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冠疫情牽動著全世界的目光。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公佈的數據顯示,至今全球新冠肺炎累計確診病例已超過500萬例,死亡病例近35萬例。可幸目前,粵澳兩地的防疫工作成效顯著,疫情基本穩,本澳已逐步復工、復市、復課,市民生活秩序基本恢復“正常”。然而這種“正常”終究充滿了缺失感和遺憾。一句話:沒有遊客的澳門,不是完整的澳門。
自3月27日6時起,廣東省實施新的防疫隔離政策,所有經廣東口岸入境人員實行核酸檢測,並集中隔離醫學觀察14天。這項“封關”規定實施至今已近60多天了。在疫情影響及“封關”措施限制下,旅客杳無蹤跡,商戶生意急速下跌,尤其經濟實力較弱的中小企,既要面對租金、員工薪酬等成本壓力,部分企業更開始出現減薪、放無薪假、裁員等情況,甚至不乏倒閉結業的。面對如此寒流,雖然政府施以各種援助措施和政策來“保就業、穩經濟”,推進經濟復甦,但是政府措施畢竟有限,面對疫情極端寒流,政府的推力不過杯水車薪,終究需要打通“任督二脈”,對於長期賴以旅客生存的中小微企業來說,這“二脈”在於內地自由行“鬆綁”。近一個月以來,各界意見領袖都透過不同的渠道呼籲自由行重啟,兩會期間,澳區全國人大代表團更是聯合向中央“請願”,建議中央支持並積極協調粵澳兩地政府及相關單位,支持粵澳兩地口岸通關加快恢復正常化。
過去一段時間裏,社會各界尤其處於水深火熱之中的業界,大多認為兩會是一個重要的節點,通不通關,自由行能不能重啟,或在兩會後有個清晰的措施出臺了,以救業界之困。目前,珠海籍外僱大部分都能夠在取得核酸陰性檢測證明後通關,因應特區各界的“軟磨硬泡”,以及中央對澳門特區歷來“大會大禮,小會小送”的慣例,相信口岸管控措施將很快能獲得鬆綁,至少粵港澳大灣區內的城市自由行開放還是較大概率的事。
但毋論自由行短期內能不能重開,有一個不爭的事實就是最早在年內,新冠肺炎疫情都仍將要常態化防控。雖然內地和澳門在當前疫情防控中取得了階段性勝利,全國各地基本控制了疫情,但是全球疫情大流行卻使中國很難獨善其身,輸入性疫情容易誘發境內疫情反彈。因此,在有效疫苗和特效藥研發成功前,人們仍然無法得到普遍保護,疫情防控就必須始終緊繃一根弦。內地衛健委專家張文宏醫生亦表示,預計今年夏天大多數病例能得到很好控制,疫情會經歷一個低谷。但過了夏天,到下一個冬天是不是再復發,現在不好說。到了明年春天,又可能有一個小高峰,然後再慢慢下來。其間,北半球夏天病例變少,但南半球進入冬天,也可能相互輸送病例。來來回回,就算持續一兩年也是正常的。因此,防疫和控制人群聚集的政策必將長期化,而以會議形式進行宣傳、教育和銷售,也必將成為嚴格控制的行為。因此,即便短期內實現自由行通關,迎來一波期盼許久的旅客,但本澳很難重演2003年“沙士”過後那樣的“V字型”快速反彈,至少由於內地經濟增速放緩,全球經濟疲軟的形勢之下,服務業需求很拉動經濟走出低谷。
疫情防控長期常態化,必然引起經濟社會活動的變化。疫情導致經濟負面,裁員現象此起彼伏,不僅外雇面臨被裁的壓力,很多本地市民都與公司一道面臨危機,這時候離開了工作崗位,每個人必然都要思考離開了過去依賴的平臺,還能幹些什麼呢?工作存在不穩定性,消費的意欲也必定降低。這個道理放諸旅客身上亦是如此。根據統計局相關數據顯示,過往數年內地遊客人均消費達到2000至3000澳門元,而2020年首個季度該項數據已下降為1700澳門元左右。這個數據背後趨勢性的因素是近年內地經濟增速放緩,大眾消費意願不斷降低,眼前的因素還有受疫情對廣大民眾的收入和生活產生的影響。今時今日,恐怕很難再出現“客如潮水,揮金如土”的旅遊業黃金景況,所以接下來即便面對再“慳吝”的旅客,也必須笑面相迎。
疫情防控之下,雖然一些數字化新興科技被應用於防疫戰疫前線,為全民戰疫保駕護航,但隨著疫情防控變成常態化,不同地區之間防疫措施各自為政,防疫措施鬆緊不一,健康認定互不相通,造成整個社會的效率低下,人們異地通行和進出消費場所手續變得非常繁瑣亦將是“新常態”,這樣一來必定影響人們的出行和外出旅遊的意欲。
疫情防控常態化將在較長時間內考驗各行各業的“免疫力”,同時也考驗了各業界對機會的敏銳度,每一次調整都孕育著機遇。過去許多小微企業如果之前未考慮打通線上管道去賣貨,是因為實體店還有生存的空間,那麼現在在疫情的“壓制”下,實體店已無法正常開門營業,或者已不可能坐等客來,不得不考慮如何化危為機,線上銷售幾乎是實體商家唯一自救方式。從而促成一個明顯的趨勢:從傳統線下生意到與線上結合的生意迎來了快速發展。防疫常態化之下,中小微企業當以“線上”徹底改造“線下”、兩者有機融合,借助線上資源吸引更多客流,利用智能化系統降低經營成本等。在困境中捱住,只有活下去才有明天。(澳門/ 遠山)
自3月27日6時起,廣東省實施新的防疫隔離政策,所有經廣東口岸入境人員實行核酸檢測,並集中隔離醫學觀察14天。這項“封關”規定實施至今已近60多天了。在疫情影響及“封關”措施限制下,旅客杳無蹤跡,商戶生意急速下跌,尤其經濟實力較弱的中小企,既要面對租金、員工薪酬等成本壓力,部分企業更開始出現減薪、放無薪假、裁員等情況,甚至不乏倒閉結業的。面對如此寒流,雖然政府施以各種援助措施和政策來“保就業、穩經濟”,推進經濟復甦,但是政府措施畢竟有限,面對疫情極端寒流,政府的推力不過杯水車薪,終究需要打通“任督二脈”,對於長期賴以旅客生存的中小微企業來說,這“二脈”在於內地自由行“鬆綁”。近一個月以來,各界意見領袖都透過不同的渠道呼籲自由行重啟,兩會期間,澳區全國人大代表團更是聯合向中央“請願”,建議中央支持並積極協調粵澳兩地政府及相關單位,支持粵澳兩地口岸通關加快恢復正常化。
過去一段時間裏,社會各界尤其處於水深火熱之中的業界,大多認為兩會是一個重要的節點,通不通關,自由行能不能重啟,或在兩會後有個清晰的措施出臺了,以救業界之困。目前,珠海籍外僱大部分都能夠在取得核酸陰性檢測證明後通關,因應特區各界的“軟磨硬泡”,以及中央對澳門特區歷來“大會大禮,小會小送”的慣例,相信口岸管控措施將很快能獲得鬆綁,至少粵港澳大灣區內的城市自由行開放還是較大概率的事。
但毋論自由行短期內能不能重開,有一個不爭的事實就是最早在年內,新冠肺炎疫情都仍將要常態化防控。雖然內地和澳門在當前疫情防控中取得了階段性勝利,全國各地基本控制了疫情,但是全球疫情大流行卻使中國很難獨善其身,輸入性疫情容易誘發境內疫情反彈。因此,在有效疫苗和特效藥研發成功前,人們仍然無法得到普遍保護,疫情防控就必須始終緊繃一根弦。內地衛健委專家張文宏醫生亦表示,預計今年夏天大多數病例能得到很好控制,疫情會經歷一個低谷。但過了夏天,到下一個冬天是不是再復發,現在不好說。到了明年春天,又可能有一個小高峰,然後再慢慢下來。其間,北半球夏天病例變少,但南半球進入冬天,也可能相互輸送病例。來來回回,就算持續一兩年也是正常的。因此,防疫和控制人群聚集的政策必將長期化,而以會議形式進行宣傳、教育和銷售,也必將成為嚴格控制的行為。因此,即便短期內實現自由行通關,迎來一波期盼許久的旅客,但本澳很難重演2003年“沙士”過後那樣的“V字型”快速反彈,至少由於內地經濟增速放緩,全球經濟疲軟的形勢之下,服務業需求很拉動經濟走出低谷。
疫情防控長期常態化,必然引起經濟社會活動的變化。疫情導致經濟負面,裁員現象此起彼伏,不僅外雇面臨被裁的壓力,很多本地市民都與公司一道面臨危機,這時候離開了工作崗位,每個人必然都要思考離開了過去依賴的平臺,還能幹些什麼呢?工作存在不穩定性,消費的意欲也必定降低。這個道理放諸旅客身上亦是如此。根據統計局相關數據顯示,過往數年內地遊客人均消費達到2000至3000澳門元,而2020年首個季度該項數據已下降為1700澳門元左右。這個數據背後趨勢性的因素是近年內地經濟增速放緩,大眾消費意願不斷降低,眼前的因素還有受疫情對廣大民眾的收入和生活產生的影響。今時今日,恐怕很難再出現“客如潮水,揮金如土”的旅遊業黃金景況,所以接下來即便面對再“慳吝”的旅客,也必須笑面相迎。
疫情防控之下,雖然一些數字化新興科技被應用於防疫戰疫前線,為全民戰疫保駕護航,但隨著疫情防控變成常態化,不同地區之間防疫措施各自為政,防疫措施鬆緊不一,健康認定互不相通,造成整個社會的效率低下,人們異地通行和進出消費場所手續變得非常繁瑣亦將是“新常態”,這樣一來必定影響人們的出行和外出旅遊的意欲。
疫情防控常態化將在較長時間內考驗各行各業的“免疫力”,同時也考驗了各業界對機會的敏銳度,每一次調整都孕育著機遇。過去許多小微企業如果之前未考慮打通線上管道去賣貨,是因為實體店還有生存的空間,那麼現在在疫情的“壓制”下,實體店已無法正常開門營業,或者已不可能坐等客來,不得不考慮如何化危為機,線上銷售幾乎是實體商家唯一自救方式。從而促成一個明顯的趨勢:從傳統線下生意到與線上結合的生意迎來了快速發展。防疫常態化之下,中小微企業當以“線上”徹底改造“線下”、兩者有機融合,借助線上資源吸引更多客流,利用智能化系統降低經營成本等。在困境中捱住,只有活下去才有明天。(澳門/ 遠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