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信息的传播越来越便利化、多元化,随之,人们的阅读方式、文化消费观念和消费习惯都发生了质变。对传统出版单
期刊
摘 要:文化自信是“四个自信”的重要内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做好普及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工作,是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本文以“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的出版为例,剖析其选题策划过程、审稿编辑加工过程、营销推广过程中的策略与经验,探讨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传统文化 守正创新 出版实践  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从五千年来生生不息的中华文化中而来,中
期刊
摘 要:近年来,融合出版越来越受到各家出版社的重视。尤其是2020年受疫情影响,那些对融合出版投入较早、较多的出版单位,其成果和优势立刻显现出来,这又迫使其他出版单位加大对融合出版的投入力度。那么,作为传统出版领域的职业英语教材出版,又将向哪些方面发力呢?本文通过总结基本操行、院校师生的实际需求,以及目前能够接触到的技术与媒介手段,思考并探索职业英语教材的融合发展之路,以期能为我国的职业英语教材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