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构图,绘画中的一个重要因素,经历了“置陈布势”、“经营位置”、“布局”、“章法”等名称,它体现了心理、画理、物理三者之间的关系。自然界中的种种因素,都通过构图在绘画中得到了和谐统一。一幅画中,构图不仅表示物象的位置,还表现画家的主观思想,所以构图在画面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山水画中讲究的是“位置的经营”和“布局”,通过位置的经营和布局来表达景之间的关联,表达景的势。山水画构图从整幅画来看就是通过构图而观全局,意境美贯穿于整个画中。
关键词:统一;章法
一、构图的基本特点
南齐谢赫在“六法”中提出的“经营位置”指的就是构图。“经营”包括思考、分析、研究、推敲等思维活动。“位置”也不仅是指画面上物象安排还包括整个画面的格局等。就是说,画家完成一件作品,决不是随随便便地一挥而就的,而是要经过思考、选择、取舍、组织才能完成一幅好的作品,可见构图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技法。所以张彦远说:“经营位置,画之总要”。
三远”法,宋代的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出的观点,是中国山水画的特殊透视法。指的是在一幅画中,可以是几种不同的透视角度,表现景物的“高远”、“深远”、“平远”。书中对三远法这样定义:“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三远法,就是一种散点透视法,以仰视、俯视、平视等不同的视点来描绘画中的景物,打破了一般绘画以一个视点,即焦点透视观察景物的常规方法。
首先,高远是一种仰视的角度,用来表现高大的山势。代表作如北宋范宽的《溪山行旅图》。这幅画的中央,一座大山置于画面的重要位置,给人一种动人心魄的视觉效果。其次,深远是一种俯视的角度,用来表现深远空间的感受。代表作当属元代王蒙的《青卞隐居图》。此画采用“深远”构图法,以流动的线条,跳跃的墨点,组成了密密麻麻的树林。最后平远是一种平视的角度,给人一种辽阔的感觉。代表作当属元代倪瓒的《江岸望山图》。但是三远法也不只是单独使用,比如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圖》中,就同时具有高远、深远、平远三种角度,使画面显得更加丰满。
二、山水画构图法则
第一,构图中要有宾主,主,是主体;宾,是副体。一幅画需要根据画家所要表达的主体与内容需求,先定宾主。主体要突出,但主体放在画面的正中,会显得呆板;放得太偏,又没有达到突出的作用。一般是先画主体,后画宾体。此外,画中还有画眼,它不同于主体。画中的画眼可能很小,但却特别引人注目,如戴进《风雨归舟图》的归舟在显著位置上,从而突出了这幅画的主题。第二,画面中要有呼应,画中一切物象要互相关联,彼此呼应,山与山,树与树,山与树、山石、房舍、云、水,画面中一切物象都要相互关联。所谓“远蛐与云容交接,遥天共水石争光”,就是如此。只有这样画面才会显得和谐。比如沈周的《庐山高图》。第三,虚实是画面中表达层次感必须的,在画面上,黑是实,白是虚,有色是实,无色是虚。虚与实是对立的,可以形成对比,虚与实也是相辅相成的,可以互相补充。中国画的空白,并不是没有东西,古诗说:“只画鱼儿不画水,此中亦自有波涛。”齐白石画虾,虽然不画水,却可以感觉到虾是在水中游动。山水画常把水和云留作空白,这种表现方法古人称为“计白当黑”。宗白华说:中国画常常借助书法上的计白当黑来营造出某种意境,其实中国画中的留白也是到了文人画产生与成熟之后才慢慢显露出来。发展到现在,可以说留白是文人画的一个重要标志。马远《寒江独钓图》只画了一叶扁舟,四周全是空白,如果把背景全画出来,反而画面显得堵了。第四,疏密,山水画构图要有疏有密。疏与密是相互呼应相互对比的,没有疏,就显不出密。没有密,也就显不出疏。要做到疏中有密密中有疏,只有这样画面才不显得单调呆板。古人说:“疏处可走马,密处不透风”。这是强调该密的地方要密,该疏的地方要疏。但黄宾虹又说:“疏可走马,则疏处不是空虚,一无长物,还得有景。密不通风,还得有立锥之地,切不可使人感到窒息。第五,还要有藏露,一幅画,如果一切都画的清楚明白,观者反而看不到东西,我们要用有限的画幅表现无限的景色,所以我们要善于“藏”。藏可以使“无景色处似有景色”,使观画者可以联想到画面之外的东西。藏与露是统一体,藏也是为了露。所以郭熙说:“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最后一点开合,中国画讲究开合。山水画也是这样,画面上常有山、石、云、水、树木、房舍、路径、人物等,都有作用。一个山水画家必须根据自己的想法构思,主体是什么,自己要表现什么,景物中哪些留哪些需要舍去,使画面怎样安排,才能突出画家所要表达的思想与感情。所以开合是在构图上非常重要。画面中不但要有大开合,大开合中也要有小开合。使画面更加协调。
构图是一幅画的骨骼,中国画的最大特点就是灵活,相比于西方的写实画法,中国画的构图安排更能显示画家的主观意识,比如画江山大川,画家需要如何省略,如何精简,如何构图,才能使景色完美呈现于纸上,表现山的层叠,表现高山中的云气,使观者身临其境的同时又要表现出自己的主观思想与情感让人能感受到画家当时的所感。而以上所有构图原则都是历代画家们为了表达自己追求与感情而创造出的带有艺术风格的构图方法。而中国山水画之所以会出现不同于西方绘画的散点透视是由于古代山水画家的的绘画方式的不同,古代不同于现在可以使用可以记录景色的设备,画家们又喜欢描绘生活中的景物,都是边走边看,边看边想,有时勾勒一些小草图,等到回去再通过回忆将景物组织描绘出来,这样的作品必然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而他们描绘的又不是只有一个小小的景物,因此多采用散点透视,这种透视方法打破了人们在地理、空间等认识上的局限。
参考文献
[1]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
[2]韩玮.中国画构图艺术[M].山东美术出版社,2010.
(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关键词:统一;章法
一、构图的基本特点
南齐谢赫在“六法”中提出的“经营位置”指的就是构图。“经营”包括思考、分析、研究、推敲等思维活动。“位置”也不仅是指画面上物象安排还包括整个画面的格局等。就是说,画家完成一件作品,决不是随随便便地一挥而就的,而是要经过思考、选择、取舍、组织才能完成一幅好的作品,可见构图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技法。所以张彦远说:“经营位置,画之总要”。
三远”法,宋代的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出的观点,是中国山水画的特殊透视法。指的是在一幅画中,可以是几种不同的透视角度,表现景物的“高远”、“深远”、“平远”。书中对三远法这样定义:“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三远法,就是一种散点透视法,以仰视、俯视、平视等不同的视点来描绘画中的景物,打破了一般绘画以一个视点,即焦点透视观察景物的常规方法。
首先,高远是一种仰视的角度,用来表现高大的山势。代表作如北宋范宽的《溪山行旅图》。这幅画的中央,一座大山置于画面的重要位置,给人一种动人心魄的视觉效果。其次,深远是一种俯视的角度,用来表现深远空间的感受。代表作当属元代王蒙的《青卞隐居图》。此画采用“深远”构图法,以流动的线条,跳跃的墨点,组成了密密麻麻的树林。最后平远是一种平视的角度,给人一种辽阔的感觉。代表作当属元代倪瓒的《江岸望山图》。但是三远法也不只是单独使用,比如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圖》中,就同时具有高远、深远、平远三种角度,使画面显得更加丰满。
二、山水画构图法则
第一,构图中要有宾主,主,是主体;宾,是副体。一幅画需要根据画家所要表达的主体与内容需求,先定宾主。主体要突出,但主体放在画面的正中,会显得呆板;放得太偏,又没有达到突出的作用。一般是先画主体,后画宾体。此外,画中还有画眼,它不同于主体。画中的画眼可能很小,但却特别引人注目,如戴进《风雨归舟图》的归舟在显著位置上,从而突出了这幅画的主题。第二,画面中要有呼应,画中一切物象要互相关联,彼此呼应,山与山,树与树,山与树、山石、房舍、云、水,画面中一切物象都要相互关联。所谓“远蛐与云容交接,遥天共水石争光”,就是如此。只有这样画面才会显得和谐。比如沈周的《庐山高图》。第三,虚实是画面中表达层次感必须的,在画面上,黑是实,白是虚,有色是实,无色是虚。虚与实是对立的,可以形成对比,虚与实也是相辅相成的,可以互相补充。中国画的空白,并不是没有东西,古诗说:“只画鱼儿不画水,此中亦自有波涛。”齐白石画虾,虽然不画水,却可以感觉到虾是在水中游动。山水画常把水和云留作空白,这种表现方法古人称为“计白当黑”。宗白华说:中国画常常借助书法上的计白当黑来营造出某种意境,其实中国画中的留白也是到了文人画产生与成熟之后才慢慢显露出来。发展到现在,可以说留白是文人画的一个重要标志。马远《寒江独钓图》只画了一叶扁舟,四周全是空白,如果把背景全画出来,反而画面显得堵了。第四,疏密,山水画构图要有疏有密。疏与密是相互呼应相互对比的,没有疏,就显不出密。没有密,也就显不出疏。要做到疏中有密密中有疏,只有这样画面才不显得单调呆板。古人说:“疏处可走马,密处不透风”。这是强调该密的地方要密,该疏的地方要疏。但黄宾虹又说:“疏可走马,则疏处不是空虚,一无长物,还得有景。密不通风,还得有立锥之地,切不可使人感到窒息。第五,还要有藏露,一幅画,如果一切都画的清楚明白,观者反而看不到东西,我们要用有限的画幅表现无限的景色,所以我们要善于“藏”。藏可以使“无景色处似有景色”,使观画者可以联想到画面之外的东西。藏与露是统一体,藏也是为了露。所以郭熙说:“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最后一点开合,中国画讲究开合。山水画也是这样,画面上常有山、石、云、水、树木、房舍、路径、人物等,都有作用。一个山水画家必须根据自己的想法构思,主体是什么,自己要表现什么,景物中哪些留哪些需要舍去,使画面怎样安排,才能突出画家所要表达的思想与感情。所以开合是在构图上非常重要。画面中不但要有大开合,大开合中也要有小开合。使画面更加协调。
构图是一幅画的骨骼,中国画的最大特点就是灵活,相比于西方的写实画法,中国画的构图安排更能显示画家的主观意识,比如画江山大川,画家需要如何省略,如何精简,如何构图,才能使景色完美呈现于纸上,表现山的层叠,表现高山中的云气,使观者身临其境的同时又要表现出自己的主观思想与情感让人能感受到画家当时的所感。而以上所有构图原则都是历代画家们为了表达自己追求与感情而创造出的带有艺术风格的构图方法。而中国山水画之所以会出现不同于西方绘画的散点透视是由于古代山水画家的的绘画方式的不同,古代不同于现在可以使用可以记录景色的设备,画家们又喜欢描绘生活中的景物,都是边走边看,边看边想,有时勾勒一些小草图,等到回去再通过回忆将景物组织描绘出来,这样的作品必然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而他们描绘的又不是只有一个小小的景物,因此多采用散点透视,这种透视方法打破了人们在地理、空间等认识上的局限。
参考文献
[1]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
[2]韩玮.中国画构图艺术[M].山东美术出版社,2010.
(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