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率真、灵动的个性在3-6岁幼儿期体现得淋漓尽致,他们自由自在、天真无邪。新时代的幼儿教师结合《指南》和新课改精神,在幼儿园集体教育活动、区域活动中较为重视发展幼儿的自主性,给孩子自由发展的空间,但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似乎又忽略了很多……
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原则中认为,“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该让他自己去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该让他自己想。儿童自己去探索、去发现,自己所求来的知识才是真知识,他自己所发现的世界才是真世界”。
很多人将儿童美术教育简单地理解为教孩子“学画画”,画的像、画的好看就是好的。殊不知对于幼儿来说,想象与色彩的结合更重于造型。
目前对于幼儿美术教育以简笔画为主,年龄较小的幼儿多是色彩训练和简单的线条图形训练。老师在黑板上画一笔,幼儿跟着画一笔。在创作画作时抄袭儿童画教材形象,造型刻板、表现平淡,忽略了个性、率真、灵动的表现和画面,让幼儿从小对美术就形成了刻板的定位。你画我也画,比着现成的画,谁画的像谁就好,为奖状画,为成为“星星”画,哪里热哪里画。机械地照抄生活现象、感受、体验,缺少升华、提高,表现往往刻板、单薄,缺少想象和艺术夸张手段的运用,作品千篇一律,没有特点,更谈不上生动、灵性。
就事论事、味同嚼蜡,缺少创意,结果培养出的都是一些技能型、模仿型、重复型的小大人,一味地模仿成人的画或生搬硬套,缺乏创造性,遮掩了想象力。孩子画得很累,美术活动成了一种照抄的课程,丧失了童趣,丧失了欢乐。心理学研究表明,幼儿往往是通过看、摸、听、嗅等一些初级认识手段来了解事物,了解世界的。
实际上,幼儿艺术领域的启蒙,不仅仅是让他们掌握基本的专业美术知识,更是尽可能地开发幼儿的想象力,让幼儿大胆率性地画出自己心中的作品,让幼儿敢画而不乱画。幼儿在绘画领域的进步不仅仅是体现在一幅作品是否好看,是否画的“像样”,更在于他是不是敢于在美术活动中率性而为,把自己脑海中的东西表现出来。
黑格尔在他的《美学》中指出:“最杰出的艺术本身就是想象。”所以在美术活动中充分发挥孩子的想象力,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提高其艺术修养,是一件意义重大的工作。
一、灵动的想象画:在绘画过程中引导幼儿想象
想象不是主观的描绘,而是无限制的创作。想象是不受自然知识、科学定律、传统观念、道德习惯、规则制度等的限制,也可以打破现实物象中的真实限制,绝不是现实的机械翻版.因此教师不能以“像不像”来评价孩子的作品。孩子的作品中想象成分的多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评价。教师这次以“像不像”为标准,下次孩子们的画就都会向“像”靠拢,丧失了想象,缺失了灵动。
教师在绘画活动中,可尝试提出疑问让幼儿改变思路,并肯定幼儿的想象,以避免形成一种僵化、固定不变的思维模式。
有时候,老师上课让孩子去添画,孩子们顺手就画了红太阳、小草、小花,这样会扼杀孩子们的纯真和灵动,实在让人感到痛心。如果教师可以提出疑问:“彩虹有哪些颜色组成?只有赤、橙、黄、绿、青、蓝、紫吗?”戴上不同的墨镜,可以看到不同颜色的彩虹。当幼儿了解、尝试了的时候,教师及时加以肯定,就会发现幼儿选用了不同的颜色画出了不同的彩虹。随即教师还可以提出疑问:“彩虹是什么形状的?”孩子们就会对彩虹的外形进行想象。通过教师对幼儿一些提问,幼儿展开了丰富的想象,并画出了夸张、与众不同的物象。
教师肯定孩子的想象部分,孩子就一定会更加夸张,想象会随之更加扩张。所以在绘画活动中教师应多提问、多肯定幼儿,引导他们将现实的物象任意夸张、错位、变形、组合、打乱、改动,从而萌发每个孩子的想象意识。幼儿的想象潜力是巨大的,他们天真的童趣、独特的想法往往给人新的启迪。
二、激情的创作画:在绘画过程中激发幼儿创作激情
为了摆脱陈旧教学模式的束缚,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幼儿的创造力,根据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一种活动将游戏融入美术活动之中,使游戏与美术创作紧密结合。皮亚杰也曾说过:“儿童不能像成年人那样有效地满足他个人情感上的,甚至智慧上的平衡,他具有一个可资利用的活动领域,在这领域中他的动机并非为了适应现实,恰恰相反,却使现实被他同化,这样的活动领域便是游戏。儿童进行的游戏很多,绘画也是这种游戏的一种方式。”在美术活动中较多地运用诗歌、故事、猜谜语、做做玩玩等游戏,使幼儿获得愉悦。新奇的情感体验,激发幼儿创造出别具一格的意象。
今年六一儿童节,我园在山东省博物馆举行了“童心绘世界、牵手七彩梦”美术作品展。气势恢宏的博物馆展出我园幼儿自己的作品,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在活动的准备阶段,我们注重对孩子日常的美术、手工作品的收集积累。而且在日常的美术活动中,我们结合幼儿园组织的各项活动,孩子身边发生的事情,孩子每天在幼儿园、在家里最感兴趣的东西,启发幼儿感知、发现、体验美好的事物,然后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来。在这一过程中,孩子们可以用多种形式来画、来做。如有一个班级的饲养角养了小金鱼,孩子们很喜欢并提议今天的美术活动我们就来表现小鱼。教师没有给予特定的方式,只是提供了各种材料,有画纸,有画笔,有彩泥,有黄泥,有各种玻璃瓶子,有可以做蜡的材料……主题是小鱼,所有孩子们的作品都不一样,充分张扬个性。可见,将自主权交还给幼儿,他们就能创造出自主又有活力的作品。
本届画展,我们邀请到了山东省的知名画家。专家们对我园培养幼儿感受美、发现美、表现美的教育理念和孩子们作品的风格、特色、创意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赞誉。我们也将此理念作为基础,继续深入地研究孩子们的特点,把“率真、灵动”还给孩子们。
三、率真的自然画:在绘画过程中引导幼儿亲近自然
陈鹤琴先生认为“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他主张让孩子“多到大自然中去直接学习,获取直接的体验”。因此,教师应常常带孩子走出活动室,到大自然中去,看看、摸摸、试试,用孩子们善于发现的眼睛去寻找、去发现、去感知、去体验。这样孩子的兴趣一下子就会被激活,想象也就随之而来。
教师可以请孩子们去观察小农场,然后请幼儿自由讲述他们看到了一些什么农作物,这些农作物有怎样的叶子、花朵和果实。通过幼儿的回忆再现观察的物体,教师还可以通过图片、幻灯片、录像等各种各样的多媒体手段再总结归纳,展示各种不同的、有特征的农作物,使孩子了解到各式各样的农作物之间既有不同点,又有着共同的规律。
每年春天,我们都会带孩子们走进农场,播种、写生。秋天,我们到孩子们收获果实,用自己的画笔记录收获的过程,也可以用手工的形式表现秋日的硕果累累。利用活动,教师可以鼓励孩子们按自己的想象创造出一幅关于树林的作品。结果教师将会发现,孩子们画出了干奇百怪的农作物。在有些人看来,可能不像,但那又怎样!我们就是要随意中的率真,率真中的灵动,让孩子们在自由自在的氛围中尽情发挥。
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再启发幼儿画农场,画农场里的动物和现代化机器,孩子们会更加兴致勃勃。这样,平日生活在城市中的孩子们对于以前知之甚少的农业知识也有所了解了,农场的情景也可以是幼儿通过自己的想象画出来的。牛拉车的情景、喂小鸡的情景、拖拉机耕地的情景,对孩子们来说都是新鲜的,所以就更能激发孩子们创作的欲望!
大自然是我们的活教材,看到这些新鲜的事物,孩子们对它们形象的表现会更为主动。在大自然中,孩子们主动探索知识,积极参与活动。可见,大自然不仅增添了孩子们的知识和经验,也促进了他们的智慧发展,丰富了孩子们的整个精神世界。
法国著名艺术家罗丹也有一句名言:“自然总是美的。”自然界的景色千姿百态、斑驳陆离、纷繁变换、美不胜收。大自然是幼儿绘画活动的最好课堂,欣赏大自然的景物为幼儿开启了想象的大门,促使幼儿发现美,创造美。
幼儿艺术领域的启蒙,不仅仅是让他们掌握基本的专业美术知识,而是尽可能地开发幼儿的想象力,让幼儿大胆率性地画出自己心中灵动的作品,让幼儿敢想、敢画。幼儿在绘画领域的进步,不仅仅是体现在一幅作品是否好看,是否画的像,更在于他能不能充分发挥想象,能不能把自己活泼灵动的天性表现出来。孩子总能给人很多惊喜,“灵动的艺术品”让人发现意想不到的东西。释放幼儿的想象,开阔幼儿的视野,让孩子在艺术的领域尽情展现率真的灵动吧!
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原则中认为,“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该让他自己去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该让他自己想。儿童自己去探索、去发现,自己所求来的知识才是真知识,他自己所发现的世界才是真世界”。
很多人将儿童美术教育简单地理解为教孩子“学画画”,画的像、画的好看就是好的。殊不知对于幼儿来说,想象与色彩的结合更重于造型。
目前对于幼儿美术教育以简笔画为主,年龄较小的幼儿多是色彩训练和简单的线条图形训练。老师在黑板上画一笔,幼儿跟着画一笔。在创作画作时抄袭儿童画教材形象,造型刻板、表现平淡,忽略了个性、率真、灵动的表现和画面,让幼儿从小对美术就形成了刻板的定位。你画我也画,比着现成的画,谁画的像谁就好,为奖状画,为成为“星星”画,哪里热哪里画。机械地照抄生活现象、感受、体验,缺少升华、提高,表现往往刻板、单薄,缺少想象和艺术夸张手段的运用,作品千篇一律,没有特点,更谈不上生动、灵性。
就事论事、味同嚼蜡,缺少创意,结果培养出的都是一些技能型、模仿型、重复型的小大人,一味地模仿成人的画或生搬硬套,缺乏创造性,遮掩了想象力。孩子画得很累,美术活动成了一种照抄的课程,丧失了童趣,丧失了欢乐。心理学研究表明,幼儿往往是通过看、摸、听、嗅等一些初级认识手段来了解事物,了解世界的。
实际上,幼儿艺术领域的启蒙,不仅仅是让他们掌握基本的专业美术知识,更是尽可能地开发幼儿的想象力,让幼儿大胆率性地画出自己心中的作品,让幼儿敢画而不乱画。幼儿在绘画领域的进步不仅仅是体现在一幅作品是否好看,是否画的“像样”,更在于他是不是敢于在美术活动中率性而为,把自己脑海中的东西表现出来。
黑格尔在他的《美学》中指出:“最杰出的艺术本身就是想象。”所以在美术活动中充分发挥孩子的想象力,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提高其艺术修养,是一件意义重大的工作。
一、灵动的想象画:在绘画过程中引导幼儿想象
想象不是主观的描绘,而是无限制的创作。想象是不受自然知识、科学定律、传统观念、道德习惯、规则制度等的限制,也可以打破现实物象中的真实限制,绝不是现实的机械翻版.因此教师不能以“像不像”来评价孩子的作品。孩子的作品中想象成分的多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评价。教师这次以“像不像”为标准,下次孩子们的画就都会向“像”靠拢,丧失了想象,缺失了灵动。
教师在绘画活动中,可尝试提出疑问让幼儿改变思路,并肯定幼儿的想象,以避免形成一种僵化、固定不变的思维模式。
有时候,老师上课让孩子去添画,孩子们顺手就画了红太阳、小草、小花,这样会扼杀孩子们的纯真和灵动,实在让人感到痛心。如果教师可以提出疑问:“彩虹有哪些颜色组成?只有赤、橙、黄、绿、青、蓝、紫吗?”戴上不同的墨镜,可以看到不同颜色的彩虹。当幼儿了解、尝试了的时候,教师及时加以肯定,就会发现幼儿选用了不同的颜色画出了不同的彩虹。随即教师还可以提出疑问:“彩虹是什么形状的?”孩子们就会对彩虹的外形进行想象。通过教师对幼儿一些提问,幼儿展开了丰富的想象,并画出了夸张、与众不同的物象。
教师肯定孩子的想象部分,孩子就一定会更加夸张,想象会随之更加扩张。所以在绘画活动中教师应多提问、多肯定幼儿,引导他们将现实的物象任意夸张、错位、变形、组合、打乱、改动,从而萌发每个孩子的想象意识。幼儿的想象潜力是巨大的,他们天真的童趣、独特的想法往往给人新的启迪。
二、激情的创作画:在绘画过程中激发幼儿创作激情
为了摆脱陈旧教学模式的束缚,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幼儿的创造力,根据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一种活动将游戏融入美术活动之中,使游戏与美术创作紧密结合。皮亚杰也曾说过:“儿童不能像成年人那样有效地满足他个人情感上的,甚至智慧上的平衡,他具有一个可资利用的活动领域,在这领域中他的动机并非为了适应现实,恰恰相反,却使现实被他同化,这样的活动领域便是游戏。儿童进行的游戏很多,绘画也是这种游戏的一种方式。”在美术活动中较多地运用诗歌、故事、猜谜语、做做玩玩等游戏,使幼儿获得愉悦。新奇的情感体验,激发幼儿创造出别具一格的意象。
今年六一儿童节,我园在山东省博物馆举行了“童心绘世界、牵手七彩梦”美术作品展。气势恢宏的博物馆展出我园幼儿自己的作品,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在活动的准备阶段,我们注重对孩子日常的美术、手工作品的收集积累。而且在日常的美术活动中,我们结合幼儿园组织的各项活动,孩子身边发生的事情,孩子每天在幼儿园、在家里最感兴趣的东西,启发幼儿感知、发现、体验美好的事物,然后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来。在这一过程中,孩子们可以用多种形式来画、来做。如有一个班级的饲养角养了小金鱼,孩子们很喜欢并提议今天的美术活动我们就来表现小鱼。教师没有给予特定的方式,只是提供了各种材料,有画纸,有画笔,有彩泥,有黄泥,有各种玻璃瓶子,有可以做蜡的材料……主题是小鱼,所有孩子们的作品都不一样,充分张扬个性。可见,将自主权交还给幼儿,他们就能创造出自主又有活力的作品。
本届画展,我们邀请到了山东省的知名画家。专家们对我园培养幼儿感受美、发现美、表现美的教育理念和孩子们作品的风格、特色、创意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赞誉。我们也将此理念作为基础,继续深入地研究孩子们的特点,把“率真、灵动”还给孩子们。
三、率真的自然画:在绘画过程中引导幼儿亲近自然
陈鹤琴先生认为“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他主张让孩子“多到大自然中去直接学习,获取直接的体验”。因此,教师应常常带孩子走出活动室,到大自然中去,看看、摸摸、试试,用孩子们善于发现的眼睛去寻找、去发现、去感知、去体验。这样孩子的兴趣一下子就会被激活,想象也就随之而来。
教师可以请孩子们去观察小农场,然后请幼儿自由讲述他们看到了一些什么农作物,这些农作物有怎样的叶子、花朵和果实。通过幼儿的回忆再现观察的物体,教师还可以通过图片、幻灯片、录像等各种各样的多媒体手段再总结归纳,展示各种不同的、有特征的农作物,使孩子了解到各式各样的农作物之间既有不同点,又有着共同的规律。
每年春天,我们都会带孩子们走进农场,播种、写生。秋天,我们到孩子们收获果实,用自己的画笔记录收获的过程,也可以用手工的形式表现秋日的硕果累累。利用活动,教师可以鼓励孩子们按自己的想象创造出一幅关于树林的作品。结果教师将会发现,孩子们画出了干奇百怪的农作物。在有些人看来,可能不像,但那又怎样!我们就是要随意中的率真,率真中的灵动,让孩子们在自由自在的氛围中尽情发挥。
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再启发幼儿画农场,画农场里的动物和现代化机器,孩子们会更加兴致勃勃。这样,平日生活在城市中的孩子们对于以前知之甚少的农业知识也有所了解了,农场的情景也可以是幼儿通过自己的想象画出来的。牛拉车的情景、喂小鸡的情景、拖拉机耕地的情景,对孩子们来说都是新鲜的,所以就更能激发孩子们创作的欲望!
大自然是我们的活教材,看到这些新鲜的事物,孩子们对它们形象的表现会更为主动。在大自然中,孩子们主动探索知识,积极参与活动。可见,大自然不仅增添了孩子们的知识和经验,也促进了他们的智慧发展,丰富了孩子们的整个精神世界。
法国著名艺术家罗丹也有一句名言:“自然总是美的。”自然界的景色千姿百态、斑驳陆离、纷繁变换、美不胜收。大自然是幼儿绘画活动的最好课堂,欣赏大自然的景物为幼儿开启了想象的大门,促使幼儿发现美,创造美。
幼儿艺术领域的启蒙,不仅仅是让他们掌握基本的专业美术知识,而是尽可能地开发幼儿的想象力,让幼儿大胆率性地画出自己心中灵动的作品,让幼儿敢想、敢画。幼儿在绘画领域的进步,不仅仅是体现在一幅作品是否好看,是否画的像,更在于他能不能充分发挥想象,能不能把自己活泼灵动的天性表现出来。孩子总能给人很多惊喜,“灵动的艺术品”让人发现意想不到的东西。释放幼儿的想象,开阔幼儿的视野,让孩子在艺术的领域尽情展现率真的灵动吧!