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的跟帖

来源 :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ppy_ho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冬日偶暇,携《漱玉词》消闲。小院一角,日光融融,信手翻阅,适逢我喜爱的那阙《武陵春》,心底顿生快意,美滋滋的,犹如冬阳般温暖柔和,随口吟道: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学生时代读它,尤喜“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一句。那时,正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年岁,大约是词中的情绪,恰好暗合了萌动青春的心跳,口中吟咏着,心底便莫名潮湿了,柔软了。
  时光流逝,青春如风云流散。而今,似乎更欣赏“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慨叹了。清人张潮《幽梦影》中,有一条言及读书的妙文:“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为所得之浅深耳。”说得真好,至少,此时再读易安居士的《武陵春》,便是如此感觉。
  此阙长短句,早已烂熟于心,可还是用心去阅读品味。这一认真不要紧,倒让我发现一个有趣的闪光点——文后所附辑评一栏。
  书中词后的辑评,或有或无,或多或少,不一而足。这首词的辑评似乎特别多,数一下竟有九条,逐一细味,忽而动了灵机,让我想到了网上论坛的跟帖。
  如果说《武陵春》是楼主李清照的主题帖,那么辑评栏这九位,就是跟帖顶楼者,而且都是时空穿越者。有的拍砖,有的追捧,各抒己见,其意态真实而兴味勃发,并不逊于今日网友。不妨“复制”一下,与诸君分享。
  明人叶盛云坐着“沙发”言道:
  李易安《武陵春》词,其作于序《金石录》之后欤?抑再适张汝舟之后欤?文叔不幸有此女,德夫不幸有此妇。其语言文字,诚所谓不祥之具,遗讥千古者欤?
  (叶老夫子一脸正气,似乎很愤青。不过楼主是绝代才女,对人家应该留点口德才好。)
  二楼是明人沈际飞的跟帖:
  与“载取暮愁归去”相反,与“遮不断愁来路”、“流不到楚江东”相似,分帜词坛,谁辨雄雌?
  (看来,这位网友是楼主的“粉丝”。)
  三楼网友还是明人,李攀龙评曰:
  未语先泪,此怨莫能载矣。又:景物尚如旧,人情不似初,言之于邑,不觉泪下。
  (楼主的本家,被楼主的才情感动了。)
  四楼上来了清人王士禛,这位曾言:矮子看戏哪可论,都随他人说短长。且看他的高论:“载不动,许多愁”与“载取暮愁归去”、“只载一船离恨,向西州”,正可互观。“八桨别离船,驾起一天烦恼”,不免径露矣。
  五楼清人吴衡照:
  易安《武陵春》,其作于祭湖州以后欤?悲深婉笃,犹令人感伉俪之重。叶文庄乃谓:“其语言文字,诚所谓不祥之具,遗讥千古者欤?”不察之论也。
  (吴君对坐“沙发”的叶老夫子,很是不以为然,叶夫子挥砖之时,或不曾想到后边亦有人向他拍砖吧。)
  六楼清人万树:
  《词统》、《词汇》俱注“载”字是衬,误也。词之前后结,多寡一字者颇多,何以见其为衬乎?查坦庵作(宋朝词人赵师侠号坦庵),尾句亦云“流不尽许多愁”可证。沈选有首句三句,后第三句平仄全反者,尾云“忽然又起新愁”者,“愁从酒畔生”者,奇绝。
  (这位顶楼者,似乎是个在校文科研究生。)
  七楼清人俞正燮:
  居金华,有《武陵春》(略)。流寓有故乡之思。其事非闺闱文笔自记者莫能如。
  (不知楼主意下如何呢?)
  八楼清人陈廷焯:
  易安《武陵春》后半阙,又凄婉,又刚直。观此,益信易安无再适张汝舟事。
  (够八卦的,从一阕词中能看出楼主可否再婚张汝舟,有趣。)
  九楼是大名鼎鼎的梁启超:
  按此盖感愤时事之作。
  (他的跟帖简短,我感觉,他似乎在自言自语,梁先生在感慨什么呢?改革维新吗?)
  而今,网络似乎无处不在,成为一种时尚。我觉得时尚这东西,不靠谱,就像一只美丽的花瓶,瓶子里的东西,才重要,那就是思想。如李清照这首《武陵春》,文字乃寻常文字,嵌进她的思想情感,便字字珠玑,非同寻常了。
其他文献
毛泽东主席在1959年至少四次向党内高级干部和身边人员推荐阅读《三国志·魏书·郭嘉传》。据董志新所著《毛泽东读〈三国演义〉》一书介绍,1959年3月2日在郑州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毛泽东讲了郭嘉的诸多事情,要求领导干部要避免郭嘉反对的那种“多端寡要,好谋无决”;稍后4月在党的八届七中全会上,毛泽东介绍《郭嘉传》让大家看,要求领导干部要多谋善断;5月28日,毛泽东同英文秘书林克谈到历史问题时,又提到郭
期刊
【我但愿世间再无『狂人』当我们再次谈到张释之刘文典等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时我们不再是去佩服他们的勇气而只是把这些当成一个历史故事】  这个世界,能让人佩服的人很少,大概那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才能受到人们的尊重与佩服。近日阅读民国时期的相关人物,刘文典大概是一个让人佩服的人。  百度了一下,关于刘文典的文章很多,很多人都给刘文典一个“狂人”的称号。刘文典的“狂人”称号从何而来?还得
期刊
唐朝《唐律疏议》规定:“脯肉有毒,曾经病人,有余者速焚之,违者杖九十;若故与人食并出卖,令人病者,徒一年;以故致死者绞,即人自食致死者,从过失杀人法。”  元代《市令》规定:“诸以伪滥之物交易者,没官;短狭不中量者,还主。绢度不够商人杖三十,棉宽不够杖六十;商人赔偿所缺。”  明代《大明法》规定:“知道假货自动销毁者,杖十;不销毁者杖一百;因为假的食物出现问题,轻者充军,重则斩首,情节恶劣者诛三族
期刊
上中学的时候,选读课本里有一篇骆宾王的《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那时候我还很小,对文言文的形式之美丝毫没有抵抗力,读到“言犹在耳,忠岂忘心。一掊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时,只觉得一阵热血沸腾——虽然那时连武则天的电视剧都没怎么看过。直到今天,我还清楚地记得选读课本那略为粗糙的印刷和纸纹。  使我想起这段往事的,是前两天偶然间读到的关于懿德太子与永泰公主陵墓的介绍。  懿德太子本名李重润,与郡主李
期刊
朱元璋一生写下大量著述,除7卷、20卷、30卷、55卷等几种版本的《御制文集》外,他还亲笔撰写了《资世通训》、《祖训录》、《皇明祖训》、《御制大诰》(初、续、三编)、《大诰武臣》、《御法洪范》、《御法道德经》、《集注金刚经》、《周颠仙人传》等著述。若按时下的标准,弄个兼职教授和博导的头衔,是完全够格的。  朱元璋出身贫寒,小时候上过几个月私塾,“既就学,聪明过人”,但终因缺钱辍学,只得去给地主放牧
期刊
“世界上有两种逻辑,一种叫逻辑,一种叫中国逻辑。”这是令人心痛的韩寒式妙语,出乎直觉而立足经验,貌似愤激之论,却与哲人高见不乏偶合处。  汉娜·阿伦特在《精神生活·思维》一书中区分了两种思维法,一种是西方人的“语词思维”,另一种是中国人的“形象思维”。她说:“形象思维始终是‘具体的’,不可能是推理的。”阿伦特口头上承认“中国哲学能与西方哲学相提并论”,但在具体分析中,则把中国式思维排除在她认可的“
期刊
几年前,一个炎热的夏天,我坐在书桌前愣神。本来是要写一篇什么学术论文的,材料准备好了,思路也有了,但不知怎么的,怎么也提不起笔来。我有点儿急,但越急越写不下去。怪,真是怪。觉得怪,脑子里竟一个劲地翻腾着这个“怪”字,眼前也不停地闪着这个“怪”字。怪,竖心旁,一个圣。圣,圣贤,圣人,圣经,圣哲。怪,怀圣人之心就怪?怪,心向圣人靠拢就怪?什么是怪?行为不合常理、不可思议、与众不同、荒诞不经,就是怪。想
期刊
上海作家周泽雄的《中国思维的本质是巫术》一文,例举韩寒、汉娜·阿伦特、钱锺书等人的言论与现实生活当中如“躲猫猫”、“俯卧撑”、“七十码”等众多实例,试图证明“(韩非)虽然说得字正腔圆,考察其内在理路,不过是些巫术套路。巫术思维的特征是迷恋交感原理,总是通过“相似联想”和“接触联想”等低级别智力活动,将表象上的相似,视如本质上的相同。”进而得出否定他之所谓“中国思维”的结论。应该说,如果周泽雄先生否
期刊
年龄渐长,越喜欢喜气安稳的东西了。  决绝喧嚣,回归宁静,是一种难得的自控。  少时,一定是雪要惊艳,衣要艳人,容要艳世。连那锦缎上的绿,我也一定要艳绿。  总怕来不及。张爱玲也怕来不及——所以过年没赶上穿新衣会放声号哭。  少时听戏曲总是睡着了。盼望着戏快结束——能早早回家睡觉去。那时我必佩戴着略显诡异的装饰,把头发弄得乱七八糟。  现在,总觉得时间快——怎么这么快一出戏就结束了呢?就完了呢?散
期刊
精巧的古老禅寺,静谧的后院,依山建了一处枯山水。只几块大岩石错落地伏在一地起伏不定的白碎石里,好像不远处的江之岛,处在中午即将退潮的大海里。正午的寺院里悄无声息,只有一个中年女子面向枯山水,坐在大树下,无声地吃一盒便当,她身边铺着的素花手帕上放着一只青色薄瓷小酒碗。那是春末,正是去寺院碰巧就能尝到新酿的青梅酒的季节。  枯山水里的碎石围绕着岩石,犁出同心圆,好像大海的涟漪。所谓一石一世界。没有花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